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精選13篇)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1
第二課時
解決問題(2)
教學內容:
教材53頁例4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會解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2、體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的樂趣。
教學重點:
正確解答用除法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除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4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練習。
43×11=答案 32×12=答案 22×14=答案
2、出示:小明5分鐘寫了180個字,他每分鐘寫多少個字?(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4.
出示情景圖。
教師談話引入新課。
根據給你的信息和觀察情景圖來解決這個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然后請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在這里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發表自己的想法,教師在學生說出想法后在引導、訂正。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完成例4,然后向大家匯報,教師板書。
方法一:60÷2=30(人) 方法二:3×2=6(組)
30÷3=10(人) 60÷6=10(人)
或60÷2÷3=10(人)
答:每組有10人。
教師提問:第一種方法的60÷2=30解決的是什么問題?第二種方法的3×2=6解決的是什么問題?
教師要知道例4的第一種方法是教學重點,但在這里要表揚想出第二種方法的同學。
2、指導完成“做一做”
引導學生看教材第53頁的“做一做”,教師先給學生一定的時間看題,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看清楚題目要解決的問題,通過問題再回到題中收集相關的信息數據。
提問:題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你收集到了哪些相關數據?
讓學生獨立在本上完成此題,展示學生解題的過程。
請學生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3、鞏固練習。
引導學生看第54頁的第2題,引導學生按照“看問題—手機信息數據—列式解答”這樣一種思維順序去獨立思考,完成此題。
讓學生匯報自己的解答過程,并展示,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660÷3= 75÷5= 198÷9= 104÷8=
2、學校圖書館共有700本書,有7個書架,每個書架有5層,你知道平均每乘層放幾本書嗎?
3、學校組織學生去植樹,共去了540人,要分成5個植樹點,每個植樹點分成9組。請計算一下平均每組有多少人。
四、思維訓練
1、某商店運來一批裝微波爐用的塑料盒,準備每個賣9元,這批微波爐盒可以賣900元。每箱里有多少個微波爐盒?
2、動腦筋想一想,從圖中你能收集什么數據信息?可以解決什么問題?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2)
連除應用題的解決思路和連乘應用題解決思路
一樣,應從問題入手,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反思:
在實際情境中理解了連除應用題的解題思路,在認真閱讀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分析數量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2
第一課時
解決問題(1)
教學內容:
教材第52頁例3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讓學生獲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活動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正確運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解決數學中的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例3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復習解決一步乘法的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認真聽、仔細想,看誰能很快解決下面的問題。
三(1)班同學,在做廣播操時需站4隊,每隊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讓學生讀題,并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師引導: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用乘法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學習教材第52頁例3.
出示例3.
教師:觀察情景,你從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說一說。
師生共同探究解題思路。學生匯報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溫壺能賣多少錢,再求5箱賣多少錢。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個保溫壺,再根據每個保溫壺的價格求出一共賣了多少錢。
教師指名學生列式解答。
12×5=60(個) 60×45=2700(元)
教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教師引導學生用綜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1、每盒有2個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個球。
2、每輛汽車每次運貨物9噸,有6輛汽車,這些汽車4次運貨物多少噸?
3、一中高級瓷磚每塊13元,每箱有25塊。小剛家裝修時買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維訓練
1、菜市場運來5車黃瓜,每車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運來黃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學教學樓有3層,每層有12間教室,每間教室安裝6盞日光燈。這些教室一共安裝多少盞日光燈?
3、在一條公路的一邊種樹,先在一頭種一棵樹,以后每隔5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24棵就種到另一頭了,這條路長多少米?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1)
解決兩步計算的連乘應用題,要根據已知
條件找間接量,確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學反思:
本課引導學生學習解決乘法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明確了三步解決問題的方法;
1、閱讀與理解;
2、分析與解答;
3、回顧與反思。在仔細分析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讓學生自己列出綜合算式,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3
1.例1與“做一做”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1是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教材呈現給學生一幅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圖。圖下面小精靈明明提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的問題。接著,顯示出學生收集數學信息和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
教學時,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用錄像或幻燈片為學生創設運動會開幕式上廣播操表演的情境,吸引學生“進場”。而后,只顯示與例1一致的表演場面,由小精靈明明提出問題,或請學生根據錄像或幻燈片呈現的過程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后,請學生觀察收集數學信息,嘗試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允許學生交流意見,以達到全員參與的目的。解決問題后,請學生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果,加深學生對解決問題過程和方法的理解。
例1之后的“做一做”,安排了一個情境題。教材呈現一位阿姨正在擺放整盤雞蛋的畫面,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
教學時,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請學生從情境中找到要求解決的問題、收集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數據,自己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進而列式算出結果。注意引導學生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法。
在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特別注意,請用乘法和加法計算解決問題的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一步解決了什么問題……讓學生在交流中熟悉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過程,獲得欣賞自己和小伙伴的愉悅心理體驗。
2.例2與“做一做”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例2是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教材呈現了團體操表演的畫面,并顯示出“這個團體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畫面下面,一位小朋友提出“每個小圈有多少人?”兩位小朋友在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教材的呈現方式,意在讓學生自主發現、提出問題,并探討解決的方法,解決問題。
例2的教學活動過程與例1相仿。這里可以更放手些,讓學生自己提出數學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教學時用多媒體課件或幻燈片呈現團體操表演的畫面,指出:團體操表演是運動會上的又一項內容。突出例1、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在運動會的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由此,感受知識間的聯系,提高學習興趣。
例2之后的“做一做”,是一個圖文結合的情境題。教材呈現給學生裝杯子的具體情境,用對話的方式顯示怎樣裝,用文字顯示出“共有960個杯子”的信息及“能裝多少箱?”的問題。
教學時,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提醒學生:認真觀察畫面,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收集、分析相關的信息數據,確定第一步解決什么問題。
在學生完成后,組織交流。對于先解決“一箱裝多少個杯子”的策略,應給予充分肯定,保護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練習二十三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教學建議。
第1、3~8題,是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教學時,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在多次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積累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
第10、14~16題,是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同時,這些問題也可以用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來解決。教學時,引導學生尋找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并注意適時組織交流。通過交流,讓學生清楚了解每種方法中先解決什么問題,從而進一步熟悉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升對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過程的理解。
第2、9題,是運用乘法和加法計算解決的問題。教學時,注意讓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收集數學信息,分析數學數據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獨立思考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方法,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后,讓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為學生選擇簡捷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下基礎。
第11題,是用除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教學時,讓學生獨立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受到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同時,借助習題中啄木鳥、青蛙吃害蟲的事例,請學生參與“你知道還有什么鳥或小動物能捕捉害蟲嗎?”問題的交流,讓學生在交流中產生保護益鳥益蟲、保護環境的意識。
第12題,解決購物時常遇到的實際問題。教材呈現給學生兩種規格的牙刷,請學生解決的問題是“買哪一種便宜?”教學時,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教師巡視發現學生用兩步計算時,點撥:想一想,怎樣判斷哪種牙刷便宜呢?使學生選用比較單價的方式獲得答案。
第13題,用乘法和除法計算解決的問題。教材呈現給學生一幅小學生在租船游湖的美麗畫面。請學生解決7個小朋友“玩1個小時,每人要花多少錢?”的問題。教學時,要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后,讓學生互相說一說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說一說”逐步培養學生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的能力。
此外,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例如,給學生提出新的問題:“他們為什么選擇租四人船呢?”請學生討論。給學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新的機會,增加解決問題的樂趣。同時,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只要留心觀察思考,就能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4
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69頁例3及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與圓相關的組合圖形的特征;掌握計算此類圖形面積的方法,并能準確計算。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獨立思 考、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等活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合例題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通過體驗圖形和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提升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掌握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并能準確計算。
教學難點:對組合圖形進行分析。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二次備課)
一、情境導入同學們,圖形世界是美麗的、奇妙的,世界因為有了五彩的圖案而更加美麗。古時候,由于人們的活動范圍小,往往憑自己的直覺認識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著的一口巨大的鍋。我國古代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課件展示)雖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體現在建筑設計上。比如,精美的雕窗、鳥巢和水立方等建筑,這里面也蘊含了很多數學知識。
二、預習反饋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課件出示例3中的雕窗圖案。
1.觀察一下,這兩種設計圖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每個圖案中的圓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都是由正方形和圓組成的,但左邊是外方內圓,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直徑;右邊是外圓內方,圓的直徑等于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
2.理解題意。如果兩個圓的半徑都是1m,求出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抽象成我們學過的數學圖形就是:思考:怎樣求正方形和圓之間部分的面積?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左圖求的是正方形比圓多的面積,即用正方形的面積減去圓的面積。右圖求的是圓比正方形多的面積,即用圓的面積減去正方形的面積。
3.分析解答。知道兩圓的半徑,就可以求出它們的面積,關鍵是求正方形的面積。觀察圖可知,左圖正方形的邊長等于圓的直徑,由此可求面積;右圖正方形的邊長不知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面積,可以將正方形看成兩個底是圓的直徑,高是圓的半徑的三角形。學生自己計算,集體訂正。
4.回顧反思,理解算法。師:如果兩個圓的半徑是r,結果又是怎樣的?結合圖形算一算。學生分小組探究、匯報結論。想一想:當r=1時,和前面的結果一致嗎?代入看看。小結:不管圓的大小如何改變,外方的正方形與圓之間的面積都是半徑平方的0.86,而內方的正方形與圓之間的面積都是半徑平方的1.14倍。
四、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第70頁做一做。
五、拓展提升
求下面各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1)3.14×52÷2-5×2×5÷2=14.25(cm2)(2)12×12÷2-3.14×(12÷2)2÷2=15.48(cm2)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作業布置教材練習十五第9、11題。
觀看欣賞美麗的圖片。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觀察兩個圖案,找出組成兩個圖案的基本圖形,并找出它們的特點關系。先獨立思考再交流、分析后可得:其實就是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計算。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例3左圖:
2×2—3.14×12
右圖:3.14×12-
×2×1
×2=4-3.14
=3.14-2=0.86(m2)
=1.14(m2)
(2r)2-3.14×r2=0.86r2
3.14×r2×2r×r×2=1.14r2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本節課設計讓學生經歷觀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學習活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足之處:對組合圖形的面積的計算沒有進行回顧和總結。教學建議:教學時在每個環節結束后讓學生進行總結或說一說感受,使知識能夠得到沉淀。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5
解決問題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本冊與以往不同,將解決問題作為一個獨立單元放置在了全冊的開始,更能顯示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其實也彰顯了數學學習的宗旨,我們之所以學習數學,就是為了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單元設置了三個例題,孩子們對例題中的信息及設問形式并不陌生,雖然題目中出現了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其實孩子們在上學期對這種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已有接觸,這個單元的重點在于讓孩子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以及小括號的正確使用并能用綜合算式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的思想火花非常多,基本上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只是對于其中稍特殊點的方法只有幾個小朋友能想到,大部分學生對于兩步解決問題沒有問題,也能列出綜合算式,但是一些學困生依然有難度,特別是小括號的運用,通過兩個分步算式寫成帶有小括號的綜合算式,教學難度和學習難度都很大。為了加深孩子們對于加上小括號的印象,例如8+22=30,54-30=24,我用童趣的方式,跟小朋友們說,要將第二個算式中的30替換成8+22,因為“-”是個調皮的巫師。她會對放在她后面的算式施魔法,為了保護算式不被“-”的巫術改變,要加上保護傘,就是我們新學習的小括號。小朋友對于這種童趣的方式印象深刻,可是仍有部分孩子學習上仍然有困難,從課堂作業上能夠直觀的體現出來,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讓孩子們掌握住小括號的應用。在練習的時候還發現,有的孩子們學習了有小括號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即先計算小括號里的之后,對之前學習的綜合算式的運算順序產生了知識的負遷移,對于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都要先算后面的了,所以我又在班里分類加深了孩子們對綜合算式運算順序的印象。 解決問題是橫貫數學學習的主線,我將在創設生活情境上下功夫,幫助孩子掌握數學這一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利工具。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6
按照要求,本星期三我在市三小上了一節展示交流課,得到校領導和老師的大力支持和熱情接待,在此特向他們說聲謝謝!
這次上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百分數里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這部分內容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問題的發展,是在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基礎上教學的。這種問題實際上還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問題,只是有一個條件題目中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根據題里的條件先算出來。解答求一個數多(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提高用百分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由于學生已經充分學習了分數應用題和簡單的百分數應用題,根據我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已能夠較準確的掌握數量關系。而且分數應用題和百分數應用題從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上講是一致的,所以引導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類推能力,解決此類問題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可行性。
教學重點:熟練掌握解答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解題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百分之幾”這個問題的具體含義,弄清數量關系。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本節課中,我首先通過復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線段圖的展示和比較,弄清楚題目的問題要求,比較區別和解題的異同。明確了要求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再匯報解題思路,展示不同的答案,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了例2的問題,讓學生根據上道題的答案猜測少百分之幾,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利用剛才的解題思路自主解決問題。最后比較兩道題的異同,概括總結出解決這類題的方法。鞏固練習部分精選了兩道判斷題:(1)客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貨車多10千米,那么,貨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客車少10千米。(2)客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貨車多10%,那么,貨車每小時行的路程比客車少10%。 目的讓學生明確具體量的差量和分率的不同。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1.因為異地上課,事先又沒有去跟學生交流,本人語言缺少親和力,學生對我很陌生,導致課堂的氣氛不夠活躍。
2.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講得多一些,沒有給學生太多的思考空間。
同時本人也有幾個困惑需待解決,特向各位同行請教!當然需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一些理論知識,而是具有操作性的,切實可行的措施。
1.講課應該講透還是不透?有時評課的教師總是說哪里沒講到。是不是一些內容應放到另一節課才講?
2.全與不全?
3.如何解決教學任務的完成與課堂教學時間之間的矛盾?
4.如何解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矛盾 ?
5.如何解決課堂“嚴肅”與“活潑”的矛盾?
以上僅僅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思考,可能過于偏激,也可能過于理想。如果覺得不對的,就當做沒有看;如果有點道理,就少作瀏覽,如果對你的課程實施有一些幫助,那我就滿足了。當然最好的,就是一起交流,談談你的高見。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7
1.使學生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說明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過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以及萬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編排的。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運用乘法(或除法)、乘法和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除法和減法(或加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有以下特點。
1.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于解決問題,《標準》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是:“能在教師引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本單元教材努力為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創造條件。
首先,教材以學校生動活潑的內容為素材,展示實際活動中的計算問題。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教材從學校生活選材,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利于加深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的理解。同時,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解決問題,使學生經歷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并體會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從數學角度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對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其次,教材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練習二十三的16道習題,反映多方面的具體情境和問題。有小學生自己的活動事例,跑步鍛煉、游泳、貼照片、劃船;有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家庭產生垃圾、一座樓房里的住戶、一家人去參觀,兒童劇場的演出……還有餐飲服務、運輸、整理圖書、飼養猩猩、啄木鳥和青蛙捉害蟲等方面的具體問題。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各方面的實際問題,讓學生了解生產、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數學問題,感受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同時,使學生多次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受到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這對于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同樣是十分重要的。
2.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教材呈現了解決問題的內容,注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每一個例題展示了不同學生想出的不同解決辦法,使學生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練習中的習題,有的情景圖中蘊涵有解決問題的多種信息,揭示了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選擇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例如第3題,學生可以從先算出每層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也可以從先算出每摞多少瓶入手解決問題,還可以……完全取決于學生觀察思考的角度。這些習題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尋找一種或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讓學生在不斷探索與創造的氣氛中發展創新意識。
教學建議
1.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學生在二年級學習時,已經會用表內乘、除法以及加、減法解決簡單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本單元提供的需要用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選材范圍擴大了,提供的信息數據范圍擴大了。教學時,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采用獨立嘗試、討論等方式,讓學生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對解決新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注意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教學時,立足于讓學生自主收集、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注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尋找方法,對于學生合乎情理的闡述,給予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增強信心。不斷的引導和鼓勵,使學生逐步形成從多角度觀察問題的習慣,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本單元可用4課時進行教學。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8
一、說教材
(一)本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近似值的實際應用,是在學習求近似值的基礎上教學的,教學這部分內容,重點放在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方法,根據實際生活情況采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二)學情分析
本課所研究解決的數學問題,學生在以往的學習過程中,在生活的實踐體悟中都曾滲及過,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經驗,在前幾冊的數學學習中已經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五年級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初步認識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欲望。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用進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體會小數除法的應用價值。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正確運用小數除法,培養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難點:提高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培養學生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對本課教學過程的預設,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盡可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活和活動情景,以創境激趣為關鍵,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以自主探索為主線展開的多維合作活動。為他們提供各種機會,采用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的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經歷思維沖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動,使學生體驗探索的過程,體會學數學的樂趣。
五、說教學程序:
鑒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實際情況,預設如下幾個部分展開學習:
互動(一)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1)題
學習任務:
1、找出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所求問題:(獨立完成)
2、怎樣列式?為什么這樣列式?
3、算一算,需幾個瓶子?
4、瓶子的個數是整數個,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進一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進一法)
進一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往個位進一取整數。
5、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進一法取商的近似值?
互動(二)在具體情況中探究理解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課件出示教材第39頁例10(2)題
學習任務:
1、找出已知條件、所求問題,嘗試獨立列式解答
2、思考:怎樣取商的近似值?(小組討論)
引入去尾法:(板書)(結合豎式理解去尾法)
引入去尾法定義:在解決問題時,根據實際情況,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舍去尾數取整數。
3、舉例生活中哪些實際問題需要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目標檢測
1、判斷下面各題是用進一法還是去尾法,說明理由。
。1)國慶節五(1)班16名同學到世界之窗游玩,每3個同學一條船,需幾條船?
(2)夏銘用彩紙折疊紙飛機,每5張紙折一架,34張紙可以折幾架?
(3)一種圓珠筆2、5元錢一支,12元錢最多能買幾支?
2、我最棒,我能解決下面各題。
(1)中心小學有378人去秋游,每輛客車限乘40人,需要幾輛客車?
。2)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種生日蛋糕,每個需要0、32千克面粉。李師傅領了4千克面粉做蛋糕,最多可以做幾個生日蛋糕?
。ㄋ模┤n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ㄎ澹┎贾谜n外作業
六、說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根據實際情況取商的近似值方法:
1、進一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向個位進一。
2、去尾法:不管小數部分是多少,都統統舍掉。
這樣的板書設計明了、直觀。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9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20頁的例2《解決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
我要回答的問題有:
1、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么要求?
2、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么?
3、我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先回答的第一個問題:新課標對問題解決有什么要求?
解決問題作為體現小學數學教育“過程與方法”目標,其要求貫穿于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過程之中,貫穿于整個數學教學的始終,主要是使學生增強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目標的實施,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四個意識”。
首先,是突出問題意識,要求學生能從具體情境與社會生活中發現并提出簡單的教學問題,能綜合運用一些數學知識加以解決。
第二,是加強策略意識,使學生能探索和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獲得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第三,是重視合作意識,要求學生從事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活動,嘗試解釋自己的思考過程。
第四,是提倡評價與反思意識,使學生能初步判斷結果的合理性,經歷回顧、整理解決問題過程和結果的活動。
我要回答的第二個問題是:
例2的編寫意圖是什么?
我打算分三步來介紹:
第一步:教材的邏輯起點在哪里?
教材是在學習了例1的知識,理解和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這一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基礎上,學習解決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問題,此例題既是對舊知識的延續,又是學習新知識的起點。
第二步:例2的編寫思路是怎樣的?
教材從綠化造林可以降低噪音這一環保問題引入,出示情境圖:公路上汽車的噪音有80分貝,經綠化隔離帶后,噪音降低了1/8。從而提出問題:現在聽到的聲音是多少分貝?
很顯然,此例題反映的是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系,即知道一個部分量是總量的幾分之幾,求另一個部分量的問題。
教材呈現了兩種基本方法:
一種是先求出一個部分量,再用總量減去這個部分量,求出另一個部分量;另一種是先求出要求的部分量占總量的幾分之幾,再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這個部分量。
第三步:兩種解法的區別在哪里?
教材中以一句“兩種思路有什么不同?”提示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兩種思路進行比較。發現兩種思路體現兩種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同的解題模型。第一種可以歸結為“求比一個數少幾的數是多少”的解題模型,第二種可以歸結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解題模型。通過比較,使學生加深對兩種思考方法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比較、歸納的能力。
我要回答的第三個問題是你是如何進行例2教學的?
根據新課標對問題解決的要求,我打算分3個步驟進行教學:
一、 情境引入、提出問題,突出問題意識。
根據例2的編寫意圖,我將例2改為下面兩道例題: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游原價20__元,現在降低了1/5,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游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現在的價格是多少元?
我這樣改寫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體現整體與部分量之間的兩層關系,即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總量,從而進一步整合例題的教學目標,完善此類問題解決的基本結構,這一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體現了教師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在教學中,我先出示兩條數學信息:
1、北京常規雙飛六日游原價20__元,現在降低了1/5
2、北京國慶專線雙飛五日游原價1800元,現在提高了1/6
然后提問:看到這些信息,你最關心的會是什么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現在的價格會是多少呢?通過讓學生根據相關聯的信息,提出問題,并將信息和問題完整地敘述出來,同時出示例題。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問題是為了加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能從數學的角度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是基于對學生數學意識的培養。
二、 嘗試解決、建立模型,加強策略意識。
首先解決第一個問題,先讓同學們嘗試畫線段圖,再來解決問題。畫線段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為了培養問題解決的策略意識,因此,這里我想利用線段圖輔助理解題意,從而把握數量關系。
同時,我也請兩位學生上臺進行板演,畫出線段圖并列式計算。
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的解法可能會出現這樣兩種,20__—20__*1/5=1600(元) 20__*(1—1/5)=1600(元)
先對第一種方法進行交流: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在了解了學生的想法之后,要求學生明確第一步(20__*1/5)在算什么?為什么這樣算?讓生說清楚 20__元是什么,1/5是什么,降低了誰的1/5?同時把“降低了原價的1/5”這句話進行板書,并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通過這樣一說,使學生明確這種方法先求的是降低的價格,用原價減去降低的價格,求出現在的價格。從而建立了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的解題模型。
對第二種方法的交流:在教學中,我讓該生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方法,然后抓住重點進行提問:1—1/5在算什么?希望學生說出“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并讓多個學生說一說“降價1/5,就表示現價是原價的1—1/5,即4/5。”通過師生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5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在充分經歷解題思路復述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
對于第二個問題,我想重點應突出兩個功能:一、鞏固強化以上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建立兩種不同的解題模型;二、加強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兩種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的對比。
因此,在教學中我想可以讓同學們像剛才一樣,先試著畫線段圖來解決,然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在反饋交流過程中,學生也會提到以上兩種方法。對于第一種方法:我會重點突出提價1/6的具體含義,使學生明確其實就是提高了原價的1/6。再用原價加上提高的價格等于現在的價格。
而第二種方法,使學生明白,要求現在的價格,就是求原價的1+1/6是多少?所以先求“現價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用分數乘法的意義求出現在的價格。
由于兩種方法和第一個問題相類似,這里不再贅述。
三、比較分析、加深認識,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
這里的比較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我讓學生對兩種解題方法進行比較,其次對兩種題目類型進行比較。
對于兩種方法的比較:是在以上兩種解法梳理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讓學生明確兩種方法都是把原來價看做單位“1”,都需要求原價的幾分之幾。第一種方法是根據已知條件先求出原價的1/5是多少,即降價多少,再求出現在的價格。第二種方法是根據問題直接求現在的價格是原價的幾分之幾,再求出現在的價格。從不同的角度思考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數量關系,就有了兩種不同的解題方法。通過比較增強學生的反思意識,達到對兩種方法的真正理解。
對于兩種題目類型的比較,我剛才就有提到,這兩道例題更好的反映了整體與部分的比較關系。第一題是總量減去一個部分量等于另一個部分量,第二題是部分量加上部分量等于總量。通過這樣的比較,使整體與部分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完整,在知識層面上,使解決求比“1”多(少)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達到了有機的融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知識結構;在解決方法上,充分體現了兩者的聯系與區別。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用連除解決問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第六冊《解決問題》中的例2和練習十三中的部分內容,前面的例1是用連乘解決問題,兩者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義,這為本課分析數量關系做好了孕伏,而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和連除兩步計算試題的掌握程度,則為本課的計算作好了鋪墊。教材通過情境圖60人表演團體操,平均分成兩組,每組5個小圈,求每個小圈有多少人來引導學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過程中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解決一個中間問題,從而學會用連除來解決問題,同時建立起解決這類問題的數量關系的模型,并能解釋應用,也為后續學習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因為有了前面從不同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經驗,所以學生完全有可能通過其它方法來解決。
二、教學目標:
1、學會用除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2、讓學生經歷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3、通過解決具體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連除、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難點:在解決問題中說清算理。
四、教學過程:
1、創境激趣:
多媒體播放運動會場景,聽到了熟悉的音樂,你知道這是在干什么嗎?(開運動會),上節課我們學了解決運動會中求隊列人數的問題,這節課我們繼續解決團體操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繼續創設運動會的場景,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突出了例1與例2的連續性,讓學生感受知識間的聯系。
2、自主探究:
(1).從圖上你能獲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圖片)
(站成了2個大圈,每個大圈有5個小圈)教師根據學生所敘述的貼信息。
(2).你能依據這兩條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嗎?
。á僖还灿卸嗌賯小圈?)
(3).現在老師再給你一條信息。(多媒體出示這場團體操有60人表演)。現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4).(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②③:多媒體課件上出示①②③,)
、诿總大圈有多少人?③每個小圈有多少人?
(5).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①一共有多少個小圈?
你會列式計算嗎?為什么用乘法計算?(表示2個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說要求一共有多少個小圈,必須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來看看第二個問題:②每個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個大圈有多少人?必須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會列式嗎?為什么用除法計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設計意圖]把舊知的復習糅合到新課中,既省時,又讓學生清晰感受到新舊知識間的區別。
(7).解決第三個問題,將每個小圈有多少人?板書到黑板上。
(8).那這個問題又該怎么解決呢?你能用我們學過的方法試著做一做嗎?
學生做完后,讓最快完成的學生上臺板書。
教師板書算理。
方法二:
、畔惹蟪龉灿卸嗌賯小圈:
25=10個
、圃偾蟪雒總小圈的人數:
6010=6人
綜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畔惹蟪雒總大圈的人數:
602=30人
、圃偾蟪雒總小圈的人數:
305=6人
綜合算式:
(教學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學:
①讓講臺上寫完的學生講一講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學與他的列式是一樣的'呢?誰再來說一說?
③教師板書算理。
方法二教學:
①讓板書的學生先講一講每一步求的什么?
、谀銈兟牰藳]有?誰能像他這樣再說說?
、劢處煱鍟憷。
[設計意圖]充分發揮學生地自主性,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說算理,并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
提醒說明:
、6010=6(人)60里面有6個10。所以6010=6(人)
、谌绻麑W生出現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學生說不出來。教師指出:這種算式雖然答案一樣,但是我們不能說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這種算式。
(9).教師小結:
同學們,請看打屏幕:剛才這位同學是這樣解答的:60人站成了2個大圈,所以每個大圈就站602=30人,每個大圈里又有5個小圈,要求一個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這個同學呢,是根據有2個大圈,每個大圈里又有5個小圈,一共就有52=10個小圈,再依據這10個小圈總共有60人,求出每個小圈就站6010=6人,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同學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方法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回顧梳理解決問題的思路,進一步促進知識的內化,使學生明白解題思路的不同,才會出現不同的解題方法,讓學生靈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
。10).學生自主解決教科書第99頁的做一做(我會做)
、賹W生獨立看圖獲取信息,教師指名說出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打開書本獨立解決。
③匯報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1至2名學生回答)
[設計意圖]鞏固強化新知,教師半扶半放,讓優生找出信息,再讓所有學生自主的解答,并讓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在這里解決講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納,使學生明白必須要根據算理來列式。
3、交互反饋:
(1).我會說:(解決練習二十三的第10題。)
分析:平均每輛車每次運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幾輛車?現在要求1輛車1次運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師這里有一種方法,你們認為這樣列式合理嗎?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讓學生分步說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學生補充、評價。
(2).我會連(解決練習二十三的第14題。)
學生直接連線,注重說明連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為什么這個問題是兩步計算呢?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降低了部分題目的難度,練習體現多樣化,注重學生講清算理。
4、全課總結
(1).今天你學會了什么?
(2).回顧這幾題,你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僮屑毧磮D,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別注意隱藏的信息。
、谝鞔_問題,確定應該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鄹鶕恳徊揭笫裁矗x擇相關的信息列式計算。
、茏詈髮懮蠁挝幻Q和答。
(3).課堂作業:(獨立完成練習二十三的第15題。)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概況出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使學生們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后面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五、教學反思:
解讀教材,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不是放在解題方法的多樣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綜合算式的過渡教學,而是要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明白解決問題的思路。
新課標對于解決問題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知道同一個問題有不同的方法。我們解決問題的策略無非有兩種,一種是從問題入手的分析法,一種是從信息入手的綜合法。本節課,我讓學生回顧解決問題的思路,關注了學生解題過程中的所思所想,關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學生數學思考的能力。很多學生往往只停留于會做不會說,或只是少數個別學生會說。所以,教師給了學生充分展示的舞臺,讓學生上臺板書后,自己說出算理。讓下面的學生仔細的傾聽算理,教師通過一系列的追問:誰和他的方法是一樣的?、誰聽懂了他的方法啊?讓多名學生敘述算理。這里教師并沒有在第一個學生說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書出算理,而是多讓幾個人說后,才板書出來。這種教學的策略,促進學生的傾聽和自我知識地完善。達到讓其他學生逐步內化地目的。從而學生才能從一種解題方法發展到兩種,三種。
不足之處:
1、教師在引導、幫助學生梳理兩種算法的過程中,圖文沒有結合好,教師要充分讓學生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
2、教師的教學過程是用的綜合法解答的,梳理時可以用分析法來梳理,不僅讓學生在今后的解決問題過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間量提供基礎。還讓學生學會了用分析法或綜合法來解決問題。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例5是“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單元的最后一個內容,主要討論乘、加兩級運算中常用的簡便計算。教材將簡便方法的討論與實際問題的解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著力引導學生將簡便方法應用于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注意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從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前測發現,學生大多可以自主設計兩種以上的算法,包括“把各月看成相同天數列式計算”的方法;部分同學具有初步的策略選擇意識。這表明學生有進行新學習的基礎和優化算法的需要。
教材的例5較完整地展現了該類問題的思考、解決過程,甚至給出了兩種算法,壓縮了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空間,也不全面。我們考慮,把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引入本課以豐富學習材料,擴大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把“練習八”中的2、7兩題作為學生應用簡算知識、強化簡算意識的練習。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關于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知識。
2、能運用所學的運算定律及相關知識,選擇合適的簡便方法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其中,對中上學生要求靈活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對中下學生只要掌握一兩種即可,個別能模仿即可。
3、在情境中,通過觀察、思考、嘗試與交流,體會不同的簡便方法,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
預設過程
一、研究南極科考日程的計算
1、材料:中國第22次南極科學考察,“雪龍號”從20xx年11月18日出發,到20xx年3月28日返港,經過了多少天?
2、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材料及數周數的方法。
3、月歷表:供學生研究問題時使用。
通過討論,明確第22次南極科考的起止時間。
自主探索“這次南極科考一共用了多少天”的簡便方法。
準確解釋自己的“研究成果”。
4、參與對多種方法的評價,優選出“自己的”最簡方法。
二、研究學期天數的計算
1、材料:陽光小學上個學期于20xx年9月1日開學,計劃于20xx年1月31日放寒假。由于遭遇暴風雪,提前至1月29日放假。他們上個學期有多少天?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2、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材料。
三、研究一周費用的計算
1、材料:課本P46第二題。
2、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材料
四、研究菜地面積的計算
1、材料:課本P47第七題。
2、多媒體課件:展示學習材料和組合圖形(菜地)的分割、旋轉、拼接。
五、回顧總結
1、能通過對月歷表的觀察,策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向大家交流。
2、能理解“運用乘法分配律列式計算”、“把各月看成相同天數列式計算”、“按周列式計算”等方法。
3、能按自己的尺度優選出最簡方法。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12
(一)復習
1、教師引導學生看復習題(1)學校圖書室原有圖書1400冊,今年圖書冊數增加了168冊,現在圖書室有多少冊圖書?
2、學生口答
3、引導學生看復習題(2)校圖書室原有圖書1400冊,今年圖書冊數增加了。現在圖書室有多少冊圖書?
教師出示不同答案a、1400+ b、1400+1400× c、1400× d、1400×(1+ )
4、教師先引導學生小組討論選擇正確答案
指名匯報并說明原因
5、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如果將這道題的條件變為“今年圖書冊數增加了12%”,應該怎樣分析解答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繼續研究的比較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板書課題:比較復雜的百分數應用題
(二)學習新課
1、教學例3
學校圖書室原有圖書1400冊,今年圖書冊數增加了12%,F在圖書室有多少冊圖書?
。1)學生默讀題。
。2)學生獨立完成
(3)教師巡視發現不同做法指名板演
(4)學生說解題思路
(5)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例3與復習題3有什么異同?(兩道題問題相同,條件不同。)條件不同在哪兒?
。◤土曨}3條件中給出的數值形式是分數形式;例3中給出的數值形式是百分數形式。)
教師指出,分數與百分數的互相轉化的方法,讓學生回答。
2、百分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
問:同學們能說一說百分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有什么區別嗎?
問:誰做單位“1”?(讓學生分別指出兩道題中的單位“1”),用什么方法解答。(乘法)
問:怎樣列式表達?(比較)
問:結果如何?
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
教師板書:相同點: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完全相同。
不同點:百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用百分數來表示;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用分數來表示。
3。做一做第1題。
龍泉鎮去年有小生2800人,今年比去年減少了0。5%。今年有小學生多少人?
在例3中已經學習了求比一個數多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本題中學習求比一個數少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問題。
學生先獨立解答。再小組交流、討論
。1)教師巡視,適時引導。先確定數量關系,再列式解答。
2800—2800×0。5%
=2800-14
。2786(人)
或
2800×(1—0。5%)
。2800×99。5%
=2786(人)
答:今年有小學生2786人。
(2)指名說解題思路。
問:此題和例3相比較,哪兒相同,哪兒不同?(條件不同,問題相同,解題思路相同。)
(三)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解決這類題的.關鍵是什么?
師述:今天我們學習了比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解決這類題的關鍵就是要找準單位“1”,然后根據問題列出文字算式來幫助大家列式計算。
百分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一樣的,只不過表示形式不一樣而已。
(四)鞏固反饋
練習二十二第4題、9。
新課標小學三年級下冊數學第四單元《解決問題》教案 篇13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四冊第31頁。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將課本中兒童商店里購物的情景替換成一群學生在公園游玩,以此為主線貫穿全課,并結合學生即將參與的春游活動,緊密聯系學生喜愛的游樂活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探究,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使學生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應用學生已掌握的表內乘除的知識來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學問題
2.在學生會用分步列式計算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列出綜合算式進行解答,使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
3.使學生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教學難點:
使學生初步理解乘除混合運算的順序,會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運算。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ㄒ唬、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
讓我們一起去欣賞春天的美麗景色吧!(播放視頻)
在這美麗的季節里,你最想做什么?
師:同學們說的這些活動,我也很喜歡,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在做什么?(播放課件)
。ǘ、探究新知
1、 課件出示:
師:來聽聽他們說些什么?你們知道了什么?
(生:他們要租6條船,10元錢可以租2條船)
我們來幫他們算算要多少錢,請寫在隨堂本上。
在學生寫完后,指名說說是怎樣算的。
(生:10÷2=5 5×6=30)
師: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還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嗎?
(生:10÷2×6=30)
(如果班上沒有列綜合算式解答的,教師可引導:“能將6×4=24,24÷3=8合并成一個算式嗎?”使學生能站在更高的層面上用整體的較為簡潔的綜合算式來解決上述問題。當然在這里并不要求每一個學生一定要列出綜合算式來解。)
>>
引導學生比較這二種列式:
師:像這種10÷2×6把兩步運算合并到一個算式的式子,我們叫做綜合算式。
師:這道題我們應該先算什么?象這樣乘、除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從左往右依次來計算。
計算綜合算式還有另一種格式,稱為脫式計算,請大家注意看,老師是怎樣做的。
邊說邊板書如下:
10÷2×6
=5×6 等號寫在第二排算式的前一格,
這時再計算什么?
=30 把乘號和6照寫下來,計算5×6,所得的結果在下一行寫等號及得數
師:現在就請同學們象這樣列綜合算式,用這樣的格式算一算。
(通過問題的解決,使學生體會,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往往需要經過多次計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結果。)
2、師:我們的同學真聰明,幫助他們解決了租船的問題,看,他們玩得多開心!(播放課件)
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有6條船,每條船上有4個同學)
3、劃完船后,他們還想去坐碰碰車。(播放課件:一群圍在售票處前,門前有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碰碰車,每輛坐3人。)
讓每一位學生先觀察兩幅圖,然后在組里說圖意。
知道什么信息,要解決什么問題。在小組說題意的基礎上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在每一位學生對題意有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在學生列式的過程中,老師可做適當地提示,讓學生主動嘗試用綜合式來解答。)
在巡視的基礎上,指名一位學生上臺列式。(在這個學生上臺板演時,讓其它的學生停下來,注意觀察這個學生是如何列式解答的,特別是他的書寫過程)
。ㄈ、解決問題
1、師:精彩的木偶戲開始了!(播放課件:一個學生說:我們需要坐5排,另一個學生說:2排可以坐12個同學)
你能算出他們一共又來了多少人嗎?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讓學生同桌互相說說是怎樣做的?
互相檢查你們的書寫格式,如果不對,請你?他指出來。
1、 師:這次出來,他們還準備了一些好吃的東西(播放課件)
們帶了些什么?(18根火腿,27根香蕉,36個蘋果)
>>
(課件中的小朋友說:我們每人能分幾根火腿呢?)
你能幫他算算嗎?
學生列式,可能會有如下列式出現:
18÷9
18÷3×3
18÷3÷3
18÷(3×3)
無論怎樣列式,都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對于18÷3×3這樣列式的學生,讓其明白在先算3×3的情況下,要加上小括號。
師:看圖,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能列式解答嗎?
1、 師:還有一部分同學,他們來到了快餐店(播放課件)
師:他們選擇了漢堡,如果是你,你想買什么?
師:如果讓你來給小組的同學買另一種食品,需要多少錢?請你算一算。
(讓學生自由選擇,小組內交流,然后指名說如何計算。)
課堂練習:見教學過程中。
作業安排:結合生活實際,自找作業。
附錄(教學資源及資料):教師教學用書,課本,課件。
自我問答:
根據《標準》(第一學段具體目標)要求,本單元教學,應讓學生初步學會根據除法的意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或用學生身邊的實例),為學生創設發現數學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機會,應用已掌握的表內乘除的知識來解決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
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將課本中兒童商店里購物的情景替換成一群學生在公園游玩,以此為主線貫穿全課,并結合學生即將參與的春游活動,緊密聯系學生喜愛的游樂活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并解決游玩中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興趣、主動參與探究,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使學生逐步形成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