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及其處理藝術--
【課程分析】
本節內容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的開篇第一節。文字作為信息表達的最基本元素,極大地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神秘的東巴文字是我國納西族民族文化的精髓,教師可借此刺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責任感,為下一節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學情分析】
本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高一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心旺盛。若教師引誘得當,中國神秘的漢字文化必將極大的吸引他們求知的興趣。
【設計理念】
“誘思探究學科教學論”的探究學習方式操作要點指出:“自覺創情景,始終含情意,體驗為紅線,思維為主攻”,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達到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激發學習興趣的目的,同時通過實物、道具等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從“情化信息”向“情化思維”轉化,最終實現情思俱得的教學境界。
【教學目標分析】
要求學生了解文字處理技術的發展變化及其意義,特別是從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發展過程中領悟傳播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了解文字在計算機中的編碼方式。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意
(1)情景一:體驗象形文字
教師活動:展示多媒體課件中的關于象形文字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爭先恐后說出圖片中的象形文字。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形象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師:許慎在他著名的《說文解字》一書中對象形的解釋是:“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詰詘”,即是說屈曲,極言重視物體的形狀,比著葫蘆畫瓢的意思,展示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四副圖片,加深學生對象形文字的印象。
(2)情景二:體驗東巴文化
誘導:漢字可以用計算機來處理,那么象形文字可不可以同樣數字化?
教師活動:展示計算機處理東巴文字的過程。
學生活動:
1.打開字處理軟件,運行“電子東巴”輸入法。
2.將光標移至需要輸入東巴文字的位置,設置字體為“東巴&哥巴文”(演示版)
3.用漢語拼音輸入法輸入東巴文字,輸入“喝茶”對應的東巴文字。
4.嘗試加大字號、改變字體顏色等操作,觀看東巴文字的外形。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展示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意,再讓學生自主體驗,達到“體驗為主線,思維為主攻”的目的。
二、小組協作,知識探究
討論:
1.為什么外國人說中國的漢字像國畫?
2.我們的漢字遭遇到了洋文,如何評價這樣一種現象?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小組代表總結、發言。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加深學生對中國漢字文化的領悟,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師活動:引導各學習小組自主探究,解決以下問題:
1.漢字的編碼方式有那幾種?
2.說明漢字的處理過程。
學生活動:小組為單位,協作學習,總結如下:
1.
2.
以“春”字為例:
1.從鍵盤用拼音輸入法輸入外碼“chun”;
2.從外碼表中找出與之對應的漢字機內碼;
3.按照“機內碼”找到存放字型碼的地址;
4.取出“字型碼”在屏幕上顯示出來。
設計意圖:體現小組或團隊之間的互助精神──合作學習。讓學生了解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集體的力量則是無窮的,使小組成員之間通過討論的方式,達成統一的目標,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學習活動更加豐富、生動、活潑,同時也加深了同學間的協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