《影響價格的因素》教案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影響價格的因素》承接前面“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后面是“價格變動的影響”,它在整個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以后《經濟生活》的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因此,本框題在《經濟生活》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
㈡教學目標及依據:
⒈知識目標
⑴識記: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⑵理解:影響價格變動的因素;價格與價值的關系;勞動生產率與價值量的關系;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⑶運用:解釋生活中某些商品價格變動的原因;列舉并解釋生活中某些處于買方市場和賣方市場的商品、服務。
⒉能力目標
⑴懂得:價格的不斷變動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
⑵知道:價格的變動不是任意的,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
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意識,以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
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日常經濟生活的自主性和獨立精神,尊重他人勞動、平等待人的精神。
依據課程標準:歸納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認清價格與價值的關系,評價商品和服務價格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㈢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供求影響價格、價值決定價格、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依據:只有掌握了供求關系、價值量、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影響價格的因素。
教學難點: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
依據: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二、學情與學法指導:
1、學情分析:學生來源于晉江市各地較為富裕的家庭,有一定閱歷,能談出一些經濟現象,但理論基礎單薄,較難將教材知識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但受教師的導向影響,比較敢于發言,利于在課堂上生成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基于上述理由,既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肯定其點滴進步,激發其參與教學的熱情和興趣,又要引導其很好的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論的成果,學會用所學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運用。引導學生把握教材主線:影響價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學法指導:
學法的指導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重點所在。因此主要采用:
⑴案例探究法:在做課前準備工作時,尋找日常生活中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實例,對其進行探究。
⑵分析歸納法:通過對日常生活中一些普遍的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
⑶總結反思法: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教師課堂上的點撥相結合,再次歸納總結,使認識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理論層次。
三、教學方法及手段
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及本人的教學特色,我主要采取以討論式、探究式教學方法為主,鼓勵學生參與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愿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