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本質》教案(精選2篇)
《貨幣的本質》教案 篇1
課時:1課時
1、商品
請同學們舉例說明商品有哪些?那什么是商品? 有人說“凡是用錢買來的東西就是商品”, 這只是從我們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現象上看問題,我們要求的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給商品下個科學的定義。(提問)你們能從糧食、蔬菜、衣服、農藥、化肥、鋼筆、書籍等物品中說出為什么稱它們為商品嗎?換句話說,商品的含義或商品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定義: 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
(1)、商品必須是勞動產品。 勞動產品是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物品。(物品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對人類來看,分為有用無用和有害物品) 如我們買來的糧食、蔬菜、衣服、鞋帽,農民購買化肥、農藥,工廠購買機器、設備,都是工人或農民的勞動產品。凡是商品都必須是勞動產品,但勞動產品就一定是商品嗎?勞動產品也不都是商品。如農民種的糧食、蔬菜,留著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農民生產斤糧食,賣出800斤,剩下1200斤自己吃,這1200斤糧食就不是商品。又如:農民向地主交的的租糧;天然的空氣、礦泉水。而醫院的氧氣,柜臺上的礦泉水則是商品,因此,勞動產品還必須用于交換。通俗點說就是用錢買來的。當然這不夠科學哈。
(2)、 理解 “用于交換” :
① 商品交換體現的是買賣關系,而非贈送關系。所以贈品、禮品不是商品。奧運會得到的獎牌,送人的賀卡,抗震救災物品,人道主義援助的帳篷棉被等,義務獻血,義診。農民交的地租,農民種來自己吃的糧食。都不是商品。
② 從時間上看,商品交換分為 交換前、交換中、交換后。不包括交換后。 a 交換前 只要是以交換為目的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即使沒交換(如工廠倉庫里的商品)或還沒實現交換的(如商店里柜臺上的、尚未出售的商品),是商品。 b 交換中 正在進行交換的勞動產品是商品。 c 交換后 (曾經是商品的東西如果)退出流通領域不在用于交換而進入消費領域用于生產、生活消費的產品,就不再是商品。 繼續用于交換,沒有進入消費領域用于生產、生活消費的產品,仍是商品。 (注意:商品可能是通過一次交換,也可能是通過多次交換,才退出流通領域,成為生產或生活消費品。)
元旦前夕,同學們互贈禮品,甲同學把自己動手制作的禮品送給同學,乙同學從商店買來禮品送給同學,你們說這兩種禮品都是商品嗎?甲同學自己制作的禮品雖是勞動產品,但不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所以不是是商品。乙同學從商店買來的禮品,因既是勞動產品,又是通過交換得到的,所以是商品。乙同學買來的禮品,在商店或生產廠家時是商品(待交換或為交換而生產),一旦買回家,就退出流通領域,成為消費品。乙同學再把它送給同學,是為了發展友誼,而不是為了交換。乙同學與接授禮品同學的關系不是買賣關系,所以他送出的禮品不是商品。 可見,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可以轉化的。商品一旦離開流通領域,就成了消費品或待消費品了。
③ 商品交換(用一種商品去換另一種商品)關系的現象和本質: a 現象:是物與物的交換關系。 b 本質:是商品生產者之間勞動的交換(一定社會關系中人類勞動的交換),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④ 商品從形態上分為:有形商品和無形商品。有形商品, 如 商店里賣的牙膏、牙刷、洗衣粉、方便面等;無形商品,如 知識、保險、信息、服務、技術、專利技術、短消息、彩鈴、加密的電視節目、理發店、補鞋的等。
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勞動產品 ; 二必須用于交換;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
(1)、商品與物品、勞動產品的關系:
右圖反映了商品、勞動產品和物品之間的聯系,
說明物品不都是商品,勞動產品也不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才是商品
區別:含義不同:物品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的一切有形和無形的東西.勞動產品是經過人類勞動加工的物品.(勞動產品進入流通領域就成為商品); 范圍大小不同; 產生時間不同.
商品和其他勞動產品比較表:
比 較 商 品 其 他 勞 動 產 品
區 別 1、用于交換;
2、有價值;
3、是個歷史范疇; 1、不用于交換;
2、沒有價值;
3、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范疇;
聯 系 1、都是過去產品; 2、都有使用價值; 3、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商品和其他非勞動產品的物品比較表:
比 較 商 品 其 他 非 勞 動 產 品 的 物 品
區 別 1、是勞動產品;
2、用于交換,有價值;
3、是個歷史范疇; 1、不是勞動產品;
2、不用于交換(特殊情況除外);
3、是個永恒范疇;
聯 系 都有使用價值
(過渡)商品作為勞動產品,可以說自從有人類社會時就有了勞動產品,但用于交換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下面我們要研究商品交換及其媒介----貨幣。
《貨幣的本質》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 知識目標
識記商品和貨幣的含義;知道商品的特征和基本屬性,掌握商品的判斷方法;理解物物交換的困難和貨幣產生的必然性;了解一般等價物的含義;理解貨幣的本質。
(二) 能力目標
透過現象認識商品、貨幣的本質的能力;歷史地看待貨幣的產生和發展的能力;從一個具體材料入手,通過簡單概括商品交換的長期發展過程中貨幣出現的必然性,以及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培養學生在大量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出對貨幣含義的理性認識。
(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逐步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商品貨幣觀念,既要認識貨幣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錢,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商品的含義及屬性
難點:貨幣的本質
三、教學方法
探究法、講授法、練習法、層層分析法、討論法[來源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教學過程
導入:創設情境: “股票上漲欣喜萬分,交易失敗極度沮喪,交不起學費神情苦惱,拿到工資開懷大笑” ppt展示這些情境下人們的反應圖片。
問:究竟是什么讓他們神情不一,情緒不同?
學生說開去
最后老師總結:那都是因為錢(同時老師手拿一張百元人民幣),今天的生活中,我們幾乎一刻也離不開錢。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要錢,還有我們享受的各種服務也都需要支付錢,錢為什么會有如此神奇的力量?錢又是不是萬能的呢?今天,我們就一同來“揭開貨幣的神秘面紗”。
(ppt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本節課要講得內容p4-5)
過渡: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貨幣,那么貨幣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生回答,然后引出“商品”這個概念。
探究一:什么是商品?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商品。農貿市場上的糧食、蔬菜、水果,超市里的油、鹽、醬、醋,商場中的服裝、鞋帽等,都是商品。請問:
(1)上述不同種類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2)母親親手為你織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為什么?
(3)空氣是不是商品?
(4)雪山上待售的氧氣是不是商品?
1、商品的含義
(1)含義:這些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成為商品。p4
強調:判斷一個物品是否是商品,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①勞動產品(合格的);②用于交換。(然后學生據此完成(2)(3)(4)這三個問題)
(2)商品的判斷條件:①勞動產品(合格的);②用于交換
課堂思考:中秋節快到了,小李同學在華發商都買了一盒月餅,送給了爺爺。這盒月餅是不是商品呢?
學生思考回答
師總結:小李在商店買時是商品,買來以后作為禮物送給爺爺時就不是商品了。商品離開了流通領域就不再是商品。
強調:正在或等待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就成為商品。但交換以后則成為消費品。
(3)區分物品、勞動產品、商品
探究二:商品的基本屬性
2、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1)使用價值:商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自然屬性,是一切有用物品 的共有的屬性 )
2)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社會屬性,商品的特有屬性)
3)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關系
①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二者缺一不可(《名師一號》p2“考點突破”)
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個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就不會有人要,凝結其中的勞動就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也就不能形成價值,所以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使用價值也不能離開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有價值的東西必然有使用價值,一個物品如果僅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也不能成為商品。
②二者相互對立,相互排斥
作為商品生產者和商品消費者,誰也不能同時占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生產者為得到價值就必須讓渡使用價值給消費者,而消費者為得到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價值給生產者。
補充:判斷一物品是不是商品的三種方法(《名師一號》p3“深度剖析”)
(1)定義法:一是勞動產品(合格的),二是用于交換,二者缺一不可。
(2)屬性法: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基本屬性。
(3)領域法:雖為勞動產品,關鍵還要看是否已經離開流通流域,離開流通領域就不再是商品。
過渡:我們要從市場上得到商品,就得用貨幣去買,那么商品和貨幣是不是一對孿生兄弟?
探究三:一般等價物和貨幣的產生
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4第二個探究活動的內容,從而引出一般等價物的概念
3、貨幣的產生: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物物交換 →擴大的物物交換→出現一般等價物→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 貨幣產生
4、一般等價物的含義 (本身也是商品) (《名師一號》p4第三階段③)
一般等價物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可以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注意:同樣是一種商品,但不同于其它商品,它成為媒介,能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換并表現其它一切商品價值,實現了買和賣的分離。)
引導學生分析一般等價物的缺點:
①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不同,限制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②這些東西往往體積大、價值小、不便攜帶儲藏、不易分割等等
所以,最后,一般等價物集中在貴金屬——金、銀 上
問:為什么金銀可以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
5、貨幣的含義及本質
(1)含義: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注意:貨幣是一種商品,但又與其他商品不同,貨幣是一般等價物,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的商品,并且表現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又與其他一般等價物不同,只有當貴金屬用來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才標志貨幣的正式產生。
(2)本質:一般等價物
六、課堂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
七、板書設計
八、課堂練習
1、下列屬于商品的是( b )
①超市里貨架上待售的物品;②你正在使用的筆;③雪山上待售的氧氣罐;④全國人民為四川捐的救災物資;⑤陽光、空氣;⑥回收的啤酒瓶
a、①②③⑥ b、①③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
2、關于商品和貨幣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①商品和貨幣是同時產生的 ②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③貨幣是一個歷史范疇,商品是永恒的 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貨幣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3、XX年4月21日,廣西桂林市靈川縣工商局會同該縣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對轄區內農資市場4個批次的化肥、農藥行為,維護廣大農民利益。對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化肥、農藥的認識正確的是( d )
①是商品,因為具備一定的使用價值
②不是商品,因為不具備應有的使用價值
③應具體分析,若能交換成功則是,否則就不是
④不是商品,因為沒有價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分析:不符合質量標準的商品,不具有應有的使用價值,不是商品;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無使用價值則無價值,故選②④
4、貨幣的本質是一般等價物,下列對一般等價物的認識正確的是( b )
①價值相等的商品 ②能與其他商品相交換的商品 ③能與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換,表現其他一切商品價值的商品 ④它是與貨幣一起產生的 ⑤它在商品交換中媒介作用 ⑥它指的是金銀
a、①② b、③ ⑤ c、④ ⑥ d、① ③
分析:價值相等的商品,只可能是等價物,但不一定是一般等價物,①錯誤; ②錯在少了“一切”二字;在貨幣產生之前就存在一般等價物了, ④錯誤;金銀最初就是普通商品,后來,金銀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成了貨幣,但一般等價物并非金銀, ⑥錯誤; ③ ⑤ 正確
拓疑所思
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1)“金銀天然不是貨幣”意思是說金銀天生并不是貨幣。因為金銀最初出現在市場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當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當一般等價物都集中到金銀上,由金銀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才是貨幣。并不是一來到世界就成為貨幣的。
(2)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天生就具備了充當貨幣的優良特點。這是由金銀的自然屬性決定的,金銀具有體積小,價值大;容易分割,質量均勻;不會腐爛,久藏不壞等優點
九,作業布置
1、預習課本8-10頁 ; 2、完成《名師一號》p1的填空題及p156第1-3題
十、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內容不多,但它作為高一新生《經濟生活》的開門課,并且涉及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商品”和“貨幣”,商品作為消費的對象,貨幣作為消費的工具,老師必須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概念,并激發他們對《經濟生活》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所以上好這個內容至關重要。這節課,老師主要采取了探究法、層層分析法、討論法,并講練結合,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本節課的內容講得細并且具體,里邊的情景和練習使得抽象問題簡單化,很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了知識。本節課的缺點在于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