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精選10篇)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1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篇二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但詩配畫的欣賞還是在本單元初次接觸。學習中,估計學生憑借工具書和資料上的有關注釋,再聯系畫面能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于詩和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要引導他們深刻地去體驗。
教學設想與目標
古詩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停留于對詩意繁冗枯燥的解說,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語言知識的例證、情理的空洞說教之類的“教教材”行為,而應該實現以此詩為資源的“用教材教”。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重點: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難點: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賞圖對比,訓練語言。
課件出示兩幅圖:一幅是文中“蒼松怪石圖”,另一幅是沒有怪石背景的松樹圖。請學生組織語言分別描述一下兩幅畫面。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句。
師:揚州八怪”之一,清代詩畫家李方膺是這樣描述其中一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引導學生品味詩的語言。
師:畫面好獨特,背景好特殊。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試著描述了畫面,作者用了66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出來,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與稱贊。你們喜歡這幅圖和它的題詩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對照談對畫面和詩句的喜愛之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
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了解背景,體會情感。
這樣有特點的一幅畫和題詩,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呢?
請學生交流課下收集的有關資料: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四、欣賞畫面,感悟“蒼”、“怪”。
1、整體欣賞畫面。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它們之間是什么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3、小組內交流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作者簡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為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松、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于畫上。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2
《蒼松怪石圖題詩》
(清)李方膺
君不見,歲之寒,
何處求芳草。
又不見,松之喬,
青青復矯矯。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
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
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
一譯文:你看到了嗎,天已經很冷了,到處沒有綠草;可是,你又看見了嗎,松樹屹立著,還那么青翠挺拔。天地之間本來都不是刻意修飾的,世間萬物貴在保持本真。松樹的枝干像山岳一樣雄壯,冬日里的青秀無與倫比。它飽經風霜,經歷千年萬年。它高直的樣子表示擁護天宮,在青天只上期盼著春風。
二品詩:“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賞畫:(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人物小傳
李方膺(1679-1755后)字虬仲,號晴江,又號秋池,抑園,白衣山人。江蘇通州(南通)諸生。先后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羈,不拘繩墨。善畫松、竹、梅、蘭和草蟲。老筆紛披,畫梅尤精。間作山水、人物,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頗富士氣。有印章二十九方。其寫梅所用印章為“梅花手段”。乾隆二十年(1755)作《墨梅卷》,袁子才、金冬心、鄭板橋題之。時年六十一(按諸書多記李晴江座年六十一(1754),《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載,李于(1755)尚在作畫,僅說時年六十一,并非卒年。今從此說,待考。
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
《蒼松怪石圖題詩》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怪石聳立 不屈不撓 錚錚鐵骨
畫家的品格
蒼松挺勁 飽經風霜 剛正不阿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蒼松怪石圖題詩》是一首古體詩,句子長短不一,灑脫不羈,對蒼松的高尚品格進行了高度的贊美,同時借“蒼松與怪石”寫出了自己不屈不撓、耿直廉潔的錚錚男兒的性格。本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本詩并會背誦。
2、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作者的個性化語言,字斟句酌地體會詩中蘊涵的感情。
3、感受作者借圖題詩表達他剛直不阿、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教學重點:熟讀并有感情地背誦本詩,體會詩意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品味作者個性化的語言,理解重點詞句。
課前預習:
1、學課文,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當時的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出示掛圖:圖上畫了什么?板書:蒼松怪石
2、你對松樹有什么了解?
3、清朝詩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為蒼松怪石圖題寫了一首詩,今天我們來學習。
(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你們對作者有哪些了解?
2、指名朗讀古詩。
3、糾正“矯”、“迥”“闕”的讀音。
4、分小組比賽讀,看哪組讀得更流利。
4、范讀
三、品讀古詩
1、默讀古詩,思考:課文寫出了松樹怎樣的特點?你是從哪些句子看出來的?
2、教師點撥:
(1) 理解“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
a、看圖理解“喬、無等倫、矯 ”等詞語的意思
b、指名讀——評議——齊讀
c、說說詩句的意思
(2)小組合作學習“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
小組匯報——小組比賽讀————評議
(3)理解“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
a、理解“天闕、迥”,說說對詩句的理解。
3、(出示蒼松怪石圖)詩歌只寫了“蒼松”,為什么叫“蒼松怪石圖”?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作者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背誦全詩
四、拓展延伸
請你練習寫一首贊美松樹的小詩。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4
孫哲勇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 闕(què) 迥(jiǒng) 膺(yīng) 阿諛( ē yú) 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
怪石聳立 不屈不撓 錚錚鐵骨
畫家的品格
蒼松挺勁 飽經風霜 剛正不阿
[1]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蒼松怪石圖題詩》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8單元的一篇課文。單元主題為《歲寒三友》。這是“揚州八怪”之一,清代詩畫家李方膺的作品。全詩從松的外形入手,贊頌了蒼松的品格,表現了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整個作品詩畫相配,畫面中怪石聳立,為蒼松設置了極好的背景;蒼松挺勁,生機勃勃,帶給人無限的力量。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但詩配畫的欣賞還是在本單元初次接觸。學習中,估計學生憑借工具書和資料上的有關注釋,再聯系畫面能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于詩和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要引導他們深刻地去體驗。
教學設想與目標
古詩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停留于對詩意繁冗枯燥的解說,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語言知識的例證、情理的空洞說教之類的“教教材”行為,而應該實現以此詩為資源的“用教材教”。
教學目標: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2、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重點: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難點: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賞圖對比,訓練語言。
課件出示兩幅圖:一幅是文中“蒼松怪石圖”,另一幅是沒有怪石背景的松樹圖。請學生組織語言分別描述一下兩幅畫面。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句。
師:揚州八怪”之一,清代詩畫家李方膺是這樣描述其中一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引導學生品味詩的語言。
師:畫面好獨特,背景好特殊。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試著描述了畫面,作者用了66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出來,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與稱贊。你們喜歡這幅圖和它的題詩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對照談對畫面和詩句的喜愛之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
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了解背景,體會情感。
這樣有特點的一幅畫和題詩,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呢?
請學生交流課下收集的有關資料: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四、欣賞畫面,感悟“蒼”、“怪”。
1、整體欣賞畫面。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它們之間是什么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3、小組內交流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閱讀,開闊視野。
請學生交流課下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總結學法,背默全詩。
板書設計: 怪石聳立 不屈不撓錚錚鐵骨
蒼松怪石
蒼松挺勁 飽經風霜 剛正不阿
課后反思
1、本課感覺最成功之處是入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出兩幅松樹圖,讓學生在對比中領略出文中畫面的獨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根據畫面組織、表達語言的能力,一舉雙得。
2、“在所有的言語中,詩是語言的鉆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軸。”在教學本課時我著眼于詩的語言,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對詩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深入地去體驗、感受,產生賞心悅目的情感體驗效應。通過對比、拓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詩畫的意境有所領悟。
學生在自主學習古詩、理解全詩的意思時,我利用各種資源,讓已經明白詩意的多位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學懂的情況,從學生個性化的語言表述中提煉出明白詩意的方法——釋、留、補、調。這中間,給學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主學習的空間。此時,我發現學生會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展示他們的創造潛能。
古詩畢竟不同于一般作品,它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學的同時不忘教師關鍵處的引導、點撥。我在學生發言時適時提醒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本詩在譴詞方面有一種對稱的美,“蒼松”對“怪石”,“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我引導學生體會詩意、詩味、詩情存在于詩的言語形式中,改變了言語形式,詩意、詩味、詩情也就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消失了。這樣,在引導學生述說為什么喜歡某句詩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給他們詩美的表達方式。
點評
1、教學立足于工具性,借教材資源很好地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使學生在學習古人用詞形象、準確的同時體驗和感悟了作品的詩情畫意。
2、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自主體驗、探究,為其展開想象、發展思維能力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6
《蒼松怪石圖題詩》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中,通過讀而讓學生有所感悟是非常重要的。正如人們常說的:“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來詩畫是一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圖題詩更是如此。這是詩人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感悟的方向。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教學《蒼松怪石圖題詩》這首句子長短不一,灑脫不羈的古體詩時,我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感悟。教學時,我利用我們六年級教室在多媒體的有利資源,通過媒體播放收集到的國畫作品,讓學生以一名書畫欣賞者的身份去觀畫、賞詩,把詩畫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進畫中,融入詩中,去體會古詩的詩情畫意,領悟詩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顧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課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將課前布置收集到的國畫作品完成為書畫作品(第八單元綜合活動內容),既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蒼松怪石圖題詩》教學反思
1、本課感覺最成功之處是入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地展示出兩幅松樹圖,讓學生在對比中領略出文中畫面的獨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根據畫面組織、表達語言的能力,一舉雙得。
2、“在所有的言語中,詩是語言的鉆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軸。”在教學本課時我著眼于詩的語言,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對詩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深入地去體驗、感受,產生賞心悅目的情感體驗效應。通過對比、拓展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對詩畫的意境有所領悟。
學生在自主學習古詩、理解全詩的意思時,我利用各種資源,讓已經明白詩意的多位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學懂的情況,從學生個性化的語言表述中提煉出明白詩意的方法——釋、留、補、調。這中間,給學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主學習的空間。此時,我發現學生會展開想象的翅膀,大膽展示他們的創造潛能。
古詩畢竟不同于一般作品,它在字詞的使用上十分講究,力求完美。我在放手讓學生自學的同時不忘教師關鍵處的引導、點撥。我在學生發言時適時提醒學生抓住詩句中的關鍵字,品味玩索、深挖細摳。本詩在譴詞方面有一種對稱的美,“蒼松”對“怪石”,“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我引導學生體會詩意、詩味、詩情存在于詩的言語形式中,改變了言語形式,詩意、詩味、詩情也就隨之改變甚至完全消失了。這樣,在引導學生述說為什么喜歡某句詩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滲透給他們詩美的表達方式。
我設計的《蒼松怪石圖題詩》有感
1、創設情境,引導感悟。古詩的教學,以感悟為重,正如人們常說的:“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來詩畫是一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圖題詩更是如此。這是詩人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感悟的方向。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在教室里張貼了許多國畫作品,有名家之作,有學生作品。讓學生以一名書畫欣賞者的身份去觀畫、賞詩,把詩畫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進畫中,融入詩中,去體會古詩的詩情畫意,領悟詩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顧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課后讓學生合作完成書畫作品,既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2、知識的拓展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從開課時老師導入的《青松》,到學生交流贊松詩句所提到的《贈從弟》、《詠寒松詩》、《擬嵇中散詠松詩》等,學生這一節課就接觸了至少四、五篇贊美松樹的詩歌,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松樹的品格。課外知識的適當介入,使學生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課下去收集更多的詩篇背下來,使學生的目光由課內投向課外。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蒼松怪石圖題詩》是第八單元“歲寒三友”中贊松的一首圖題詩,為清朝著名詩畫家“揚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所作。此詩句子長短不一,語言優美、豪邁,內容雋永深刻,灑脫不羈。詩人借畫中蒼勁挺拔、飽經風霜的松樹和聳立在懸崖峭壁上的怪石這兩個意象,表現了自己不屈不撓、耿直廉潔的錚錚男兒的性格。因為本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圖題詩的典范之作,語言平白易懂,讀起來瑯瑯上口,所以我在教學中,先創設情境,讓學生收集一些關于松樹的國畫作品,并請班上學畫的同學也畫一些松、竹、梅的國畫張貼在教室里,將賞詩與觀畫有機結合。讓學生以一名書畫鑒賞家的身份走入書畫作品,引導學生觀察怪石的樣子和蒼松挺勁的姿態,在仔細觀賞和反復誦讀中品味詩歌的意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詩情畫意,感悟詩人不屈不撓、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性格,明確松樹象征著不畏艱難、險阻的精神。另外,在學習中適當拓展了一些古今詩人贊美松樹的詩句,加深對松樹精神的感悟,體會詩人借物抒懷、借物言志的寫作方法。
學生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五年的學習已具有以下能力:
1、積累了大量古詩,并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能夠通過誦讀對古詩的含義有所感悟,能夠借助圖畫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詩情畫意,但對詩句中的一些字詞的準確把握和理解還有困難,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字斟句酌體會詩歌蘊含的感情。
2、搜集資料的能力。學生能在課前根據要求,通過查閱書本、上網等手段查找到詩畫家李方膺及該詩的相關資料,以及古今詩人贊美松樹的詩句,并進行整理,為理解詩歌起了鋪墊作用。
3、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學生已學會自主學習,在課前預習時做批注,提出疑難問題,在課上通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共同解決疑問,并已掌握通過讀文,品文釋疑的方法。
教學目標: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
2.通過反復朗讀古詩,體會詩人的感情。了解詩人借蒼松和怪石兩個意象表現了詩人不屈不撓、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性格。
3.入情入境學習古詩,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具準備:1、教師自制課件。
2、學生收集古今詩人贊松的詩句及關于松、竹、梅的圖畫作品或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在寒冷的冬天,萬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風雪之中。而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正如陳毅所寫的《青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課件出示,學生齊讀)今天,老師帶領同學們一同走進書畫的歷史長廊,去欣賞清朝詩畫家李方膺的作品《蒼松怪石圖題詩》。(板書課題,全班齊讀)
二、交流資料。
1、學生交流詩畫家李方膺的資料。
2、教師根據情況做適當補充。
李方膺(1695~1755)中國清代畫家。字虬仲,號晴江,別號秋池等。通州(今江蘇南通)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以賣畫為生。與李鱓、金農、鄭燮等往來,工詩文書畫,擅梅、蘭、竹、菊、松、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被列為揚州八怪之一。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
三、初讀古詩,體會詩情畫意。
1、(課件出示蒼松怪石圖)教師范讀詩歌,要求學生認真傾聽。
2、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指名朗讀,糾正字音。(特別強調“闕、迥”的讀音)
4、全班齊讀古詩。
5、仔細欣賞圖畫,這是怎樣的松樹和石頭?請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再請學國畫的同學結合水墨畫的知識進行簡單介紹。
四、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畫家李方膺寥寥幾筆就把松樹的挺拔、蒼勁、歷經風霜而傲然凜立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么在詩中他又是如何贊美松樹的?
1、學習第一層。(即: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
(1)自讀詩歌前兩句,你讀懂了什么?
(2)學生交流。(引導學生知道這兩句寫出了松樹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3)指導朗讀。
2、學習第二層。(即: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1)詩人僅僅是因為松樹為大地增添了些許綠色而贊美它嗎?請默讀3、4、5句,你又讀懂了什么?
(2)同桌討論后全班交流。(重點指導對“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的理解。這幾句寫出了詩人對松樹品格的高度贊美,贊美松樹不畏嚴寒、傲然挺立的精神。)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松樹的頑強精神。
3、學習第三層。(即:擁護天闕高且堅,迥干春風碧云里。)
(1)自讀最后一句,你從這句中還知道松樹的什么特點?
(2)學生交流。(重點理解“天闕”、“高且堅”、“迥”的意思。)
(3)再讀一讀“迥干春風碧云里”,你想到了什么?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4、讓我們看著這幅畫,走進畫中,仰望著不畏高山雪冷,扎根在石縫中的蒼松,我們不由得發出嘖嘖贊嘆:“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教師引讀,學生接讀詩歌)
5、同學們,在1730年夏秋之際,李方膺擔任山東樂安知縣,樂安大水成災,萬家漂櫓,情勢緊迫。李方膺未得上司批準,就開倉賑濟,下令動用庫存皇糧1200石,以工代賑,募民筑堤,緩解了災情。但后來因私開官倉被青州府彈劾。1735年他因反對新任總督王文俊的墾荒令,上書直陳弊端,觸怒上司,被罷官入獄。成為當時震驚朝野的“蘭山冤案”。聽了老師的介紹,請你們想一想,這傲然凜立于風雪之中的松樹象征著什么?
6、讓我們帶著對李方膺這種不屈權貴、耿直廉潔的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齊讀詩歌。
7、練習背誦。(自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誦)
8、千百年來,有多少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優美詩篇贊美松樹,以抒發自己的情懷。下面分小組交流搜集到的贊美松樹的詩句。
9、全班交流。(投影展示,指導朗讀)如:《贈從弟》(三國)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詠寒松詩》(南朝)范云
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
10、欣賞古今畫家的松樹國畫作品。
總結:松樹以它那蒼翠的枝葉裝扮了這個冰雪世界,以它那不畏險阻、飽經風霜的品格深深地吸引著人們,愿同學們都能像松樹一樣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做生活中的強者。
五、拓展延伸。
1、課下自讀《黃山松》,體會黃山松的特點,及從黃山松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2、請同學們自由組合,合作完成一幅松樹的國畫,并題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贊松詩,辦一期書畫展。
課后反思:1、創設情境,引導感悟。古詩的教學,以感悟為重,正如人們常說的:“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古來詩畫是一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圖題詩更是如此。這是詩人追求的藝術境界,也是我們感悟的方向。小學古詩教學,目的在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使學生在感悟中領會古詩意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在教室里張貼了許多國畫作品,有名家之作,有學生作品。讓學生以一名書畫欣賞者的身份去觀畫、賞詩,把詩畫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走進畫中,融入詩中,去體會古詩的詩情畫意,領悟詩人的情感,真正做到了不顧此失彼,也不厚此薄彼。課后讓學生合作完成書畫作品,既體現了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又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2、知識的拓展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興趣。從開課時老師導入的《青松》,到學生交流贊松詩句所提到的《贈從弟》、《詠寒松詩》、《擬嵇中散詠松詩》等,學生這一節課就接觸了至少四、五篇贊美松樹的詩歌,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又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松樹的品格。課外知識的適當介入,使學生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同時也激發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課下去收集更多的詩篇背下來,使學生的目光由課內投向課外。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8
《蒼松怪石圖題詩》全詩從松的外形入手,贊頌了蒼松的品格,表現了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范本,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小學六年級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范本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闕(què)迥(jiǒng)膺(yīng)阿諛(ē yú)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小學六年級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范本二
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古詩,但詩配畫的欣賞還是在本單元初次接觸。學習中,估計學生憑借工具書和資料上的有關注釋,再聯系畫面能大致理解詩句的意思。但對于詩和畫通過其特殊形式表現出來的形趣、意趣、理趣、志趣等缺乏真切的感受,要引導他們深刻地去體驗。
教學設想與目標
古詩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停留于對詩意繁冗枯燥的解說,把詩的言語肢解為有關語言知識的例證、情理的空洞說教之類的“教教材”行為,而應該實現以此詩為資源的“用教材教”。
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重點:
1、借助工具書和資料再聯系畫面,理解全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默寫詩。
教學難點:反復誦讀詩歌、欣賞畫面,想象并體會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賞圖對比,訓練語言。
課件出示兩幅圖:一幅是文中“蒼松怪石圖”,另一幅是沒有怪石背景的松樹圖。請學生組織語言分別描述一下兩幅畫面。
二、反復朗讀,品味詩句。
師:揚州八怪”之一,清代詩畫家李方膺是這樣描述其中一幅畫面的。(出示古詩全文)
1、學生讀詩,直至成誦。
2、引導學生品味詩的語言。
師:畫面好獨特,背景好特殊。剛才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試著描述了畫面,作者用了66個字,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出來,贏得了眾多人的喜愛與稱贊。你們喜歡這幅圖和它的題詩嗎?為什么?
學生自由發言,對照談對畫面和詩句的喜愛之處,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的內容。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
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三、了解背景,體會情感。
這樣有特點的一幅畫和題詩,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創作的呢?
請學生交流課下收集的有關資料: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四、欣賞畫面,感悟“蒼”、“怪”。
1、整體欣賞畫面。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它們之間是什么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3、小組內交流探究: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小學六年級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作者簡介
李方膺(1697-1756),中國清代詩畫家。字虬仲,號晴江,江蘇南通州(今南通市)人。別署有木田、木子、抑園、仙李、成村、覺道人、嘯尊者、木頭老子、翰墨蒼頭、江左陋儒、淮南布衣、借園主人等等。是清中期的“揚州八怪”之一。曾為官,不畏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兩袖清風。
李方膺擅梅、蘭、竹、菊、松、雜花、蟲魚等,注重師法傳統和師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畫筆法蒼勁老厚,剪裁簡潔,不拘形似,活潑生動,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
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樂安縣令、蘭山縣令、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職,因遭誣告被罷官,去官后寓揚州借圓,自號借圓主人,以賣畫為生。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粗頭亂服,不拘繩墨,意在青藤、白陽、竹憨之間。畫梅以瘦硬見稱,老干新枝 ,欹側蟠曲。用間印有“梅花手段”,的題畫梅詩有“不逢摧折不離奇”之句。還喜歡畫狂風中的松竹。工書。能詩,后人輯有《梅花樓詩草》,僅二十六首,多數散見于畫上。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9
孫哲勇
教學目標 :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欣賞圖畫理解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2.能力目標:增強學生的朗讀能力。
3. 德育目標: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4. 創新素質培養目標: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教學方法:研體式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松是風骨的象征,它蒼勁挺拔,傲斗冰雪,頂天立地,枝干高聳,正直堅韌,是勇士。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歌唱松,贊美松,風雪洗禮松更翠,大雪壓枝更挺拔。今天我們一同來學習《蒼松怪石圖題詩》。
二、自主學習:
1.簡介作者: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讀標準音:矯(jiǎo) 闕(què) 迥(jiǒng) 膺(yīng) 阿諛( ē yú) 錚(zhēng)
3.解詞: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音。
4.朗讀詩歌,熟讀成誦。
三、合作學習:
1.品詩:引導學生課堂交流,大膽質疑,解決疑難。找自己最喜愛的詩句,說明理由。
(明確:“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與冰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2.賞畫:
(1)整體欣賞畫面。
(明確:一枝梅花橫貫畫面,構圖新奇;花朵只用淡墨輕染“淡墨痕”,僅花蕊加墨重點,清新俏麗;長長的枝干舒展挺秀。)
(2)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
(二者關系:怪石聳立,不屈不撓,為蒼松設置了一個極好的生存背景,兩者互為映襯更顯其“蒼、怪”。)
四、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明確: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五、拓展訓練:
組織學生交流搜集的有關松的詩句,繪畫作品。
六、回顧反思:
請學生談本課的收獲
板書設計 :
怪石聳立 不屈不撓 錚錚鐵骨
畫家的品格
蒼松挺勁 飽經風霜 剛正不阿
[1]
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蒼松怪石圖題詩》教案 篇10
1、本單元主體:古代詩
2、學習的課文:歲寒三友
《墨竹圖題詩》鄭板橋
《蒼松怪石圖題詩》李方膺
《墨梅圖題詩》王冕
《墨竹圖題詩》鄭板橋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難點:體會作者對百姓的關愛之情。
二、跟老師一起學
1、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衙(yá) 齋(zhāi) 燮(xiè) 號(háo)寒
放賑(zhèn) 救濟(jì) 遂(suì)
2、理解下面這些詞語的含義:
勞頓:勞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著覺。寐:睡覺。
思緒:思想的頭緒;思路。
救濟:用金錢或物資幫助災區或生活上有困難的人。
賑災:救濟災民。
巋然不動:屹立著、不動搖。巋然:高大獨立的樣子。
三、理解古詩大意:
1、作者簡介:
介紹作者: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后,以書畫營生。擅畫蘭、竹、石、松、菊等,而畫竹五十余年,成就最為突出。體貌疏朗,風格勁峭。
2、題目意思:墨竹:單用墨畫的竹子。墨竹圖題詩就是單用墨畫竹子的圖畫上面的詩。
3、本詩含義:
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吏,衙門臥室外竹子的一枝一葉,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而實際的含義是:我們雖然只是小小的州縣官吏,但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充分體現了鄭板橋對百姓疾苦的關心。
感知詩意:這首詩以“竹”為依托之物運用象征手法,表達了詩畫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風雨來襲,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這首詩是鄭板橋在乾隆十一、二年間出任山東濰縣知縣時贈給包括的。
第一句“衙齋臥聽瀟瀟竹”,寫的是作者在衙署書房里躺臥休息,這時聽到窗外陣陣清風吹動著竹子,瀟瀟叢竹,聲音嗚咽,給人一種十分悲涼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間疾苦聲”,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聲音產生的聯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風竹之聲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饑寒交迫中掙扎的老百姓的嗚咽之聲,充分體現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懷。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縣吏”,既是寫自己,又是寫包括,可見為民解憂的應該是所有的“父母官”,這句詩拓寬了詩歌的內涵。
第四句“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詩既照應了風竹畫和詩題,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點點滴滴都與“父母官”們緊緊聯系在一起呀!鄭板橋的這首題畫詩,由風吹竹搖之聲而聯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對老百姓命運的深切的關注和同情,一個封建時代的官吏,對勞動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確實是十分可貴的。
4、1句與2句之間的關系:
第1句是實寫,作者聽到了竹子瀟瀟作響。第2句是虛寫,是作者自己的聯想。第1句的實是第2句發揮聯想的基礎。有這樣的聲音才有了作者這樣的聯想。這樣的聲音可能誰都能聽見,可是也只有那些關心百姓疾苦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聯想。這是又一次對中心的強化。
5、我們如何理解“一枝一葉總關情”一句?
明確:似是寫竹,實則寫人。寫詩人對百姓的仁愛之心,體恤之情,令人嘆為觀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穎奇物,把一個錚錚鐵骨的文人寫得極入情理,表現了他的高標挺立、特立獨行、充滿愛民之氣節。
6、回顧反思:竹象征了“有氣節”,象征詩人“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
四、閱讀鏈接:
揚州八怪:包括鄭燮、羅聘、李方膺、高翔、金農、李鯇、汪士慎八位畫家。從康熙末年崛起,到嘉慶四年“八怪”中最年輕的畫家羅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們繪畫作品為數之多,流傳之廣,無可計量。 “揚州八怪”生前即聲名遠播。李鯇、李方膺等先后分別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試畫,后授職。乾隆八年,弘歷見到鄭燮所作《櫻筍圖》,即印了“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橢圓璽。乾隆十三年,弘歷東巡時,封鄭燮為“書畫史”。
“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徐悲鴻曾在鄭燮的一幅《蘭竹》畫上題云:“板橋先生為中國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書畫亦奇。觀其詩文及書畫,不但想見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為古今天才之難得者。“揚州八怪”大膽創新之風,不斷為后世畫家所傳承。
《蒼松怪石圖題詩》李方膺
一、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二、跟老師一起學:
1、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矯(jiǎo) 闕(què) 迥(jiǒng) 膺(yīng) 阿諛( ē yú) 錚(zhēng)
2、理解下面這些詞語的含義:
①阿諛奉承:迎合別人的意思,說好聽的話(含貶義)。
②耿直:(性格)正直;直爽。
③錚錚鐵骨:有骨氣、有氣節。錚錚,形容金屬撞擊所發出的聲音。
三、理解詩文意義:
1、作者簡介:李方膺,字晴江,又號秋池、衣白山主人、為官期間曾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獄,為官時,“有惠政,人德之。”去后寓南京借園,常往來揚州賣畫。善畫松、竹、菊、梅、雜花及魚蟲,作品縱橫豪放,墨氣淋漓,所畫之梅以瘦硬見稱。
2、古詩的意思: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寫出了松在寒冬之際為大地增添了綠意和嬌姿。
“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這一層寫出了蒼松的品格,其中“直干壯山岳,秀色無等倫。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是對其品格高度贊美。而“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是隱語,隱含作者的褒揚之意。
最后一層“擁護天闕高且直,迥于春風碧云里”,作者從松的外形入手,為本詩更添了悠遠、清麗的意境,尤其最后一句,“春風碧云”帶給讀者無限的希望與憧憬,頗有“冬天已經過去,春天還會遠嗎?”之意。)
3、賞畫:
圖中的怪石、蒼松各有什么樣的特點,相互關系,各有什么寓意?
怪石:聳立(不屈不撓)象征詩人的錚錚鐵骨;
蒼松:挺勁(飽經風霜)象征詩人剛正不阿的氣概。映襯更顯其“蒼、怪”。)
4、探究學習: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借所畫的怪石、蒼松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墨梅圖題詩》王冕
一、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難點:體會詩人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理解本圖題詩的詩情畫意。
跟我一起學
一、注意這些字的讀音:
冕(miǎn)乾坤(qián kūn)妥協(tuǒ xié)卓(zhuó)爾不群
花蕊(ruǐ)厭惡(wù)
二、理解下面這些詞語的含義:
妥協:屈服、低頭。
卓爾不群:形容超出尋常、與眾不同。
洗硯池:寫字、畫畫后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三、理解詩文意思: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吾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并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夸獎,只愿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于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愿巴結權貴,于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四、根據王冕筆下梅花的特點我們來思考下面三個問題:
(1)王冕作詩的原因:王冕青年時代曾一度熱衷于功名,但參加科舉屢試不中,于是他焚毀文章,永絕仕途,浪跡江湖,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詩人為了表現自己不屈權貴,不阿諛奉承,耿直廉潔的英雄氣概。
(2)王冕作詩的目的:畫上題詩:“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詩畫相配,表露出畫家淡泊名利,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圖中梅花的特點。“畫梅須具梅骨氣,人與梅花一樣清”。王冕筆下的梅花就是他個人精神世界的體現。王冕的《墨梅圖》傳世不只一幅。課本選用的這幅《墨梅圖》畫的是橫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與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當,層次清晰;花用淡墨點染,花瓣和花蕊用濃墨勾點,顯得格外清新秀麗。
補充資料:
寫竹的詩句:
《竹石》(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山居秋暝》(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官舍竹》(宋·王禹)誰種蕭蕭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不隨夭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聲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歡。明年縱便量移去,猶得今冬雪里看。
《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景文義伯圣途次元伯固蒙仲游七寶寺題竹上》(蘇軾)
結根豈殊眾,修柯獨出林。孤高不可恃,歲晚霜風侵。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
寫梅花的詩句:
《山園小梅》(宋•林逋)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早梅》(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迥臨村路傍溪橋。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
《卜算子· 詠梅》(毛澤東)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卜算子 ·詠梅》(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15分鐘)
1. 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墨竹圖題詩》是首七言絕句,作者是清朝詩詞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b. 《墨梅圖題詩》的作者是元朝的詩人、畫家、書法家、王冕,作者托物言志,表現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純潔的品格。
c. 《蒼松怪石圖題詩》的作者李方膺,通過畫中的怪石聳立,蒼松挺勁,象征畫家本人的錚錚鐵骨。
d. 《墨梅圖題詩》一詩中作者突出了墨梅濃濃的色彩,濃郁的香氣。
2. 背誦優秀的古詩文可豐富語言提高語文素養。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相應的語句。
①不要人夸顏色好,__________________。
②《墨梅圖題詩》中回答為什么不用彩筆繪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墨梅圖題詩》中哪句詩交代了梅花的生長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優秀的古詩文可豐富語言提高語文素養。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相應的語句。
①《墨竹圖題詩》中作者由聽到冷雨敲窗、風吹疏竹之聲而產生的聯想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墨竹圖題詩》中哪一句更能說明作者對民情的體察入微_________,_________。
4. 填空:
(1)《蒼松怪石圖題詩》中描寫松樹飽經風雨,而生機勃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地本無心,__________________。
(3)擁護天闕高且堅,__________________。
【試題答案】
1. 下面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d)。
a. 《墨竹圖題詩》是首七言絕句,作者是清朝詩詞書畫家,“揚州八怪之一”。
b. 《墨梅圖題詩》的作者是元朝的詩人、畫家、書法家、王冕,作者托物言志,表現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堅貞純潔的品格。
c. 《蒼松怪石圖題詩》的作者李方膺,通過畫中的怪石聳立,蒼松挺勁,象征畫家本人的錚錚鐵骨。
d. 《墨梅圖題詩》一詩中作者突出了墨梅濃濃的色彩,濃郁的香氣。
2. 背誦優秀的古詩文可豐富語言提高語文素養。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相應的語句。
①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②《墨梅圖題詩》中回答為什么不用彩筆繪梅的詩句是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③《墨梅圖題詩》中哪句詩交代了梅花的生長位置: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3. 優秀的古詩文可豐富語言提高語文素養。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填入相應的語句。
①《墨竹圖題詩》中作者由聽到冷雨敲窗、風吹疏竹之聲而產生的聯想的詩句是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②《墨竹圖題詩》中哪一句更能說明作者對民情的體察入微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4. 填空:
(1)《蒼松怪石圖題詩》中描寫松樹飽經風雨,而生機勃勃的句子是飽歷冰與霜,千年方未已。
(2)天地本無心,萬物貴其真。
(3)擁護天闕高且堅,迥于春風碧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