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價格的因素》教案
學校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已經進入教室,因此主要用多媒體演示的教學手段,盡可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趣味化。
因此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⒈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⒉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境、典例分析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⒊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㈠導入新課
由前面學過的知識(商品和貨幣;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本節課整體框架(板書設計)和學生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實例設置情境(泉州龍眼熱銷京城)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㈡講授新課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并借助習題,對習題加以適當引申, 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⒈供求影響價格
教材分析影響價格的因素:氣候、時間、地域、生產等。都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系來實現的。
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對本課典例——“泉州龍眼熱銷京城”進一步引申,再展示幾張相關圖片及報道,讓學生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以便于更容易地掌握這個知識點。
知識點:
當供不應求時,商品短缺,購買者競相購買,銷售者趁機提價,買方不得不接受較高價格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現“物以稀為貴”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買方市場。
當供過于求時,商品過剩,銷售者競相出售,購買者持幣待購,賣方不得不以較低的處理過剩的存貨,于是出現“貨多不值錢”的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買方市場。
⒉價值決定價格
這是本節課的又一重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有一個較深刻的印象,以便于系統地理解和掌握這個知識點。
⑴商品的價值量
通過比較龍眼與其他商品(手機等)設問:不同的商品為什么價值不同?商品的價值量是如何確定的?讓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知識歸納結論: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⑵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這個問題比較抽象,主要分析兩個方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及意義。重點放在“意義”,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分析,得出結論: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個別勞動時間,使其小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商品生產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
⑶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
單位商品
價值量 單位時間生
產商品數量
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個別勞動生產率提高
這是節課的難點,通過列表,對比這幾個知識點的關系,從而得出社會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再結合圖片進行說明,借助兩道習題進行鞏固,以突破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