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學設計(精選12篇)
《故鄉》教學設計 篇1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了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
小學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于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4、對于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5、什么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么描寫的?
討論:
①對于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于今天的楊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說明了什么?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揭示了什么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給人以深刻印象,并能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對比
二十多年前 二十多年后
閏土:小英雄 木偶人
變
楊二嫂:豆腐西施 圓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1、景物描寫
2、了解對比手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檢查: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為主?
2、作品通過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后的變化,揭示了什么問題?
二、示標
三、新授:
1、魯迅對“故鄉”景物的描寫共有哪幾次?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2、蕭索的荒村:(討論)
① 一般地說,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氣又陰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為什么寫冷風發出嗚嗚的響聲?
④“蒼黃”的“蒼”照應了前文的哪一個詞?
⑤“深冬”“陰晦”“嗚嗚”“蒼黃”各是寫什么?這些背景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⑥“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一句中,哪兩個詞是說明“蕭索”的?它們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為什么會產生“悲涼”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僅僅是“幾個”荒村嗎?
3、神異的圖畫:(討論)
①故鄉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異?
“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碧綠”的“沙地”;
“深冬”、“陰晦”、“冷風”、“蒼黃”、“蕭縈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②“天空”“圓月”“沙地”“西瓜”,“深藍”“金黃”“碧綠”,從所寫景物和色彩看,這幅圖畫給人什么感覺?
③上一段說“沒有一些活氣”,那么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歲”“銀圈”“捏”“刺”又給人什么感覺呢?
④“我”兒時的故鄉只是一個一般的村莊,兒時的閏土也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少年,作者為什么要寫得這么美呢?
4、朦朧中的想象
①作者寫了“蕭索的荒村”、“神異的圖畫”,為什么結尾還要寫“朦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異的圖畫”的重復?難道二十多年前的“故鄉”就是美好的天堂?
這是為了反映“我”對現實的故鄉的不滿,希望能改變現實,有一個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希望”。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進一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②怎樣實現自己的理想?(體會結句的含義)
有沒有希望,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奮斗,希望一定能夠實現。
5、齊讀三處有關景物描寫的部分。
6、作品對景物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么啟示?
寫景要配合人物,要為表現主題思想服務,不能為寫景而寫景。
四、作文片斷訓練:景物描寫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
2、對比手法突出中心
3、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
一、主題: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與剝削之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苦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二、寫作特點:
1、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安排情節。按“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順序,把所見、所聞、所感、所憶的各種材料組織起來。
2、通過景物描寫為人物活動提供背景,為表達中心意思服務。
⑴“我”回到故鄉時見到的“蕭索的荒村”;——開頭 (現在)
⑵“我”回憶起的“神異的圖畫”;——中間(過去)
⑶“我”“在朦朧中”想象到的圖景。——結尾(未來)
3、通過肖像、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刻畫鮮明的人物形象。
閏土:政治上受迫害、經濟上受剝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楊二嫂:既被侮辱、被損害,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4、語言準確、生動,富有個性化。
三、課堂練習
(一)填空:
1、《故鄉》體裁是 ,選自 《 》,作者是 ,原名 ,是我國偉大的 家、 家、 家。
2、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著重寫了 和 兩個人物,運用 的手法突出了他們二十多年前后的變化。
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沒有現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齊心,勇于實踐,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鄉》一文中的話來形容就是 。
(二)閱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我也說不出話”
1、選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2、選文分別從 、 、 等三方面對“他”作了描寫。
3、“老爺”這一稱呼寫出了在“他”心目中兩人之間 的變化,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
A生活經驗豐富了 B精神變麻木了
C出于禮節的需要 D社會地位懸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
A外貌的巨大差異。
B經濟狀況的巨大差異。
C久別重逢的陌生感。
D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似乎”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
6、“我也說不出話”表達出“我”此時此刻的感情是( )
A無可奈何
B難堪、惱怒
C震驚、悲哀
D興奮、歡喜
三、閱讀“我問問他的景況……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
1、“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刻”字扣“全然不動”和“石像”,描繪了閏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閏土內心的苦悶。
C“刻”字是閏土飽經生活磨難的寫照。
D“刻”字表現出閏土自愧不如的呆滯。
2、閏土的性格特點是( )
A辛苦麻木
B呆滯麻木
C勤勞呆板
D怯懦無情
3、填空:
從選文最后一段中找出與以下語句相呼應的詞語。
①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
②總是吃不夠
③不太平
④什么地方都要錢
4、以上這些內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閱讀《故鄉》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個“辛苦”的含義各不相同分別是:① ;② ;③ 。
2、第一段中“我們”是指 , “他們”是指 ,“別人”是指 。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
4、第一段中“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中“一氣”的意思是 。
5、文中說“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樣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兩個“生活”的詞性分別是 詞、 詞。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義是( )
A親手用木頭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讓下一代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美好未來。
D比喻聊以自慰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8、“朦朧”中再現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
9、“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義是( )
A地上的路,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有人走,就有路,沒有人就沒有路
B希望的有無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實踐就有希望,不去實踐就沒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來的,后人要沿著前人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來的,每個人都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這段話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思想感情?( )
A對未來道路迷茫的悵惘。 B對見到光明前途的喜悅。
C對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D對美好前景的熱切向往。
11、“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辭手法有 。
《故鄉》教學設計 篇2
【教學設計思路】
《故鄉》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重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對比人物的變化揭示主題。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托,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說出小說的特點。
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⑶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
2、能力目標:
掌握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當時農村生活現狀的失望和悲哀,對人物命運的悲憫,以及改變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學重點】
1、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3、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對比、討論。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 cai 課件、錄音機及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現實及根源,認真閱讀課文,自學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鄉的實景。
二十余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認真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二、背景探究
學生交流從各種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現實的材料,最后明確: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于1921年1月,這以后作者把它編入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三、整體感知
檢查預習生字詞的情況,教師正音。
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思考小說的線索,情節結構。
要求學生在聽錄音時,要在書上圈點勾畫,聽錄音后,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明確: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閏土從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四、布置作業
1、識記字詞、抄寫課下注釋的詞語含義。
陰晦蕭索心緒無端如許潮訊愕然
鄙夷嗤笑瑟索惘然隔膜恣睢
2、完成下列表格。
變化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動作語態對“我”的態度對生活的態度3、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改正下列詞中的錯別字
a、氈帽應酬披星帶月
b、瑟縮寒禁一掃而空
c、模糊隔核無可耐何
d、絮刀闊別風云變換
二、將下列選項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處,正確的順序是:
愛心是_______,使饑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________,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愛心是_________,使孤苦無依的獲得心靈的慰藉,愛心是_______,使心靈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潤。
a、一首飄蕩在夜空中的歌謠
b、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c、一場灑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d、一片冬日的陽光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話描寫、外貌描寫的作用。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的主要人物形象。
二、問題探究
1、《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照的手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么?
檢查作業后,請學生發表意見、交流看法,明確:
⑴外貌對照:
少年閏土:“一個十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⑵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猹,“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凄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9個省略號、5處對話,寫出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⑶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⑷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魯迅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閏土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2、研討分析楊二嫂的形象:
⑴引導學生通過外貌、對話、動作的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明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唇、圓規。
語言描寫:尖叫、兩手搭在髀間,“貴人眼高”──體現性格潑悍、放肆、尖刻。
動作描寫:討東西、造謠、“塞手套”──體現性格自私、潑悍、愛貪小便宜。
⑵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有何作用?
明確:作用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
作用二,以楊二嫂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農村經濟的破產。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著重分析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作者著力寫出兩個人的今昔變化,通過對比,深刻地揭示出兩個人物形象所蘊含的社會意義,并揭示出小說的主題。
四、布置作業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面《故鄉》文段,回答文后問題:
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速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分明的叫道:
“老爺!……”
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1、為什么“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
2、文段中說閏士“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那么“記憶上的閏土”是怎樣的?聯系課文說說閏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他頭上有一頂破氈帽,身上只是意見極薄的棉衣。”句中“破”能換成“舊”,“極”能換成“很”嗎?為什么?
4、20余年之后,閏土見到了童年的好友“我”時,應該是“歡喜”的,為什么又現出“凄涼”的神情?
5、閏土見到“我”時,為什么不叫“迅哥兒”,而稱“老爺”?
6、“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句話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1、理解小說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楊二嫂這兩個人的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學生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明確這一部分主要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二、問題探究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2、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學生合作探究后,交流明確:
⑴“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留戀。”而且一想到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⑵“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里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鉆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3、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4、“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
學生合作探究后,交流明確:“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象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5、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學生合作探究,交流后明確:
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對新生活的想像、憧憬。
6、概括小說的主題思想: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的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三、拓展延伸
作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這句話的內涵,并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以這句話為話題,進行口頭作文訓練。
四、布置作業
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三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文后問題:
相距兩年之后,今年春節,我又回到了故鄉海南島。
步出海口機場,我差點辨不出東西南北。幾年前,這附近還是一片冷冷清清,馬路兩旁雜草叢生,污水漫溢,隨處可見臨時搭建的矮小棚屋,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印象。這一次,卻是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道路寬闊平坦,氣勢不凡;四處高樓林立,千姿百態,氣象萬千;走近市中心,則更是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夜晚時分漫步街頭,滿眼是椰樹夾道,霓虹閃爍,滿耳是粵語喧嘩,粵曲高揚,正可謂歌舞升平,儼然一派浪漫情調的南國風光。
①故鄉的人真是富了,卻又富得令我感到陌生。②原先一角錢都要算了又算才用的人,如今放起鞭炮來動輒成千上萬元;原先一年到頭飯桌上見不到葷腥的人家,如今為了生個男孩便可擺上幾十桌上百桌的宴席。
③“大款”們心血來潮時,也舍得花上數千元請城里的戲班來演上一場,與鄉鄰們同樂;但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學校舍卻東倒西歪,燒香拜神之風又死灰復燃,趁勢而起。④他們似乎并不認為發財致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反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庇佑之上,好像世間真有那么一個“財神菩薩”一樣。⑤他們透過“錢眼”看我,我儼然成了“外”人;我想和他們親近,卻又隔著一層“錢”的無形障礙。⑥這確實令我尷尬而又悲哀,更出平我的意料之外。⑦那種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來。_____,無論在海口市或任何一個城鎮上,“發廊按摩保健”則早已不是秘密。諸如此類的現象固然并非海南所獨有。它們的出現,使我記憶的故鄉失去了少女一般的圣潔和清鈍,也少了一份令我難忘的樸實和真誠。
在故鄉住了近一個月之后,我又懷著一種交織著喜悅和憂慮的心情離開了她。有時候,陌生倒恰恰預示著某種變化,標志著事物的發展。我當然希望故鄉愈變愈好。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⑴動輒⑵庇佑
⑶儼然⑷陌生
2、從下面選項中選擇最恰當的一句填入第4自然段空缺處
a、故鄉,你變了。
b、故鄉啊,你太令我失望了。
c、故鄉啊,你真讓我感到陌生。
d、故鄉令我感到陌生的又豈止是這些?
3、本文第三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②
4、本文最后一自然段說:“我又懷著一種交織著喜悅和憂慮的心情離開了她。”那么,作者喜悅的是什么?憂慮的又是什么?
5、對比是本文運用的主要表現手法,本文的對比主要有兩大方面,請說出哪兩大方面?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4個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的“南國風光”是就“道路”“高樓”“霓虹”“粵曲”而言的。
b、“那種陌生感便格外地沉重起來”一句,表現了作者對故鄉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漠的強烈不滿和厭惡。
c、“好像世間真有那么一個‘財神菩薩’一樣”,不是一個比喻句。
d、本文的主題是表現故鄉的富裕和繁榮。
7、為本文擬了四個題目,最恰當的一個是( )
a、可愛的故鄉b、故鄉禮贊
c、陌生的故鄉d、故鄉的憂思
〖參考答案〗
第一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一、
a、戴b、噤c、閡奈d、叨幻;
二、
dbac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1、“我”兒時的所佩服的好友,在“我”心里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2、身材是現在的一半,手紅活圓實,臉是紫色的圓臉,頭上一頂小氈帽,頸上是明晃晃的銀項圈;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3、不能。因為“破”比“舊”更差,“極”比“很”程度更高,“破”“極”兩詞更能表現出中年閏土的極度貧困和生活艱難,所受剝削壓迫的深重。
4、20多年的貧困生活,使閏土感到痛苦、難堪和自卑。
5、因為他有封建等級觀念。
6、比喻形象地反映“我”和閏土隔閡之深。
第三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1、⑴zhé⑵bì⑶yǎn⑷mò
2、d
3、c
4、喜悅的是故鄉日漸富裕,憂慮的是故鄉出現種種畸形、病態的現象;
5、⑴故鄉昔日貧窮、臟亂與今日富裕、繁榮的對比,
⑵故鄉人物質上的富裕與精神上的貧乏的對比。
6、c
7、c
《故鄉》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采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學生發言)
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播放朗讀課件)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么?
學生發言總結:
1、感知人物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
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二是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著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現實。
2、感知情節
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
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三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題
問題設計:
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
(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總結:
闊別故鄉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眾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二、剖析人物
《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生答:變)
問題: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課件展示)
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托在神靈上。
說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眾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為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征。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十年后: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為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問題: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么?
(學生紛紛發表見解)
教師引導:
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么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問題:然而是什么原因讓 “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于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問題: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系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
(學生發言)
分析示例:
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說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伙伴,二十多年后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著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衛也奈何不了的。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
齊讀“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品味句子含義
“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引導: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有了希望不去實踐,也就無所謂有;只有勇于實踐,希望才能成為現實。小說結尾再現記憶中故鄉的美麗圖畫,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眷戀和懷念正反映了“我”對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渴求,對未來的一種朦朧的憧憬。
四、拓展延伸
1.與閏土對話
小說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說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著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說些什么?
師生暢談新農村:
⑴我家昨天領到一筆數目可觀的獨生子女費,全家可高興了。
⑵我家生活比較困難,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為我解除了后顧之憂。
⑶我家領到了一大筆種糧補助款。
⑷鄰居女兒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是無息的。
……
2.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__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于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為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
3.讓想象飛起來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21世紀的今天,“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
意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變化,深入理解我國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兩免一補”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意在引發學生對新舊社會人際關系的認識,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與魯迅先生心聲的共鳴。
五、作業
閏土到你的家鄉來做客?請展開合理的想象,表現一定的主題,編寫一個故事。所編故事當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于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讓學生發表個人見解、辯論、討論穿插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另外我還設計了“再回故鄉”等一系列說話題目,讓學生盡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從而激發學生發現和創新的熱情。
總之,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我也堅信魯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闡釋,教改之路是靠千千萬萬的實踐者走出來的。只要我們滿懷信心地走下去,定會踏出一條光明之路來!
《故鄉》教學設計 篇4
課時安排3
課題名稱 故鄉 no: 課型 閱讀
教
材
分
析 德育點 理解魯迅先生通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創新點 抓住故鄉人物的變化和景物的變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題。
能力點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理解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知識點 生字詞、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潤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表達主題的作用。
學
情
分
析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但文中的議論有難度,因此理解議論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教師應重點講解。
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介紹作者與寫作背景
朗讀課文,掌握字詞
整體感知,分析段落結構。
1、介紹作者:(采用提問的形式)
2、寫作背景
短篇小說《故鄉》的素材,是魯迅1919年12月初從北京回故鄉的見聞,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內,特別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二、朗讀課文
掌握字詞
三、整體感知
四、自讀課文劃分段落
1919年8月,魯迅在北京買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遷入,結束了長期的會館生活。12月1日,魯迅離開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鄉紹興,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與同族十多戶人家共同賣掉新臺門故宅。賣掉故宅后,魯迅將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賣的賣”,都處理了, 4月24日下午,魯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屬攜行李發紹興”,于29日回到北京。
這次回到鄉間,幼年的伙伴、農民章閏水特地從海邊農村進城來探望魯迅。章閏水年紀剛過30,已是滿臉皺紋,形容樵悴,向魯迅講述了“農村做人總是難,一點東西拿出去總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慘處境,引起了魯迅深切的同情。后來,魯迅將這次回鄉的經歷,藝術地再現于小說《故鄉》之中,并以章閏水為原型,塑造了閏土這個樸實的農民形象。
1、 聽錄音,要求學生畫出生字詞。
陰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腳踝(huái) 潮汛 (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嚇(hè) 瑟(sè)索 黛 (dài) 恣(zì)睢(suī)
陰晦 蕭索 聚族而居 無端 家境 素
如許 潮汛 蘇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輾轉 恣睢
整體感知:
請你用1—2句話概括出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把課文分為 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鄉的時節、地點、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敘述“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一部分著重寫故鄉人物的變化,又可分三層。
一層(6—33段):寫“我”和母親相見、談話.
二層(34—52段):寫鄉鎮小市民楊二嫂的破產和巨大變化.
三層(53—77段):寫閏土的到來,他的變化,使“我”對記憶中的故鄉的美 好向往徹底破滅。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五、作業 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感觸,表達了“我”對新生活的 追求與向往。哲理性的結尾,深化了小說的主要思想。
用1—2句話概括你對文中人物的印象。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課時
學習要點:分析人物形象(對比的描寫方法)
檢查作業:概括文中人物留給你的印象
(學生根據閱讀回答)
教師小結:(一)潤土
1、少年——天真活潑,健康勇敢,無憂無慮
中年——麻木遲鈍,悲哀痛哭
2、 細讀課文,把文中描寫閏土的語句畫出來,并說一說你最喜歡哪段描寫?為什么?
(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描寫)
3、 作者在描寫閏土這一人物形象時,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學生會找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等)
教師小結
外貌描寫:
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 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淳樸天真,令人可愛可親)。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 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 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 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受盡生活的折磨,使人悵然、憫然)。
動作、語態對照
少年閏土:巧于雪地罩捕鳥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問,甚至 “我”沒有問,閏土便說出了許多“天下的新鮮事”,將心中的話盡情傾吐
(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歡喜——凄涼——恭敬;共說七句話,前六句用斷 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況 ;說話后的神態,“他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 石像一般。”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 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 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所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的對照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朝氣蓬勃,對生活充滿著熱 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絕望,只 能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4、總結:在上述描寫中,作者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思考: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并全班交流)
通過對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對照,揭示的是: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掙扎,當牛做馬,遭受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 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使他們的命運越來越悲慘。
教學流程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三、作業 4、 文中還有那些類似的對比?
(學生自己找出并進行分析)
類似的對比還有
(1) 年青的楊二嫂——中年的楊二嫂
(2) 家鄉景物的對比
從文中找出以上對比,并分析其作用。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一、檢查作業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本文人物的對比及環境對比
小說中議論性的語句。
1、年輕時的楊二嫂與中年的楊二嫂的對比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
(1) 年輕時:年輕美麗,人稱“豆腐西施”,因她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
(2) 中年:“凸顴骨,薄嘴唇”“細腳伶仃的圓規”;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
通過對比,突出了楊二嫂的可悲、可憐、可氣、可恨。
年青時的美,成了獲取利益的手段;美貌不再時,她把任何東西都當作獲取利益的手段。
2、環境對比
小說中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形成對比。
眼前的故鄉是一幅荒村圖:
天氣是陰晦的,冷風嗚嗚地響,蒼皇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鄉村。
(這幅荒村圖生動地顯現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農村的衰敗景象,也襯托了“我”的悲涼心境 )
以前的故鄉是那樣美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這樣描寫傾注了“我”對故鄉、對童年生活、對少年閏土的無比深厚的感情。)
故鄉景物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舊中國農村日益衰敗的趨勢,也為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對比創造了非常 適宜的環境。
(內容概要) 師生互動(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三、文中的議論
四、作業
富有哲理性的議論
小說中的議論句子不多,但卻起到點明中心,深化或升華主題的作用。
比如,《故鄉》在敘述完“我”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后這樣寫道:“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 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 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引文中劃線的句子是議論句,特別是最后一段的議論,含義是很深刻的,這是“我”自抒胸懷的自白,極富哲 理性,指出有沒有希望,取決于自己的努力。強調大家要為新生活的到來勇敢地去努力去實踐去開辟新的道路。
按照習題四的要求,寫片斷作文。
《故鄉》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絡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么?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么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里我們都能讀出什么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么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絡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盤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后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創作風格。
2. 閱讀文本,把握三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個性的語言,欣賞作者“平淡之中見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布置預習。
(1)以30分鐘為標準,學生粗讀全文。
(2)以課下注釋一為綱要,查找資料,豐富對作者的認識。
2.設置問題,請學生用100個左右的文字,分別介紹三個人形象。
(提示:介紹中應涉及到:人物的職業、外貌形象、行為特點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3.分組誦讀三則故事后,用5分鐘左右時間準備,各組交流,彼此補充。評選出最佳者。在串講的過程中,正音。(積累)
(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整合的能力。)
4.三個人物當中你最欣賞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感受 鑒賞)
(1)打魚的一家
特點:在艱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著生活的重壓。這一家人面對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現出的平靜,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呼號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們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2)金大力。
他是鄉村中一個笨拙的瓦匠,更拙于言辭,但是卻得到了鄉親的認可。依靠的是他淳樸的性格,甘愿為他人付出的處世態度,不計報酬的本性和容易滿足的心態。
(3)釣魚的醫生。
他瀟灑脫俗,一邊釣魚,一邊行醫。經常免費為鄉親看病治病。家鄉發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他是鄉村醫生,但卻集俠義與隱士于一身。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處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畫人物如此,環境描寫更是如此。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有高妙的用意。
(請學生把三個故事之中有關環境描寫的部分劃出來。)
(思考 領悟)
(1)《打魚人》中作者主要介紹的是打魚人一家的艱辛,但卻用了不少筆墨介紹其它幾種打魚方式,為什么?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張帆打魚的盛況和放鷹捉魚的快事,是為了和打魚人一家的艱辛生活形成對比,表現打魚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艱難,更表現了這一家人對無奈生活的順從和適應,面對辛酸生活表現出的平靜。
(2)《金大力》中,特別介紹了金家茶爐的生活場景,這對表現金大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這個生活場景的介紹為金大力的性格鋪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背景。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復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于滿足的心態。他的人緣好和做茶爐生意也是離不開的。
(3)《釣魚的醫生》中,有一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不一會兒,就有一只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兒上了。”這句話非常富有情趣,你認為呢?
這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環境描寫,但作者卻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閑適生活的性格特點。真實、自然,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表達了王淡人熱愛生活,卻不執著于功名利祿,追求自由和解脫的精神內涵。
6.《故鄉人》文中,每一篇的結尾都意味深長,給讀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間。這是汪曾祺作品獨特的結尾方式,試比較三則故事的結尾,作用有什么不同。(思考 領悟)
(1)秋天的水越來越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打魚人》)
結尾意味深長,作者對打魚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來,而是蘊涵在這句敘述當中了。創設了一個悲涼的環境,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2)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頭發已經有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里藏針。(《金大力》)
這是對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總結。最后一句,“墨里藏針”,雖然表面寫的是頭發,實際是說金大力在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的善于洞察人生的聰慧心。
(3)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你好,王淡人先生!(《釣魚的醫生》)
“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作者再一次表現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貧而不為浮名俗利所累。后半句是作者對王淡人由衷的贊嘆,以此做為全篇的結尾,更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故鄉》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1·了解對比的寫法和在記敘中運用議論的作用。
2·學會辨析段的類型。
3·通過對這篇小說內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舊中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僅是我國農村經濟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靈魂上對農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發起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
教學要求
1·明確教學重點
2·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字,從中聯系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
3·做好預習
教學重點
1·小說采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2·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教學難點
1·辛亥革命后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
2·本文結尾的議論:"希望是本無所謂有……也便成了路。"應該怎樣理解它的深刻含義與作用?
(分析:這句充滿哲理的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希望而不去實踐,等于沒有希望。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說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爭、實踐,就能創造出一條美好的生活道路。這種富有哲理的議論,使小說的主題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們創造新生活的勇氣與信心的作用。)
教具準備 少年閏土畫像
課時安排
1、 2課時: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分組討論預習題。
3、4課時:精讀課文,全班討論,理解文章主體思想。
預習作業
1·這篇小說寫了哪些人物?誰是主要人物?誰是襯托人物?誰是線索人物?
2·小說的要素是: 、 、 。
3·故事情節分為 、 、 、 。
4·《故鄉》選自《 》 ,作者 ,寫于 ,在這前十年,中國爆發了 革命。
5·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線索是貫穿在整個作品中將材料串聯組織起來的某個事物,它可以是某個人物、事件、實物……,小說就是圍繞線索來選取和組織材料的。閱讀時若能抓住線索,就能理清小說的段落層次,把握它的結構。),按 順序安排情節。全文可分成三部分,即 、 、 。
6·小說開頭描寫了故鄉哪一季節,怎樣的景色?"我"的心情怎樣?這個景物描寫揭示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7·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①閏土由少年時的"小英雄"變成中年時的"木偶人"的原因是:
②"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因為
③"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看不見得高墻",這"高墻"指
④希望的有無,決定于
8·課后題二、三
9·給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和楊二嫂各畫一幅畫像。
答:
l· 小說中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和"我"。主要人物是閏土,襯托人物是楊二嫂。線索人物是"我"。
閏土是小說的主人公。因為他是小說的描寫中心。通過"我"的回憶,刻畫了少年閏土小英雄的形象;與中年閏土的重逢,寫出了他的變化,寄予無限的同情;宏兒和水生正是我與閏土的后輩,他們是 "一氣"的,因而把希望寄托在他們身上,希望他們有"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生活。
2· 人物、情節、環境。
3· 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4· 《吶喊》,魯迅,1921年,辛亥。
5· 時間,"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我"離故鄉。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 "我"的悲涼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從第6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給中國農村帶來的苦難,給中國農民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
6· 從陰晦的天氣、鳴鳴的冷風、蒼黃的天色、縱橫零落的荒村等方面描繪了江南農村的凋敝、荒涼及毫無生氣。反應出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看到這一切"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7·① 反動統治壓迫剝削的結果,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以及封建等級觀念,對神佛崇拜的思想束縛等因素造成的。
② 故鄉的蕭條衰敗,與閏土之間形成的"厚障壁",已覺得故鄉不值得留戀了。
③ 當時社會造成的人們之間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④實踐與斗爭。
8·課后題二:閏土是這篇小說的主要人物,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從不同角度寫了他的變化。先細讀課文,摘錄關鍵詞語填寫下邊的表格,然后說說作者想通過這些變化告訴人們什么。
通過這些變化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社會的弊端,從而啟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之路。
課后題三:作者是怎樣寫楊二嫂的變化的?從這種變化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樣的人?這對表現主題思想有什么作用?
20年前的楊二嫂,人稱"豆腐西施",她終日坐著,"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那時的楊二嫂還是個安分守己的人。20年后,她變得潑悍、放肆。對"我",虛偽的吹捧、尖刻的嘲諷:"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迅哥兒,你闊了","你現在有三房姨大大;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對閏土,她惡語中傷,說閏土在灰堆里埋了十多個碗碟,在運灰時一齊搬回家。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楊二嫂曾是一個被稱作"豆腐西施",充當招徠生意的"廣告",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物。由于長期艱辛生活的磨難,她變得尖酸、刻薄、庸俗、勢利。她是一個貪小便宜、自私的小市民,辛苦恣睢的典型。
楊二嫂前后的變化說明;在軍閥勢力和封建勢力的統治下,故鄉的日趨破產以及城鎮市民的日趨貧困。
( 在小說中,楊二嫂是做為陪襯人物出現的,楊二嫂的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樸實。)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二、 解題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時的好友與鄉鄰同"我"之間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內心無法消除的痛苫的感情波瀾,同時也激起了"我"要求改變現狀的強烈愿望。
把小說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我們不難發現,"我"記憶中的故鄉及人物與眼前的故鄉及人物所以發生了巨大變化,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
"故鄉"這一題目,不僅交待了事件發生和發展的具體地點,而且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特定的場所和環境。
題目還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俗話說:"親不親,故鄉人"。對于一般人來說,故鄉總是美好的,親切的,值得懷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鄉"卻是如此衰敗、蕭條,讓我感到悲涼、生疏,特別是人與人之間,都隔著"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襟。
三、 導入
魯迅先生是1898年離開故鄉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鄉,目的是變賣老屋接母親到北京。小說以"我"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那么"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有怎樣的想法和感受?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四、 熟讀課文
理清下列問題;討論預習作業 :
1·"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①"橫著"說明什么?
("橫著"是不整齊、不規則地放著的意思,有一神"被遺棄"的動感。)
②用了"荒村,為什么還要用"蕭索"?
(蕭索形容缺乏生機,不熱鬧。突出了悲涼的氣氛。
荒:荒涼,人煙少;冷清。描繪出村落的凋蔽和沉寂。)
③這里都是寫"我"看到家鄉的感覺。這樣的荒村,自然沒有活潑的生活氣息,有的只是死氣沉沉。("生氣"指旺盛的生命力。)
2·"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正在說明這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景物的描寫真是為了說明"老屋難免易主"的原因?突出了什么?
(聯系上文,這個描寫是要突出一種氣氛、一種心情。"我"要永離故鄉,永離老屋了,心情的凄楚可想而知,況且"我"是那樣的懷念故鄉。這種心情與上文"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本沒有什么好心緒"正是協調一致的。)
3· 小說為什么要用許多篇幅寫少年閏土的"許多新鮮事刀這相全文內容有什么內在聯系?
(這要從兩個方面去考慮。
第一,這些敘述和描寫,不僅說明少年閏土的見多識廣,而且反映了這位小英雄一言一行都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之情。這與后面寫他在現實的沉重壓迫下喘不過氣來,而把生活寄托在神靈身上,變得遲鈍麻木恰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正因為"我"從閏土那里知道了許多希奇事,所以"我"與閏土的深厚友誼是建立在"我"對閏土無比敬佩的基礎之上的。這個基礎一旦消失,小英雄變為"木偶人"時,"我"才深切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意識給舊中國勞動人民造成的心靈上的創傷,才深切地認識到我們之間隔著的厚障壁了。但是,也正因為這位小英雄的形象和他講述的許多希奇事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難以忘懷,所以在小說的結尾,美麗的景象又重現在眼前,從而使我的心底升起對未來的檬隴的希望。這兩點正是全文內容的核心,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4· 寫楊二嫂的變化,這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農村經濟破產的涉及面之廣,連城鎮市民也日趨貧困。本文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變化,目的是為了映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對舊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熱烈追求。
5·小說中有兩處寫到"高墻":
①"他們"指"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
②"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第①處的"高墻"是實寫,句子的意思是說"我"和"我"的朋友們孤陋寡聞,很單純無知,很少與外界聯系。
第②處的"高墻"是虛寫,是比喻的說法,指"我"與閏土之間隔著的"厚障壁",即封建意識、封建等級觀念造成的隔膜。
6· "我躺著,聽船底瀑瀑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7·"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迫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對這句話應怎樣正確理解?
(這句話反映"我"一方面有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另一方面也感到希望的茫遠。因為任何作家都受世界觀的制限。當時共產黨還沒成立,魯迅并沒找到解決中國刁題的具體的"路",因而"我"對路的憧憬不免朦朧。)
8·"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工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五、辨析段的類型。
作"練習五":
(以哪一種表達方式是主要的為依據,就可以確定段的類型。)
第1段是以敘述為主的敘述段,顯示少年時代 "我"和閏土難舍難分的關系,以及"我"和閏土的交往過程。
第2段是以描寫為主的描寫段,具體、生動地描寫了中年閏土的肖像。
第3段是以議論為主的議論段,這段議論以再現少年時"神異的圖畫"為新生活的象征,以路為比喻,用富于哲理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新的生活的渴求和態度。
六、教學小結
1· 本文第二部分寫了幾件事?
(寫了四件事:返鄉到家后,與母親談搬家的事;回憶少年閏土;楊二嫂索要木器;與中年閏土重逢。)
2· 作者運用什么手法來刻畫主要人物與襯托人物的?描寫人物變化的意圖是什么?
(作者通過前后對比,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描寫,寫出了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在對比中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是本文的獨到特色。如,寫閏土有小英雄與木偶人的肖像對比描寫,還有娓娓而談與呆滯麻木的談話對比描寫,等等。通過對比,表現了閏土經濟生活和精神狀態的巨大變化,揭示了辛亥革命后,軍閥連年混戰,農村日趨破敗,農民生活每況愈下的社會現實。)
3·文章主體思想?
七、布置作業 .
《故鄉》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歌曲《念故鄉》,感受詞曲作者濃郁的思鄉之情,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故鄉的情感,培養學生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追求。 了解詞曲作者,引導學生用連貫的氣息、圓潤和諧的聲音演唱歌曲《念故鄉》,抒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感知小提琴的表現性能極其獨奏的魅力;記住《思鄉曲》的民歌主題,領悟思鄉作品常用民歌素材進行創作。 教學重點:學習不同形式的作品,感受和體驗思鄉的情感。
教學難點:
用圓潤統一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念故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組織教學。
2、導入新課,課件出示課題——《念故鄉》
二、學習歌曲《念故鄉》。
1、聆聽歌曲,談談你對歌曲的感受。歌曲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
2、作品及曲作家簡介。(德沃夏克)
3、學唱歌曲《念故鄉》。
(1)找出歌曲中完全重復和變化重復的樂句。(唱一唱)
(2)跟鋼琴伴奏視唱高聲部旋律。
(3)填詞唱高聲部。 (品一品歌詞,感受歌詞的特點,簡要介紹李叔同。)
(4)這首歌曲應用怎樣的情緒和方法演唱呢?(選擇)
A演唱情緒:深情地、悲壯的、活潑地
B演唱方式:斷音唱法、連聲唱法
(5)有感情的完整的演唱歌曲《念故鄉》。 、
三、欣賞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1、聆聽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2、簡介曲作者馬思聰。
3、對比欣賞作品中的民主題。
試著哼唱內蒙民歌《城墻上跑馬》
四、音樂沙龍
根據音樂片段,說出歌曲名。
五、總結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講授了20分鐘,我最感自豪的是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巧妙地應對的了學的異類觀點。因沒有注意到音頻的音量大小,有時顯得我講話的聲音有點兒小。因微笑少了點兒,所以感覺我的親和力不夠,學生的活躍程度不高。本節課有個同學發表了異類觀點,我是非常的尊重他的觀點并加以引導。因為設計的環節不是非常緊湊,本節課中二聲部的部分沒能夠嘗試;以及音樂沙龍這個環節的音頻沒有剪輯,導致這個環節沒能達到預計的效果。如果給我重試的機會,以上的說提到的不足之處都可以彌補。
《故鄉》教學設計 篇9
課型:講讀 課時:3
知識目標: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教育目標:教學生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故鄉的變化及自己的感受。
重點難點: 1.對魯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策略方法:朗讀法、預習法。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線索和故事情節。
二.教學過程 :
1. 導入 新課: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
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
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
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鄉的實景。
二十余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
這么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
認真地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2. 介紹寫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
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
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
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
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
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
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
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
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3. 作家、作品介紹:
魯迅,我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筆名,浙江紹興人。
選自《吶喊》(小說集)。(《百草園》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4. 出示幻燈片,檢查詞語預習:
陰晦(hui) 瓦楞(leng) 胯(kua)下 獾(huan) 秕(bi)谷
鵓鴣(bo)(gu) 髀(bi) 嗤(chi)笑 絮絮(xu) 瑟(se)索
蜷(quan)縮 寒噤(jin) 折(she)本 惘(wang)然 恣睢(zi)(sui) 潺潺(chan) 黛(dai)色 愕(e)然 五行(hang)
5.聽課文錄音,熟悉課文。
6. 討論課文段落: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一(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我”漸近故鄉時見到的一片破敗
蕭索的景象及當時的感觸,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從“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經一掃而光了”):“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
感受,著重刻畫了閏土、楊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農村破產、農民生活貧
困的社會根源,是小說的主干部分。
第一層(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出去了”)
寫“我”到家時的情況。對少年閏土的回憶——天真無畏、深厚 友誼;對楊二嫂的比照——小市民習性更厲害
第二層(到“他就領了水生回去了”)
寫“我”和中年閏土見面的情況。(全文重點)
閏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變化(社會根源)
第三層(到“已經一掃而空了”)
寫“我”告別閏土與故鄉。
三(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結束):“我”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社會極大的憤懣,表現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
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心。
7.完成表格: 變化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
動作語態
對“我”的態度
對生活的態度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對話描寫、外貌描寫的作用。
2.理解課文通過人物形象的對比來突出中心思想的方法。
二.教學過程 :
1.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理清了小說的線索和情節,對課文已比較熟悉,現在我們
來討論閏土的形象塑造。
2.分析閏土人物形象:
(朗讀第12自然段—30自然段;第55自然段)
《故鄉》寫閏土著重的是前后對照的方法。作品從哪幾方面進行對照?通過對照突出了什么?
明確:
(1)外貌對照:少年閏土:"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中年閏土:"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經濟生活的艱難和精神負擔的沉重)。
(2)動作、對話對照:
少年閏土:雪地捕鳥,月夜刺碴,"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中年閏土: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凄涼--恭敬";他說了七句話,前六句用斷斷續續的話表達自己的心情和謙恭,最后一句還是用斷斷續續的話訴說自己的苦狀;說話后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迅哥兒”改稱“老爺”,寫出閏土不僅為饑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級觀念思想的束縛。
“厚障壁”就是所謂“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精神隔閡。
(3)閏土對"我"、對生活的態度前后對照:
對我:
少年閏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中年閏土: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
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中年閏土: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托于神靈。
(4)小結:
殘酷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把一個活潑的少年折磨成凄慘的苦人兒。
魯迅在這個人物的前后對比中,不僅從經濟上、政治上刻畫了閏土的痛苦,而且十分深刻地從精神上揭示了閏土的痛苦。封建思想意識給他加上精神枷鎖,尊卑觀念愚弄淳樸的農民。見“我”時,強自按熄霎時間閃現出來的真摯友誼的火光;見面時一系列精神變化細致入微地刻畫了尊卑觀念給閏土心靈深處留下的創傷。對香爐和燭臺細節的描寫,進一步揭示內心世界,他虔誠地渴望神靈的賜福,擺脫貧困與苦難,這樣描寫,可清楚地看到:閏土對苦難根源有直覺,但不理解;希望改變現狀,卻又無可奈何;他憧憬未來,卻寄希望于渺茫的神佛保佑。
在鮮明的對比中,揭示了閏土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經濟上的剝削,政治上的壓迫,精神上的摧殘,也揭示了閏土們悲慘命運的深刻的社會原因是多子、饑荒、稅、兵、匪、官、紳。是舊中國貧苦農民的典型。
3.楊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對話、動作描寫):
(朗讀39自然段—52自然段)
小說對楊二嫂的描寫,先聞其聲,再見其人。
外貌描寫——"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對話描寫——
動作描寫——
——她的說話和動作表現了她尖嘴利舌,貪小潑辣的小市民習性和日趨貧困的生活。
楊二嫂是當時社會既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兩個意義: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來襯托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用她的變化來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弊病。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
1.理解課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課文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3.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
二.教學過程 :
1.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
上兩節課,我們認識了幾種描寫對塑造人物的作用,并分析了閏土這一人物形象。這節課,我們來分析小說中的"我"的人物形象,探討小說豐富的語言內涵,從而理解作品表現的主題。
2. 講讀第三段,離開故鄉:
這一段主要寫"我"離別故鄉時的悵惘情緒和對未來的希望。
(學生讀第78-85自然段)
(1)"我"這次是"永別了熟識的老屋,而且遠離了熟識的故鄉",到異地去謀生。離開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有沒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明確: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而且一想到在故鄉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高墻”就是社會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再想起閏土今昔的巨變,"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這復雜的世事變化,因而"我"對未來想得很多。
“我”無法消除與閏土之間的隔閡,但對未來是抱熱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兒和水生能夠一氣,不再像"我"和閏土一樣隔膜起來。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這里的三個"辛苦"含義各不相同,第一個是"奔波、勞碌"的意思,是"我"的生活;第二個有"辛勤、勞苦"的意思,指閏土的生活;第三個有"鉆謀、妄為"之意,指官、紳一類人物及楊二嫂們的生活,希望他們有"新的生活",是"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學生齊讀86~88自然段)
(2)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明確:閏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態度虔誠,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好起來,這種愿望是"切近"的;而"我"對未來充滿希望,"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遠"的,實現自己的這一希望又是非常艱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這段文字,意味深長,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3. “我”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寫。主要采用內心獨白,直抒胸臆的方法。)
(小說不同于一般記敘文,小說中的人物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人物形象,“我” 不是作者。是一個線索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要求進步的知識分子形象。故鄉蕭索的景色顯示了當時農村的凋敝,襯托了"我"的悲涼心情。現實的故鄉與記憶中的故鄉距離太大,"我"非常失望,從而抒發了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無比憎恨的感情。
閏土的巨大變化,與"我"的思想隔閡刺痛了"我"的心,思想上引起極大震動、悲哀、憤慨。哀其不幸,寄予無限同情。
楊二嫂的變化,"我"感到討厭。
離別故鄉時復雜的思想感情,更使我們認識到"我"熱切要求推翻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革命精神,并能認識到改造舊社會實現新生活的艱苦性、復雜性,表現了"我"對革命任務艱巨性的深刻認識和實現理想的信心、決心。小說最后閃光的一筆,一掃全篇沉悶的氣氛,反映積極謀求社會變革的進取精神,鼓舞人們為新社會的出現而斗爭的信心,同時把小說的主題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
4. 理解課文環境描寫的作用:
提問:這篇小說實際上寫了兩個故鄉:一是記憶中的故鄉,一是現實目睹的故鄉。記憶中的故鄉,色彩鮮明,是一幅“神奇的圖畫”,現實的故鄉又是一幅怎樣的圖景?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故鄉的美麗畫面,這又說明了什么?
明確:現實的故鄉一片荒涼、沉重、窒息,“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點活氣”。對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的描寫,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這樣寫,突出了現實故鄉的每況愈下的變化,反映了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殘酷蹂躪下日趨破產的舊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
小說最后一段,又再現了記憶中的美麗畫面,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也是對新生活的想象、憧憬。
5. 小說的主題思想:
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舊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日益破敗的面貌,深刻地揭露了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嚴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
課后記:這篇課文能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處境,由閏土聯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機意識和自我好勝的心情。其中對比手法的運用,他們掌握的比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識雖然講了,學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不很全面。
《故鄉》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感受課文準確、形象的語言。
2、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3、從文章充滿兒童情趣和友愛真情的故事中體會作者難忘故鄉、眷戀故鄉、熱愛故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揣摩課文表情達意的寫作方法。
學會品讀、鑒賞文章優美的語句和段落。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流程
一、 情感遷移,導入新課
讓我們共同回憶齊背一首詩《靜夜思》。這是一首久客他鄉、懷念故鄉的經典之作。其實,不僅是李白,古往今來,故鄉是所有游子的情感歸宿。今天我們就跟隨游子劉亞舟踏上思鄉旅程,去追憶那 “難忘的故鄉” (板書課題)請大家深情齊讀。
二、通讀課文,整體回顧
請同學們自由放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長句子多讀幾遍。
(課件出示生字,認讀)
回顧: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誰能用一句話說一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板書:熱愛、眷戀、思念、難忘)
文章在結構上是怎樣的?首尾有什么聯系?
三、深入讀文,品讀感悟
(一)學習課文的第一、三部分
首尾呼應,抒發對故鄉的懷念、熱愛、眷戀。讓我們懷著對故鄉的思念、熱愛、眷戀之情,深情齊讀課文的第一和最后兩個自然段。作者把對故鄉難忘的記憶比作什么?這一形象的比喻讓你感受到了什么?童年的美好記憶,彌足珍貴。現在,讓我們拾起那一顆顆記憶的珍珠,同作者一起回到那童年生活過的地方。
(二)學習課文的敘事部分
1、擬小標題
快速瀏覽敘事部分,想想作者回憶了幾個故事,給每個故事擬定一個小標題。
板書:江邊洗澡、雪地喂雞
打跐溜滑、爭搶鴨蛋
這四個故事作者是平分筆墨嗎?(打跐溜滑、爭野鴨蛋詳寫;江邊洗澡、雪地喂雞略寫。敘事詳略得當,突出了重點)作者最喜歡哪個季節?從哪段知道的?(過渡段,使話鋒一轉,讓后面的故事自然順暢起來)現在,我們就和作者一起到井沿兒打跐溜滑吧。
2、學習“打跐溜滑”的故事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六自然段,
叔叔抱我回家這一段中情景生動有趣,在文中畫出我和叔叔的五次交鋒。
、3自主選學
采用剛才 “讀一讀、畫一畫、抓細節”的方法,自學爭野鴨蛋這件難忘的事然后匯報。
爭野鴨蛋
作者對這件事也是刻骨銘心的,哪一個詞體現出來了?(終生難忘)讀讀這段話,發現了什么?(過渡段)
“我”和鐵柱的感情怎么樣?(形影不離)
可是江邊的草叢里卻傳來了鐵蛋的哭聲,怎么回事呢?誰能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讀一讀?(指名讀)大家有什么感受?
可能正是因為我和鐵柱之間也存在著這些小摩擦,“我”和鐵柱的友誼才會更濃更甜吧。
你有過類似的友誼嗎?(情感遷移)
三十多年過去了,如今,我對鐵柱是怎樣的感情呢?你從哪些語句或段落中感受到的? (思念、悔恨)為啥要和他爭那個鴨蛋呢?
兒時純真的友誼才是最珍貴的。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四個故事如同一部老電影,演繹著淳樸的東北鄉村生活,勾起了作者的無限鄉思。情到深處,不由得直抒胸懷(引讀課文的最后兩個自然段,升華情感)
作者言未盡,意未歇,綿綿不絕的鄉思牽動著我們的心,現在讓我們也來吐露心聲,表達真情。如果讓你來寫《難忘的故鄉》你寫什么?
《故鄉》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內容
故鄉
教學
目標1.運用對比塑造人物、描寫景物,潤土、楊二嫂形象的意義 ,小說中議論語句對表達主題的作用。2.理解運用對比突出主題思想的寫法 3.通過小說所抒發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學情
介紹
初一和初二年級時各學了幾篇魯迅先生的作品,給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學習本文較易理解。理解運用對比突出家鄉人物和景物的變化,進一步理解課文主題,這是本文的重點,學生已具有初步賞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勵學生賞析,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
教
法
感悟討論法
用說,悟,練三步回環反復學習,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
學
法
實踐與感受,討論交流;
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品味語言 ,體會感情;
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回顧過程,交流收獲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理由
第一步
說說,一句話談天說地要求說話時要流暢,要用修辭,要用上生動詞語要適時點評,引導學習,要鼓勵同學們大膽發言1.聽《故鄉的云》,說說你的感受?注意用修辭2.看一幅圖片,說說你的觀察1.學生在“聽說”中語言變得多姿多彩,流暢自然,表達欲望與日俱增2.所說的內容與主體是一致的,起到激發興趣,引入新課的作用3.“說”為“悟”打基礎,是“悟”的前提,起引入、激趣作用
第二步
悟
一,從整體上感悟—理情節1.這篇小說以“故鄉”為題,文中寫了幾個故鄉? 2.題為“故鄉”,請你根據時間順序,在“故鄉”前再添一個字,概括全文結構層次,并初步體會一下作者在各層次中所傳達的情感 3.課文標題“故鄉”二字之前加定語1.學生討論回憶中的故鄉,現實中的故鄉,理想中的故鄉2.學生小結回故鄉(傷感)-------在故鄉(悲哀)-------離故鄉(希望)3.小組合作,然后匯報1.課文中的突破點,課文的目標,學生的學情,本單元的中心,或者說中考的試卷的方向要融合在一處,找出學生要學習的地方,以致于舉一反三二,從誦讀上感悟—評人物根據圖片找出文中的人物語言描寫小結:語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性格潑辣、尖刻、勢利。表現閏土的麻木、愚鈍。1. 學生看誰最能讀出性格,讀出韻味2. 分析人物中的語言描寫3. 學生自由誦讀4. 學生互相評價樹立“教本是例子”的觀念,在課堂教學上“用好例子,用活例子,用足例子”巧妙設計教學,大力發揮語文課本典范作用,得到規律與方法,為學生“搭橋鋪路”,促使學生逐步由學會轉為會學,形成主動學習、終身學習的技巧。第三步練李華的叔叔下崗在家,雖幾次求職,但多未能如愿,心情十分低落,請你代李華從《故鄉》一文中摘抄一段箴言給他。2.美景配好人,惡劣環境配事件(每個片斷150字)仿例:課文第十二段3.《故鄉》與《名城夢》對比練習
1.找出答案
2.說出理由
3.大膽仿寫
4.動筆寫作
1.運用方法,充分理解,學生自覺運用到寫作實踐中
2.讓學生充分分享,欣賞,從中感受,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教學設想
解決教師“扶得多,放得少”的問題,在“說、悟、做”三步中,讓自覺參與整個教學過程,構成“由表到里,由表里到遷移”的基本學習行為,由學生親身體驗,真正地培養能力。
《故鄉》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采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話題導入,激活思維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發言)故鄉,讓離家的游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游子的記憶里沉淀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么?
學生發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眾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說情節,鍛煉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并表現小說的寫作意圖。(學生復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么?(圍繞“沉重、失望”,并自圓其說。)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余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游《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么,究竟故鄉的什么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干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托在神靈上。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 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說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閱讀作品。
“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 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于小說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 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