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二、稅收與納稅人
誤區六 個人的全部收入都要征收個人所得稅。
【剖析】所得稅又稱收益稅 , 是以收益額為征稅對象的稅種。收益額一般指納稅人的純收入。按我國目前的征稅標準 , 對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對企業事業單位承包租賃經營所得在年總收入減去成本、費用等之后的余額部分開始繳納稅款。對個人工資、薪金月收入扣除 800 元后的余額部分開始繳納稅款 ,獎金在某種意義上屬于勞動報酬 , 故列入工資、薪金所得 ,但不包括科學、 技術、文化成果的獎金。如袁隆平、吳文俊兩位科學家獲得的國家最高科學獎 500 萬元 , 不在征收之列。
誤區七 個人所得稅能消除收入差距。
【剖析】個人所得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一種公平稅 ,有利于調節人們收人 ,縮小收入差距 ,實現共同富裕和社會公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收入及其差距是調動積極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桿 ,社會不可能也不應通過個人所得稅把收入差距消除 , 調整貧富不均這種事實上的不公平 ,應當依靠包括個人所得稅、資產稅、蹭與稅、遺產稅等在內的稅賦體系來相應解決。
誤區八. 任何國家的稅收都是以國家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因此 ,在任何社會制度下 , 稅收的性質都是相同的。
【剖析】 (1) 在任何國家 , 稅收作為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都是為國家實現其職能服務的 ,都有一 些共同的基本特征。稅收都是以國家的政治權力為前提的分配關系 ,分配的主體都是國家 , 稅款都是取之于民。 (2) 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 , 由于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不同 ,決定了稅收的性質各不相同。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國家中 , 稅收體現的分配關系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在我國 , 公有制經濟居主體地位 , 稅收的增長主要靠生產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高 , 而不是加重企業和人民的負擔。所以 , 稅收所體現的分配關系是社會主義國家、企業、個人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 , 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目前利益的關系。
誤區九. 我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具有 " 納稅人 " 意識 ,因此 , 我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納稅。
【剖析】 (1) 每一今公民都應具有 " 納稅人 " 意識 , 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公民都應該納稅。(2) 公民是否納稅是由其經濟地位和有關法律決定的,應該納稅的只看能是納稅人 , 并非每個公民都得納稅。因此 , 題中的觀點是錯誤的。
誤區十:關于國民收入、財政收入、稅收收入的關系
【剖析】常見錯誤 : 把三者混為一談 , 不知道三者的主要區別。
知識辨析 : 三者既有區別 , 又有聯系
①區別 : 在社會總產品中 ,扣除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后余下的部分凈產品 ,用貨幣表示就是凈產值 (v+m), 就是國民收入。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 集中起來的資金 , 就是財政收入。稅收收入是國家按 照稅法的規定而取得的財政收人。
②聯系 : 財政收入是國家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一種形式 ,在國民收入總量中 , 國家用政治權力強制征 收的一部分形成財政收入。國民收入是稅收收入和財政收人的來源 ,稅收收入是財政收入的最主要方式。
附:
一、學科內知識滲透
1.本單元與經濟學的綜合
(1) 我國稅收的性質與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關系。我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會主義 新型稅收 , 這一性質主要是由公有制主體地位決 定的。因為稅收的主要來源是國有、集體經濟 , 稅收的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的發展、效益的提高和經 濟規模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