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篇1
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導入時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結合科學課的內容,積累一些花的名字,讓學生報花名,并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花,說一說喜愛花的原因。引出課題,也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學習。
我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倡導能動、自主、師生平等的探究方式學習,每堂課前讓學生充分預習后,從文本中找出三個知識點、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帶著自己感興趣問題聽課,幾年以來我發現,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整節課的環節設計,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解決容易寫錯的生字時,發現學生對“焦躁”的“躁”字出現混淆,生成了形近字的比較環節。再讓學生從整體感知全文后,給課文分段,本課的重點部分,是課文的6——8自然段,整體寫太陽花燦爛多姿,生機勃勃。
9、10自然段,寫出了單獨的一朵太陽花生命短促,不遺余力的生長過程。尤其是太陽花的美,文本描寫得淋漓盡致,為此我給學生配上了優美的音樂朗讀,然后談體會,讓他們盡情享受這種文字與音樂的交融,在優美的情境升華情感,這部分朗讀,我給學生留下了與文本對話的空間,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生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獲得了思想啟迪。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本節課我設計以讀代講,讀中感悟,自讀自悟,探究交流的`方式,整節課讓學生有感情地讀描寫太陽花美的語句,從中感悟太陽花的色彩美、形態美和經久不衰的頑強美的原因,體會課文蘊含的道理,順理成章地達到學習目的。
另外,我希望學生能從語文課堂中,獲得更多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的積淀,充分體現新課改的大語文觀,我很重視寫作方法的積累。學生很快就能從文中,找出與寫作方法相關的知識點,如比喻、對比、側面描寫、擬人、借花喻人等多種寫作方法。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不足之處:
1、當學生學習太陽花的色彩美時,如果及時出示課件展示太陽花的美麗,對學生美美地讀有關句子一定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語言文字的訓練還不是很到位,課堂中老師牽著學生走的現象嚴重,還不敢完全放手。
3、課前我設計教學時忽視了詞、句的環節,我錯誤地認為第一課時,只讓初讀感知即可,沒有重視語言文字的訓練,比如:偃旗息鼓,慵倦無力、經久不衰等詞理解得不徹底,以后我還要再接再厲。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篇2
新教材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系,著眼于青少年的人格發展和現代語文能力的提高,理解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集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漢語性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如在教學《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他們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多向互動合作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合作。在教學中,讓學生提的問題成為教師的資源,從而實現多向互動合作,如教“中國石”8、9自然段時,我在學生初讀這兩節后,讓學生主動說,質疑問難,學生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就提出了許多不理解但十分重要的問題:如“中國石”屢屢奪魁,為什么只有它屢屢奪魁呢?為什么排長專門騰出一個抽屜放“中國石”?就這么區區一塊小石頭,為什么在我孤獨寂寞的時候能給我溫暖和快慰呢?“奉為至寶”是什么意思?等等,這些都是教學的寶貴資源,我及時加以開拓,運用使課堂教學教達到互動。同時在課堂上,我注重讓學生提“兩種問題”的教學方法,使師生,生生和生師之間產生互動。一類是學生自己弄懂了用來考別人看是否能懂的問題,可說:“我考考大家……”另一類是學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問題,用來請教同學或老師,可說:“我請教大家……”這樣,教師不僅是教者,也是學者,思者和聽者,從而為多向互動合作教學策略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進行多向互動時還應提倡生生之間兩兩互動或小組合作學習互動,包括組內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和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小組合作學習,合作的內容可以是互相檢查對方活動,互相表達自己的看法,互相討論問題解決,互相競賽鞏固認知,共同操作發現新知等。
想象能讓課堂變得生機勃勃,展現出千姿百態的語文課堂;能讓孩子們更好地展現自己心靈深處的圖畫,只要我們去發掘、去引導,就能讓課堂變成一個快樂的海洋。在教學《美國的小興安嶺》一課時,一想到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孩子們就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其它一些書上沒有的畫面;比如:青蛙呱呱的叫著,蛇懶洋洋地爬著,黑熊在春天跑步,東北虎在森林中咆哮;人們在秋天采摘著山葡萄、木耳;挖參的人群在深山中尋找著寶貴的人參。小朋友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等一些天真爛漫的畫面從而加深了小興安嶺的美麗景色的渲染,讓小讀者更加熱愛小興安嶺,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古詩教學中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學生興趣。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詩興趣,還可采取了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如詩文表演、古詩接力賽、給詩配畫、辦古詩專刊手抄報、配樂詩朗誦等。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大大激發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日漸高漲。如教學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設懸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寫了一首七絕,在詩中直接將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位大文豪是誰呢?這首詩叫什么呢?是怎么寫的呢?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它五彩繽紛的生動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旁白,悅耳動聽的音樂,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靈活便捷的交互性,資源儲存的豐富性,為語文教學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在講述《黃山奇石》時,教師可著重抓住第三段,這一段中的第1、3兩句圍繞“奇”字并列介紹了兩處景觀。由于運用比喻,再加上“飛、落、站、伸、指”等動詞,把這兩塊巖石形態之奇表現得十分具體生動。兩層間用第2句銜接,使文章顯得連貫、緊湊。可讓學生細細體味,感受“奇”處。當學生了解這些方法之后,課件出示圖片“天狗望月”和“仙女彈琴”這兩塊奇石的形態,看著眼前兩塊形象逼真的石頭,配上悠揚的古箏聲,學生浮想聯翩。現代教育技術能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探究和意義構建的途徑獲得知識,注重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使學生獨立思考的主體性得以體現創新教育要求的新型的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計算機通過對教與學資源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講,實現教育優化的理論與實踐。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篇3
無可置疑,語文老師們普遍感到了網絡所到來的便利與優越,但我也感覺到了語文教師最關注和迷惑的是關于教學模式的選擇,即落實到具體操作上出現了一種盲目性和無序性,因為這畢竟是一項嶄新的課題,尚無章可循,我在課程整合的實驗中借鑒了許多專家的優秀經驗,結合實際,在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有效的探索,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
1、轉變了教學理念。
開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研究,最關鍵的問題是有效促進了教師自身理念的更新與轉變。即由過去的以“教”為主的傳統語文教學舊模式,改變為現在的以“學”為主的“整合”教學新模式,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觀,從而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學習狀態,轉變成為現在的自主式與開放式的主動學習狀態,極大地改變了死記硬背式地學習抽象的語文知識、思維活動受到嚴重壓抑的狀況,充分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特別是調動了他們的思維積極性,有效提高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自由、和諧、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2、改變了學習工具。
通過整合,把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有機地融為一體,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學生使用計算機獲取、處理信息就像使用電話、鉛筆、橡皮那樣自然,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培養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
在實驗中,把計算機作為認知工具,采用"任務驅動"和"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構建新型教學模式,通過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驅動教學,有意識地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相聯系的橫向綜合教學。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自我表現的機會,通過互查、互評、互幫、互學等活動,為學生共同尋求答案、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舞臺。
4、培養了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的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課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活動中,根據學生特點,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多媒體及網絡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創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通過主動地建構知識,提高了創新能力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5、訓練了實踐能力。
傳統學校教育強調的只是書本知識、對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課堂教學的小環境與學生豐富多采的家庭、社會生活的大環境嚴重脫節,面對信息時代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通過整合,把以教科書為中心轉向利用多媒體組成的教材體系和社會大課程中。學生可以方便的獲得書籍、光盤、網絡上的信息及軟件,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習,以此提高實踐能力,為終生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篇4
近段時間,尤其在假期參與完研修后,總覺得我在教學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即便養成了隨時筆記,隨時寫感,但還是感覺自己總結的不夠及時,不夠完善。
其實現在才是我們大展身手的好機會,新課程的改革如浪潮一樣涌來,于是有人困惑,有人迷茫,有人甚喜。其實,我認為最重要的應該是教師的觀念轉變問題。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沒有教師的參與,課程改革也就成了空中樓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無稽之談。
然而,當前最要緊的問題,就是仍有老師用老方法教新課程,方法還是那樣的方法,將學生視為知識的容器,肢解文本,嚼碎后喂給學生,學生得到的是無味的知識殘渣。一些老師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胸無丘壑,目中無人。學生一直在被動的接受,于是語文課堂,變成了對課文的講解,課堂被撕裂的粉碎,沒有了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體驗。學生成為老師和課本的奴隸,成為課堂的配角。倘若這樣實在是新課改的悲哀。
新課程標準最核心的理念是“自主、探究、合作”。我們學校也一直堅守自學自律,所以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一點,把握課程的基本實質。其實,我們不是要課課精彩,但必須課課精心。要始終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自己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充分的貼近文本,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課堂上,學生能說的,讓學生說,學生能問的,讓學生問,學生能寫的,讓學生寫。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動起來,讓學生深刻得走進課文。
例如我們五年級學習的第一單元:我愛閱讀。學習過這一單元,我們應該讓學生從心底里懂得:閱讀的重要性,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再在后期培養他們養成閱讀的好習慣,從而真正的讓閱讀影響孩子們一生。這其實也就是課程標準里提出的“要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的具體實踐。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力爭讓自己所教授的每一個學生對閱讀充滿興趣,把閱讀作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閱讀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必需品。
一個語文老師若能讓自己的學生愛上閱讀,則功莫大焉。若再讓每一節語文課,都成為學生的課堂,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那才真的是功德無量。新的學期,轉變觀念,繼續上路,看看自己,再看看前方,自己的路還有很遠……
語文課堂的教學反思 篇5
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在“課內比較學”的熱潮中。在學校眾多青年教師的帶動下,本學期我仍然參加了語文教研組的“同課異構”教研活動。每次聽課后的評課活動,讓我受益匪淺。有人曾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美國學者波斯納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他還提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一名教師的成長有多么重要。那么,我們應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能力呢?
教學反思是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是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是強調“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的各個方面、環節進行,但其中主要的是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際操作的反思,因為它是提高教學質量最重要的環節。教學反思按教學進程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
一、教學前反思
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后的反思,忽視或不做教學前的反思。其實教師在教學前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不僅是教師對自己教學設計的再次查缺補漏、吸收和內化的過程,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這一理念的過程。
1、開課是否合適。開課即新知識在原有知識基礎上的生長點。只有起點合適,才有利于促進知識遷移,學生才能學,才肯學。起點過低,學生沒興趣,不愿學;起點過高,學生又聽不懂,不能學。開始準備按照書本知識的順序。經過反思,我認為適當談話,營造學習本節課的氛圍,不但起到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效果,而且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重點是否突出。重點即新知識的起點和主體部分。一節課內,首先要在時間分配上保證重點內容重點講,以重點為中心,輔以知識講練,引導啟發學生加強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點,講中出重點,才能使整個一堂課有個靈魂。
3、難點是否能突破。難點即閱讀中大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它要根據教材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學生的基礎來確定。
4、疑點是否找準。疑點即學生易混和易錯的知識點。疑點要結合學生的基礎及實際能力來找。只有事先做好充分準備,教學時才能有意識地設置懸念,讓學生積極思考,質難質疑,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教師指導則點到為止,讓學生自己把能力充分發揮,將疑點搞清楚。5、讀寫是否結合。語文學習是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也要通過一定的強化練習才能掌握。另外,小學生還具有好動不喜靜的心理特點,因此,教學設計時要把訓練當做一條主線,自始至終地講講練練,練練講講。
二、教學中反思
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達到的效果,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設計思路和方法,做到教學“活案”巧妙“增刪”,靈活調控,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1、學生的參與狀態。學生在課堂上主體地位的確立,是以一定的參與度做保證的,學生沒有參與,或參與得不夠,就算不上"主體"。學生的參與狀態,既要看參與的廣度,又要看參與的深度,就廣度而言,學生是否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了,是否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就深度而言,學生是被動地、應付地學習,還是積極主動地探究。一切都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學生的交流狀態。交流是培養學生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生為主體的一種具體的體現,課堂上,教師只有創設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在這個環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動的,他才能和同學、教師進行平等的對話。開始時,我以同桌之間互相交流,發現有的組別同學關系不好,知識面差距過大,造成不能很好交流,于是我又允許有的以前后桌為單位交流,使學生能夠互相交流。
3、學生的達成狀態。在課堂上,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有無切實掌握這些知識,并將這些新知識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體系中融會貫通的能力。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在獲得知識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主動的跟進、共鳴、投入,每一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盡可能大的進步與發展。在致力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是否能使“優等生”“吃得飽”,讓“慢生”“后進生”吃得了,真正學有所得,各得其所,從而使不同的人在語文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將來源于實踐的知識,又上升到理論,學生能比較輕松、自如地在有趣的實踐活動中將問題一步一步地分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后反思
教學后反思,即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不僅能使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現問題,找出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化、理論化的過程。
1、成功的`經驗。它可以是教學設計的奇思妙想,靈機一動;也可以是教學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舉;更可以是師生交流的精彩發言,火花顯現……這些成功的經驗值得以后借鑒。
2、失敗的教訓。對教學過程中的節外生枝,要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今后在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教學的應變。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種“想法”要比自己平時想的要高明得多。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4、教案的修正。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除了上述提到的問題以外,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么新發現?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并將其記錄下來,可以成為今后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教師時常進行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教師的發展需要用心去努力達成,必須具備一種自發學習和研究的意識。不論是教學前、教學中、還是教學后都要自覺反思。總之,重視反思,及時反思,深入反思,有效反思,并持之以恒,堅持反思,提高反思能力,是教師成長的不竭動力,是教師不斷超越自我、提升品味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反思,使原始的經驗不斷地處于被審閱,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存精,去偽存真,這樣經驗才會得到提煉,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