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稅與納稅》教案(精選2篇)
《征稅與納稅》教案 篇1
第二框 征稅與納稅教案
本節教材分析
(1)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稅收的含義及基本特征;了解增值稅及個人所得稅作用;違反稅法的幾種表現;懂得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辨別比較的能力,觀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設計宣傳欄來培養學生依法納稅的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納稅光榮、偷稅可恥的觀念,增強主人翁意識。
(2)教學重點
稅收的含義和特征。稅收的含義和基本特征是本課最基本的理論,只有理解稅收的本質,才能理解國家征稅的必然性,進而理解依法誠信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3)教學難點
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是在我國目前影響較大的兩大稅種,要從它們的征稅對象、納稅人、稅率、作用等方面掌握,為學生今后更好的參加經濟活動打下基礎。
(4)教學建議
高一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對一些簡單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和評價。具有自主學習、搜集資料的能力,同時,由于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還很有限,因此,應該通過課上的合作探究、交流互動,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①學生閱讀教材,形成基本知識體系;②按分工執行搜集任務(各小組分別搜集:稅收與生活的關系及稅收的來龍去脈,來自哪里,用到哪里;搜集我國稅收存在的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搜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的違反稅法的行為都有哪些并提出改進建議)。
課上:學生情境體驗,合作探究(古語日:“石本無火,相擊而出現靈火。”通過課上情景創設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點燃學生的心智之火),與此同時教師點撥引導,總結提升。最后,一起走進生活.體驗踐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躬行”讓學生“絕知此事”)
新課導入設計
導入一
(1)我縣城的建設:幸福公園、體育館、市容衛生、九年免費義務教育等等;
(2)濟南新貌:全運會的各大場館建設和北京的鳥巢、水立方等
[意圖:課前讓學生親自拍攝或上網查找有關縣城和山東省的巨大變化,先讓學生感受國家的巨大變化,然后設問。]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這些場館設施的投資者主要是誰?(這些設施的費用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資的,是國家出錢建設的。)
國家的錢又是從哪兒來的?(國家的財源主要來自稅收。)
我們縣城的巨大變化需要政府投資,而政府的財源主要是來自稅收,這啟示我們大家和財政是密不可分的,同時也看出稅收有很重要的意義。
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小組代表發言
導入二
財政具有哪些作用?從根本上講,要發揮財政的巨大作用,應該如何做?大力發展經濟,增加稅收。那么,什么是稅收?稅收與國家的關系密切,與我們個人有何關系?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征稅與納稅》教案 篇2
1、稅收的含義
稅收是國家為實現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稅收的基本特征
稅收的強制性是指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稅。
稅收的無償性是指國家取得稅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
稅收的固定性是指國家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預先規定了征稅的對象和稅率,不經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變更。
稅收的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關系: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如果國家可以隨意征稅,沒有標準,就會造成經濟秩序的混亂,最終危及國家利益。
3、個人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個人所得額。
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一我國居民來源于境內外的所得和非我國居民來源于我國境內的所得。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個人所得稅分別實行超額累進稅率和比例稅率的計稅辦法。
個人所得稅的作用——個人所得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是調節個人收入分配,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稅收的作用
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稅收是實施經濟監督的重要手段。
稅收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
5、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含義
納稅人是稅法規定的直接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是實際或最終承擔稅款的的單位和個人。
當納稅人所繳稅款由自己負擔時,納稅人就是負稅人。當納稅人通過一定途徑將稅款轉嫁給他人負擔時,納稅人就不是負稅人。
6、公民必須依法納稅,增強納稅人意識
增強納稅人的權利意識: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關注國家對稅收的征管和使用,對貪污和浪費國家資財的行為進行批評和檢舉。
增強納稅人的權利意識是因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稅收的征管和使用關系到國家的發展和納稅人的利益。
增強納稅人的義務意識: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增強納稅人的義務意識是因為:在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