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財政稅收和納稅人二、稅收與納稅人
(2) 財政支出與社會保障制度的關系。社會保障制度主要靠國家財政中的社會保障支出來支撐。
(3)在學習社會總產品 ( 值 ) 時可聯系經濟常識中的第一、二、三產業 ;
(4)在學習國民收人時可聯系經濟常識第二單元經濟效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 ;
(5)在學習正確處理積累與消費關系時 , 可聯系經濟常識第四單元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 , 第七單元生產與消費的關系及正確的消費觀等 , 可聯系哲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等。
(6)在學習財政、稅收作用時 , 可聯系經濟常識第二單元國家宏觀調控、第四單元社會保障等知識。
2.本單元與哲學的綜合
〈 1) 與我國政權系統的關系。財政預算是國家的基本財政計劃 , 決算上一年度財政收支的實際情況 , 二者都必須經過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的審批 , 由于預決算都是由國務院財政部提出和執行的。因此 , 這就反映了全國人大和國務院的關系。
(2) 國家職能的實施離不開國家財政的支持。
(3) 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會主義新型稅收性質 , 是由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決定的。
(4)另外 , 公民依法納稅、稅務機關依法征稅 是依法治理主略的組成部分。依法征稅是依法行政的組成部分, 公民依法納稅是公民法律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具體的征收征管還必須貫徹對人民負責的原則。
(5) 用對立統一的關系分析積累與消費的關系。
(6) 用聯系的觀點分析國民收入、財政收入、稅收的關系。
(7) 用發展的觀點分析國民收人分配中積累基金的重要性。
3.本單元與政治學的綜合
(1) 我國現階段積極財政政策將逐步撥出 , 是由國民經濟總形勢決定的。這體現了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和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2) 用意識的反作用原理 , 分析公民樹立納稅意識的重要性。
(3) 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 分析我國稅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稅收。
(4) 我國每寸個公民都應具有 " 納稅人 " 意識 , 自覺依法納稅。這體現了正確的價值觀。
(5) 用國家職能原理分析財政、稅收的作用。
(6) 用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原理分析公民的 " 納稅人 " 意識。
(7) 用國家性質的有關原理分析我國稅收的性質。
二、跨學科知識滲透
學習財政作用時 , 可聯系地理中的我國工業基地建設、能源開發 ,如 " 南水北調 西電東送 西氣東輸 " 等 ;
學習稅收時 , 可聯系歷史上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稅制變革 , 如春秋 “魯國初稅畝”、北魏“租調制” 、唐朝 " 租庸調制 " 和 " 商稅法 " 、明朝的 " 一條鞭法 " 等。
學習財政稅收作用時 , 可聯系歷史中的羅斯福新政。
三、重點•難點•能力點
(一)[ 重點 ]
1. 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的關系的原則
2. 財政的作用
3. 我國稅收的性質和作用
4.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作用
(二)[ 難點 ]
1. 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關系的原則
2. 財政收支平衡
(三)[ 能力點 ]
1.培養學生辯證地全面認識問題的能力
2.針對事實說明問題的能力
3.調查研究的能力
4.樹立納稅人意識
四、《考綱》要求
1. 國民收入的分配與財政
(1) 國民收入的分配 ;
(2) 財政收入和支出 ;
(3) 財政的巨大作用。
2. 稅收與納稅人
(1) 稅收及其基本特征 :
(2) 我國納稅的性質和作用 :
(3) 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