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精選4篇)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
轉眼又是一年匆匆而過,回顧一學期來的語文教學工作,有收獲,也有反思,二年級的學生雖說不像一年級剛入學什么也不懂,但一些良好的語文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所以,這一學期,我的教育側重點還在于培養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一、培養主動識字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驗,注重教授識字方法,辦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同時,二年級識字仍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之一。讓學生識字,必須有內驅力,小學生喜歡讀故事,我告訴他們要讀懂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認識很多的字。為了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興趣,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漢字本身的魅力,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如:
1、自編兒歌識字法
2、動手演示記字法
3、辨部首想字義
4、拆字、合字游戲
5、做加一筆減一筆游戲借助這些方法主要培養識字興趣,讓學生每看到一個新字,都會動用各種方法識記,在識字過程中不是囫圇吞棗式的記憶字形,而是經過一個精細,辨認各個組成成份的階段,這樣做既鞏固識字效果,增強識字興趣,又養成勤于動腦的習慣。
二、培養閱讀習慣
我覺得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越早開始越好。一二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認識了七百多個漢字,所以此刻適時開發孩子的早期閱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二年級的學生,內部言語機制還不完善,注意力不穩定,有聲思維起主導作用,需要朗讀的大聲發音來組織思維、集中注意力,還有朗讀過程中,眼、口、耳多種器官,同時活動,加強了記憶,所以教學中我十分加強學生的朗讀,背誦方面的訓練,培養他們積累有價值的語言材料,并做到熟讀成誦的習慣。并鼓勵他們多讀課外讀物,背誦兒歌、古詩、名言,并定時安排課外閱讀任務,背誦任務,切實做到,勤讀書,廣積累為三年級的習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我的主要工作
1、切實做好備課工作。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預先備好課,課前再重新復習一遍教案的做法。在教學中我歸納了以下幾點備課原則:扣大綱,抓重點;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能圍繞本課時教學目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把復雜的資料進行變換,取其精華,有取有舍。
2、課堂教學能做到:教學目標明確,能認真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難點,善于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熱情,能有序地開展教學活動,體現分層教學,各類學生主動地發展。嚴把課堂教學質量關等。
3、作業的布置做到合理,習題做到少而精,不采用題海戰術,有代表性和啟發性,注重學生創新本事的培養,和成績登記。
4、抓好培優輔差工作。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培優輔差工作至關重要,僅有把優生培養好了,優秀率才能升高,班級才有榜樣;也僅有把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班團體掃清障礙,利于班級良好學風的構成。所以,我堅持做到有計劃、有效果、有記錄、有輔導、有鼓勵、努力提高合格率和優秀率。
5、對學生的作業情景、提問效果、課前準備等等表現都做出公正、準確的評價,對每次成績有提高的學生給予表揚,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進取性,鼓勵學生不斷提高。
6、突出章節過關,拓展知識視野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2
一轉眼,一學期又過去了,四個月的時間雖說短,但與學生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卻也令我回味無窮。隨著新課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學方法,讓我懂得了課程是一種實踐,只要用心鉆研、探索、反思、總結經驗,就可以把語文融入到孩子們當中,變成孩子們的笑臉,變成學生愉快的學習,變成學生更真實的發展。新課程要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變成一種真實的、動態的、發展的現實。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獲取了點滴的教學經驗:
一、教育教學齊頭進,教人教書教做人
開學那兩三天,同學們又見到了老師和自己的學習伙伴,雖然都有重新進入課堂的喜悅之情,但是他們的“開學綜合癥”又犯了。為了使同學們能較快進入學習狀態,我先和班里一起制定了班級的學習、工作計劃,并督促每個人都遵守,并且注意加強學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基本情況,隨時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障礙,糾正不良習慣和錯誤行為。兩周左右的時間,學生們開始慢慢的不再遲到了,上課講話的也少了,報告的次數也少了。更多的學生開始學會早到校,早看書,勤預習的習慣
穩住了學生的“心”之后,接下來是搞好課堂教學這個重要環節了。在二年級的課堂上,學生們則是充分體現出了自我主導發展的能力,作為老師的我則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輔助學生學習的上面。我大膽的放手,凡是學生想說的,凡是學生想做的,或者能自己學會的,我都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機會,不再包辦代替。通過合作學習不能完成的,我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比如:在教學《狼和小羊》這一課,在初讀課文之后,我沒有馬上分析課文,而是讓他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紛紛提問:“狼是什么樣的?”,“小羊呢?”“狼和小羊之間有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先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問題,小組討論,集中大家的智慧解決問題。在匯報交流討論結果時,各個答案也都呈現出來了,課文重點、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在課堂教學之后,我經常對一節課上學生的獨特解法、精彩回答,創新思維以及不足之處等等,進行反思,每天實踐一點,反思一點,使自己不斷在反思中成長。
二、在“寫”這方面
我把字寫的好與否當作陶冶學生情操的工具,一直強調學生把字寫得正確、工整、規范、漂亮!墩n標》中指出:“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寫字的基!币粋人的字寫得好與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門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學習習慣、意志品質及性格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我采用了“讀、看、評、試”的程序:“讀”時,讓學生討論“寫這個字時哪一筆最關鍵”!皩憽睍r,哪一筆最容易寫錯”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問題,整體把握寫字的規律;“看”之時,讓學生觀察老師的范字,引導學生發現和把握寫字時的要領;讓學生對老師進行“評,運用形體動作“嘗試”寫,并且舉辦作業展覽和評選書寫小明星等方法,激發了學生寫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寫字的技巧。
三、在學習能力形成方面
提倡學生積極參與各項語文活動,學會參與、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探索、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是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樂趣所在,將“玩”的教學感念引進入教育教學當中,使學生對這種活動的動機和興趣逐漸遷移到語文學習上,從中享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在探求語文教學進程中,我力求將機械重復的練習轉變為生動活潑的游戲,讓學生充分體驗語文學習的快樂,為他們語文學習的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矗盡管是“玩”,但我們決不是追求形式主義。我所倡導的"玩"是一種形式、一種途徑,"玩"是為了更好地學習語文,培植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四、在閱讀教學中
我反對無目的多讀,強調有層次的讀書。在學生習慣的培養方面,我注意讓學生在規范中學語文,打下學好語文的基矗這并不與在“玩”中學習語文相矛盾,習慣能影響人的一生,“個性”必須在一定的規范中張揚才不會使學生走上發展的歧途。所以,教學決不能從統得過死轉向放任自流,一定要嚴把“度”這一關。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都有一定的規范。如:個別同學站起回答時,其他同學
要注意傾聽,有意見可以舉手提出;朗讀或回答問題聲音要響亮語文學習的點點滴滴都需要有規范,都需要我們去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
“閱讀感悟、自學檢測、合作交流、展示點評、分層訓練、拓展延伸”。這24字的教學模式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門。24字教學模式需要加強老師之間的交流、探討。多組織研討和現場聽課、評課等活動,這些使得這一模式理念真正體現在課堂教學,扎根于課堂教學中,作用于每一個學生。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交流對話中大家思維的火;ǖ玫脚鲎玻悸繁淮蜷_了,思路又指引著出路,出路又決定課改教育的前途。
在這四個多月的教學當中,學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班級中可以增加一些閱讀、寫作有關的海報,又像是讓學生制訂合作計劃、等等,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們還不能很好地完成,可能是剛接觸這類型的題目,比較生疏,這有待以后多多實踐、指導。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3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個很美麗的故事,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的樸素的哲理。如何讓孩子們從課文中感受到這種“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情呢?
首先,我為孩子營造了一個和諧的課堂。教學中,我抓住了“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著。”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一路走來,孩子們通過閱讀不斷地理解課文,不斷地體驗著小鹿的感情變化。隨著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深化。如在讀出疑問后,我問:是老師告訴你們答案呢還是你們自己去課文中找答案呢?孩子們都說:自己找。一下子把問題拋給了孩子,孩子成了課堂的.主人。這樣,我的語文課堂為學生提供一個平臺,讓學生置身于教材中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共同體驗。
其次,注重情感體驗。《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讓學生感受小鹿的心情,如“小鹿和弟弟一起數了數,總共有三十二個,他們高興極了。”中“他們為什么高興?”孩子們說:有三十二個花骨朵兒!盀槭裁从腥䝼花骨朵兒要高興?孩子們立刻體驗到了:三十二個花骨朵兒將會開出三十二朵玫瑰花,那可好看了。又如“躺在床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么?”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么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
第三、注重學生的說話訓練。在課堂中我設計了2次說話訓練: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路過小鹿的'玫瑰花前,也會對小鹿說些什么?讓我們也來夸一夸小鹿的玫瑰花。特別是第二個說話訓練更是結合了語文課堂作業本中的習題,這樣孩子們在作業中就能有話可寫了,不會覺得困難。當然在課堂中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師語言不夠精煉,準備工作還不夠充分等。當孩子注意到“一天、一周、一個月……”時,有個孩子提出可能是一年,這時我沒有進行巧妙地引導,課堂中的引導過于生硬。當孩子們回答“為什么一朵花也看不到”時,有孩子提出:玫瑰花被綠葉遮住了。這是我只是讓另一個孩子給了一個直接的回答,其實可以在學習5—8段后在回頭點一點,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文探究是多么的秒,疑問可以在讀課文中解決。還有在理解了全文之后還應該讓孩子再整體讀課文,讓課文回歸整體。這樣,語文課上,除了讓孩子來閱讀理解外,還給孩子搭建了一個鍛煉說話的好平臺。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4
《筍芽兒》這篇文章是擬人體的童話散文,描寫了筍芽兒在別人的鼓勵下,不怕困難,努力鍛煉,終于破土而出,長成一株健壯的珠子。
這篇課文自我感覺好的地方:
1、以“是誰幫助了筍芽兒?”引出第1、3自然段,指導學生朗讀春雨姑娘和雷公公的文段。讓女生讀春雨姑娘,感受春雨姑娘的柔和和輕聲呼喚。讓男生讀雷公公,體會雷公公的聲音稍大和急促粗重的語氣。
2、在黑板上直接畫圖,展示筍芽兒在泥土中,眼前一片黑暗,到扭動身子,一個勁向上鉆,再到長成竹子的過程。雖然形象,但自愧自己畫工不好,由此萌發想學畫畫的想法。
3、課外擴展時,以“你喜歡筍芽兒嗎?”拋出,孩子總是喜歡答一些和文章無關的原因,而沒有從文章中找答案。下次應該這樣問“讀了這篇文章,你喜歡筍芽兒嗎?”引導出,筍芽兒分發向上的精神,并隱射出,這棵筍芽兒其實就是孩子自己,雖然有爸爸媽媽的幫助,但是要破除而出長成健壯的竹子,最終還是得靠自己。春雨姑娘就像自己的媽媽,總是溫柔細膩,雷公公就像自己的'爸爸,嚴格而又粗重。得出這樣的結論固然很好,但是卻不知學生有沒有深刻體會。
不足之處:
1、本篇課文生字較多,不宜采用集中學習帶讀的方式,學生讀著讀著就沒興趣了。并且本課的生字可擴展的空間不多,不應一一細致講到位。如果放在課文中采取隨文識字方式更好。
2、文章1—5段采取模仿朗讀、感情朗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鼓勵學生朗讀,都只停留在淺層面上。在6、7自然段時,因見學生反映不好,更是匆匆走了過場,沒有抓住重點。“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嘰嘰喳喳地叫著……”沒有很好地利用圖片進行朗讀和仿寫。
3、第6自然段,問筍芽兒看到了什么時,部分基礎較差學生打不出來,其實問題很簡單,由此可以看出,孩子課堂上不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