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路】《故鄉》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重點在人物形象的分析,對比人物的變化揭示主題。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托,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說出小說的特點。
⑵把握背景,分析特定時代中的人物。
⑶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題。
2、能力目標:
掌握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當時農村生活現狀的失望和悲哀,對人物命運的悲憫,以及改變生活的信念和希望。
【教學重點】
1、小說所刻畫的人物的社會意義。
2、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3、對話、外貌、心理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對比、討論。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媒體】
多媒體 cai 課件、錄音機及朗讀磁帶。
【課前準備】
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收集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的現實及根源,認真閱讀課文,自學字詞,把握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
2、掌握課文中作注的疑難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
3、理清小說的線索和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請兩位學生朗讀第12自然段開頭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寫: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這是魯迅小說《故鄉》中的兩段景物描寫,前者多么明朗、美麗、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蕭條、令人悲涼。前者是小說中“我”頭腦中想像出的二十年前的故鄉的圖畫;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鄉的實景。
二十余年過去,故鄉景色在作者眼中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作品中的“我”懷的是什么感情呢?讓我們深入地了解寫作背景,認真閱讀課文,去尋找答案吧。
二、背景探究
學生交流從各種信息渠道收集的辛亥革命前后中國農村現實的材料,最后明確: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
小說寫于1921年1月,這以后作者把它編入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小說著重刻畫了一個受盡當時社會摧殘剝削的勞苦農民閏土的形象。通過對閏土悲慘遭遇的描述,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深刻揭露舊社會對農民從肉體到精神的重重殘害,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和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