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精選12篇)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1、知識目標:認識“礴”等3個生字;會寫“丸”等3個字;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只等閑”、“逶迤”、“磅礴”、“騰細浪”、“走泥丸”、“盡開顏”等詞語的意思。感受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增強對七律詩這種體裁的感性認識。
2、能力目標: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通過對詩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品讀,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僅知道文章寫什么,還要弄明白作者是怎么寫的,感悟毛澤東在遣詞造句上的精妙之處。
3、情感目標:感受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感受毛澤東——一代偉人的詩詞風采、革命情懷和人格魅力。
教學重點:
通過對詩中重點字詞的理解、品讀,理解詩句的含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學會學習詩詞的方法,即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詩歌內(nèi)容,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法、學法:
以讀代講、品讀感悟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紅軍長征的相關(guān)資料
課時劃分:
一課時
課前鋪墊
學生背誦課余積累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沁園春·長沙》、《水調(diào)歌頭·游泳》等
【設計意圖:本學期,學生已經(jīng)背誦了多首詩詞,其中也包括毛澤東的幾首,學生在誦讀毛澤東詩詞的過程中,既豐富了語文課堂積累,又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語感,而且對詩詞的作者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學時,以此為鋪墊,既營造了濃濃的詩詞學習的氛圍,又為解讀作者、學習詩詞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
學
流
程
教
學
流
程
教
學
流
程
教學
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結(jié)合
資料
知詩人
解詩題
引: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背誦了毛澤東主席的許多詩詞,結(jié)合資料談一談,毛澤東是一個怎樣的人?
師引出《七律·長征》,板書(故意將“長”字寫得又大又長),觀察師寫的板書,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結(jié)合你查到的資料談一談老師為什么要將“長”字寫得又大又長?
出示長征路線圖,引著學生走長征。
*結(jié)合資料談自己所了解的毛澤東。
*學生觀察:“長”字寫得又大又長。
*長征的征程很長,所走的時間也很長。
根據(jù)路線圖,重走長征路,交流相關(guān)背景資料
【設計意圖:通過詩人及“長征”相關(guān)背景資料的交流,讓學生在感性上對“長征”有了一定的了解,為理解詩的內(nèi)容、感悟詩的情感做好鋪墊。】
以
讀
代
講
三
讀
七
律
詩
一讀:讀準、讀通。
自由朗讀《七律·長征》,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課件出示注音詩,給本課要求認讀的詞語注上拼音)。若還有不認識的字詞可以問問同學和老師。
檢查學生讀詩情況。
一首詩讀準、讀通了還不夠,還應該讀出什么?
二讀:讀出詩韻
請學生用“∥”畫出詩的節(jié)奏,并標出詩的韻腳“an”。
請同學按照畫好的節(jié)奏出聲朗讀,感受詩句的韻味。
三讀:品悟詩情。
(即讀懂字詞——讀出畫面,讀懂內(nèi)容,悟出情感)
請學生默讀《七律·長征》,畫出你認為值得細細品讀的字詞;
談一談你從這些字詞中讀懂了什么;
放手學生結(jié)合所搜集到的資料,談一談自己從這個重點字詞中所讀懂的內(nèi)容,所看到的場面,所體會到的情感。
注意體現(xiàn)學生間交流過程的多樣性,讓學生自己評價,自行補充。
必要的時候教師做引導和補充。
小結(jié):“紅軍不怕遠征難”,他們不怕( ),不怕( ),也不怕( ),還不怕( )……所有這些,在紅軍戰(zhàn)士的眼里都是( ),在毛主席的詩詞里就是(“ ”)。
給學生的敘述配上槍彈聲、風聲、河水的嘩嘩聲等。
*學生自讀《七律·長征》,直到讀準、讀通為止。
*指名讀
相互評價、正音
集體讀
*學生結(jié)合學詩的經(jīng)驗總結(jié):
讀出詩的韻味;
讀出詩句的含義;
讀出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
*畫節(jié)奏、標韻腳、
讀中感受韻味。
*學生默讀《七律·長征》,思考,畫出自己認為值得細細品讀的字詞;
*在自己畫出的重點字詞旁邊作簡單的批注;
*交流自己喜歡的字詞,讀懂的詩句,看到的畫面,及從中所體會的到的情感。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師生交流
與資料、課件的交流
學生結(jié)合教師配出的音樂展開想象,敘述、填空,感受紅軍長征中不僅要面對自然的威脅,還要面對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等一系列的人為災難,從而感受長征精神。
【設計意圖:以品讀重點字詞為突破口,潛心讀詩,通過自由朗讀、默讀、指名讀、集體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通過畫重點字詞、寫批注,突破重、難點。結(jié)合紅軍長征的背景進行理解,品讀感悟,引導學生從重點字詞中讀懂詩句、讀出畫面、悟出詩情,感悟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小結(jié)部分畫龍點睛,成功點題】
情
感
升
華
激
情
誦
讀
1、再讀《七律·長征》,讀出紅軍的不怕艱難,讀出紅軍的積極樂觀,讀出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教師配樂引讀: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師: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生……
2、在這樣的激情朗讀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又仿佛聽
到了一陣陣怎樣的聲音?
3、帶著你此時此刻的所有感情,跟著音樂畫面,或朗誦《七律·長征》,或跟唱。
4、出示毛澤東話長征:“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學生根據(jù)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再讀《七律·長征》
*跟教師配樂讀,讀出紅軍的不怕艱難,讀出紅軍的積極樂觀,讀出紅軍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
*學生自由交流:
此時此刻,我的眼里仿佛看到了( )、( )、( )的場面,又仿佛聽到了( )、( )、( )的聲音,我深刻地感受到了( )。
學生跟隨畫面,或朗誦,或跟唱。
*你是如何理解的?
*你認為長征還像什么?
【設計意圖:怎樣能讓學生的心與作者的內(nèi)心感受達成共鳴,這里通過教師的激情引讀,通過一個個場面的想象,通過影像資源去感染、帶動學生,真正感悟紅軍戰(zhàn)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小結(jié)部分的練筆,強化了單元訓練要點,一個個生動的場面浮現(xiàn)在誦讀者的眼前,水到渠成,自然生成,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總結(jié)
方法
拓展
閱讀
1、總結(jié)學習詩詞的方法:抓住重點字詞,品讀感悟,讀懂詩句、讀出畫面、悟出詩情、讀出感受。
2、請同學們用這樣的學習方法自學毛澤東主席的另一首七律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
總結(jié)學習詩詞的方法
自學《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并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讀后感受。
【設計意圖:掌握學習方法,積累詩詞,提高認識學生自主學習、解讀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把語文課堂延伸到課外去,體現(xiàn)大語文觀念,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2
一、 整體感知
1、 徜徉歷史,了解背景
長征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一座不朽的豐碑。就你對長征的了解,與同學作廣泛地交流。
提示:從歷史教科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有關(guān)長征的背景、經(jīng)過、意義等。
從《老山界》等課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紅軍長征中遇到的種種艱難險阻和他們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2、 朗讀《長征》,感悟詩意
(1)瀏覽,明確體裁
(2)初讀,讀準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讀, 解釋詞義 等閑 逶迤 細浪 云崖 磅礴 開顏
(4)譯讀,感悟詩意
二、 分析揣摩
1、 品讀《長征》,揣摩意境
(1)五幅畫面 這首詩用藝術(shù)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 、 、
、 、 五幅紅軍長征中威武雄壯的畫卷。
(2)三種修辭 這首詩對仗工整,除對偶外,還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辭,如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些句子充分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的豪邁氣概,充滿浪漫氣息。
(3)一種情懷 這首詩通過“不怕”“只等閑”“喜”“開顏”等詞語,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 的豪邁情懷。
2、 心靈交會,意境吟哦
(1) 聽聽錄音,想象意境
提示:詩歌是用形象表達思想感情的,再回顧一下: 詩中描寫了哪些形象?
詩中的形象構(gòu)成了一幅幅歷史的畫卷,這些畫卷觸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
(2) 演讀背誦,互相評價
提示:看誰節(jié)奏把握得準確
看誰重音處理得恰當
看誰背誦得更有情感
三、 探究質(zhì)疑
這首詩中,毛澤東同志用“烏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偉、綿延不絕的山寫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樣寫長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寫得十分高大,說“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作者這樣寫不是自相矛盾嗎?
四、 讀寫結(jié)合
1、 寫一篇文:《長征》為我們具體展示了五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畫卷,請選擇其中的一幅,放飛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繪出來。或?qū)懸粋與之相關(guān)的故事。
2、畫一幅畫:擅長丹青的你可以一顯身手,試著為《長征》配畫插圖
五、 延伸拓展
1、唱一首歌:一首好詩往往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喜歡唱歌的你可以學唱歌曲《長征》,進一步激發(fā)對紅軍的敬仰之情,提高審美情趣。
2、讀一本書:你想對長征有更多地了解嗎?你不妨讀一些與長征有關(guān)的書籍,如埃德加。斯諾《西行漫記》、索爾茲伯里《長征 前所未有的故事》等。如果你對毛澤東詩詞特別感興趣,你就讀一讀《毛澤東詩歌鑒賞》或《毛澤東和詩》。
3、辦一份報:和你的同學合作,辦一期“長征專刊”或“毛澤東詩詞鑒賞專刊”。
參考答案:
一、1略 2 (1)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每行七個字,一共八句話。每兩句為一聯(lián),分別被稱作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尾聯(lián)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閑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彎彎曲曲連綿不斷的樣子。 細浪:翻著浪花的細流。 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 磅礴:氣勢雄偉。開顏:臉上露出笑容,內(nèi)心充滿喜悅。(4)略
二、1(1)騰躍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2)夸張、比喻(3)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 2略
三、不矛盾。都是運用夸張手法,意在襯托紅軍戰(zhàn)士的英雄氣概和藐視困難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3
一 七律 · 長征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掌握全詩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3、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和偉大意義,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
4、學習本詩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方法:以朗讀、討論為主。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激趣: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長征》片段及主題曲導入(或投影顯示毛澤東手書的《七律 · 長征》,教師范讀),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guān)長征的內(nèi)容。
二、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全詩,了解全詩大意,并背誦全詩。
2、了解紅軍長征的光輝業(yè)績,學習長征精神。
3、掌握一些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
4、學習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藝術(shù)和夸張的手法。
三、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朗讀,聽完后,自己大聲自由朗讀全詩:
要求:對照注釋,理解全詩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標記以便討論提問。
(學生讀完后,提出問題,師生討論解決,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學生再次大聲朗讀全詩,思考:
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
實際上,紅軍長征中遇到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從中可見紅軍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藝術(shù)手法來展示長征艱難?
3、學生討論解決這一問題,教師總結(jié)歸納: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
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紅軍長征遇到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都被紅軍一一克服,可見紅軍不畏艱險、藐視一切困難的精神。
作為政治家兼詩人的毛澤東只精心選取了五幅畫面來再現(xiàn)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這種以個別來表現(xiàn)一般的藝術(shù)手法,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值得我們每一位同學學習。
四、細讀全詩,局部揣摩。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首聯(lián)中的“萬水千山”在詩中具體指什么山?什么水?這一聯(lián)在全詩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體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什么精神?
(2)頷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把五嶺的“逶迤”“騰細浪”和烏蒙的“磅礴”“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
(3)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頸聯(lián)中描繪的畫面,了解兩次戰(zhàn)斗,用心體會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4)根據(jù)歷史事實,當時紅軍二、四方面軍還沒有越過岷山,尾聯(lián)為什么說成“三軍過后”?這是一種什么精神?
這四個問題全部由學生自行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2、體會下列劃線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橋橫鐵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學生討論發(fā)言,教師及時糾正。
3、讀完全詩,你感覺應該學習紅軍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繼承發(fā)揚這些精神?
五、課堂總結(jié):
這首革命史詩通過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全面再現(xiàn)了紅軍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
六、課后作業(yè):
課外查找毛澤東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以“長征”為話題寫一篇250字左右的短文,文體不限。
板書設計: 一 七律 長征
萬水: 金沙江 大渡河
遠征難 只等閑 革命英雄主義
總括 革命樂觀主義
千山: 五嶺 烏蒙 岷山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4
《七律長征》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nèi)容是〈〈七律 長征〉〉,共1課時。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 教學設想、教學程序等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課文所處地位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第一篇課文,它是毛澤東在 1935年10月寫的紅軍戰(zhàn)勝長征艱險而滿懷戰(zhàn)斗豪情的詩篇。
2、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理清本詩結(jié)構(gòu) b、揣摩關(guān)鍵字詞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2)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學會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領(lǐng)會紅軍長征在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英雄氣慨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以及領(lǐng)會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的手法來 謳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教學難點是藝術(shù)的概括寫法。
二、教學方法
1、根據(jù)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 教學。 據(jù)新《大綱》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科 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根據(jù)本課目標和內(nèi)容,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 礎、發(fā)展水平出發(fā),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diào)動學生主動性,以激發(fā)興趣法、問題引導 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使他們再老師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fā)表各自意見,相互 交流、相互啟發(fā)、相互爭議,激發(fā)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yǎng)健康情感。
2、采用錄音磁帶、電影等教學手段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 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史詩,適于朗讀,教學中引入誦讀法。
三、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zhì)疑為主線的教 學思路,進行學法指導,采用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讀課文,詩文不長,但知識具體,內(nèi)容充實,需掌握的東西較 多,因此,教學上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層次劃分。 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領(lǐng)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
五、教學過程
本課按“引入新課——師生互動學習新課——反饋練習——歸納總結(jié)”進行教學。
1、引入新課:放有關(guān)長征的歌曲引入。
2、師生互動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朗讀節(jié)奏、重音),使學生感知課文。 (2)借助工具書及注釋讀懂課文。 (3)同學合作,正音釋義。 正音——律(lu) 磅礴 (pang bo) 崖(ya) 岷(min) 釋義——等閑:平常,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翻騰,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開顏:歡悅 (4)師生互動 a、理解全詩內(nèi)容及層次劃分理解本詩內(nèi)容,采用讀讀議議的方法,學生提問,師生共 同完成。 b、分析本詩結(jié)構(gòu),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完成。
3、反饋練習 要求學生根據(jù)老師的講授,朗讀課文后用自己的話解答課后探究練習一,從而加深學 生對課文的理解。
4、歸納總結(jié) 在學生完成練習的基礎上,歸納出朗讀七律詩的要求:注意音節(jié)停頓、重音及韻腳, 還要領(lǐng)會作者寫此詩的目的及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精神。
5、布置作業(yè) (1)將整首詩改寫成散文 (2)給本詩作畫。
附:板書設計: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首聯(lián):全詩總綱,提出中心
頷聯(lián):承“千山”以五嶺烏蒙為代表
頸聯(lián):承“萬水”以金沙、大渡河為代表
尾聯(lián):總結(jié)全詩,突出越過岷山后的喜悅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5
《七律 長征》說課教案
說課人:陽淼(語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guān),而《七律 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jù)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guān)內(nèi)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 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guān)知識,體會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能力)
3. 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 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 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 生字生詞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關(guān)“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guī)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
3. 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戰(zhàn)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jié)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 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 (4分鐘)
2.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shù)拿Q,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 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lián):首聯(lián)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lián):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lián):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zhàn)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xiàn)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zhàn)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xié)調(diào)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xù)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lián)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課后作業(yè):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nèi)進行交流;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
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時間】
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詞語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嘗試朗讀課文,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導入
學生對長征的有關(guān)知識缺乏了解,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guān)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借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像,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進行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lǐng)導,中央紅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第五次“圍剿”,被迫退出蘇區(qū),于1934年10月進行長征。12月攻占遵義城(遵義會議),期間克服了領(lǐng)導第四方面軍的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在10月19日勝利到達陜甘蘇區(qū)吳起鎮(zhèn)。歷時一年,縱橫十一省,行程二萬五千里的第一方面軍主力的長征,宣告結(jié)束。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指導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讀出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學生反復朗讀詩歌。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jié)合注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后,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閑:平常,尋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騰細浪:像小波浪一樣地翻騰),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云崖:高聳入云的山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tǒng)率下于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 “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jīng)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zhàn)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diào)。
⑴ 做探究練習二⑴: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藐視并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zhàn)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shù)道急流險灘。
“金沙水拍云崖暖”形象地寫出了金沙江兩岸懸崖高聳入云、江面水勢奔騰激蕩的景象,描寫出紅軍巧渡金沙江時險惡而又神奇的情景。一個“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
“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寒”與上一句暖相對照,寫出了紅軍征服“萬水”途中所戰(zhàn)勝的兩種異乎尋常的艱難險阻,突出了紅軍克敵制勝、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精神,并照應首聯(lián),抒發(fā)了紅軍戰(zhàn)士把“萬水千山”視為“等閑”的豪情壯志。
⑵ 做探究練習二⑵: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結(jié)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承上啟下,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對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這里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想念他們定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達了他對奪取長征全部勝利的信心和革命樂觀主義。
⑶ 探究練習二⑶。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shù)手法(一正確處理個別與一般的關(guān)系,再現(xiàn)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二正確處理虛實和抒情的關(guān)系,情景交融,除首聯(lián)直接抒情外,其余幾聯(lián)都是景中寄情)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夸張手法的運用,也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請同學試著舉例分析。
作者在這首詩中把巍峨雄偉、綿延不絕的大山寫得微不足道。如連綿起伏的五嶺,不過像輕輕翻騰的微波細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猶如小小的泥丸在滾動。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鑒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guān)》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jié)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板書設計】
25、七律·長征
毛澤東
遠征難 只等閑
萬水千山 五嶺 騰
烏蒙 走
金沙江 暖
大渡河 寒
雪山 喜
大無畏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7
一、教學目標 :
1、學習紅軍長征中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理解關(guān)鍵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詩詞的創(chuàng)作風格:藝術(shù)的概括和夸張。
二、教學設想
1、 預習要求:
學生對長征的有關(guān)知識缺乏了解,課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guān)資料,了解長征的相關(guān)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了解的長征。
2、 教法、學法:
教師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
3、課時安排:一課時
4、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由學生講述自己所了解的長征。
2、 教師介紹此詩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課文
1、 播放朗讀錄音。
2、 學生聽后自由朗讀,體會詩意。
(合作學習:1、正音。2、借助工具書以頁下注合作弄懂課文意思。)
3、 學生齊讀課文。
4、 指導朗讀,從節(jié)奏、重音、韻腳、感情幾方面讀出詩中表現(xiàn)出來的紅軍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
紅軍/ 不怕 / 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三)品味詩中畫面
1、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詩第一句說:“紅軍不怕遠征難”,從全詩看,從哪里可以看出遠征之“難”?紅軍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困難的?
(請學生在書上自主圈點勾畫,然后合作交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運用藝術(shù)夸張手法突出紅軍的樂觀主義精神。)
2、 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
《七律長征》為我們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克服困難的雄壯圖畫,請你各用一句話概括每幅畫面的主要內(nèi)容。選擇你喜歡的一個畫面,說說為什么喜歡?
(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組織交流評價)
3、 紅軍長征途中歷經(jīng)千難萬險,而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
(引導學生理解詩歌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
(四)播放長征歌曲,以唱帶誦。
(五)作業(yè)
1、 背誦并用規(guī)范的正楷鋼筆字抄寫這首詩。
2、 課后探究:
“大渡橋橫鐵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給人多樣化的理解,你對此字有何見解?
板書設計 :
七律 長征
遠征難: 只等閑:
逶迤、磅礴 細浪、泥丸 (夸張) 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水拍云崖、鐵索寒 和樂觀主義精神
千里雪 更喜、盡開顏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8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壯舉,是一座不朽的豐碑。當年的長征早已成為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我們再一次品讀《七律·長征》這首詩時,仿佛又看到那恢弘的山、蒼涼的水,似乎又聽到那隆隆的炮火聲和“三軍過后盡開顏”的笑聲。但是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長征只是一個遙遠的故事,與我們生活較遠,怎樣才能讓學生真切的感受長征精神呢?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寫作背景,我在課前讓學生觀看《長征》電影,讓學生了解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等長征故事,初步感受長征的艱難。同時通過預習收集有關(guān)長征的背景資料,使學生對長征有一定的了解。
教學時,我讓學生深入學習詩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讓學生說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為什么這樣比喻?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這個詩句突出了五嶺、烏蒙山的高大險峻,可在紅軍戰(zhàn)士眼中它們但是是細浪和泥丸而已,說明紅軍藐視困難,把歷經(jīng)千山萬水的艱難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緊扣“騰細浪”和“走泥丸”來感受紅軍戰(zhàn)士大無畏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完課文,我讓學生高聲朗讀詩句,再現(xiàn)紅軍長征中的一些重要戰(zhàn)役。如: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過草地,爬雪山等。透過想象加以充實,加以補充,使長征的一些畫面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資料,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
1、理解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難點: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教學時數(shù)] 一教時
[教學過程 ]
一、 預習
1、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釋詞語。
逶迤: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氣勢雄偉的樣子。
二、導入
這首詩寫于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借助多媒體播放紅軍長征的錄像,教師介紹長征的歷史事實,并讓學生哲學歌曲《七律 長征》,給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
三、聽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
學生朗讀詩歌之后,談談自己最喜歡的其中的一句詩,并說說理由。
四、學習新課
1、學生結(jié)合注釋,說說全詩的大意。
討論交流后,明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里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云的峭壁懸崖,霧氣蒸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后個個笑逐顏開。
2、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統(tǒng)率下于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示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遠征難”三個字總括了紅軍長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難。“遠征”是寫長征行程之遠,時月之長;“難是寫長征犧牲之大,經(jīng)歷之苦。面對一切艱難困苦,紅軍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閑”,這充分顯示出紅軍戰(zhàn)士鋼鐵般的革命意志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也給全詩定下了輕快豪邁、氣度不凡的基調(diào)。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兩句緊承上句的“萬水千山”,先具體寫山。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藐視并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戲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zhàn)斗,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shù)道急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結(jié)尾這兩句寫長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詩的高潮。“更喜”兩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在極其艱苦條件下的樂觀主義精神,一方面表現(xiàn)了紅軍戰(zhàn)士對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這里的“三軍”,專指“紅軍第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在寫這首詩時,紅軍二、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未越過岷山。但毛澤東希望并想念他們定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所以,“三軍”一詞,充分表達了毛澤東對紅軍二、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這首詩用藝術(shù)手法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征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一幅圖?說說理由。
明確: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征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朧,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談自己最欣賞的一幅圖,可以結(jié)合具體的詩句,從對典型場景和事例的描述,對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戰(zhàn)士不畏艱險、藐視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感悟等方面來談自己的體會。
五、拓展閱讀
推薦書目:《毛澤東詩歌鑒賞》《毛澤東詩詞探索》《毛澤東和詩》等。學生交流毛澤東描繪長征的詩詞,如《憶秦娥 婁山關(guān)》等,做讀書筆記。
六、小結(jié)
1、中心意思
這首詩是一篇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革命史詩。它生動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歌頌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充分顯示了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革命力量無比頑強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
2、寫作特點
具體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10
一、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認識兩條綠線內(nèi)的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正確認讀文中的生字詞,能流利地讀課文。
2.初步了解詩歌大意。
【預習內(nèi)容】
(一)結(jié)合課前搜集的長征的資料,回憶學過的關(guān)于長征內(nèi)容的課文,讀一讀長征的故事。
(二)我會正確、流利的朗讀詩歌。
(三)我能知
《七律 長征》是 ____(誰)在紅軍_____ 勝利結(jié)束時寫下的一首詩。全詩共八句,是一首 _____。
(四)我質(zhì)疑
在預習過程中,你還有不明白的問題嗎?請寫在下面。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認識兩條綠線內(nèi)的4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體會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小組合作探究】
1.這首詩重點講了紅軍長征途中遇到的艱難險阻,體會五幅“征難圖”。
2.從哪些詩句中可以看出“紅軍不怕遠征難”?
【深入探究】
學生展示本組的討論結(jié)果,集體交流,教師適當點撥、補充。
有人這么理解:“從‘暖’字可以推斷出巧渡金沙江在春天,從‘寒’字可以推知飛奪瀘定橋在冬天。”這樣理解對不對?為什么?
【精講點撥,升華認識】
《七律 長征》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紅軍在長征途中征服困難的威武雄壯的畫圖。請你各用一句話把每幅圖的主要意思概括出來,并選其中最喜歡的一幅說說感受。
四、課堂檢測
(一)看拼音,寫詞語。
wǔ lǐnɡ wēi yí wū ménɡ yǘn yá tiě suǒ
(二)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詩句。
1.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三)填空。
1.《長征》這首詩的作者是 ,寫于 年 月。他不僅是一位 家、 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 。這首詩對 作了生動的描寫和歌頌。詩歌熱情地歌頌了紅軍戰(zhàn)士 的崇高革命精神。
2.總括全詩的兩句是:
3.寫山的大,表現(xiàn)紅軍 艱難;寫山的小,表現(xiàn)紅軍把困苦當做 的英雄氣概。
4.表現(xiàn)紅軍歷盡艱難險阻,取得長征勝利時心情喜悅的詩句: 。
(四)查字典。
1.“丸”按順序查字法先查字母 ,再查 部,意思是 。
2.“岷”按部首查字法應先查 部,再查 畫,“岷山”在我國的 省。
3.“征”的韻母是 ,在詞語“南征北戰(zhàn)”中的意思:
(五)選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
A《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共八句、四聯(lián),其中第二聯(lián),第三聯(lián)對仗(對偶)。
B“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lián)中的“騰細浪”寫水,“走泥丸”寫山,都采用夸張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lián)寫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
D《長征》寫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澤東。
五、主題閱讀,課外延伸
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超越夢想》中的《“神舟”5號飛船航天員出征記》、《飛出地球村——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暢談自己的閱讀收獲。
六、課后作業(yè)
1.把課本生字生詞摘抄10個,寫兩遍。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七、板書設計
21 七律 長征
五嶺逶迤
遠征難 磅礴烏蒙
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金沙江、大渡河
岷山
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騰細浪
只等閑 走泥丸
暖、寒
喜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11
《七律長征》說課教案
說課人:陽淼(語文)
教材分析:
《七律 長征》是蘇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的第一課。
這套教材在編排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每個單元有一個單元主題,課文圍繞主題詞選材。本單元的單元主題詞為“長征組歌”,顧名思義,所選取的課文都與“長征”有關(guān),而《七律 長征》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篇幅最短,相對而言難度也較小。
學情分析:
據(jù)了解,學生在小學時已接觸過這首詩,甚至有部分同學已經(jīng)能背誦這首詩,但小學時老師的講解卻只是蜻蜓點水似的,課文相關(guān)內(nèi)容未作介紹,就更不用說引導學生做深層次的探究了。
教學目標 :
針對此種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
1. 熟悉七言律詩的相關(guān)知識,體會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識)
2. 了解作者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能力)
3. 學習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為能圓滿實現(xiàn)以上教學目標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確定為:
1. 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
2. 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新課:(1分鐘)
二、檢測預習情況:(5分鐘)
1. 生字生詞 逶迤(wēi yí) 磅礴(pang bó) 岷山(mín)
2. 有關(guān)“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詩,表明的是本文的題材(解題)
(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壓韻等方面有嚴格的規(guī)定。全首一般為八句,超過八句的成為“排律”。五字的律詩稱為“五律”,七字的則稱為“七律” )
3.寫作背景: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lǐng)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jié)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戰(zhàn)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課文分析:
一系列的課前熱身結(jié)束后,就該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1. 學生對照課文注釋理解課文內(nèi)容,不理解的相互討論,無法解決的舉手問老師。 (4分鐘)
2.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由五幅圖組成的一組包容天地、氣象萬千的史詩般的歷史畫卷,請你認真研讀詩歌,分別給這五副圖概括出一個恰當?shù)拿Q,并從屏幕上找出相對應的畫面。(5分鐘)
3. 討論詩句的妙處: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體會——實際上也就是解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理解“騰細浪”“走泥丸”等重點詩句的含義;體會理解本詩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15分鐘)
a. 首聯(lián):首聯(lián)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全詩的總起、總綱,“遠征難”總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的一切困難;“不怕”“只等閑”充分顯示出藐視一切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和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鋼鐵意志。
b. 頷聯(lián):把五嶺的“逶迤”烏蒙的“磅礴”和“騰細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說,你覺得矛盾嗎?為什么?(看似矛盾,實際上是一種反襯的手法。作者把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分別比作“細浪”和“泥丸”,是為了突出表現(xiàn)紅軍敢于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高大形象和偉大氣魄)
c. 頸聯(lián):①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懸崖”?(突出山的高、地勢陡 峭)
②“云崖暖”“鐵索寒”分別有什么表達效果?(“暖”字既寫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風高浪急、暖氣蒸騰的實景,又烘托出紅軍戰(zhàn)士渡江脫險的喜悅心情和一片沸騰的景象;“寒”字則烘托出瀘定橋自然環(huán)境的險惡、反襯紅軍戰(zhàn)勝艱險的英雄形象)
d. 1935年10月,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正在行軍途中,還沒有越過岷山,這是歷史事實。那作者又為什么要在詩中把他說成是“三軍過后”呢?(這是因為作者堅信紅二、紅四軍能戰(zhàn)勝天險、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完成長征的任務,與紅一方面軍會師。這充分表現(xiàn)了毛澤東對紅軍指戰(zhàn)員們的殷切希望的無比信任)
四、整體感知(5分鐘)
選取風格完全不同的兩段音樂(一較為舒緩、一較為雄壯),請同學們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選取與之相協(xié)調(diào)的音樂,并配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鐘)
2001年,大型電視連續(xù)劇《長征》播出后,一位學生家長給央視“觀眾聯(lián)絡處”打電話:“《長征》是一部很有意義的電視劇,可以讓孩子了解長征、了解這段歷史,所以我希望中央電視臺能在學生放假時重播這部電視劇。”你能理解這位家長的心情嗎?你認為他的要求有必要嗎?請以此為話題展開討論。
六、課后作業(yè) :
課外查找評述長征的文章和描繪長征的詩詞,就感興趣的話題寫一段文字,在班內(nèi)進行交流;
語文A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七律·長征》教案設計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詩歌中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夸張手法的巧用
2.過程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關(guān)鍵字詞的含義及其飽含的深情。
2、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性和極度夸張的手法。
三、教學模式:
問題情景教學模式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導出新課
了解長征歷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舉行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長征結(jié)束時,毛澤東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zhàn)勝的無數(shù)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zhàn)斗豪情,寫下了威武雄壯、氣勢磅礴的詩篇《七律長征》,總結(jié)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以極其輕松的筆調(diào)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二)自學互助
1、整體感知詩歌詩意和感情
(1)、結(jié)合書下注釋及個人理解,自主質(zhì)疑,合作釋疑,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合作討論) (2)、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讀出你體會的感情,個別學生表演朗讀
(3)聽范讀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4)、紅軍長征可謂是艱苦卓絕,這首詩中你認為紅軍長征時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難,才勝利到達陜北?(合作討論) 騰越五嶺、疾跨烏蒙山、巧渡金沙橋、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5)二萬五千里長征歷時整整一年,作者在詩中為何只描寫了這幾幅畫面來概括長征歷史?
要用56個字來描寫長征豐富浩大的歷史內(nèi)容和不可勝數(shù)的英雄業(yè)績,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須選擇最能表現(xiàn)紅軍偉大精神和不朽業(yè)績的.典型戰(zhàn)例場景。
作者選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為什么要突出紅軍長征時的艱難險阻? 作者借此歌頌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
2、品讀語言,突出重點
(1)聯(lián)系全篇內(nèi)容,你還能從哪些詩句體會到的他們的這種精神的?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2)你認為以上兩句對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戰(zhàn)勝困難的英雄氣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強?為什么?
作者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把綿延不斷的五嶺看做是微波細浪,而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極言其小,反襯紅軍戰(zhàn)士敢于戰(zhàn)勝困難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氣概。
詩句語言要富有表現(xiàn)力就必須使用修辭手法。
3、變式訓練,互評自糾。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橫斷山,路難行”為什么出現(xiàn)兩次? (2)《過雪山草地》是從哪些方面來表現(xiàn)紅軍戰(zhàn)士的頑強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
4、應用轉(zhuǎn)化,拓展延伸
毛澤東在《七律 長征》中歌頌了紅軍不怕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蕭華的《長征組歌》中夜得到充分體現(xiàn),請你在大聲朗讀中體會。
三.作業(yè)布置
完成《補充教材》第一第二課部分習題
四、板書設計
藝術(shù)概括、比喻夸張
五、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充分了解長征歷史背景和紅軍所經(jīng)歷艱難險阻基礎上去感受詩中所歌頌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從而學習運用夸張等修辭增強語言感染力的寫作方法。通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課文基本上都能背誦,但紅軍長征的經(jīng)過及所遇到的困難學生知之甚少,所以對紅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理解不夠。學生的朗讀比較到位,絕大多數(shù)學生愿意朗讀,聲音響亮,能讀出節(jié)奏和重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