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視角閱讀 個性化感悟——《皇帝的新裝》教學案例
多視角閱讀 個性化感悟
——《皇帝的新裝》教學案例
建議思考的問題:
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化閱讀思維活動。
課前思考:
就《皇帝的新裝》的故事而言,學生是很感興趣的,但是要讓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地學習、分析本文,培養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則有一定的難度。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意識到在教學中,必須創設一種適合這個年齡段孩子、能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調動學生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可以有效地使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思維得到培養。
案例描述:
猜 想 故 事
上課伊始,我對學生們說:今天上課請大家先把語文課本放到抽屜里,全班同學都帶著疑惑的眼神照著做了,有些同學還嘀咕這是怎么回事。我接著問:“大家有沒有讀過安徒生的童話?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賣火柴的小女孩》”我說:“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會受大家歡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裝》。不過,首先,我想跟大家一起邊聽故事邊猜想。”
隨后,我便叫事先準備好的語文科代表朗讀,其他同學聽并猜想,猜讀時,到了一個新的開頭,不急于往下讀,而叫學生試著想像:
例如:讀到“為了穿得漂亮”,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都漂亮到了什么程度。
讀到“來了兩個騙子”,可以想像一下,這兩個騙子會怎樣行騙。
讀到“都看不見這衣服,”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會怎樣想,怎么辦。
讀到“這位善良的老大臣來到那兩個騙子的屋子里,”可以想像一下,這個老大臣看到騙局會有怎樣的表現。
讀到“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去看工作進行的情況,”可以想像一下,這個官員看到騙局又會有怎樣的表現。
讀到“皇帝很想親自去看一次”,可以想像一下,這個皇帝看到騙局又會有什么表現。
讀到“第二早上,游行大典就要舉行了,”可以想像一下,宮內宮外看著光身子的皇帝將會怎樣,結局會怎么樣。
學生表現的極為踴躍,紛紛舉手猜想自己心中的故事情節。
猜讀想像這一環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與想像力。隨后,“我以這篇課文的情節圍繞一個“騙”字展開,那么文中的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呢?討論后,明確,騙子——行騙,皇帝——受騙,兩位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小孩子——揭騙。這樣通過疏理情節使學生進一步熟悉了課文內容。
皇帝和騙子
以猜讀想像為契機,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評價故事中的人物。于是,我說:“下面,我請同學們來評評這是一個怎樣的皇帝。”學生有的翻書,有的沉思,慢慢地有些同學舉起了手。
有的說:“這是一個愚蠢之極的皇帝,他手下的大臣阿諛奉承,丑態百出。”有的說:“這個皇帝大愛慕虛榮了,所以才被騙。”有的說:“這是一個昏庸的、不可救藥的皇帝。他身為皇帝,不去管理國家大事,不去關心臣民百姓,而是整天呆在更衣室里,可見他是個昏君。”有的說:“這是一個虛偽的皇帝,他明明什么也沒看見,卻不敢說出來。當他意識到百姓講的話是真實的時候,他還擺出一副更驕傲的神氣,把游行大典舉行完畢。”……
對于皇帝,大家的意見還是比較一致的,而對騙子則肯定會有爭議,于是我問:騙子為什么用織新衣而不用別的手段來騙皇帝?你如何評價騙子?
有的同學馬上說:“因為皇帝極其喜愛新裝,所以騙子看準了皇帝的心思,用織新衣來騙他,可見騙子的狡猾。”而有個同學說:“老師,我對騙子的看法和大家的看法有點不同,我覺得這個皇帝整天只關心新衣服,不理朝政,騙子這么騙他,可能是希望皇帝能吸取教訓,改過自新,治理好國家。”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位同學話音剛落,全班就議論開了,有認為說得對,也有認為說得不對,并各自從書中找到依據。贊同者說:“騙子騙皇帝,以毒攻毒,好!”“騙子如果是壞的,那就應該把他們繩之以法,而課文結尾卻沒有這樣寫,可見作者也并不痛恨那兩個騙子”,反對者反駁:“騙子不值得肯定,從主觀上說他們行騙純粹是為了個人撈取錢財,課文當中對騙子的細致描寫中就可以看出。”學生的熱烈討論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對于學生的這些獨特感受,我充分予以肯定,并鼓勵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側面地分析問題,對文章要有個性化的理解。得到老師的贊賞,學生的學習興致自然就更高了,他們積極思考,對于剛才的回答又作出了自己的一些理解,比如有一學生說:“其實這個皇帝也挺可悲的,一個這么簡單的騙局就能騙了他,證明他的智商極低,他想知道哪個大臣稱職的愿望不僅沒有實現,還在自己的國民面前丟盡了臉,偷雞不著蝕把米,可悲啊,”另一學生對于大臣、老百姓不敢說真話這點表示自己能理解,他說:“如果當時他們說了真話,明擺著要引來殺身之禍。人應該要珍視自己的生命啊,所以還是以后再想辦法見機行事比較好。”類似的這種“出格”之言這里不再一一枚舉。
說 真 話
“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說真話,現實生活中是否有類似情況?”當我把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一下子安靜了,隨后,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贊賞地點點頭,學生說:“如有一次我做了壞事,由于害怕老師的批評,撒謊。”話閘一打開,學生馬上活躍起來,有的說:“有一次考試偷看,為了不讓同學恥和笑老師的批評,而不敢說真話!”有的同學甚至聯想到社會上的弄虛作假的事,如:領導檢查、假冒偽劣等等,不一而足,我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接著,我話鋒一轉:“請問同學們,如果你當時在皇帝游行的現場,會怎樣做,試結合生活經驗,討論一下有關說真話的話題。”有的同學馬上站起來說:“如果我當時在場,那我肯定不敢說,因為那明擺著是要殺頭的嗎!識時務者為俊杰。”有個同學反駁說:“我不怕死,我會大膽地說出來!因為做人要誠實。”經過一番爭論,后一個同學的話還是獲得了大家的普遍贊同,有個同學還用了“頭可斷,血可流,英雄氣概不能丟”這樣詼諧的語句,引得大家的一片掌聲。我也適時地進行小結: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時還要付出代價,作為一個人,要敢于正視現實,應該保持天真爛漫的童心,無私無畏,敢于說真話。如果每一個人都多一份真誠,多一份愛,那么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皇帝回宮后
在對課文內容的充分討論后,于是,我便引導學生續寫故事,我說:“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皇帝回宮后會怎樣?那兩個騙子的命運又如何呢?請你們拿起筆,大膽想象,續寫這個故事。”學生非常高興,紛紛地進行寫作。我在巡視時,發現有的說皇帝回宮后被活活氣死了,有的說兩個騙子逃走了,有的說皇帝改邪歸正了,有的說皇帝還是老樣子,不思悔改……真是五花八門。隨后,我又指名幾位學生朗讀自己的續寫,并當場師生一起點評。最后,再布置下個星期的班會課,進行課本劇表演。
課后反思:
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是學生帶著課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與感受走向教師,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教師帶著已經準備好的對課文的理解走向學生,把結果講給學生聽,因此,學生和課文的直接對話是閱讀教學過程 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本課的教學中就用猜讀、多角度討論等形式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主動去讀,專注地去讀,興趣盎然地去讀,概括人物性格,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而續寫故事、課后演課本劇則是讓學生實踐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整個教學過程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這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語文教學如何充分發揮語文的思維、情感優勢,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倡導語 文的個性化閱讀,確實是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