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助推行動 戲豆參悟人情——我與學生學習《社戲》一課的點滴體會
理念助推行動 戲豆參悟人情
——我與學生學習《社戲》一課的點滴體會
哈工大附中 高明杰
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的課堂教學,在充分尊重學習主體的興趣,體驗和感悟的同時,也極大促進了人的潛質開發,這是現代教育的人本位的回歸。因此,每一位現代教育工作者無不在課堂教學中去探索新理念與學生知行的結合點。為營建生動、活潑、和諧、有效的課堂環境,發展主體的思維能力而不懈耕耘。課例研究就是實現理念與行動的高效整合,反思學習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無論從教育者的反思,還是主體的良性發展上都有其深遠意義。
筆者認為,課例的研究應主要體現在下面的四個環節上:新理念的教學設計——師生學習行為的具體表現——教師的實踐反思——反思后的調整
下面,我僅從教授《社戲》一課為例,來談一下不盡成熟的作法和體會。
《社戲》選自《吶喊》,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傳統篇目。時代久遠,篇幅較長,一直以來是教學難度較大的一篇文章。憑借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再次教授此文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安排: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㈠理解小說的主題
㈡體會小說刻畫的人物形象
㈢理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②過程與方法
解題明義——感知整體——質疑導引——交流提高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勞動人民身上善良淳樸、熱情友愛的美好品質
二、師生同步的學習過程
鑒于學生心理年齡的特點和《社戲》情節內容的相對久遠,我在教學中采用“先入為主”的辦法,在解題中首先言明作者的寫作意圖:
1、導入 、解題
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學習了選自魯迅先生《朝花夕拾》的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今天我們來學習選自其小說集《吶喊》的一篇文章——《社戲》。請大家先看這句話:
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接近。(《集外集拾遺·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
師:魯迅雖然生長在城鎮,但外祖母家在農村,因而他從小就同農民有密切的聯系,受到農民的啟發和教育!渡鐟颉穼懹1922年10月,當時,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工人運動的高潮還未到來,黨領導下的大規模的農民運動也還沒有興起。這時,魯迅正生活在軍閥黑暗統治下的北京,選入課本的《社戲》作了刪減,原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寫在北京兩次看京戲。這兩次戲,都沒看好,折射了當時社會的混亂、污濁,而選入課本中在平橋村看到的“社戲”卻意趣盎然,永生難忘。與前兩次京城看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在作品中會看到勞動人民質樸、勤勞、熱情、友善的美好品質,因此《社戲》是一篇歌頌勞動人民的贊歌。
(解說:結合小說的背景的來解題,言明小說的主題。雖然講解內容較多,但學生有了較清晰明了的認識,先入為主)
2、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平橋村是怎樣的一個地方?“我”結識了哪些人?參與了哪些活動?
3、亮點賞析與質疑
(1)文章共40個段落,哪些語段最吸引你(或者打動了你)?結合文章內容說明理由。
(2)文章中寫到了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請結合具體語段以“ (雙喜、阿發、桂生、六一公公)”的形式說話。
(3)請同學就文中的某個細處質疑,并進行交流。
(解說:此部分教學在注重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真實的閱讀體驗,培養學生的語感。本環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只有疑從學生中來,學生的積極性才能空前高漲,才是尊重學生的最直接的表現。)
三、教學反饋:
(1)在整體感知中,大家能較好地理解文本,比較順利地解決了“我”在平橋村所處的“優待”地位。能具體地說明“我”參與的釣蝦、放牛、看戲、偷豆等活動。
(2)能透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深刻地體會小說刻畫的人物形象。
(3)在質疑中集中表現在a.寫景與看社戲有何關系?b.文章結尾“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哪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睂@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
老師針對學生的質疑采用了有效的導引:
① 小說的自然環境描寫一定與人物的心情、情感、故事情節相關。
②“豆好、戲好”是因為看戲、偷豆的特定情境令我難忘。與“和我看戲、偷豆的人”有關,與“我”以后的人生境遇有關,因此表達作者對理想的人生境界的渴望與追求。
四、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①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教學環節的設計,初步確立了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了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上的“會學”。
②能充分尊重學生的情境體驗,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
③最自豪的成功之處是引導了學生的創新學習。
在本文學習結束時,我發現一些學生面露難色,感覺知識含量大,不便于接受、消化。于是我提醒學生,我們能否找到一塊巨大的“磁石”將所學知識吸籠過來呢?學生的眼睛放出了熠熠的光彩。我繼續引導,這是一篇小說,其必具小說三個“要素”:人物、環境、情節,還將通過刻畫人物來反映一定的主題。
社戲 |
人物 |
環境 |
情節 |
(是誰?什么品質?) |
(江南夏初月夜美景) |
(看戲前后) |
主題 |
(①對勞動人民的頌歌②對理想人生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
學生不覺眼前一亮,化繁為簡。接下來,為鞏固學習本課的成果,提高學生的駕馭語言和思想的能力,布置了這樣的寫作題目寫在周記上。
① 我讀《社戲》
② 我對《社戲》的解讀
③ 好一出《社戲》
④《社戲》折射的人情美
下面是學生的作品中的精品展示:
好一出《社戲》
哈工大附中初二四班 曲天皓
人教版八年級下語文教材中的《社戲》一課以其文筆流暢和獨特的人物形象而為人們津津樂道。單是去說文筆流暢和人物形象,其他一些文學作品也同樣能做到;而是什么魔力使《社戲》能魅力長存呢?
本文雖以“社戲”為題,但本文的側重點卻沒有放在“社戲”上而只是寥寥幾筆(相對全文而言)便帶過了,這也使一些人認為本文應改名為“平橋村一夜”。其實不然。本文主要是要借平橋村淳樸的民風、詩情畫意的水鄉風光表現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追求和對自由有趣、天真爛漫的美好童年的回憶!吧鐟颉敝皇秦灤┤牡囊粭l線索。
本文行文流暢,尤其是中間往返途中的兩段描寫,文學色彩濃厚。古人云,“詩中有畫”,而我們的魯迅先生也做到了“文中有畫”---不僅是畫,連氣味、聲音也都原汁原味地傳達給了各位讀者:當“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時,我們雖身在東北卻仿佛置身于充滿豆香的豐收的羅漢田中;在作者心情“沉靜”而后“自失”的時候,我們的耳邊似乎也縈繞了“宛轉,悠揚”的橫笛聲;當“淡黑的起伏的連山”“遠遠地向船尾跑去”時,我們又感受到“潮平兩岸闊”,泛舟游弋的無比愜意……把讀者引入夢境般的意境,讓人的思緒隨著作者自由地在美麗的平橋村翱翔。
作者在平橋村不是孤獨的,自然有諸如雙喜、桂生這樣的小伙伴相伴。當然也不乏六一公公這樣和藹可親的老人。說到這就得提一提魯迅先生在文中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魯迅先生在行文時不只是去寫那些像豆子啦,樹木啦這類動也不動的東西,對人的描寫也是精妙至極。雙喜一次次“看出底細”,為“我”解圍時,一個機靈、善解人意的雙喜便躍然紙上;六一公公“將大拇指一翹”,把“我”大夸特夸一通時,那個眉開眼笑質樸憨厚的老六一便真在眼前了。當然,勤快的桂生,無私的阿發,這一個個小伙伴都被寫得活靈活現,有血有肉,細細去說起來真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呢。
美麗、民風淳樸的平橋村,頑皮機靈的小伙伴,難忘的社戲,美味的羅漢豆,在魯迅先生生花的妙筆下得以與我們見面,讓我們感受到“社戲”的獨特魅力。試問文壇奇葩?這邊《社戲》獨好!
教師評語:天皓同學的點評是精當的。能緊扣住“好”字,在景色和民風上作文章。對寫景的分析,小作者用了一句“古語云,‘詩中有畫’ 而我們的魯迅先生也做到了‘文中有畫’---不僅是畫,連氣味、聲音也都原汁原味地傳達給了各位讀者。 ”并示例說明。在分析平橋村的人物時,用了一個過渡句“作者在平橋村不是孤獨的,自然有諸如雙喜、桂生這樣的小伙伴相伴”,結尾總結。語言流暢,思維機敏,好!
我讀《社戲》
哈工大附中初二四班 柳辰
在晉代陶淵明筆下曾有一個桃花源,那里風景怡人,民風淳樸,與世隔絕,牽動一代人的心,成為一代人夢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境。
而一千多年后,在現代文學巨匠魯迅筆下又誕生了另一個世外桃源:這里的風景秀美迷人;這里的人們友善熱情。這就是《社戲》中的平橋村,作者的一片“樂土”。
一個月夜,月亮從云彩中稍探出頭來,散發出皎潔的光芒。一條大船像魚一樣在浪花里飛快地躥。兩岸的豆田里散出清新的淡香,撲面而來。耳邊響起的是悠揚的橫笛,仿佛天簌一般,將人的心一起帶動起來,幾個農家小朋友有說有笑,在船上前進……
這就是魯迅筆下平橋村的月色。儼然是一幅美妙的山水寫意畫。作者從多個方面生動傳神寫出了江南水鄉朦朧的月夜美,情景交融,充滿了詩情畫意,使人讀來如臨其境。而如此美好的江南水鄉之景,也正是作者所向往與追求的境界。
同桃花源一樣,平橋村的農民形象也給人十分深刻的印象。由于長時間目睹了當時社會的黑暗、殘酷,人性的沒落和扭曲,魯迅便有意塑造了一群生動鮮明的農村少年的形象。
在這群農民中,有善解人意的雙喜,熱情勤快的桂生,有淳樸寬厚的六一公公,有無私好客的阿發……而這些美好的品格正是在城市人身上所缺少的品性。
不妨設想一下,這件事若發生在城里人的身上,會怎么樣?阿發決不會說偷自家的豆,而會極力阻撓;桂生也不會去幫助買豆漿,舀水;雙喜面對六一公公的責備會矢口否認;六一公公也不會再給“我”送豆。而正是這些農民,是最重要的平橋村的一部分,他們淳樸善良的性格,成為作者最難忘的一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綜上所述,平橋村這片“樂土”就象征著一個理想的境界,牽墜著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教師評語:柳辰同學采用了比較分析的方法,把《社戲》與《桃花源記》在寫作內容(景與人)和作者表達的情感上進行了分析。也通過假想城鎮蕓蕓百態贊頌了鄉下漁民的淳樸、熱情、善良、無私。柳辰同學學習后對文本有獨到的理解與體會,很好。
2、不足之處
(1)對文章的主題先入為主,限定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缺少了一個探究的過程,也就無法出現“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
(2)未能有意識、有目的的讓學生感悟到主題(或中心)的突出必須依賴于細膩的具體情境。具體情境是文章主題得以實現的有力載體,應有意識地在教學中進行閱讀與寫作的結合。
3、再教此課的調整意見:
(1)在難點解析(即“質疑導引”)時,適時插進對作品背景的介紹,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贊頌勞動人民,有個幡然的頓悟。
(2)文中哪幾個具體的情境最能突出平橋村淳樸、善良、熱情、友愛品質?讓學生充分反思—在自己寫人敘事的文章中是否有具體情境的設置。
《社戲》一文的教學,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給我最大的反思是在課堂教學中怎么運用最恰當的方式和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讓我們的學生養成以思考為先導,以文本為載體,去解讀作者的思想;讓文章傳達出更多的信息點,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更加絢美,這將是我——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今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