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教案模板 > 《從軍行》教案(精選12篇)

《從軍行》教案

發(fā)布時間:2023-12-18

《從軍行》教案(精選12篇)

《從軍行》教案 篇1

  一、導入新課

  1.展示導入:

  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很多首古詩了,你喜歡哪一首呢,為什么?一起來談一談吧!

  預設:

  (1)我喜歡《詠柳》,因為賀知章在詩里描繪的春景真是美不勝收!我來背一背吧!

  (2)我喜歡《村居》,因為高鼎在詩中寫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來背一背吧!

  2.展示導入:出示句子: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清]林則徐

  談一談你的理解?

  預設:

  若用現(xiàn)代語言表達,即“只要有利于國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為害怕災禍而逃避呢。”此聯(lián)已成為百余年來廣為傳頌的名句,也是全詩的思想精華之所在,它表現(xiàn)了林則徐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誠無私的愛國情操。

  3.同學們,一首好詩往往蘊含一種心情,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讀懂詩里的歷史,便能體會詩里的心情。

  4.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從軍行》。

  (1)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2)以前我們有沒有學過這位詩人的詩詞呢?

  (3)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詩人王昌齡呢?

  預設:

  王昌齡,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

  二、朗讀詩歌,整體感知

  1.認真讀古詩,解決生字問題,練習劃分節(jié)奏,初步感知古詩的內(nèi)容。

  2.出示朗讀要求:

  (1)自讀古詩,邊讀邊理解詩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詞查字典。

  (2)想一想詩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詩句的大意。

  3.學習詞語:

  從軍行:樂府曲名,內(nèi)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zhàn)士的生活。

  玉門關:古關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

  樓蘭:西域古國名,這里泛指西域地區(qū)的各部族政權。

  預設:了解詩中的地名,這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詩意。

  4.小組成員之間互相聽一聽朗讀,分享你的斷句成果吧。

  討論主題:

  (1)怎樣可以讀通古詩。

  (2)你有什么辦法可以盡快讀懂古詩。

  從軍行

  [唐]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預設:

  探究古詩的斷句,根據(jù)節(jié)奏感進行劃分標記。

  吟誦,抑揚頓挫,要注意重音與停頓韻味,在停頓的地方將韻母的音發(fā)得飽滿一些,會有更好的誦讀效果。

  三、感知詩歌,初步體會

  1.反復讀,將詩讀通順,讀流利,讀出一定的節(jié)奏和韻律。

  2.誦讀古詩,整體感知。

  (1)《從軍行》是邊塞詩。邊塞詩又稱出塞詩,是以邊疆地區(qū)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fā)展于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2)小聲自讀,邊讀邊理解詩句的意思,和同學分享理解詩意的好方法。

  3.同桌探究:理解詩意的好方法有哪些?

  預設:

  (1)借助注釋。

  (2)聯(lián)系上下文。

  (3)想象畫面。

  4.小組同學說一說自己對古詩的理解。

  四、感知體會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想象一下 “長云”是怎樣的情景呢?

  預設:滿天都是云。

  (2)為什么會“暗”雪山呢?

  預設:云朵把雪山都遮擋著隱隱的,暗下來了。

  (3)你在這樣的意境下想到了什么?

  預設:

  我想到了戍邊的戰(zhàn)士們艱苦、孤寂的生活。

  我覺得他們肯定很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

  2.“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你在這詩句中體會到什么?

  (1)“穿金甲”就是把戰(zhàn)衣鎧甲都磨破了。

  (2)預設:

  我體會到了戍邊時間漫長,邊塞荒涼。

  我體會到了戰(zhàn)事頻繁,戰(zhàn)斗艱苦。

  (3)理解“終不還”的意思嗎?

  預設:誓死不回家。

  (4)戰(zhàn)士們這樣艱苦為什么“終不還”?他們有著怎樣的誓言呢?

  預設:保衛(wèi)邊疆,這是他們的錚錚誓言。

  3.理解這首詩的意思,重點組織語言說一說“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

  預設:塞外身經(jīng)百戰(zhàn)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五、交流展示

  1.了解古詩背后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古詩,體會詩句要傳達的情感。聽老師分享王昌齡寫這首詩前的經(jīng)歷。

  預設:當時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態(tài)勢: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jié)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zhèn)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 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詩里描繪了邊塞將士在漫長而嚴酷的戰(zhàn)斗生活中誓死殺敵“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2.結合書上的插圖和注釋,將你讀到的詩中的場景描繪出來,請嘗試用一段話描繪這首詩呈現(xiàn)的畫面,并隨后談一談你對詩句的感悟。

  六、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默寫古詩,并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七、鞏固提高

  打開“基礎訓練-《古詩三首》”,一起來闖關吧!

《從軍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

  2、結合注釋,借助課外資料和工具書,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鋪墊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兩首詩。(板書課題:從軍行)

  2、解詩題

  師: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讀題目,誰讀懂了?(從軍就是參軍,標題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3、鋪墊渲染

  以往我們學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和學生接詩)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過渡:王昌齡在他的筆下,又為我們展示了怎樣的邊塞風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這兩首邊塞詩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jié)奏,讀得有板有眼。(生讀)

  ①誰來選一首讀一讀(師相機點評指導)換另一首讀讀

  ②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注釋、看圖畫、想象畫面)

  請同學們借助這樣的方法,默讀這兩首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注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同桌也可以邊讀邊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小結過渡:兩首詩表面的意思你們經(jīng)過合作已弄明白了,現(xiàn)在我們一起深入體會詩中深層的含義。

  出示:(一)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①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什么?(青海湖、長云鋪天蓋地,很長很長、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②追問:什么樣的雪山?(出示雪山圖),這里的雪山,是指祁連山,海拔4000——5000米,終年積雪,雪光閃耀,異常壯麗。祁連山因它的雪白而壯麗,如今怎么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

  ③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

  ④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濺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再讀讀這句,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導感情朗讀(你不僅走進了邊塞,也走進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和玉門關有關的嗎?背給大家聽。(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⑥聯(lián)想到這些詩句,再讀這句詩,哪個字撞擊著你的心扉?(孤獨,對故土的思念,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

  過渡:環(huán)境是這樣的惡劣, ;鄉(xiāng)情是這樣的深切,。可戍邊將士——

  出示(一)后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①齊讀,誰愿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zhàn)場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破樓蘭就不回來。)

  ②師:“穿”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屬制作的盔甲會磨破!不可思議呀!你認為可能嗎?

  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磨破的?(征戰(zhàn)時間之久,暗示戰(zhàn)爭的激烈頻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導感情朗讀: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里,。

  刀光劍影、生死拼搏里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著馬革裹尸的豪情。

  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一顆怎樣的心?(決心,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決心。)

  3、感悟詩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真的不想還嗎?

  家鄉(xiāng)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著他們呢?

  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著拐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也許一雙年幼的兒女在一次次的呼喚父親回家;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的讓黑發(fā)染霜。請你們代替邊關的將士們給家鄉(xiāng)的親人寫一封信,告訴他你為什么‘終不還”。

  學生練筆、交流。

《從軍行》教案 篇3

  設計理念:

  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過程中不斷理解、感悟、體驗、積累,教師則從中起指導、引導、誘導、輔導的作用,使學生自主、主動、生動地學習。

  教學目標:

  1、學會本首詩中的生字、新詞。

  2、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難點:

  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老師今天帶來幾幅畫,大家想看看嗎?大家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圖畫。

  2、看了這幾幅畫,同學們想知道畫中講了什么嗎?好,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這首古詩講的就是有關這幾幅圖的故事。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就是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從軍行》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總題目,在這個題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詩,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說說你對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王昌齡,唐代詩人。中過進士,做過官。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名。詩多描寫邊塞征戰(zhàn),既表現(xiàn)了將士棄家出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精神,又寫出了戰(zhàn)斗生活的艱辛、征人的悲慘遭遇。有些詩還生動地描繪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zhàn)斗場面。這類詩寫得氣魄雄偉,聲調(diào)鏗鏘,語言精確,用心理描寫展現(xiàn)軍人愛國立功和思鄉(xiāng)懷土的內(nèi)心世界。他的詩氣魄宏大,特別能鼓舞斗志。

  三、整體通讀,理解詩意。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我們讀古詩,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頓,讀出節(jié)奏美。(課件出示標有停頓的詩句)

  3、找出詩中的兩個生字,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學習兩個生字。

  ①記住每個生字的偏旁部首、筆畫筆順。

  ②理解字義,并組詞。

  4、合作交流,理解重點字詞(青海、雪山、玉門關、穿、金甲、樓蘭)。結合課后注釋理解或請教老師、同學。

  四、品讀古詩,體會詩情。

  1、理解體會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這一句描寫了幾個景物:(青海長云雪山,師板書)師說詩意,生讀詩句。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板書:環(huán)境惡劣)。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品讀此句,讀出沉重壓抑之感。

  2、理解體會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二句描繪圖景,觀察圖上景物,(孤城 遙望)師說詩要意,生讀詩句。這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板書:思念家鄉(xiāng))。讀出孤寂、憂傷的語氣。

  3、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烘托邊塞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蒼涼荒蕪)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xiāng)。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4、過渡語: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5、出示第三句圖景,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zhàn)場的特征,“百戰(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頻繁, “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zhàn)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zhàn)爭之頻繁艱難。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huán)境的險惡,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品讀第三句,讀出低深、憂抑的語氣。

  6、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zhàn)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將士們豪壯的誓言。齊讀末句,讀出激昂、堅定的語氣。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zhàn)爭傷痛,我們發(fā)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fā)誓——

  五、體會意境,品悟詩情

  1、出示全景圖,讓學生看圖有感情的朗讀全詩。

  2、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一起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

  音樂起,老師誦讀古詩。記住了嗎?

  3、背誦古詩。齊背,指名背誦。

  4、同學們,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讓我們隨著《精忠報國》的音樂,再次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吧!

  拓展閱讀。

  收集王昌齡《從軍行》的幾它幾首小詩,然后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教案 篇4

  知識與技能:

  背誦古詩,理解詩意。

  方法與過程:

  想象畫面,理解詩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解釋“從軍行”。

  “從軍行”是樂府曲名。詩題中加“行”、“歌”、“吟”、“引”都是樂府詩。

  2.簡介作者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白,擅長寫七言絕句,以邊塞詩著稱,被稱為“七絕圣手”。代表作《從軍行》七首,《出塞》。(指名學生背誦《出塞》)

  3.介紹邊塞詩。

  “邊塞”指“邊關”“邊界”,而邊塞詩就是描寫邊疆軍事生活的詩。詩中有的展示了雄偉蒼茫的邊塞風光和戰(zhàn)爭場面,有的表現(xiàn)了將士們英勇無畏,許身報國的英雄氣概。

  [設計意圖]從介紹邊塞詩入手導入新課是為了讓學生對這類詩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總體感知邊塞詩的風格除了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更為了讓學生真正品讀《從軍行》時能更快地融入此詩特有的情境。

  二、品詩句,明詩意

  1. 初讀,讀準字音

  2再讀,整體感知。

  (1)指名讀,教師讀,齊讀。

  (2)通過這幾遍讀,你們能不能感受到詩人在表達—種怎樣的情感?

  3.研讀,讀懂詩意

  (1)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注釋,帶著自己對這首詩的初步感知,把詩讀懂。

  (2)指名談對詩句的理解。

  [設計意圖]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領悟詩的大意,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而把詩初步讀懂是這一切的前提,此環(huán)節(jié)中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的學習時間,感悟理解詩的內(nèi)容,初步體會詩的情感。并注重了合作學習,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最后大家將自讀自悟及討論的結果在全班交流,引導學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詩的意境當中,為下一步的學習做好了準備。

  三、想意境,悟詩情

  1.“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指名讀,教師隨手將“暗”“孤”加上點,再請同學讀。

  (2)透過這兩句詩,透過這“暗”“孤”,你的腦海中有了一個怎樣的畫面?這樣的畫面讓你的腦海中又涌現(xiàn)出哪些詞?

  (3)請你走進這個畫面,你是那個遙望玉門關的戰(zhàn)士,你心中會想些什么?

  (4)將你的體會融入詩句,讀這兩句詩。

  2.“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你從這兩句中又讀出了什么?為什么?

  引導學生抓住“黃沙“百戰(zhàn)”“穿”等重點詞語去體會環(huán)境的艱苦,邊地的荒涼,戰(zhàn)爭的殘酷,時間的漫長。抓住“終不還”去體會將士們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

  (2)教師用語言去渲染情境,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去詮釋,用自己的朗讀去表達。

  3.感受此詩的藝術技巧。

  (1)—、二句的寫景對表現(xiàn)邊疆將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小結: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的高度統(tǒng)一是王昌齡邊塞詩的一個突出特點。

  [設計意圖]古詩的用詞極其精妙,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在反復誦讀中走進詩的畫面,從而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chǎn)生碰撞,去理解。感悟文字背后的意思。同時借助多媒體課件,營造氛圍,讓學生在入情入境中用誦讀去展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與詩境融為一體,并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四、拓展延伸

  1.邊塞詩是唐詩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那些雄渾開闊的邊塞詩讓我們透過歷史再次走進了那些棄家入塞,許身報國戍邊戰(zhàn)士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運用古詩五步學習法:解詩題、知詩人、讀詩句、明詩意、悟詩情,我們來自學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五。

  2.學生看老師發(fā)的資料,借助注釋理解古詩。

  (1)自由讀古詩。

  (2)合作交流,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3)體會作者的感情,朗讀古詩。

  3.你還知道哪些愛國詩篇?

  (1)學生背誦王昌齡的《出塞》,陸游的《示兒》,再次感受愛國情感。

  (2)有感情的背誦《從軍行》。

  五、作業(yè)

  1.默寫古詩《從軍行》。

  2.收集其他的愛國詩篇,讀一讀,背一背。

《從軍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教導學生識字和寫字,理解古詩的大意。 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了解古代信息傳播的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書下注釋、查找工具書自學詩的大意;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流程

  1、溫故知新——入詩文

  出示詩,這首詩學過嗎?老師想找一位喜歡這首詩的孩子讀一讀,《其四》《其五》談談感受引出邊塞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簡介作者王昌齡。

  2、字字落實——解詩意

  讓學生大聲讀詩,學習一個“閨”字。能字字落實的清晰流暢的讀出古詩。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借助書下注釋和參考書大體了解把握詩意,著重體會詩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師的引領下反復讀。

  3、津津有味——悟詩眼

  詩言情,那么這首詩中彌散著一種情感?“無那金閨萬里愁“進而通過孩子們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詩眼“愁”。從哪里看出作者的“愁”?這個問題希望學生通過讀詩抓住重點詞來解訣。

  通過出示“烽火城”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獨坐黃昏詩人暮色思鄉(xiāng),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節(jié)。

  羌笛:介紹

  對于關山月這個意象,聽一聽古箏曲,談談別離鄉(xiāng)情。

  出示音頻

  4、歷歷在目——繪詩境

  師:你無奈的是什么?你萬里愁的是什么?

  師:作為一名遠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此時此刻你想對家鄉(xiāng)的親人說些什么?——(板書 懷鄉(xiāng)思親)

  作為一名戰(zhàn)士,你想對這無休止的戰(zhàn)爭說些什么?——同學們,你想對這位戰(zhàn)士說些什么?

  小結

  同學們,王昌齡是位偉大的詩人。在他筆下,一位凄涼哀傷的邊疆戰(zhàn)士形象躍然紙上。詩言情,詩更言志。短短28個字,精煉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絕圣手”。我們又一次領略了古詩,這種中國古典經(jīng)典的文化。又一次領略的、了古詩的魅力。

  同學們我們在詩人的引領下看見了一位邊疆戰(zhàn)士眼中的畫面,這些情境可謂是滿眼哀愁,由景入情,體會戰(zhàn)士那種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讓我們一起想象著畫面,聽著這首關山月,齊讀古詩。

  配樂朗誦。

《從軍行》教案 篇6

  授課對象:

  五年級學生

  備課時間: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基于識字寫字: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硬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寫字姿勢正確,有良好的書寫習慣。

  (2)基于閱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古詩。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學習思考,能聯(lián)系古詩的描寫背景和自己的積累,推想古詩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學情分析

  (1)基于識字寫字:五年級的學生已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在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獨立識字。在寫字方面,學生已掌握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和生字間的間架結構,重點指導難寫的字。

  (2)基于閱讀:五年級學生已初步掌握默讀的方法,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理解詞句,能夠概括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在閱讀中能正確劃分斷句,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古詩描寫的環(huán)境,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教材分析

  《從軍行》這首古詩選自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寫的,其詩含蓄、深婉、渾厚。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diào)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主要寫了青海湖上的綿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單的城鎮(zhèn)遙望著玉門關。歷經(jīng)百戰(zhàn)黃沙磨穿了鐵鎧甲,不攻破樓蘭始終堅決不回家鄉(xiāng)。通過描寫邊塞悲壯、暗淡的景物,襯托將士們戍邊生活的孤寂和艱苦,以及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和責任感。

  教學目標

  1.能正確認讀“五千仞岳、薊北、涕淚、衣裳、襄陽”等詞語,正確書寫“仞、岳、摩、遺、涕、巫”六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詩詞,感受王昌齡積極向上的愛國精神。

  評價任務

  1.通過指名讀、全班齊讀,學生能準確讀出本課詞語:通過觀察提醒、老師范寫的方法,學生能規(guī)范書寫“仞 、岳、摩”等生字。

  2.通過自由朗讀、默讀、邊讀邊想象畫面、邊讀邊加上動作體會等形式,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在讀中感受王昌齡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從軍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理解本詩的技巧和特點以及勇于報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賞析詩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學難點

  以少勝多的構思。

  教學設想

  抓住關鍵詞,分析意象,把握詩的主旨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作者簡介

  楊炯:(650-693?),華陰人,排行七。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校書郎,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后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擅長五律,語言精麗嚴整,風格警勁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詩》存詩一卷。

  二、詩的背景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于此時。

  三、注釋

  ①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diào)曲》舊題。

  ② “烽火”句:化用《漢書?匈奴傳》“烽火通于甘泉、長安數(shù)月”語意。西京,指長安。

  ③牙璋:調(diào)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diào)兵時以此為憑。鳳闕:指長安宮闕。《史記?封禪書》:“(建章宮)其東二十余丈。”

  ④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⑤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⑥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四、賞析全詩:

  ㈠全詩寫了哪幾個場面?分別用兩個字概括。

  來犯,出征,圍城,苦戰(zhàn)。(最后抒懷)

  ㈡首聯(lián):

  1、分析“烽火”這一意象。

  古代邊塞要地設有烽火臺。邊境一有軍事警報,就通過烽火臺傳遞信號,白天燒狼糞,青煙直上;晚上點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煙或烽火,便知軍情緊急。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xiàn)出來了。

  2、賞析關鍵詞“照”的表達作用。

  一個“照”字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烽火之猛烈,戰(zhàn)勢之危急,渲染了緊張氣氛。

  3、賞析關鍵詞“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愿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xiàn)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發(fā)端警竦

  ㈢頸聯(lián):

  1、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diào)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里,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wěn)重。為什么用典雅、莊重的詞語?

  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2、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鐵騎”與“龍城”相對烘托了怎樣的氛圍?

  “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斗的戰(zhàn)爭氣氛。

  3、賞析“繞”字。

  一個“繞”字,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tài)勢和冒死赴敵的勇氣。

  4、“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

  ㈣頷聯(lián):

  1、作者是怎樣做到“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的?

  第三聯(lián)描寫了兩軍交鋒的戰(zhàn)斗場面。漫天大雪,紛紛飄下,軍旗上畫著的青龍白虎之類的圖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風呼嘯,戰(zhàn)鼓雷鳴,各種聲響混雜在一起,回蕩在邊地沙場之上。這里寫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聽到的風和鼓角的聲音,但我從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來將擋、人仰馬翻、刀光閃爍、箭簇紛飛、戰(zhàn)馬嘶鳴、殺聲震地的壯烈戰(zhàn)斗聲面。那么大的一個激戰(zhàn)聲面,只用了十個字,就非常生動地勾畫出來,的確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藝術效果。

  2、體會詩人描寫戰(zhàn)爭的手法?

  繪聲繪色,以戰(zhàn)地風雪烘托戰(zhàn)斗之激烈。

  ㈤尾聯(lián):

  頷聯(lián)反跌尾聯(lián):盡管風雪苦寒,戰(zhàn)斗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wèi)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xiàn)了“從軍”的主題。

  五、總結: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zhàn)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寫,至于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了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fā)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了辭京,第四句就已經(jīng)包圍了敵人,接著又展示了激烈戰(zhàn)斗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jié)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xiàn)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nèi)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chuàng)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

  這首詩情調(diào)慷慨激昂,可以說是盛唐邊塞詩的先聲。

《從軍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的主要特點,學習邊塞詩中的景物描寫的方法,理解浪漫主義的風格。

  2、學習鑒賞邊塞詩的一般方法。

  3、學習邊塞詩描繪邊塞風光和抒發(fā)戰(zhàn)場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情景交融的手法。浪漫主義詩風

  教學難點:曲筆的運用、聯(lián)想、夸張及用典等表達技巧。如何鑒賞邊塞詩。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zhàn)生活,后人稱他們?yōu)椤斑吶娙恕保纬闪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征戰(zhàn)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所以說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葩。邊塞詩是時代的產(chǎn)物,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的作品。詩人從大漠、烽煙、長城、黃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們的精神風貌,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體味每首詩的整體風格,領會作者熔鑄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時代風貌。

  二、推進新課:

  1、邊塞詩的主要內(nèi)容:

  1)、表現(xiàn)英勇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奔放、一往無前的主題。

  2)、對將帥腐壞無能的諷刺,表現(xiàn)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

  3)、對戰(zhàn)爭的厭惡,歸家無門的悲哀。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

  4)、邊塞風光。

  2、邊塞詩的鑒賞要點:

  1)、抓住詩中所描繪的邊塞風貌(景和人)。

  2)、把握時代特征,理解所描寫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蘊含的不同思想。

  3、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雄渾豪放、奔騰峻偉見長。盛唐邊塞詩派的出現(xiàn),開拓了我國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個廣闊的領域,表現(xiàn)了盛唐時期激昂壯闊的時代風貌。當然,我們今天所指的邊塞詩,范圍要大一些,凡是表現(xiàn)軍旅生活的詩作都歸為這一類

  三、學習課文。

  (一)、學習《從軍行(其一)》

  1、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說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元年(742)遷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后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故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邊塞、閨怨詩轟動一時,有“七絕圣手”、“詩家夫子”之稱。《從軍行》組詩共七首,是詩人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戍卒懷鄉(xiāng)思親之情。(主旨)

  1)“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此句寫了環(huán)境、時序、風物、戍卒。在一片廣漠的邊塞之上,一座邊城的西邊,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樓上,一個戍卒孤獨地走上嘹望臺,從青海湖上吹來的秋風在黃昏時分顯得更加凜冽寒冷。此時此刻,戍卒的思鄉(xiāng)念親之情也正是最為濃烈之時。這是一幅悲涼而又傷感的畫面。

  2)“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當戍卒走上高臺,坐下,寒風瑟瑟,本就讓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傷離別”的樂府古曲《關山月》。笛聲嗚嗚咽咽,如泣如訴,如親人在呼喚,似征人在嘆息。笛聲如同一縷情思,飄向萬里之遙的故鄉(xiāng),征人的`妻子也同樣在思念久戍邊庭的親人。但是戰(zhàn)爭遠未停止,征人回鄉(xiāng)遙遙無期,只能是無可奈何的等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

  3、藝術特點:

  1)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xiāng)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

  2)側重寫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之音,從聽覺方面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上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

  4、小結:王昌齡邊塞詩的內(nèi)容豐富,主題多樣,表達的情感不止一種,此詩為抒寫思鄉(xiāng)之情。以音樂入詩,表達深情,是本詩寫作的一個特點。這首詩抒情方式較有特色。前三句敘事,后一句抒情。敘事連貫性較強,實寫所見所聞,真實感人;而抒情則虛寫,宕開一層,寫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暗示的表現(xiàn)方法。

  (二)、學習《薊中作》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高適 (700—765),字達夫,郡望為渤海蓓縣(今河北景縣)。二十歲曾到長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薊門,漫游燕趙,想在邊塞尋求報國立功的機會,在梁宋一帶過了十幾年“混跡漁樵”的貧困流浪生活。曾任封丘尉,安祿山之亂發(fā)生,他被拜為左拾遺,轉(zhuǎn)監(jiān)察御史,官至淮南、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最后任散騎常侍,死于長安。此詩一名《送兵還作》,是詩人于天寶十載(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邊境回程途中在薊中所寫。薊中,薊城,故址在河北盧溝橋北。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了邊塞風光,表達自己憂心邊事但請纓無路的苦悶心情。(主旨)

  1)“策馬自沙漠,長驅(qū)登塞垣。邊城何蕭條,白日黃云昏。”寫在邊城所見景象。詩人騎馬從塞外千里迢迢趕到薊城,登上這座邊城的城墻。只見邊塞苦寒之地,一片蕭條,白日當中,黯淡無光的景象。

  2)“一到征戰(zhàn)處,每愁胡虜翻。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寫詩人登城所見而引發(fā)詩人憂心邊事心情。詩人看到邊塞之地如此蕭條,民不聊生,就為胡虜?shù)姆磸团褋y而擔憂。難道沒有安定邊境的奏疏上陳嗎?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無能將領,讓他們無功受賞,令有志之士扼腕長嘆。

  3)“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盡管自己有著孫武和吳起一樣的謀略,但皇帝不重視也只能空自閉門嘆息。抒發(fā)自己報國無門的郁悶之情。

  3、小結:這首詩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高適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歲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邊城,觸景生情,想到無才無識者巴結討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邊地人民死活,弄得邊地狼煙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識者上書言事,卻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憂憤盡抒筆端。暗示手法的運用。“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語含諷刺,表面寫諸將,實際寫玄宗偏聽偏信。

  四、背誦詩歌,預習新課。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檢查背誦。

  二、學習《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岑參 (約715—770),祖籍南陽(今屬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屬湖北)。天寶三載(744),中進士,授右內(nèi)率府兵曹參軍。天寶八載 (749),入安西都護高仙芝幕,任掌書記。天寶十三載(754),入安西都護封常清幕,以大理評事兼監(jiān)察御史,充節(jié)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至靈武肅宗處,遷右補闕,后歷任起居舍人、虢州長史等職。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詩》編詩四卷。 熱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國,此湖乃是玄奘法師取經(jīng)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積達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為溫暖之意,中國古書稱之為熱海或大清池,它跨吉爾吉斯與哈薩克之間,四周天山環(huán)繞,匯集天山山脈流下的雪水,卻終年不結冰,故有熱海之稱。

  2、基本解讀:這首詩寫邊塞熱海地區(qū)的奇異風光,并借此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崔侍御的贊美之情。(主旨)

  1)“側聞陰山胡兒語”一句作引子,以當?shù)睾酥Z表明下文七句所說為真。水熱如煮沸的開水,熱得連鳥也不敢從上面飛過,但水中卻有又長又肥的鯉魚。在熱海的岸邊,青草萋萋,四季常綠,到了冬天下雪時,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連熱海周圍的沙石也是其熱無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燒著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樣。

  2)“陰火潛燒天地爐” 采用了聯(lián)想和比喻的手法,以下四句是詩人的思考和描繪。詩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燒,天地仿佛成了一個奇大無比的爐子,但為何偏偏烘烤西方這一個地方呢?其蒸騰的氣勢延及整個西域地區(qū)。

  3)“送君一醉天山郭”以下四句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的臨別贈言:我與你在天山城外飲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陽西下,落在熱海之濱;你為官公正,清廉無私,連熱海的炎威也為之消減。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朋友為官公正,使熱海的炎威都為之消減,熱海的“炎熱”與朋友的“霜威”對比,贊美了朋友的為官品行。

  3、小結:這苜詩描繪了邊塞奇異風光。詩人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熱海的種種神奇之處作了活靈活現(xiàn)的描繪,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詩人想象奇特,用筆夸張,收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此詩標題意思是寫一首熱海風光的詩歌送給友人崔侍御。詩中既寫了個人對邊塞奇異風光的感受,也借以贊美友人的為官品行。

  4、岑參邊塞詩的特點:岑參的詩筆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氣概。他以英雄主義的精神描繪邊塞的各種生活情景,常以好奇的熱情和瑰麗的色彩表現(xiàn)塞外遼闊壯麗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異彩,他還善于將見聞和經(jīng)歷分成一組組畫面,加以深入細致地描繪,他的邊塞詩想象豐富,氣勢磅礴,代表了盛唐邊塞詩的最高成就。

  三、學習《塞下曲》

  1、作者簡介:李益 (約748—827),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李益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他早年從軍,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寧等地 ,自編從軍詩50首。他的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于感傷,主要書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diào)。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明代胡應麟《詩藪》:”七言絕,開元之下,但當以李益為第一,如《夜上西城》、《從軍北征》、《受降》。李益詩名在當時就極高,詩作多被畫工入畫或度為樂曲,流播一時。有《李益集》,《全唐詩》編詩二卷。他的邊塞詩的思想藝術成就,從總體說,是中唐詩人所不可企及的。這些詩從多方面真實而形象地反映當時邊塞戰(zhàn)爭的實際,閃爍著現(xiàn)實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光彩。

  按內(nèi)容說可以分為三類:

  1)是描寫邊塞風光和日常生活。既寫了戰(zhàn)爭之暇,射箭習武的情趣

  2)主要敘寫邊塞戰(zhàn)爭的實際,贊揚廣大將士的報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并同情廣大將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擊朝廷戍邊無策和邊將腐壞無能。

  3)主要書寫自己的從軍生活和壯烈情懷。有的抒發(fā)了從軍報國、收復失地、安邊定遠的豪情壯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讀:這首詩情調(diào)高昂,用前代名將典故,抒發(fā)詩人報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主旨)

  1)“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人關。”這兩句以兩個典故表達了為保家衛(wèi)國,、寧愿戰(zhàn)死疆場也不希望活著回家。“伏波”,東漢馬援曾封為伏波將軍,他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漢書·馬援傳》)“定遠”,東漢班超立功西域,封為定遠侯,晚年因久處邊地而思歸,遂上書皇帝說:“如自以壽終屯部,終無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為沒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門關。”(《后漢書·班超傳》) 這兩個典故引用,詩人用“惟愿”、何須”二詞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貶。

  2)“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這兩句用兩個典故表明殺敵衛(wèi)邊必須徹底的態(tài)度。前典出自《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晉人與姜戎要而擊之,匹馬只輪無返者。”“海窟”,原義為大海,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堅決徹底消滅敵人的態(tài)度。后典出自《舊唐書·薛仁貴傳》:薛鎮(zhèn)守邊疆時,“時九姓有眾十余萬,令驍健數(shù)十人逆來挑戰(zhàn)。仁貴發(fā)三矢射殺三人,自余一時下馬請降。仁貴恐為后患,并坑殺之,更就磧北安撫余眾。擒其偽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曰:將軍三箭定天山,戰(zhàn)士長歌入漢關。九姓自此衰弱不復更為邊患”。這里是說殺敵不僅要徹底,還要留下得力將士,繼續(xù)鎮(zhèn)守邊關。

  3、小結:這首邊塞詩格調(diào)高昂,有盛唐邊塞詩余韻。全詩寫得蒼涼悲壯,神采靈動,意氣飛揚。“不墜盛唐風格。”(楊慎《升庵詩話》) 此詩最為突出之處在于對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練形象,準確生動。

《從軍行》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猛打猛沖,屢立戰(zhàn)功,頻頻榮升。

  2、理解“從軍” 板書:從軍

  3、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軍隊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 板書: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2、想去唐朝的邊塞,領略一下當時的邊塞風光,看看將士們作戰(zhàn)的情況嗎?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

  3、說說你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三、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可以象剛才這位同學一樣來讀,一個字一個字讀,里面有停頓。我們也還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

  4、教師范讀,青——海長——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說了。看看怎么讀?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5、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zhuǎn)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長安(西安),當時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畫圖出示以上地方。

  6、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xiāng))

  7、過渡語: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8、齊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9、多媒體出示古戰(zhàn)場圖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

  11、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zhàn)爭傷痛,我們發(fā)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fā)誓————

  12、“戰(zhàn)地記者”采訪戍邊將士。

  四、體會意境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棄家入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

  音樂起。師生齊讀(注重平仄。)

  五、品悟詩情

  過渡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盡管我們只讀了幾遍,那我們來聊聊吧。

  1、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畫面?

  2、指名說。

  3、同學們,這就是王昌齡給我們留下的邊塞詩。詩人又對他們付于怎樣的感情呢?就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呢?

  4、從哪個字體會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衛(wèi)邊疆的將士們呀,我————————

  2、搜集有關贊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

《從軍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并會寫一個生字,理解古詩的大意。 有感情朗讀并背誦古詩。 了解古代信息傳播的方式。

  ★過程與方法

  通過書下注釋、查找工具書自學詩的大意;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難點

  ★抓住重點詞語勾勒典型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邊疆戍卒懷鄉(xiāng)思親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學流程

  1、溫故知新——入詩文

  出示詩,這首詩學過嗎?老師想找一位喜歡這首詩的孩子讀一讀,《其四》《其五》談談感受引出邊塞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古詩《從軍行》,板書課題。簡介作者王昌齡。

  2、字字落實——解詩意

  讓學生大聲讀詩,學習一個“閨”字。能字字落實的清晰流暢的讀出古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借助書下注釋和參考書大體了解把握詩意,著重體會詩人的情感。注意在老師的引領下反復讀。

  3、津津有味——悟詩眼

  詩言情,那么這首詩中彌散著一種情感?“無那金閨萬里愁“進而通過孩子們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詩眼“愁”。從哪里看出作者的“愁”?這個問題希望學生通過讀詩抓住重點詞來解訣。

  通過出示“烽火城”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的理解古代傳遞信息的方式。獨坐黃昏詩人暮色思鄉(xiāng),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節(jié)。

  羌笛:介紹

  對于關山月這個意象,聽一聽古箏曲,談談別離鄉(xiāng)情。出示音頻 4、歷歷在目——繪詩境

  師:你無奈的是什么?你萬里愁的是什么?

  師:作為一名遠在戰(zhàn)場的戰(zhàn)士,此時此刻你想對家鄉(xiāng)的親人說些什么?------ (板書 懷鄉(xiāng)思親)

  作為一名戰(zhàn)士,你想對這無休止的戰(zhàn)爭說些什么?------ 同學們,你想對這位戰(zhàn)士說些什么?------

  小結

  孩子們,王昌齡是位偉大的詩人。在他筆下,一位凄涼哀傷的邊疆戰(zhàn)士形象躍然紙上。詩言情,詩更言志。短短28個字,精煉而富有深意。不愧是“七絕圣手”。我們又一次領略了古詩,這種中國古典經(jīng)典的文化。又一次領略的、了古詩的魅力。

  同學們我們在詩人的引領下看見了一位邊疆戰(zhàn)士眼中的畫面,這些情境可謂是滿眼哀愁,由景入情,體會戰(zhàn)士那種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讓我們一起想象著畫面,聽著這首關山月,齊讀古詩。配樂朗誦。

《從軍行》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猛打猛沖,屢立戰(zhàn)功,頻頻榮升。

  2、理解“從軍” 板書:從軍

  3、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軍隊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 板書: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2、想去唐朝的邊塞,領略一下當時的邊塞風光,看看將士們作戰(zhàn)的情況嗎?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

  3、說說你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三、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可以象剛才這位同學一樣來讀,一個字一個字讀,里面有停頓。我們也還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

  4、教師范讀,青——海長——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說了。看看怎么讀?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5、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zhuǎn)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長安(西安),當時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區(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畫圖出示以上地方。

  6、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xiāng))

  7、過渡語: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8、齊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9、多媒體出示古戰(zhàn)場圖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

  11、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zhàn)爭傷痛,我們發(fā)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fā)誓————

  12、“戰(zhàn)地記者”采訪戍邊將士。

  四、體會意境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棄家入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

  音樂起。師生齊讀(注重平仄。)

  五、品悟詩情

  過渡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盡管我們只讀了幾遍,那我們來聊聊吧。

  1、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畫面?

  2、指名說。

  3、同學們,這就是王昌齡給我們留下的邊塞詩。詩人又對他們付于怎樣的感情呢?就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呢?

  4、從哪個字體會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衛(wèi)邊疆的將士們呀,我————————

  2、搜集有關贊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

《從軍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的藝術技巧。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diào)曲》舊題。內(nèi)容敘述軍旅戰(zhàn)爭之事。本詩體現(xiàn)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

  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nèi)容,它在中國詩歌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jīng)常在這一帶發(fā)生戰(zhàn)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xiàn)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shù)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zhàn)斗的典型環(huán)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zhuǎn)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huán)境的險惡,戰(zhàn)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百戰(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zhàn)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zhàn)場”的景象:“百戰(zhàn)”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zhàn)斗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zhàn)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zhuǎn)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huán)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yōu)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yōu)秀篇章。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diào)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zhàn)場的特征,“百戰(zhàn)”極言戰(zhàn)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zhàn)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zhàn)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xiàn)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境界壯闊、環(huán)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鑒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xiāng)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fā)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huán)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布置作業(yè)

  背 誦 全 詩

《從軍行》教案(精選12篇) 相關內(nèi)容:
  • 《拐杖》教學設計(通用4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學會14個生字及新詞,認讀5個字(其中2個為多音字)。能力目標:能夠?qū)W習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句子的方法,能按照順序說一說圍繞拐杖發(fā)上了哪些事情。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能夠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 《信客》教學設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1、品味描寫信客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負面文化對農(nóng)村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的沖擊,了解傳統(tǒng)美德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2、體會運用細節(jié)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教學過程:一、簡介余秋雨及這篇作品的時代背景。...

  • 《水》教案(精選16篇)

    活動目標:1、理解詩歌內(nèi)容,有表情地朗誦詩歌。2、學習運用相同句式結構創(chuàng)編詩歌。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 《信客》教案(精選17篇)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思想內(nèi)容。能力目標:了解信客的職業(yè)道德和優(yōu)秀品格。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誠實守信品質(zhì),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教學重點1、了解信客的職業(yè)道德和優(yōu)秀品格。...

  • 《李時珍》教學設計(通用15篇)

    教學目標:1、在初步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習用抓住重點詞語的方法,了解《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教學過程:一、復習導入,整體感知。...

  • 一年級語文上冊ZCS教案(精選2篇)

    一、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學會 z c s三個聲母,讀準音,認清形,能在四線格中正確書寫。2、準確拼讀 z c s和單韻母組成的音節(jié)。3、學會zi ci si三個整體認讀音節(jié),會讀它們的四聲。...

  • 《稻草人》教學設計(通用17篇)

    教學目標:1,讓學生了解葉圣陶及他的一些童話作品.2,在有感情地朗讀這篇童話作品時,了解稻草人在田里所看到的幾件事,感受稻草人急別人所急,但又無能為力的思想.3,能簡要復述稻草人看到的幾件事.教學過程:一,借助插圖,簡介葉圣陶及他的童話...

  • 《手指》教學設計(精選15篇)

    【學習目標】一、能根據(jù)課文前的閱讀提示,自主學習課文,了解主要內(nèi)容,理解體會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點,學習作者描寫手指的方法。二、通過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領悟課文蘊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 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小蝸牛》教案(精選15篇)

    課題 小蝸牛 課型 新授課設計說明 《小蝸牛》是一篇童話故事,語言富有童趣。課文以對話的形式講述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與特點,小蝸牛在四季中什么也沒有得到。本課的導學案設計意在創(chuàng)設情景,領進了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

  • 教案模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亚洲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好看的91视频 | 国产精品一级毛片av | 久久久久久久久爱 | 艹逼大片 |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久 |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日韩国产变态另类欧美 | 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大全爱奇艺 |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 韩国午夜理论a三级在线观看 |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 重囗另类BBWSeⅹHD | 国产高清免费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免费黄片国产精品 | 特级毛片爽WWW免费版 | 天天爽夜夜爽人人爽曰 | 丰满少妇好大bbbbb | 欧美黄色大片在线观看 |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爱爱 | 欧美亚洲另类视频 | 无码人妻精品专区在线视频 | 男男av纯肉无码免费播放无码 | 91av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日韩亚洲大尺度高清 | 日本在线第一页 | 国产视色 | 四虎精品一区 |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中文av字幕 | 久久大学生精品视频 |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高清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亚洲精品蜜乳 | 波多野无码黑人在线播放 | 成人一区视频 | 二级黄的全免费视频 | 久久精品30 | 久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两个人日本WWW免费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