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懲罰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知道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時刻應該用“愛”去開啟學生的心靈,很多時候我們的一個笑容,一次課余懇談,有時是一個眼神,一句鼓勵的話,都會對學生產生長久的影響,你愛的奉獻會得到愛的回報,但我們細想一下,這樣的學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你老師的愛的學生,絕對儒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對他的寬容增加了他的放縱,淡薄了紀律的約束,這一點在我所帶的班中體會相當深刻。我們面對的不是幾個學生,而是幾十個。沒有嚴明的紀律,如何有良好的班風?
記得才帶這個班時,班級衛生工作我是相當頭痛,幾乎有一半學生好像沒有打掃衛生的習慣,輪到值日不是忘記就是不認真掃,應付了事,我也曾想到用自己的行為感化他們,每到課外活動打掃時,我親自去,協助他們一起干,堅持了相當長的時間是有所改善,可當你不在時,又偷工減料了,你還真拿他沒辦法,天天陪著你也實在吃不消,此時,我想到了懲罰,我把他們分成三個小組,早晨,中午、下午,采用小組負責制,幾個人捆在一起,包干到人,如果衛生扣分全組一起罰掃,(不知這個算不算體罰)說也奇怪,從那以后一直到現在,衛生工作我不用再怎么操心了。平時教室衛生保持也不錯,每天早上,那黑板都擦得干干凈凈,我自嘆不如,有時我擦黑板可沒他們那功夫。前后反差如此之大,我想是懲罰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班每周五的班會課中有一項內容是組長總結本組工作,并選出明星組員和表現最不好的組員,明星組員給予獎勵,那么表現最不好的組員,組長有權安排他到最后一個位置上坐一周,以示懲罰,這個效果非常好,這些學生往往會下來主動找組長希望給改正的機會。而且,有些表現不好的學生在下一周會被當選為明星組員。我想這一正一反,獎勵與懲罰,鮮明的對比,不能不在學生心中留下很多回味。
當然,懲罰特別要慎重,我認為當我們懲罰學生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首先一定要注意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好的就是好的,錯的就是錯的,不要一錯百錯,全盤否定;②懲罰的目的是警示學生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會有什么后果,不是為懲罰而懲罰學生,而是為教育學生而懲罰學生,換句話說,懲罰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③誰都會犯錯誤,但不是誰都會改正錯誤,受懲罰不要緊,要緊的是改正錯誤,關鍵不是懲罰,關鍵是接受教訓,改正錯誤;④要讓學生能坦然地對待懲罰,必須使學生明白既然犯了錯誤,既然有明文規定的懲罰,既然懲罰已不可避免,就是坦然地對待懲罰,接受懲罰,說重了,是尊重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說輕了是遵守“游戲規則”,沒有規則,“游戲”就無法玩下去了。比如踢足球,既然犯規了,即使是被罰點球,也要坦然對待,不服,就不要犯規,要避免懲罰,就要避免犯規,犯了規,就得接受懲罰。所以在此我所說的懲罰絕不是摧殘學生心靈的體罰,更不是打人,這里所說的“懲罰”是一種積極的,有意義的行為,而不是一種消極的被動式的“救火隊式”的行為。只要學生明白“我犯規了,理應受到懲罰”的道理,在我們的教育工作,適當用用既規范了學生的行為,又樹立了很好的班風,不是也挺有效有意義的嗎?回憶少年時代家長老師再三告誡、說服,不如父親臉上感怒的變化及罵聲,更能叫人考慮自己的錯失,當學生做錯事時,你的苦口婆心有時真是收益甚淺,說服不如怒斥,把結論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對他們的智能的發展也必有顯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