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送別》教學設計(精選14篇)

《送別》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3-12-17

《送別》教學設計(精選14篇)

《送別》教學設計 篇1

  設計構想:

  1、不論如何設計,但要實用、高效。

  2、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緊緊扣住文本進行教學,教學圍繞學生展開。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襯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別時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岸邊楊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寫景色之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之景我想必是在襯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別之時情真意切之美。

  2、有關李白對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稱呼 ,有詩為證《贈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云松。人品好,學問高才能成為夫子,李白后面的話也能驗證孟浩然稱為“夫子”理所應當。(2)、李白的送別中包含了6個您字,這是一種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李白舉起的就被請孟夫子滿飲杯中酒,那杯中承載的僅僅是酒嗎,分明是對孟浩然的敬重、感謝、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這一切,他的內心和李白一樣,但作為兄長和老師,他強忍住內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足見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遠影碧空盡:長江是黃金水道,歷來都很繁忙,為什么此時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難道消失了?這孤帆還是因為李白對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點沙子,更何況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謂“過盡千帆皆不是”,只為孟夫子一人也。遠影碧空盡:長時間的站立在那江頭凝望著孟夫子的船漸漸消失在天與水的盡頭,正是文中所說的那個詞語“佇立”,這一詞語包含著李白的千愁萬緒。

  4、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煜說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用在李白這里可以改一下:問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流淌的僅僅是滔滔江水嗎?套用周星馳的話來說就是:我對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那流淌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是李白的無限遐思……

  5、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此時此刻李白的心中的離愁別緒縈繞在心頭,他為什么會激動不已,詩興大發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教法學法研究:

  1、如何讓學生體會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還是要從文本入手,從咬文嚼字入手,通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體會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題思想。

  2、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在朗讀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內涵,在讀中感悟,以感悟促進朗讀。

  3、塊狀結構,層次推進,循環反復,突出重點。

  教學設計部分: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中“佇立”、“凝望”、“按捺”等詞語,并結合語境理解在課文的含義。

  2、理解課文內容,深刻體會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深厚的友情和離別時依依不舍之情,并能體會李白的這首“送別詩”不同于一般送別詩的離愁別緒。

  3、詩文對照,學會學習“文包詩”,并能掌握方法,運用到平時的古代詩歌的自我學習中去。

  教學重難點:如上1、2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

  1、出示古詩

  2、讀一讀古詩

  3、議一議古詩

  二、詩文對照學習

  1、自讀課文,結合課文理解詩句

  2、交流學習成果

  分塊交流:

  板塊一:……一會兒仰望天空的白云,一會兒眺望遠處的長江,誰也不愿意觸動隱藏在心底的那份離別情意……

  理解:從他們的動作中你體會到什么?

  板塊二:李白與孟浩然的真情告別

  理解1:李白的話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話又能感受到什么?

  從二人的對話中你又能體會到什么?

  板塊三:李白佇立在江邊凝望遠去的“孤帆”,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

  理解:佇立一詞是什么意思?從這個詞語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花畫面?凝望說明什么?這個詞語能解釋古詩中的那個詞語?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滾滾東流,此時你認為那流淌的僅僅是誰嗎?

  三、回到古詩

  1、李白按捺不知內心的激動,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內心的激動?引出“情不自禁”一詞,追問:是什么情讓李白激動起來了?激發學生不同的理解,帶著種種不同的理解來朗讀這首詩。

  2、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包含著對友人的深情厚誼,對友人的祝福,對未來的憧憬,應該說基調不是悲傷,人說“自古多情傷別離”,李白多情,和友人離別他也很悲傷,但其中包含著更多的豪邁之情。讓我們再讀一讀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兩首其它的送別詩,如《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送別》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結合課文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綠線中的只識不寫)。

  3、通過詩文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和詩句表達的意思,體會詩人和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有感情朗讀詩文。

  2、領悟詩文深邃的意境;感受朋友間的深情。

  3、抓住詩文的空白進行想象。

  三、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課前預習:自學字詞;讀通課文;簡單批注;提出問題。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投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朗讀(師生互動)。

  3、說說詩句大意。(教師簡評:說得不好不要緊,讓我們一起學完了《黃鶴樓送別》一文,我相信大家不但會理解詩意,而且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4、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分步板書:①板書“黃鶴樓”,介紹有關地理位置及歷史;②板書“送別”,理解意思;③讀題,指導讀出“別”味。)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分節讀課文。(教師視具體情況加以指導)

  2、結合課題,理解課文大意:

  誰送?送誰?(板書:李白、孟浩然)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速讀第一自然段(30秒)。

  2、合上書本,看誰了解的信息多?(匯報、交流。)

  時間:暮春三月;地點:長江邊的黃鶴樓;人物:李白、孟浩然;事件:餞行(結合語言環境理解詞義)

  3、以讀促悟。(讀出暮春三月的美;讀出將要惜“別”的情。)

  四、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過渡:兩位大詩人,一對好朋友就要分手了,①他們的心情怎樣?②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默讀2、3自然段。

  2、討論:

  ①“……,一會兒……,一會兒……,……”(不去觸動,依依惜別)

  ②李白的語言;(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何日再見、滿飲此杯等)

  ③孟浩然的語言。(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暫時、永世不絕等)

  (以上三句話由多媒體出示,結合語言環境理解重點詞語,并作簡要板書,通過反復朗讀,體會詩人和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你就是李白,你就是孟浩然會說些什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因為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話別”場面誰也不清楚,編寫教材的人也是想象的,學生也可以嘗試。)(這一環節的訓練比理解原文更重要)

  五、學習第四、五自然段:

  過渡:送君千里,終有一別,(教師引讀:)“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學生跟讀后文)

  1、多媒體出示:“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邊……”

  (在這段話中,最能反映李白惜別之情的有哪些詞?)

  (“佇立、凝視”,這兩個詞表面看起來如雕塑一般,但是透過這種“平靜”,我們可以看到李白的內心怎樣?)

  (反復朗讀,想象意境,加深感悟。)

  過渡:李白終于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這一膾炙人口的詩篇——

  2、多媒體投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朗讀。

  3、說詩句意思。

  4、朗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師指導要到位)

  六、拓展:

  課文從孟浩然登船之后就沒有再寫到他,假如你是孟浩然會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說呢?(討論,由學生想象關于孟浩然別李白后的內容,并且完成板書。)(抓住詩文的空白進行想象)

  七、學生質疑: (視質疑內容,隨機而定,教師也可適當提問。)

  八、小結:(略)

  九、作業:

  1、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小練筆:孟浩然別李白

  板書設計:

  李  白   黃鶴樓送別  孟浩然

  何日再見?           海內存知己

  滿飲此杯!           天涯若比鄰

  佇立、凝視                                    

  吟詩……

《送別》教學設計 篇3

  課題名稱 黃鶴樓送別  目 語文 年級 五年級 教學時間 一課時40分鐘 學習者分析 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蘇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種教學內容。通過低中段的學習學生基本能達到“自主讀文、扣詩入文、由文悟詩”的要求了。而進入高段要逐漸達到“把握關鍵詞句,體會詩歌意蘊;揣摩故事內容,學以致用”的要求,并讓學生從中找到收獲的快樂,由此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興趣。這需要老師的步步引入。 我們班的學生樂于表達,能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并且預習習慣良好,對新學習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還能借助工具書解決簡單的字詞句,能初步掃除“攔路虎”。前一節課我們一起初步學習了課文,他們基本掌握了主要內容。我班學生對情景性的東西很感興趣,我想課文的情境創設一定要到位,使學生學習更有激情。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參與進來,體會詩人與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2.通過朗讀,體會文字,使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奇妙,熱愛祖國的漢字。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 2.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 三、知識與技能 1.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生能結合具體的情景,理解“依依惜別”“楊柳依依”等。 3.總結方法,學以致用。 教學重點、難點 走進故事,走進古詩,理解意思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文章所描繪的場景,詩人所處的時代離學生的時空距離較遠,理解詩人之間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資源 1.自制課件。  2.送別曲、送別詩。 3.上課環境為多媒體大屏幕背影,內容為黃鶴樓場景。                  《教學過程黃鶴樓送別》教學活動過程描述     教學活動1[雨林木風1]  導入新課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黃鶴樓送別》。 1 請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黃鶴樓送別》主要講了:暮春三月,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踐行,他們依依惜別,孟浩然走后,李白作詩一首,寄托深情厚誼。抓住時間、地點、人物、主要事件即可。) 2. 課件出示詞語“暮春三月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 依依惜別 浩浩蕩蕩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學生試讀,指名讀,齊讀。 3. 啟示學生帶著感情再讀這些詞語。讀出故事來。    教學活動2[雨林木風2]    詩文對照 1. 同學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大家都記得吧。齊讀、個別讀。 2. 這首詩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說一說。 3. 其實大家說的課文中都有,請默讀課文,找到每句詩對應的內容,畫下來。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 4. 學生交流匯報,教師隨機用課件出示。 5. 請學生認真讀讀詩讀讀文,讀出畫面來。 體會情感 1. 你從這些文字中,從這首詩中,體會出了什么樣的感情呢? 2. 是呀,他們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引導學生體會“仰望”和“眺望”及其中的情感。)    到了最后的時刻,他們又不得不揭開這厚厚的離別情.終于…… 課文哪個自然段再現了這個畫面,讀一讀。 3. 演一演。老師先示范,學生再合作表演. 教學活動3[雨林木風3]    深入主題,再續情誼 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也來江邊送送孟浩然吧 1 .教師引讀“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從哪些地方還可以看出他們依依惜別的深情呢?(體會“佇立”“凝視”及其中的感情) 2. 配樂誦讀本段。 3. 請學生想象場景,補白。分別后他們還會說什么、想什么?   教學活動4[雨林木風4]    總結方法 小結學習“文包詩”的方法。 1. 詩文對照,借助文章理解故事; 2. 利用想象、補白、質疑等方法感悟詩歌意境,體會使人感情。 反復吟詠,深入體會感情。  教學活動5[雨林木風5]  拓展延伸 1. 古今中外,有不少名家名篇也再現了這離別的一幕。如《贈汪龍》《送友人》等,試著說一說。 2. 我們今天所學的是一篇“文包詩”,也是小學要學的最后一篇文包詩了,但老師相信學了這課后你對古詩也可加以創編,把它編成文包詩的形式講給小弟弟小妹妹聽,有興趣的可以試一試。說不定你的創作會成功的。

  [1]此設計一方面訓練學生概括能力,一方面引導學生進入場景,醞釀感情。 [2]此設計目的一是抓住重點,讓學生對古詩和課文內容相關聯起來,并明確對應內容,理解詩句。目的二是入詩入文再入境體會其中包含的感情。 [3]此設計的目的是讀中悟,悟中讀,讀中再悟,引導學生走進人物心靈,產生情感的共鳴。 [4]此設計理念是給予方法,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文包詩”體裁的文章的能力。 [5]設計理念: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興趣,消除他們學古詩的畏難情緒。

《送別》教學設計 篇4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中的生字詞,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理解,對語言的品讀,理解課文內容,學會利用課文中的語句理解詩意;

  3、在對詩文的反復有感情的朗讀揣摩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體會兩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重點:

  1、利用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體會兩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突破重點的方式:

  1、以詩統領全篇課文的解讀(從詩入、在理解詩中讀、從詩出、以詩結);

  2、以“送別”為文本的結構線,把握住文本的結構脈絡(誰送誰?在何時何地送?怎樣送?)

  3、以“依依惜別”為文本中蘊含的情感線,緊扣感悟、體會兩人的深厚友誼。

  教學準備:

  1、ppt課件;2、學生預習課文準備李白、孟浩然的詩,表示離別的詩。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生字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誼;

  2、詩文對照初步整體感詩的意蘊,理解時的一、二兩句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咱們認識嗎?但是,昨天晚上我卻在想著你們,知道為什么嗎?那我們馬上要一起學習那一課,知道了吧。

  (相機板書課題,學生跟著書空、讀題、簡介黃鶴樓)

  昨晚預習了課文讀了幾篇?預習了,又讀了書,可不能白讀,敢試一試,挑戰一下自己讀后的效果嗎?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讀,

  點出兩個生字:孟唯

  (整體感知詩的類別特點——送別詩、押韻公正、膾炙人口……適時點評,了解學生目前對文本已有感知狀況,并作出相機調整。)

  二、利用學生對文包詩的已知學法,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1、這首詩與課文內容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樣的課文以前學過嗎?要想把這類課文中的古詩意思讀懂,是什么方法?

  2、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檢查學生的生字詞自學情況。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老師和其他聽的同學點評。

  (2)適時解決每段中的生字讀音及意思。重點詞語點撥:

  餞(jian)行:根據偏旁理解“餞”;結(jíe)識;暫(zan)時友誼(yi)

  佇(zhu)立;按捺(na)不住:換詞“控制不住”;膾(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歡讀。

  (3)出示課文中的插圖1請同學們用書中的詞描述圖中的景物,帶著理解讀出詞中意味:

  用圖理解:“暮春三月”“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利用圖理清“暮春三月”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的關系;

  利用圖詞結合,整體概括全文大意。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江邊江上景物——煙霧迷蒙、繁花似錦、楊柳依依、沙鷗點點;

  人物事情——佇立、凝視、孤帆、依依惜別。

  3、再讀古詩,說詩意。

  三、精讀一、二兩自然段,一名樓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詩前兩句。

  過渡:理解了大概意思還不夠,詩得細細咀嚼帶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詩前兩句,請同學讀試著用書中的語句來理解詩意。

  重點提示:

  (1)看圖和讀課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理解“西辭”、“下揚州”;

  (2)讀課文第一段“理解“煙花三月”

  煙”——煙霧迷蒙;“花”——繁花似錦。

  (3)連起來說兩句詩的意思,然后再讀這兩句。

  過渡:就這樣從表面看著兩句的意思已經明白了,我們感到了春天的美麗,與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賞玩,應該是件快樂的事,他們真得很快了嗎?

  2、出示第二自然段,請同學們讀,說自己的感受。

  重點提示:

  (1)“一會兒……一會兒……”(兩人心都不在賞景上,讓學生揣摩此時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話語、感受,相機點出“依依惜別”的意思。讀出這種感情。)

  (2)再讀前兩句古詩,讀出詩中隱含著的感情。

  (女生讀課文內容,男生讀古詩句)

  3、激發探究:李白為何選擇在黃鶴樓為孟浩然餞行?

  (1)聯系前面的介紹,激發學生體會“名樓送名士”對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讀古詩,深入體會詩的意蘊。

  板書:名樓——真心相送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內容,借助課文內容和對課文的理解讀懂古詩后兩句。

  2、在對詩文的反復有感情的朗讀揣摩中,感受李白與孟浩然的深厚感情,體會兩人離別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一、導入

  課文讀到這里,我們開始體會到李白與孟浩然感情很深厚,但同時我們又產生了一個小小的疑問,李白和孟浩然為什么會有這么深的感情的呢?想不想看看李白和孟浩然這兩位大詩人?當面問一問?

  出示李白和孟浩然的圖像。

  猜一猜,誰是李白、誰是孟浩然?這樣確定他們各自的身份,理由是什么?

  讀課文,探究答案(年輕的李白、大詩人、孟夫子、您、兄長),相機導入課文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感受敬酒話別時真情表白。

  1、出示第三段中李白說的話,請學生讀。請同學說說讀后發現,李白對孟浩然是怎樣的感情。從那些詞中體會到的?

  重點引導:

  (1)敬仰——人品;詩篇——譽滿天下;

  叩問李白,孟浩然有怎樣的人品,詩篇到底有多好?

  出示:李白贊孟浩然的詩《贈孟浩然》吾贊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體會孟浩然的不畏權貴,不愿給皇帝當氣壓老百姓的官,寧愿在田園里種菜,也不愿意做皇帝給的官。

  引導學生背孟浩然的《春曉》,體會詩寫得好。

  (2)這么好的朋友要離別了,李白當然要依依惜別,當然要敬酒表真情了。

  再讀李白說的話,注意突出你感到能表達他對孟浩然感情的詞。老師就是孟夫子,看你的敬酒誠意能否打動我,讓我接受并喝干。

  2、李白對孟浩然感情真切,孟浩然對李白又是什么樣的感情呢?我們來看看孟浩然接酒后的反應。出示第三自然段中孟浩然說的話,請同學讀。說說讀后的感受。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重點引導:

  (1)“一飲而盡”

  (2)“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以詩中讀出了什么?

  (3)孟浩然把李白當作知己,那他對李白了解嗎?他又看中了年輕的李白什么呢?(背李白的詩、介紹李白愛好山水、憎惡官場、不畏權貴的人品)

  (4)再讀孟浩然的話,體會孟浩然對李白的那份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4、適當延伸:孟浩然又會回敬李白一杯,會說什么呢?李白又會接酒大話呢?(師生、生生情景對話)

  板書:敬酒——真意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體會以目相送的真情,深入理解古詩第三四句的意境。

  過渡:千言萬語總有一別,孟浩然走出黃鶴樓要與李白分離了,此時此刻李白會……心里感到……

  1、出示課文第四段,同學齊讀。

  說說讀出了什么?

  2、出示古詩后兩句,說說讀懂了什么?(用文中的語句理解詩句)

  3理解文中是“白帆”,詩中卻是“孤帆”有何不同?(理解佇立、凝視就理解了為何是孤帆了)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四節和古詩后兩句(男女生分工讀)

  5、補白延伸: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帶去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帶去了李白對孟浩然的;還帶去了李白對孟浩然的。

  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老朋友,我的知已,沒有你的日子我會;沒有你的日子我會……(學生先寫后說)

  四、學習第五段,體會以詩相送的真情實感。

  1、出示全詩有感情誦讀。

  2、全詩以真心真意,真情實感,表達了李白與友人依依惜別之情,感人肺腑,請用朗讀告訴我,你對全詩的理解。

  3、小結:這首送別詩伴著黃鶴樓,依著長江水傳唱至今,也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此情綿綿無絕期……

  板書:吟詩——實感

  五、積累延伸

  今天我們師生也要分離了,老師也想借另外一首送別詩,與同學們話別

  送朱大入秦

  (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

  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

  平生一片心。

  同學們由于我話別的送別詩嗎?也來送送我。

  那位聽課老師也借一首送別詩,來與我們城中心小學的學生話別。

  別董大

  (高適)

  千里黃云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誰再來,借一首送別詩送送我們在座的馬上也將離開的聽課老師

《送別》教學設計 篇5

  內容   25、黃鶴樓送別   課時   第二課時   授課時間       設計人   謝紅英   教材設計簡析   這是一篇以文包詩為體裁以話別為內容的文章,再現李白與孟夫子話別的感人情景。通過查找送別的方法,賞析送別的詩詞,體驗送別的情愫,抒發送別的感受,體會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   學   目   標   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實際生活的情感體驗,優美音樂的感染,使學生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3、理解課文內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       材       內       容       重       組       與       設       計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一、歌曲導入、朗讀古詩。                                    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的感慨,曾引發多少人心中情愫。聚散離合乃人生常事,送別,便成了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古道、芳草、垂柳、夕陽那說不盡更道不完的離愁與別緒,從音樂聲中向我們緩緩流淌而來,想聽一曲嗎?(歌曲《長亭外》)聽著歌曲,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                      2、這是一首表達送別之情的歌曲。為好朋友送別,李白心情非常激動,目送朋友遠去,他隨即吟出了一首千古名詩(課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指讀,按要求齊讀。                                             二、品味課文、讀中悟情。                                          1、同學們,這首傳誦千古的詩篇被作者演繹成了一個動人的故事。(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別 齊讀課題)          (1)詩中告訴我們故事發生的時間是“煙花三月”。三月前加上“煙花”兩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能用一個詞或一句詩來形容一下想象中的景色嗎?暮春三月給我們的感受一個字—美,讓我們打開課文美美地讀讀第一自然段。(2)故事發生的地點黃鶴樓在作者的筆下也熠熠生輝。(課件出示圖片),你覺得黃鶴樓怎么樣?請看課文第二自然                                                                                  教       材       內       容       重       組       與       設       計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段,找出句子讀一讀,哪些詞是寫黃鶴樓的?黃鶴樓雄偉壯觀,來,一起讀一下。    (3)天下勝境黃鶴樓有著神奇的傳說,兩位詩人曾在這里談詩篇、論人生,黃鶴樓是他們友誼的見證。李白這首詩就誕生在這雄偉壯觀的黃鶴樓,這美麗而又令人傷感的煙花三月。(出示詩)誰愿意再來讀一讀這首詩?我們一起來讀讀                                             2、從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開,課文的哪些場面向我們傳達了這種情感呀?打開書,請你默讀課文2、3小節,用筆把你認為最能體現他們倆深情厚意或者依依惜別的句子、詞語,甚至是標點畫下來,細細品味,寫出你的感受 。                                              3、交流:哪個場面打動了你?                                                第一個場面: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根據回答投影出示)                                              (1)他們是在欣賞醉人的春色嗎?他們是借欣賞之情來藏傷心,怎么藏?   (2)古代交通落后,離別容易,相見難,他們一別以后要很久才得以相見,因此,他們的心情應該怎么讀出來?指文字:讀。                                                       第二個場景:優美的景色令人神往,可是李白和孟浩然卻無心欣賞。朝夕相處的兄弟,心心相通的朋友就要分別,他們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課件出示文字)   (1)哪些詞體會出了李白對孟浩然的尊敬?      

  教       材       內       容       重       組       與       設       計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2)李白鄙視權貴,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為什么獨獨對孟浩然這樣敬仰?(人品、詩篇)(出示《贈孟浩然》)   (3)當時孟浩然四十歲,李白二十八歲,孟浩然已經詩名遠揚,在詩詞創作上給了李白悉心的指導。孟浩然詩篇譽滿天下,如《春曉》(師生齊背)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生答)                                     (4)終于,李白舉起酒杯,包含深情地說……(齊讀)    (5)“終于”兩字很深情,用在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動情地讀)                                       (6)滿飲此杯,杯中是酒,更是——(祝福、友誼、千言萬語……)                                          (7)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他收下了――(祝福、友誼)     第三個場面: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嗎?但是他把這種眷戀深深地藏在心底,反而好言寬慰李白。(投影出示孟浩然的話)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品味這段話,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現自己的收獲。(a.朗讀 b..重點詞句 c.體會d背誦等等)   (2)學生交流。(相機理解“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3)他在用激昂的語言勸李白,真不愧是——(兄長,是老師)(一起讀)                                      (4)齊讀對話(投影出示內容)   4、課本劇表演:                                      (1)激發興趣,淺析劇情。文章能讀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別是文中人物的動作想做得傳神、逼真還得真要下一番功夫!演員表演時主要得有什么(或問:有誰知道劇本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學生回答不出時,師可適                                                                                 

  教       材       內       容       重       組       與       設       計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當明示:劇情,尤其是臺詞、人物動作)                   (2)準備臺詞,指導試演。課文中已有一些現成的臺詞和人物動作,大家能不能利用這些現成條件,排一出簡單的課本劇呢?四人小組任意搭配出兩組,每組兩人。一組先做演員,把自己對人物的體會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組則做導演兼旁白,同時負責全程指導、評議,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兩小組身份互換。(小組試演,教師巡回點撥)      (3)小組表演,全班評議。哪一組同學愿意來表演一次,我們請全班同學做導演,看是否把李白與孟夫子之間依依惜別的感覺表現出來? (邊表演,邊指導、評議,教師適當的鼓勵)   5、拓展語言,發揮想象。   (1) 同學們,“自古多情傷離別”。李白和孟浩然縱有千言萬語,也不能全部說出。假如你就是李白或者孟浩然,你會說些什么呢?   (2) 學生交流。   6、學習第4小節:多么感人的話別啊!不忍別,但終須別。岸邊楊柳、江上沙鷗也為之動容。(投影出示第4小節)   (1)你怎樣理解“楊柳依依、沙鷗點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呢?(寄情于景)除了把情寄于楊柳、沙鷗,還有什么呢?(一江春水)   (2)引讀課文:友人登上了船,李白——; 友人的船漸漸遠去,李白——;白礬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小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   (3)小結:這一江春水送去的是李白對孟浩然的思念之情、牽掛之情、眷念之情、惜別之情。   三、再讀古詩、詩中悟情。    1、飽滿的真情,橫溢的才情,讓年輕的李白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與浩蕩的長江之水一同澎湃,終于迸發而出,留        

  教       材       內       容       重       組       與       設       計   教    學    過     程   修改意見   下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齊讀)   2、同學們讀得這么好,老師也相信大家一定會把這首詩理解得非常好,誰愿意聯系課文內容把詩的意思連起來簡要地說一說。                                                3、品詩欣賞:你覺得這首詩內容、詞句、表達上有什么妙處?請聯系課文內容品評一下。   (1)全詩沒有一個字提到離情別恨,卻包含了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   (2)這首詩景色美:煙花三月、碧空、長江天際流……   (3)反村手法:景美,卻無心欣賞,因為與好朋友分離。   (4)用詞妙:孤帆遠影,看出李白在江邊目送了好久……   (5)兩次點到黃鶴樓,祝愿朋友到揚州過的逍遙自在……   4、背誦古詩:李白和孟浩然真摯的友情流傳了下來,這首詩也成了流芳百世的經典之作,因為它——膾炙人口。我們一起閉上眼睛想象畫面背誦一遍吧。   四、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小結:這首送別詩似一艘小小的船,載著滿滿的眷戀;如一杯釅釅的茶,透著濃濃的情意。孟浩然看到了會怎樣樣呢?請幫助孟浩然和首詩給李白。   2、自主作業(任選一題)       板   書   設   計   (1)請你收集有關“送別”及“友誼”的詩篇、文章、歌曲等,自辦一份以“友情”為主題的小報。   (2)有興趣的同學把喜歡的一首送別詩改寫成一個故事。    教   學   反   思   板書:            黃鶴樓送別                    李白    依依惜別     孟浩然  

《送別》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學會生字新詞,比較“仰望”、“遠眺”、“凝視”的差別,積累表示“看”的詞語。

  3.由文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孟浩然的深厚友誼及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過程:示: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飲中八仙歌》

  “你知道杜甫的這兩句詩寫的誰嗎?從這兩句你又讀出了李白的什么特點?”

  “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羈……”

  “李白身上由內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氣。你感受到是什么氣?”

  “豪氣,傲氣,仙氣,骨氣,有超脫世俗欲望的清氣,有生命力量的生氣……”

  “李白斗灑詩百篇。他被尊稱為中國歷史上的‘詩仙’。”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寫他的課文——黃鶴樓送別。”

  “黃鶴樓在今天湖北省武漢市內。知道為什么叫黃鶴樓嗎?”(示書上黃鶴樓圖)

  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崔顥《黃鶴樓》

  “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鶴而去,故稱黃鶴樓。”

  “書上怎樣寫黃鶴樓。”翻開書,誰讀出來。

  示: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

  “從這句你讀到了黃鶴樓的什么特點?”

  “從‘俯’讀到它的高;從‘臨’讀到它在長江邊上;從‘飛檐凌空’讀到它的高、美。”

  “一個詞——壯觀。黃鶴樓的神奇壯觀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題詩作畫。李白當然不能錯過這樣的地方。再讀——”

  “黃鶴樓送別”

  “課題只交待了地點、事情。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對題目作了具體的敘述。誰來讀——”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

  “因煙、霧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這就叫‘煙花三月’。現在的‘煙花三月’去揚州看的是瓊花、芍藥、牡丹,且有一個‘萬花園’。”

  “從這段你還讀到了——”先自由發言,后出現以下提綱。

  時間:暮春三月

  地點:黃鶴樓

  人物:李白、孟浩然

  “李白當時30歲,孟浩然42歲。所以說是——年輕的李白、大詩人孟浩然。”

  事情:餞行

  “什么叫餞行——”“設酒食送行”

  去向:?

  “李白是大詩人。面對這樣一個送別的場景,他潑墨揮毫寫下了一首詩。請看——”指名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去向’是 哪里?”

  “揚州”

  “從哪里知道?”“下揚州”

  “題目中的‘之’是到、往、去的意思。廣陵就是揚州。‘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揚州在當時相當于今天的上海,是一個繁華的、文化的都市,是文人們向往的地方。”

  “讀出一二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故人就是老朋友,這里指誰?”“孟浩然”

  “辭”是什么意思?“告別”

  “誰告別誰?”“孟浩然告別李白”

  “這里有兩個表示方向的詞:西、下。請看圖——”出示從黃鶴樓出發到揚州的長江示意圖。

  “從圖上我們清楚地看到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面,揚州又在長江的下游。用‘順江東下’四個字就把這兩個表示方向的詞翻譯出來了。讀——”

  “順江東下”示箭頭帶字

  “誰用李白的語氣、第一人稱來說說這一二兩句詩的意思?”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孟浩然在黃鶴樓告別‘我’,順江東下,前往揚州。”

  (到此只能用10分鐘)

  “2-3自然段圍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送’進行了合理的想象。各自讀。思考:在這些文字中你讀到什么?”板書:送

  “依依惜別;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他倆的深厚友誼。”

  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惜別’的‘惜’是什么意思?”板書:惜

  “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惜別’就是——舍不得分別。”

  “‘依依’是用來形容舍不得分別的程度深。”

  “從哪里看出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從‘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看出,他們都想遮掩依依惜別之情。”讓兩個“一會兒”變成紅色。

  “從兩個‘一會兒’看出,兩位詩人離別之前心緒很亂,真的是‘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但性格狂放不羈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這種依依惜別之情。終于——”

  示: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實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請您滿飲此杯吧!”

  “‘譽滿天下’的‘譽’是什么意思?整個詞呢?”

  “名譽、名聲、名氣。這里指孟浩然的寫詩的名氣。天下人都知道孟浩然的詩寫得好。”

  “你能背誦一首孟浩然的詩嗎?”

  “對年輕的李白來說,孟浩然的詩令他敬仰。但李白首先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人品。請看李白寫的《贈孟浩然》——”

  贈孟浩然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范讀。注意把“頻中圣”中的“中”讀成去聲。

  “你看,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這三句在我們這段話里都可以找到對應的部分。”讓這三句變為紅色

  “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看出,孟浩然終身過著隱居的生活,沒有做官。李白就敬仰孟浩然的這種人品。由此看出李白傲視權貴、超脫瀟灑。”

  “還從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

  “‘孟夫子’(‘夫子’是對人的尊稱)。‘您’(5次)。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滿’(我們敬重人的習慣:茶斟八成酒斟滿)。”

  “拿好書。讓我們把李白的敬仰之情、讀出來——” 齊讀李白說的那段話。

  “‘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請您滿飲此杯吧!’,依依惜別之情溢于言表。分別,往往帶給人的是酸楚和痛苦。此時,李白惆悵、傷感。讀出來——”

  “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看出李白的心情,‘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誰來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四海之內如果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心心相通。”

  “孟浩然引用王勃這兩句詩的目的是什么?”

  “強調他倆是知己。友誼永世不絕。不要悲傷。”

  “‘贈別不作悲酸語’。

  ——清·孫洙《唐詩三百首批》”

  “是說這兩句詩全然沒有憂愁苦恨,有的只是昂揚向上、樂觀自信。”

  “讀出這種感覺——”

  “王勃說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通過‘送’的場面看出李白、孟浩然之間情深、惜別”板書:情深、惜別

  范讀: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這是寫的什么場面——”

  “這是寫‘別’的場面。”板書:別

  “在這字里行間你讀到了什么?”

  “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依依惜別之情。站立了很久很久。從‘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出,李白在江邊目送朋友離去后還站了很久很久。”讓“依然”、“佇立”、“凝視”變成紅色

  “‘佇立’是長時間的站立;‘凝視’是指聚精會神地看。這兩個詞更體現了李白對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李白久久地佇立在江邊;白帆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地佇立在江邊;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李白依然地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

  “讀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讀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

  “流哇、流哇——此處的省略號是什么意思?”

  “一江春水永世不絕地流向天邊。”示有濤聲的一江春水

  “為什么要寫這滔滔不絕的一江春水,請聽李白自己說。”

  示: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白《金陵酒肆留別 》

  “哦,原來是以無盡的東流水喻無窮的離別情,以無盡的東流水喻李白對孟浩         然的一片深情。這樣的寫法叫情景交融。”

  “此時李白的內心就像這長江的浪頭一樣在翻滾。不忍分別的人還是走了,他的內心有哪些情感?”

  “有依依惜別,有難過、有惆悵、有思念、傷感、悲傷……”

  “此情此景,詩人的詩性大發——他按捺(nà)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配樂出示該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有對朋友的深情與不舍,你讀——”生1讀

  “有朋友離去后的惆悵與傷感,你讀——”生2讀

  “有對遠去朋友的牽掛與思念,你讀——”生3讀

  “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讀”齊讀

  “在文中劃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思。”交流略

  “‘唯’什么意思?”“只”

  “組詞——唯獨、唯恐、唯一、唯有……

  “長江上面應該是千帆競過,怎么會是‘孤帆’呢?”

  “李白心有所屬,他的心已屬于孟浩然,所以目中無人。正如歌詞中所唱——我的心中只有你。此時,孤解釋為孤單;‘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白想,孟浩然也會和他一樣,因分別而孤獨。此時,孤解釋為孤獨。”

  “這是一首送別詩。但不要把它讀成一般送別詩的憂愁苦恨,要傷而不悲。說說你的理由——” 到文中去找。

  “其一,此時的唐朝還處在強盛時期。國家強盛,臣民樂觀自信。高適在《別董大》里就表達了這種感受: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其二,此時,‘年輕的李白’,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仕途上未受挫折,詩看似憂愁實質輕快。其三,這首詩寫的是煙花三月。繁花似錦,春意盎然。其四,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揚州,不是邊關塞外。其五,其六,從詩本身的節律來看,首句定韻、雙句壓韻,押“ou”韻,響亮,三個字中有兩個第二聲,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感覺。”出示一二四句末字注上音節。”

  再配樂誦讀,讀出一種大氣、豪放……

  示: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李白

  “這兩句詩是李白精神氣質的寫照。李白是天地交會留給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厚禮。讀李白,讀李白寫的詩,能讓我們保持生命本真的浪漫與想象。”

《送別》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鑒賞富于文采的曲詞,⑴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詩詞的語句乃至意境。

  3、欣賞崔鶯鶯的形象。

  教學重點難點

  1、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2、藝術形象崔鶯鶯的典型意義教學方法賞讀法討論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自古多情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在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優美凄清的關于離別的詩句和戲曲,如“長亭,咫尺人孤夢,愁聽,陽關第四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對戀人不得不分離的送別場面,這種場面是不是更凄慘迷茫呢?——《長亭送別》

  二、王實甫和《西廂記》

  1、王實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測他的生卒年大約是1260-1336年,主要創作活動大約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1295年-1307年),這正是元雜劇的鼎盛時期。王實甫早年曾經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雜劇及歌舞的游藝場所出入,是個不為封建禮法所拘、與倡優(當時的演員)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棄官歸隱,過著吟風弄月,縱游園林的生活。王實甫的雜劇如今僅存《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園》等十三種。其中最著名的《西廂記》共五本,是王實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重,被稱為雜劇之冠。

  2、《西廂記》的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小說敘述唐貞元年間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北方出現的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一般稱為《董西廂》(又稱《西廂彈詞》或《弦索西廂》)。它在主題思想、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經越出了《鶯鶯傳》的窠臼,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3、《西廂記》故事梗概唐貞元年間,前朝崔相國病逝,夫人鄭氏帶女兒鶯鶯、侍女紅娘和小童歡郎一行30余人,護相國靈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暫住。此時,河南洛陽書生張珙(字君瑞)赴長安趕考,路過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馬將軍,順便游覽普救寺時與鶯鶯相遇,產生了愛慕之情。張生為了追求鶯鶯,遂不往京師,在寺中借廂住下。張生的住所與鶯鶯所住的西廂只一墻之隔。一天晚上,鶯鶯同紅娘在園中燒香禱告,張生隔墻高聲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蔭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立即和詩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經過詩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為崔相國做超生道場時,張生、鶯鶯再次相遇,兩人默默地相愛了。就在這時,守橋叛將孫飛虎帶兵圍住寺院,要搶鶯鶯為妻,崔夫人四處求救無援,因而許愿:“誰有退兵計策,就把鶯鶯嫁給誰。”張生挺身而出,寫信給白馬將軍杜確。杜確救兵趕到,孫飛虎兵敗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無信,不肯把女兒嫁給張生,只許二人以兄妹相稱。張生因此致病。紅娘為張生出謀,讓他月下彈琴,鶯鶯聽后十分感動,便叫紅娘前去安慰。張生叫紅娘給鶯鶯帶去一信,鶯鶯回信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約張生相會。當晚,張生赴約,由于紅娘在場,鶯鶯只好假裝生氣,訓斥張生不禮貌,張生從此一病不起。紅娘前來探望張生,暗示當夜鶯鶯一定前來相會,張生病即痊愈。深夜,鶯鶯來到張生書齋,與張生訂了終身。此事被崔夫人覺察,她怒氣沖天,拷問紅娘,紅娘拒理相爭,巧妙地說服了崔夫人。崔夫人雖答應將鶯鶯許配給張生,但又逼迫張生立即上京考試,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兒嫁給他。張生與鶯鶯惜別,上京應試,中了頭名狀元。然而崔夫人侄兒鄭恒造搖說,張生已做了衛尚書女婿,逼崔夫人把鶯鶯嫁給他。就在這時,張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馬將軍的幫助下,揭穿了鄭恒的陰謀,與鶯鶯喜結連理。

  4、《長亭送別》一折戲因系老夫人以“相國門第不招白衣女婿”為由,硬逼張生赴京趕考,得中狀元后才得與鶯鶯完婚之故,恩愛情人的分手才顯得特別纏綿感人。

  三、這折戲可以分為幾個場面?明確:由四個緊密銜接的場面組成:

  1、赴亭惜別(送別途中)——表現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之情。

  2、長亭餞別——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3、殘照離別(臨別叮囑)——表現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

  4、離別愁思(目送行人)——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

  四、理解第一部分:

  (一)[端正好]

  1、這一曲是化用誰的詩詞?你能背誦原作嗎?提示:范仲淹《蘇幕遮》一詞——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2、這首共有那些意象?共形成了怎樣的意境?明確:意象:天、黃花、西風、雁、霜林意境:“自古逢秋悲寂寥”,作為送別愛人的鶯鶯面臨這種暮秋天氣,更是傷感惆悵,那滿地堆積的黃花不正是我青春易逝的寫照?真真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冷瑟的秋風也緊似一陣的吹來,難怪“秋風秋雨愁煞人”,那正向南飛的大雁,飛得那樣快一刻不能停留不正是那馬上要離我而去的張生嗎?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氣氛

  3、那些字詞用的好?明確:緊、染、醉緊:不管是客觀的描寫,也是鶯鶯心里冷的真實描寫。

  染:(1)將楓葉紅的動態過程淋漓盡致的描寫了出來;

  (2)也足見鶯鶯哭泣時間之長,眼淚之多,也是心里滴血的過程;

  (3)霜葉的紅,讓鶯鶯漣漣淚珠珠宛然可見。

  醉:(1)霜葉的紅(2)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3)也可說面對離愁想借酒消愁,可即使醉了但傷痛還是那樣的刻骨,醒后的悲痛凄涼顯得更醒目。

  4.[端正好]一曲所寫的環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特征的景物,襯托出崔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的心情;后二句自問自答,采用夸張手法表現了崔鶯鶯因張生即將遠離而無限感傷的心境。此曲將蕭瑟的秋景與凄婉的心境合二為一,讓主人公和讀者都難分哪是情哪是景,這是最典型的情景結合,難怪被稱為“秋思之祖”。

  5、拓展:古代詩歌中還有那些描寫這種秋思的?

  (二)[滾繡球]

  1、此曲中中哪些詞極力體現出主人公難分難舍的心情?明確:遲、疾、難系、掛、迍迍、快快、早、松、減等。

  2、此曲中哪個字可一看出此刻鶯鶯的心情?明確:恨。三個“恨”字反復出現,越“恨”含義越深廣,表現了熾熱而又復雜的感情。

  3、鶯鶯恨的什么?明確:

  (1)恨想見得遲,恨歸取得遲;

  (2)恨時間不等人;

  (3)恨母親以門第為重;

  (4)恨母親逼愛人上京趕考;

  (5)恨上天要拆散鴛鴦

  (6)恨一切都不如人愿等等。

  4、這段曲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明確:對比、夸張、借代

  5、[滾繡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離別的怨恨。這段曲詞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鋪設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則是比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了金釧減了玉肌等等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出來的。清人金圣嘆對其中的“馬兒屯屯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兩句有這樣的分析:若又馬兒快快行,車兒慢慢隨,則中間乃自隔絕,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馬兒慢慢行,車兒慢慢隨,或馬兒快快行,車兒快塊隨,亦不成其為相守也。必也,馬兒則慢慢行,車兒則快快隨,馬兒仍慢慢行,于是車在馬右,馬在車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掛日,更不復夜,千秋萬歲,永在長亭。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癡。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這段話倒可說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的卻是鶯鶯那種不忍遽別,雖一時半刻的廝守也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是先有這樣的情,才有那樣的景。

  (三)[叨叨令]

  1、本曲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幾個疊詞?這種手法和這些疊詞的運用有何藝術效果?提示:排比手法;五個疊詞;排比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了音節和聲韻的回環流轉,產生了“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

  2、表現了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

  五、朗讀第一部分,體會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業:

  1.嘗試改寫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寫成現代詩歌。(任選一首)

  2.背誦這三首曲子。

《送別》教學設計 篇8

  本課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能說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并會背誦這首詩。

  2、技能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會用"暫時"、"凝視"說話。

  (2)逐步學會基本的自學古詩的方法。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課時教學目標:

  在細讀課文、品味朗讀的基本上,學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逐步學會自學古詩的方法。

  直接揭題,自主定位

  1、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到:25黃鶴樓送別

  2、這節課的學習中你想學到什么呢?

  詩文對應,初步感知

  1、快讀課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別孟浩然時情景的詞語。(板:依依惜別)

  2、李白把這一情景寫成了一首詩:

  (1).課件出示詩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2)配樂范讀。

  (3)你喜歡這首詩嗎?自己讀讀看。你認為學習這首詩可以通過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詩句:

  (1)找:默讀課文,找出文中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句子并劃出來。

  (2)讀:匯報學習體會,你找到了哪些語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相機出示對應的詩句與語句,靜止狀態的送別情景作背景。

  (4)說:誰愿意說說詩句意思,會說哪一句就說哪一句。

  .課件:根據學生回答突出相關詩句。

  (5)議:互相討論一下,試著把整首詩意思完整地說出來。

  4、師生小結:讀通順并能說出意思是學習古詩的第一步。

  體驗感悟,感情朗讀

  1、快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他們依依惜別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自由讀的基礎上一生讀。

  b.你已經知道這是體現"依依惜別",怎樣才能讀得更好?

  c.評讀激勵,再讀。

  d.小結:體會"依依惜別"。

  (2)出示"王勃說得好……像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a.生讀中說體會(結合板書:友誼永不絕)

  b.體會"依依惜別"。

  (3)誰愿意分角色讀,請一對好朋友讀。分角色表演。

  (4).課件出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品讀談體會。

  3、感悟三、四句:請同學們繼續找出文中體現"依依惜別"的語句。

  (1)讀:個別讀。

  (2)看:.課件:李白送別情景的動畫場面。

  出示:"岸邊楊柳依依,……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3)悟:

  a.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依依惜別",(指導"凝視"說話)并在說說感受的基礎上再讀這一句。

  b.提問:能談談你讀得好的經驗嗎?

  c.配樂朗讀,再次體會"依依惜別"。

  (4)品: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點拔學生品讀。

  4、師生小結:有感情地朗讀是學好古詩的第二步。

  升華理解,嘗試背誦。

  1、讓我們將"依依惜別"之情帶入全詩的朗讀之中。

  .課件出示全詩及送別動畫場景,學生挑戰朗讀,讀得好的老師給配上音樂。

  2、誰能盡快背下來,需要準備一下嗎?

  3、師生小結:會背誦是學好古詩的第三步。

  自我總結,拓展延伸。

  1、讀:動畫配合分角色朗讀全文:敘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詩句。

  你們愿意讀哪兒就挑哪兒的讀,剩下的我讀。(配樂)

  2、問:(小博士提問):同學們現在誰愿意告訴大家今天你學到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3、練:(小博士挑戰):同學們,我這兒有一項以小組開展的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

  閱讀專題(1):閱讀描寫送別情景的古詩,

  閱讀專題(2):閱讀大詩人李白寫的詩,我準備……,你準備怎么做呢?

《送別》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把握劇情,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

  3、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數

  4、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問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教學重難點:

  1、把握、鑒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鑒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2、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鑒賞的訓練。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西廂記》以及作者王實甫,初步感知“長亭送別”的相關情節以及崔鶯鶯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導學:

  1、有一部戲曲演了幾百年仍長盛不衰,劇中的故事流傳了幾百年,至今讀來仍讓后人柔腸百轉,難以釋懷,這就是王實甫的《西廂記》。 板書:西廂記 王實甫

  二、重點講習:

  (一)、作家作品介紹:《西廂記》和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 板書:元代雜劇家。

  《西廂記》前身是《西廂記諸宮調》,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這三部書的區別是:《會真記》敘述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西廂記諸宮調》摒棄了《會真記》的悲劇結尾,以張生和崔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劇中人物也更顯個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個封建勢力的維護者,成為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崔鶯鶯,則成為了一個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會真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鐘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已,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板書:前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再前身唐代元縝《鶯鶯傳》或《會真記》。

  (二)、聽課文朗讀,疏通文意

  注意下面幾個詞語的讀音

  玉驄cōng 迍zhūn迍 金釧cuàn 靨yè兒 揾wèn 掙zhèng揣chuài 諗shěn知 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 羅幃wéi 青鸞luán

  三、設疑討論

  學生朗讀1-3、4-11、12-17、18-19支曲詞,教師在每次朗讀后介紹劇情,其他同學邊聽邊勾畫出表達鶯鶯情感的重要詞語。

  明確:

  劇情一:暮秋時節,一輛輕車駛向長亭,車上坐的正是相國千金崔鶯鶯,面對滿眼的秋色,想著即將遠去的夫君,她不禁悲從中來。

  劇情二:車到長亭,她有多少的話要對張生說,可有母親和普濟寺的長老在場,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視線卻一直被張生所牽。

  劇情三:母親先行離開了,鶯鶯終于有了可以單獨和張生在一起的短暫時間,她可以一吐衷腸了。

  劇情四:十里相送終有一別,望著張生漸漸遠去的身影,鶯鶯心中的愁苦有誰能知呢?

  四、典題拓展:

  整體把握崔鶯鶯的內心情感

  我們讀到的曲詞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張生時的內心獨白,是她內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樣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語概括。

  纏綿不舍 痛快憂愁 擔憂牽掛 郁悶怨恨

  五、鞏固訓練:

  1、看影片《長亭送別》片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2、結合課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了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結合課文理解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詞的優美,評價崔鶯鶯的愛情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學:

  復習回顧昨天我們學習了元代雜劇家王實甫的《西廂記》片斷“長亭送別”。

  二、重點講習:

  雜劇,是元代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俗話說漢駢唐詩宋詞元雜劇明清小說。下面介紹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1、元雜劇四大悲劇:關漢卿《竇娥冤》、馬致遠《漢宮秋》、白樸《梧桐雨》、紀君祥《趙氏孤兒》。

  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

  3、元雜劇的結構:一般是一本四折(“折”類似“幕”,限用同一種宮調的曲牌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長亭送別》五本二十一折)。

  4、 劇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 凈(俗稱“大花臉”,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異之處的人,如張飛、李逵等。) 丑(俗稱“小花臉”,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劇本的構成:唱(演唱)、科(動作或表情)、白(說白)。

  三、設疑討論:

  結合課文分析作者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寫法。

  1、昨天我們說到“長亭送別”這折戲主要通過描述張生和崔鶯鶯長亭送別的事情,刻畫了主人公崔鶯鶯纏綿不舍、痛快憂愁、擔憂牽掛、郁悶怨恨的內心思想。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達出這樣的情感?這些情感是從哪些曲詞中概括出來的?

  明確:

  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脫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兒、一煞、收尾等。

  2、借景抒情是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最重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同學們找出來的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滾繡球、一煞等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請一個同學朗讀“端正好”,其他同學思考作者怎樣借景抒情的?

  明確:

  “端正好”鑒賞點

  緊 西風緊,秋風里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著 醉 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 染 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 淚 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這段話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了一幅深秋、曠遠又凄涼的秋景,通過這個秋景,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流露的愁苦。

  3、朗讀“滾繡球”,找出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并體會主人公的情感。

  明確:

  垂柳長條,疏林斜暉,迍迍行的馬,快快隨的車。古人有折柳送行的習慣,“楊柳”在古詩文中是惜別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大家知道離情難舍,寸陰可貴,作者無端埋怨疏林掛不住殘陽,分明是在寫情,此時的崔鶯鶯多么希望能夠留住殘陽,留住張生! 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的卻是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 在這里,鶯鶯眼中的楓林紅葉,垂柳長條,加上前面的碧云、黃花、西風、歸雁、車兒、馬兒,都戴上了傳情寄恨的標記,成了抒發情感的載體。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齊聲朗讀一邊。

  賞析:

  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和《端正好》當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圍更加蕭瑟、凄冷。 在這樣的背景下,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發出“夕陽古道無人語”的感嘆,這種感嘆應與柳永的“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一樣,是在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是“除卻天邊月,無人知”的孤獨與寂寞。 “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這種手法叫以實寫虛。這種手法,我國古代詩人最善長,如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則把離愁寫成刀剪之物,更為生動。詩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形象地表現鶯鶯離愁之重。 板書:寫景抒情

《送別》教學設計 篇10

  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來自音樂素養較高的部分四年級學生和音樂素養很高的部分三年級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較高的音樂學習目標,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

  教學內容:

  歌曲《送別》

  教學目標:

  1、了解學堂樂歌的相關知識,知道詞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簡歷與曲調的由來。

  2、深刻體會歌曲內涵,并能悠長的氣息、流暢的聲音演唱歌曲。

  3、通過知識的延伸及拓展,激發學生的表現力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2、對本課知識延伸和技能拓展的準確把握。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安定情緒,師生問好。

  二、導入

  1、欣賞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內容?像這類歌曲叫什么?

  像這種廣受學生喜愛,流行于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們稱它為“校園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們的前輩在學校唱什么歌嗎?

  三、介紹“學堂樂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國初期)起,中國開始開辦學校,那時稱做“學堂”,學校開設的音樂課叫做“樂歌”課,音樂課上唱的歌稱為“學堂樂歌”,也就是類似當今的校園歌曲。學堂樂歌的曲調大都是來自日本以及歐洲、美國,由中國人以中文重新填詞。簡單來說,就是運用外國的曲子,填上中國的詞(選曲填詞)

  學堂樂歌充滿著對傳統勢力的反抗精神和飽含的愛國主義激情,是學校音樂教育的啟蒙,開創了中國近代音樂創作的先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堂樂歌的代表作《送別》。

  四、歌曲教學

  1、初聽錄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緒,內容。

  2、出示歌詞,介紹詞作者李叔同。

  這首優美、動聽的歌曲是由學堂樂歌的先驅者李叔同填詞創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師,中國音樂家、戲劇活動家,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除音樂戲劇外,繪畫、書法、詩詞均所擅長,是個名副其的音樂天才。

  3、填詞演唱,注意氣息連貫,聲音優美,位置統一。

  4、分析處理歌曲,加上力度記號演唱。1.聽音范唱播放《送別》

  師:我們在聽到時候看看這首歌曲是幾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調號?

  生:回答

  師: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調、再次聽《送別》

  師:一起來聽聽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點和情緒

  師:誰來說說歌曲的特點和情緒?

  師:說的很正確,這首歌曲特點,旋律平緩悠長,凄美柔婉,節奏也比較簡單,表達李叔同對“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離愁別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緒:憂傷惆悵深情

  師: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帶上跟著老師一起學唱這首歌曲

  1、先來朗誦一遍歌詞

  2、學生一起朗誦

  3、老師領唱一邊簡譜

  4、學生聆聽一遍歌曲

  5、學生跟著音樂輕聲哼唱

  6、教師領唱

  7、學生一起唱,學生跟著老師來唱譜子,然后老師唱普學生填詞,老師糾正學生唱的錯誤的部分。

  五、做游戲。

  蘿卜蹲游戲,找六個學生,誰輸了誰來給大家唱我們今天學習的這一首新歌。

  六、小結下課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歌曲《送別》,感受到親友間離別時憂傷與凄涼的不舍之情,我們可以回家唱給爸爸媽媽聽,也可以給弟弟妹妹們教,如果以后有送別的場景,我們就仔細體會一下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吧。

《送別》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了解學堂樂歌的有關常識,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過演唱和對歌曲的藝術處理,提高學生的表現力。

  3、能從樂曲的聽賞中體會作品的內涵與情感。

  4、能大膽的參與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準確表達歌曲情感。培養學生合唱合作精神與充滿愛心的情懷。

  教學重點:

  1、演唱歌曲《送別》

  2、聽賞樂曲

  教學難點:

  談聽賞樂曲的感覺與情感體驗

  教學方法:

  欣賞與實踐相結合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欣賞《童年》,介紹學堂樂歌。

  :新課導入和授新

  教學步驟:

  一、導入今天我們首先來欣賞一首歌,請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這是大家喜歡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現代校園的一首校園民謠,那么我們思考一下,如果我們追溯到“五四”時期,那時學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時人們把在學堂里唱的歌叫樂歌,因此就把20世紀初流行于學校的歌曲,叫學堂樂歌。學堂樂歌除向學生進行思想和知識教育外,還有反映人們要求“富國強兵”、“抵御外辱”的,還有宣傳學習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學堂樂歌《送別》

  二、介紹詞曲作者

  學堂樂歌基本上是填詞歌曲,其曲調大部分選自當時的日本和歐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為英國的奧待韋。它的詞作者是我國近代音樂家李叔同。

  三、發聲練習

  四、唱譜

  1、熟悉D大調

  2、視唱全譜

  3、解決難點

  五、填詞演唱

  六、感情處理

  歌曲表達了一種依依不舍的離別之情。最后一句應唱得漸慢漸弱。

  七、學生表演

  用王維的詩來啟發,教師示范

  八、辯論:你更喜歡學堂樂歌還是校園民謠。

  發揮生學的主體性

  九、不管你更喜歡哪一種,我們都不能忘記學堂樂歌對我國近代音樂文化發展的影響

  通過辯論加深學生對學堂樂歌的認識與喜愛

《送別》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古詩《山中送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象,喜愛春色。

  初步學習按古詩節律吟誦,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萌發對文學作品的興趣。

  活動過程

  1、 故事導入

  給小朋友講家里來客人的故事,并教育幼兒學會招待客人,做一個懂禮貌的好孩子。

  2、 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講述。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副畫,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有沒有在畫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兒自由回答);

  3、在草房子門前你們看見了什么啊?請幼兒根據自己的想象回答。(畫上有一位大詩人王維,他的家里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走了,大詩人王維非常想念他。)

  4、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讓我們來聽聽看這首詩到底是怎么寫的。

  5、教師朗誦,并幫助幼兒理解古詩。 (教師講解詩的大意: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游子呀你能不能回歸?)于是他就想到要寫一首詩,古人寫詩常常能用短短幾句話就能把一件事說清楚。

  6、下面請小朋友們聽老師來讀一遍。教師朗誦第一遍。小朋友你們都知道這首詩叫什么啊?(山中送別)

  7、 請幼兒一起跟教師跟讀兩遍。(教師播放課件)。

  8、 聽教師朗誦看圖片,聯想詩人所寫的景象。

  9、教師指導幼兒讀古詩的方法,古詩中有的詞語有很多意思,所以我們小朋友在朗誦時要慢一點,音要拖的長一點,別人才能聽的懂。

  10、老師可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幼兒分組朗誦等。

  活動延伸

  請幼兒把在家學會的古詩朗誦給大家聽,鼓勵幼兒相互學習,并要求幼兒回家后把今天學的古詩朗誦給爸爸媽媽聽,在家還可以學一些古詩。

《送別》教學設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夠有感情地朗誦本首詩,并背誦這首詩。

  2、過程與方法:反復誦讀,品味詩歌語言,簡單學習詩歌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詩人送別友人的真摯而復雜的感情,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友情觀。

  二、教學重點

  1、朗誦、背誦這首詩。

  2、理解這首詩景物描寫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這首送別詩的特色。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古代道路崎嶇坎坷,交通工具落后,親人之間一別多年再會難期,正所謂“君問歸期未有期”,所以他們更重離別,因而備酒踐行,折柳相送,以詩相贈,來表達離別愁緒,因而,送別詩情感低沉,但李白的《送友人》卻毫無纏綿悱惻的悲傷情調。

  (二)介紹詩人,了解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大李杜),他的詩以抒情為主,詩風豪邁奔放、飄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贈汪倫》等。后人輯有《李太白全集》。

  (三)學習朗讀,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并范讀全詩,學生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詩中傳達的`感情。

  2、教師提示詩中的生字讀音,點撥詞義。

  3、學生齊讀,教師評讀。

  4、教師劃分朗讀節奏

  5、教師指名讀,師生評讀。

  (四)精讀課文,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首聯“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教師明確:

  (1)點出送別地點和環境,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別。

  (2)“橫”字勾勒青山的靜態,“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

  (3)詩人運用工整的對偶句,“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仗工整,“青”對“白”相間,色彩明麗。

  2、分析頷聯的表達效果。

  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明確:孤蓬,這個意象,借喻即將離去的友人,一個“孤”字寫出離程之孤獨;萬里,點明離程之遙遠。用比喻手法,表達了對朋友飄泊生涯的深切關懷。

  3、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

  教師明確:

  (1)以工整的對偶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尤耐人尋味。“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

  (2)浮云飄動像是游子不寧的心緒,落日遲遲如同友人難舍的情深。

  (3)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作比喻表明心意,隱喻詩人與友人難分難舍,依依惜別的心情。

  4、你認為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有什么特色?

  教師明確:

  (1)化用典故,以景襯情。

  (2)揮手,離別的動作,詩人內心的感覺沒直說,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馬尤如此,人何以堪!暗寫了李白與友人的深情厚誼。

  (五)課堂小結

  1、這首詩的特色是什么?

  教師明確: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相互映襯,色彩璀璨。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論家深為贊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2、主旨歸納: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通過描寫清麗如畫的送別環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別氣氛,表達了詩人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自然美與人情美交織在一起,氣韻生動,畫面中流蕩著無限溫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六)拓展延伸

  離別之情的比較:

  1、與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比較。

  教師明確:《送友人》豁達樂觀;《送元二使安西》哀傷凄涼。

  2、與高適的《別董大》比較。

  教師明確:《送友人》豁達樂觀;《別董大》豪邁、激昂。

  (七)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1、可取之處:

  (1)以朗讀穿插于全文學習中,有助于培養詩歌鑒賞能力。

  (2)按照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的順序梳理詩歌,有助于學生理解。

  2、不足之處:學生年紀較小,無法深刻體會到與友人依依惜別的感情。

《送別》教學設計 篇14

  指導思想:

  積極貫徹我校新課改精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素質和能力培養為主線。通過師生互動,學習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詩情畫意,初步讓學生學會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努力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努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教學目標:

  1、欣賞《長亭送別》中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2、欣賞崔鶯鶯的人物形象。教學重點:欣賞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教學難點:崔鶯鶯的典型意義

  教學設想:

  1、以著名學者王國維的名言“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為理論依據,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詞為突破口,通過引導學生想象和聯想,喚起舊知,喚起生活經驗,努力創設情境,更好地讓學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

  2、以誦讀為輔助,以文學鑒賞為紐帶,通過啟發學生領會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表現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領會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并且和口語巧妙結合以營造優美的意境,來努力培養學生初步賞析古典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語言特色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廂記》(越劇)的播放,讓學生有感性認識和視聽享受,同時,引導學生“觀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創見,以此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建議學生課前預習:

  1、對照注解和課前提示,通讀全文。

  2、熟讀曲詞[朝天子][二煞],背誦曲詞[端正好][滾繡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實甫、《西廂記》的故事情節和本折《長亭送別》的劇情。

  同時思考以下問題:

  1.能否按時間的推移和情節的發展,用四個小標題把《長亭送別》這折戲概括一下?

  2、崔鶯鶯的感情經歷了怎樣的起伏變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

  3、文中哪幾支曲子體現著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的?

  4、本折曲詞有幾處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詩詞并且與口語結合的?有何表達作用?

  教學內容和過程:

  寶玉正踟躕間,只聽背后有人說道:“你在這里做什么?””寶玉一回頭,卻是黛玉來了……黛玉道“什么書?”寶玉見問,慌的藏了,便說道:“不過是《中庸》、《大學》。”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兒給我瞧瞧,好多著呢!”寶玉道:“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過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時,己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余香滿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看來這真是本好書,你知道他們讀的是什么書嗎?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在中國戲曲舞臺上曾經轟動一時,久演不衰,影響深遠的元代雜劇王實甫的《西廂記》(板書)。它講述的就是相國千金小姐崔鶯鶯與窮書生張君瑞的愛情故事。當代著名作家肖復興曾經說過:“愛,在幻想里,比在現實中更真實;愛,在回憶里,比在現實中更美好;愛,在舞臺上,比在現實中更有價值。”這節課,我們要欣賞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戲《長亭送別》(板書)。

  (教學設想:通過充滿深情的導語,巧妙地創設教學情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走進學生的心靈。通過循循善誘,讓學生樹立“學習與生活,學習與做人聯系”的意識,懂得珍惜時間,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通過熟悉的影片喚起學生的聯想,通過書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通過唱歌讓學生產生心靈震撼,使課堂成為一個教學磁場,讓學生不由自主地進入課文情境,為下階段積極參與情感體驗,進行審美評價奠定基礎。)

  《西廂記》和王實甫

  王實甫,名德信,字實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14種,現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板書:元代雜劇家

  《西廂記》前身是《西廂記諸宮調》,故事來源于唐元稹的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這三部書的區別是:《會真記》敘述少女崔鶯鶯和書生張生戀愛、終被遺棄的悲劇故事。鶯鶯的悲劇形象概括了中國歷史上受封建禮教約束和被輕薄少年遺棄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運。《西廂記諸宮調》摒棄了《會真記》的悲劇結尾,以張生和崔鶯鶯雙雙私奔團圓作為結尾,劇中人物也更顯個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個封建勢力的維護者,成為崔張婚姻的直接障礙,崔鶯鶯,則成為了一個封建婚姻的反抗者。《會真記》和《西廂記諸宮調》為后來王實甫《西廂記》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基礎。

  《西廂記》中的女主人公崔鶯鶯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白衣秀才張珙,擁有高貴地位的宰相千金與書劍飄零的布衣書生一見鐘情,他們以清風明月為證,私定終身。但這卻讓崔鶯鶯的母親惱怒不已,這種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是她萬萬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長的權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為由,逼張生進京趕考,中的狀元才能成親。鶯鶯無奈只得在長亭送別張生,此時此刻,她會有怎樣的一番滋味在心頭呢?讓我們來認識崔鶯鶯這位不同凡響的女子,走進她復雜而微妙的內心世界。

  板書:前身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再前身唐代元縝《鶯鶯傳》或《會真記》

  二、聽課文朗讀,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幾個詞語的讀音

  玉驄cōng迍zhūn迍金釧cuàn靨yè兒揾wèn掙zhèng揣chuài

  諗shěn知玉醅pēi白泠líng泠羅幃wéi青鸞luán

  2.整體把握

  三、師生共同研討課文: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情節線索

  要求學生瀏覽課文,用四個小標題概括畫面內容,理清情節線索。板書: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

  2、重點賞析課文,把握兩個目標

  (教學設想:著重賞析[端正好][滾繡球],提供范例,不斷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運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的名言來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別”的心情,從而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及熔古典詩詞入曲的特點。)

  3.借景抒情是王實甫在“長亭送別”中最重要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同學們找出來的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

  端正好、滾繡球、一煞等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請一個同學朗讀“端正好”。……

  4.作者怎樣借景抒情?

  作者選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藝術效果如何?“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

  醉”這三句中,你認為哪兩個字用得好?有何藝術效果?這支曲子在整折戲中有何作用?

  明確:景碧云天(烘托氣氛)黃花地(詩情畫意)西風緊北雁南飛(化用詩詞加深意境)霜林染醉(促人想象)情痛(愁苦)……

  “端正好”鑒賞點

  緊西風緊,秋風里鶯鶯的心也被張生的離去緊緊地揪著

  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樣紅,鶯鶯也在離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樣不能自持染溝通了景與情的聯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淚一路離別淚,一路離別情

  這段話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蘇幕遮”,描寫了一幅深秋、曠遠又凄涼的秋景,通過這個秋景,我們感受到了鶯鶯心中那無以言表卻又無處不流露的愁苦。

  (講析時一可聯系相關詩詞,讓學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詩詞,以營造優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蘇幕遮》、晏殊的《蝶戀花》和張繼的《楓橋夜泊》。課后整理。也可聯系《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這雪下得緊”作為分析的范例,幫助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二可插講故事:傳說作者寫到“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時,因為畢其一生,所以,“思盡,倒地而死。”說明文辭極其優美,纏綿悱惻之至,藝術水平相當高,令人嘆為觀止。)

  四、看影片《長亭送別》片斷,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五、作業。

  結合課文和《非常學案》了解元雜劇的有關知識。

《送別》教學設計(精選14篇) 相關內容:
  • 《艾滋病小斗士》教案(精選17篇)

    教材簡析:《艾滋病小斗士》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的第15課。本組課文的主題是無私奉獻,課文主要講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在養母約翰遜的幫助下坦然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一邊頑強地與病魔作斗爭,一邊呼吁全世界尊重、愛護、...

  • 《征友啟事》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能準確認讀本課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小牛的兩張征友啟事的不同和引發的不同結果。3、懂得與人交往時,既要考慮到自己的需要,也要考慮到別人的實際情況。...

  • 《掌聲》教學設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會認8個生字,會寫13個漢字。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能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中使你感動的句子。4、學會欣賞他人,培養關愛他人的精神。【教學時間】 兩課時。第一課時簡案〖教學要點〗1、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 《掌聲》教案(精選14篇)

    教學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英的情感變化,領會內涵。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3、通過學習,聯系生活,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關愛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正確的看待自...

  • 《豐碑》教學設計(通用13篇)

    教學目標: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從軍需處長凍死時的動作、神態、穿著中,體會他的獻身精神。學習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來表達主要意思的寫法。...

  • 《雷鋒叔叔,你在哪里》教學設計(精選13篇)

    【教材分析】本課以詩歌的形式贊頌了雷鋒同志的事跡,雖然雷鋒同志離開了我們,但在我們的身邊還有無數個雷鋒出現。這首兒童詩以優美的語言、流暢的音韻描寫了雷鋒叔叔的感人事跡,通過學習課文教育學生成為一名像雷鋒一樣樂于助人,對社...

  • 《李時珍》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在初步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用抓住重點詞語的方法,了解《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 一年級語文上冊ZCS教案(精選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會 z c s三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能在四線格中正確書寫。2、準確拼讀 z c s和單韻母組成的音節。3、學會zi ci si三個整體認讀音節,會讀它們的四聲。...

  • 《維生素C的故事》教學設計(精選12篇)

    第一課時教學要求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初步了解維生素c的發現過程。教學重點1.學會本課10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5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视频激情 |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爆乳中文字幕无码专区网站 | 野花香影院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区53 | 欧美无玛| 五十路熟女丰满大屁股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四虎 | 日本三级黄 | 91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社区在线综合不卡 | 国精产品在线wnw2544 | 亚洲精品免费观看 | 亚洲人人看 |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 美腿玉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不卡 | 樱花草在线观看播放免费视频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欧美 |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乱码 | 日韩精品二区 | 91av蜜桃|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 日本在线精品视频 | 亚州综合| 亚洲草草草 | 欧美日韩日本国产 | 久久中文综合 | 人人爽亚洲AV人人爽AV人人片 | 夜夜操天天射 | 国产91极品 | 亚洲最大AV网站在线观看 | 蜜桃麻豆视频 | 老司机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久久 | 涩涩网站大全 | 免费欧美一级视频 | 天天日本天天谢 | 四虎影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