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旗桿高度》教案(通用3篇)
《測量旗桿高度》教案 篇1
一、本節課成功之處
1、本節課是課本中的一個《測量旗桿的高度》課題,首先在設計之初就立足于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完成。所以此課題的學習安排在了學生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并且能夠綜合應用的基礎之上。
2、這節課有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測量旗桿的高度這個課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原因之二是提前給學生分好了小組,布置了預習內容,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原因之三,對本班的學生狀況熟悉,上課時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節課還可以引導學生測量樹高;影子在墻上,影子在斜坡上,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學生感興趣且覺得有用的內容,他們易于接受。通過身邊的實例,及他們測量旗桿時的剪影,讓他們覺得新穎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有如下收獲
(1)通過測量旗桿的高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數學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認識。
(2)學生在分組合作活動以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二、縱觀本節課,本節課還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節課,課前準備工作較長,如果學期的教學進度允許還可以,如果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還能進行嗎?那么如何協調好數學課題學習與普通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呢?
(2)交流合作與動手操作的協調不夠。本節課注重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合作。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階段的個別引導有所欠缺,因此這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而顯得無所事事。
(3)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廣泛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體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情況,及時指導鼓勵學生。
三、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后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測量旗桿高度》教案 篇2
1、立足于以展示數學活動和合作交流的方式。
使學生學會了運用相似形有關知識求旗桿的高。使學生體會到交流的快樂,大家有不同的方法,彼此交流可以讓學生互相學習。相似三角形及其性質有著廣泛的應用,要靈活地應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晴天時利用物高與影長成比例(包括小鏡子);陰天時使用手拿刻度尺進行目測,也可以使用小鏡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原理比例),當然,晴天時也可以使用手拿刻度尺進行目測的辦法。我們既要注意把現實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比如構造相似三角形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還應注意根據具體情況,(比如晴天與陰天)靈活地選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應該細心地觀察生活,理解題意,分析問題所處的環境,多嘗試不同的數學操作活動,控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小組合作的完成情況,從活動經驗中得到“在同一時刻,兩個物體的高度與它們的影長成比例”這一數學活動事實,并把它應用到求旗桿高度問題中。在新課程實施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游刃有余的背后,隱藏著解決實際問題時數學操作經驗缺乏的嚴重問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針對各種不同條件下測旗桿高度都以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活動和合作交流為前提。
2、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基本上由教師包辦代替了,而“由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基本上做不到,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活動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中所設計的問題串大致是
(1)在同一時刻,兩個物體的高度與影長有什么關系?
(2)旗桿的高度與人所站的位置有關系嗎?為什么?
(3)還有其他測旗桿高的方法嗎?為什么?
(4)在沒有影子(陰天)的情況下,還能測旗桿高嗎?為什么?
(5)如何才能想到多種辦法,靈活地解決問題?
3、培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習慣。
綜合實踐活動中,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及問題提出后,并不急于回答,問題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決,教師只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和補充完善。
《測量旗桿高度》教案 篇3
數學新課改的精神之一是學習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從而改善學生枯燥學習知識的弊端,為此設計了一些思考題,如山坡上有一煙囪,現在給你的工具僅有測傾器與皮尺,你怎樣確定煙囪的高度?
《測量旗桿的高度》作為一節活動課來呈現意在更好地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通過測量旗桿的高度的活動,初步學會數學建模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這節課上完之后,我感覺最深之處在于
1、立足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充分激發學生求學熱情,在興趣情境中體驗、探索新知識,是一節成功課的關鍵。當學生的學習投入到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學生就會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就會去自主地尋覓、探究和發現,學會怎么樣學習,學生在這種學習情境中主動地學習所學到的知識,比講授給他們的要豐富得多,而且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創設情境后,利用小組合作探索測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開了鍋”,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提出了很多方法,其間不免有不同見解的爭論:有的認為,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認為,利用標桿方法好,這種方法在不出太陽的情況下也能操作。有的認為利用鏡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學和數學知識結合起來。有的說,把氣球升空的方法最簡單……同學們興致越來越高,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2、注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解決后,教師應讓學生從解決的問題出發,通過對題目的拓展,引導學生用新的思維去再次解決新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識,還能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當學生在活動完“利用陽光下的影子”測量旗桿的高度時,教師適時提問:“在沒有影子(陰天)的情況下,還能測旗桿高嗎?為什么?”“還有其他測旗桿高的方法嗎?”學生有了疑問才會產生一種探索的興趣,有了興趣才會去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而且把自己不同的看法說出來,大家一起交流,再通過小組實驗操作,很快就得出結論。顯然,教學中教師善于設置問題,通過質疑讓學生體驗達到以疑激趣、以趣激思的效果。同時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課堂上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及問題提出后,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學生組成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問題完全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決,教師只是適時地點撥、引導和補充完善。這樣,學生在合作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中不僅訓練了學生測量、搜集、運用信息和數據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同時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合作意識、集體意識、組織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縱觀本節課,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通過本節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后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總之,我自認為啟動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潛能。學生是完全有希望被引導到新課改精神軌道上來的,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們努力得不夠。當然,在這一次淺淺的嘗試之后,我也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合作學習是一種長期培養出來的學習習慣,不是一節課或是一朝一夕能能夠完成的,只有在長期的培養中,才能讓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不成為學習的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