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精選16篇)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
《難忘的潑水節》敘述了周總理在西雙版納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情景。通過描寫傣族人民歡迎周總理,周總理穿著傣族服裝和傣族人民一起潑水祝福,把快樂和幸福帶給他們,體現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心連心,表達了周總理和人民群眾心連心的深厚感情。本文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所以講課時按文章順序來進行,讓學生體會到周總理對人民的關心,與人民的心連心。學習本課,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周總理的可親可敬,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總理的人格魅力。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敬愛。
一、教學效果
為了體現“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這一情感重點,在教學中,我以“情”為契機,通過大量資料,讓學生充分了解周總理。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從中體驗總理和人們之間的深厚感情。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體會傣族人民為歡迎總理所做的準備,通過朗讀去感受人們對總理的無限的崇敬。然后,從總理的穿著,可以看到總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從而感受總理偉大而平易近人的優良品質。特別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朗讀,可以說孩子們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噴薄而出,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處
1、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通過多次指導學生閱讀,讓學生感受周總理的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感受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歡迎的激動與熱情。讀中悟,悟中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心連心的魚水之情。
2、課堂上我利用激勵性評價,鼓勵學生大膽回答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評價語言豐富、多樣化,評價實效性強。
3、識字寫字仍然是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重點。本課教學時,我引導學生識記生字,并學會積累和運用本課生字詞。
三、不足之處:
1、課上,沒有盡可能地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朗讀方式,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自悟,學生有些被動,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學生的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處理不是很到位。
3、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只強調應注意什么,沒有把學生可能寫錯的那個字強調說出來,這樣下次還是容易記錯。
四、改進措施
在課前一定要備好課,從教學環節的設定、目標的確立、重難點的把握、字詞的處理、課上資料的拓展,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對課文內容也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給學生講好課。我覺得以后還要多努力,課前還是要多下一些功夫的。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2
小學語文第四冊《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描寫了敬愛的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可是,上完這節課之后才發現,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因此,在上這節課之前,必須講解一些有關于周總理的事件,讓學生了解周總理的基本情況,明白了周總理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了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難忘。
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通過朗讀,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疤貏e”“敲起象腳鼓”“趕來”“灑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等,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學生們知道,正因為總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會這樣高興。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這些,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口頭語言的表達能力的訓練,引導學生說完整話,并對表達好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學生說話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變成了愿意說、想要說。比如:用“笑容滿面”、“一邊......一邊......”聯系現實說一句話,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手來,有個同學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爸爸一邊抽煙一邊看電視。我又借此向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知道我在上課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我沒有充分利用好所出示的課文插圖,對學生觀察插圖沒有做適當的指導,更沒有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方位去觀察插圖.....希望在以后的教學路上,通過學習,我能夠不斷進步,在大家的幫助下,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3
《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富有強烈的感情,富有深意的課文。李蘭英老師課堂上學生們很活躍,也認真的跟著老師學習課文。大部分同學能夠積極舉手發言,認真動腦筋思考問題,孩子們對識字游戲非常感興趣,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是這節課堂中我認為最有收獲的地方。這應該要是一節情意綿綿的語文課。學生在教師滿懷激情深情的語言的激勵下,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徜徉于語言文字的海洋,主動地讀,快樂地想,盡情地說,熱情高漲。通過歸類識字教學,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重點指導要求要會寫的字,學生通過反復讀,正確認識生字,本節課我特意設計了游戲環節,通過猜字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動作演示、語言敘述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識字方法有很多種,我覺得我可以多運用一些識字方法,讓孩子們更有效的記住生字,語境識字也很重要,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識字,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多組詞,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課堂中范讀的時候應該更有感情一點,學生最善于模仿,在要學生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要對他們有要求,有錯誤的時候及時提醒,朗讀必須認真指導他們。
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把課文中要求會寫的字,讓學生們正確書寫出來,所以在指導寫生字時,我是在黑板上進行了范寫的,但是其中也有不足,低年級的孩子寫生字時容易讀錯寫錯,筆順也會有點不清楚,所以老師在范寫時,應該嚴格要求孩子們先書空跟著老師在黑板上一筆一劃地寫,老師要一筆一劃指導,并且每一筆都要慢慢地讓學生跟上來,筆順要說清楚,筆畫名稱也應該更具體,同時要提醒學生在寫字時注意三個“一”,寫字、握筆姿勢、坐姿要規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習。教師在課堂上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把更多的時間、機會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地思考,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教師一步驟一步驟地要求學生完成,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能讓課堂變成充滿生機的課堂,學生在思維流動中,只是不斷充盈,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4
《難忘的潑水節》文字雖少,但所呈現出來的場面是熱鬧的。如何讓二年級的學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間所體現出來的激動與興奮是我在預設教學目標時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在預設教學過程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媒體,拉進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二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原本,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的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適合運用媒體營造情境的文本,媒體使用恰當,可以起到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的作用,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2、變換形式,提供學生多次朗讀的機會。
朱作仁教授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教學中,把讀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給予學生。本文雖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奮;谶@點考慮,我在教學中注重肢體語言與朗讀的配合,低年級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體、動作和教師語言的引領下,學生們盡情高呼:此時此刻,他們仿佛就是潑水節的一分子,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一讀讓你覺得最激動的句子或段落時,學生都分外投入,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有機的整合。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5
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故事!耙荒暌欢鹊臐娝潯北淮鲎迦嗣褚暈樽蠲篮,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敬愛的周總理的到來,使傣族人民沸騰了,人們“敲起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著一串串喜慶的花炮,迎接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銀碗與人們互相破水祝福,同慶盛大的節日。
一、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在本課第一課時教學中,初讀課文后,我引導學生直奔重點段5-8段進行教學,語文課文的學習應當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文本挖掘可以訓練的資源,例如,用“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練習說話,考慮到低年級的學生語言積累不夠豐富的特點,老師及時架設梯子,引導孩子說“掃地時,我們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吃飯時,我們一手____________,一手____________!庇辛苏Z境,孩子們的話匣子就打開了。有的同學說:“掃地時,李明一手拿著掃把,一手握著畚斗,仔細地把垃圾掃掉。他干得多么認真。 庇械耐瑢W說:“吃飯時,我一手拿筷子夾菜,一手端著碗,吃得津津有味!”
課文的第7、8兩段語言非常有特色,“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這個句子主謂倒置,強調了傣族人民幸福、難忘的感受。這樣的句式應當讓學生模仿練說,以便在今后的寫作中能夠自如的運用。為了降低表達難度,我創設了語境:
多么____________,敬愛的周總理!
多么____________,傣族的潑水節!
多么____________,火紅火紅的鳳凰花!
多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
學生看著圖片,頭腦中的詞匯和生活積累被充分激發,語言如汩汩清泉流出:
多么神奇!人民廣場的噴泉!
多么和藹可親!敬愛的周總理!
多么開心!20xx年的六一兒童節!
多么絢麗!元宵節的煙火!
二、感受總理和人民心連心
可是,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就會大打折扣。于是,我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了解周總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輝的一生。教學中,我引入了周總理的故事。低年級孩子的思維是感性的,故事最能引起他們情感的共鳴,這個小故事在教學中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傣族人民的風俗學生也會感到比較陌生。為了縮短與文本之間的距離,為了了解傣族,本節課中我采用了直觀教學,提供了傣家竹樓,敲象腳鼓,跳孔雀舞,潑水節等圖片,播放《月光下的鳳尾竹》這首傣族樂曲,充分展示傣族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面貌,引起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
當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能獲得愉快的時候,課程也就適應了學生的發展。這節課抓住了“祝福”這一契機,巧妙地扮演了幾個角色,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當中,引導學生自由主動地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使學生明白了要學會為別人祝福,從而也感受到了總理對人民深沉的愛。這就是說,創設有效的課堂情境,把知識、能力、情感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高效而快樂的學習。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6
《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描寫了敬愛的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墒牵芸偫淼臅r代離現在的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距離,為了讓學生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特殊感情,課前我讓學生搜集周總理的事跡,我又向學生介紹了周總理的生平,還講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故事,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鋪墊。
為突破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節,為什么使人“難忘”? 如何理解 “總理和人民心連心” 這一重點。教學中,我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 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讀文中體會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如“火紅火紅”一詞,表明了傣族人民當時開心和幸福的心情。“特別”、 “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體現傣族人民的高興心情。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族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寫“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本節課不足的地方,我覺得對課文的朗讀,我的示范過多,以至于學生通過自己的理解而生成的個性化的朗讀很少,另外,在課堂上,我應該將學生課外搜集的資料直觀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這樣給學生的感情朗讀做下鋪墊,能更好地在朗讀中發揮作用。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7
《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描寫了傣族人民和敬愛的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
一、教學效果:這篇講讀課文,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既生動又形象。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課文里,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疤貏e”“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等,無不體現了傣族人民的高興心情。學生們知道,正因為總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會這樣高興。第四自然段,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第五自然段,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華。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再聯系之前對總理的'認識,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二、成功之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領會文章內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讓學生自讀為主,在此環節中,我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先是課前收集資料,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提問題。小組合作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在學習生字的時候,讓孩子們大膽想象,用換部首、編順口溜、編故事、猜字謎等方式來記憶生字。因為是學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記憶也很深刻。
三、不足之處: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對課文的理解大打折扣。
四、改進措施:讓學生閱讀課輔資料,課余時間查找資料,了解周總理的生平,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體會傣族人民為歡迎總理所做的準備,通過朗讀去感受人們對總理的無限的崇敬。然后,從總理的穿著可以看到總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從而感受總理偉大而平易近人。
【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教學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句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課文里,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疤貏e”“敲起象腳鼓”“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等,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學生們知道,正因為總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會這樣高興。第四自然段,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
不足之處:規范自己的語言。說話時應該盡量簡潔,評價語應該盡量多元化。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8
一、回顧整節課的教學,從一開始的設計,課件的準備,到觀看課堂實錄,比較成功的地方是注重了以下幾點
1、走進文本
周總理的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所以,讓學生理解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令人難忘,就有一定的難度。在學習課文之前,讓學生自己利用書籍、網絡等資源查閱關于傣族的潑水節、周總理及其他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資料,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的能力,也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導入環節,播放過潑水節的視頻后,又出示周總理的圖片,簡介了周總理,這樣,學生基本上了解了故事背景,容易走進文本中去。
2、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在課文的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想象讀,齊讀等,同時,我注意做好朗讀前的感情渲染與鋪墊,讓學生有感而發,做到感情充沛、聲音自然,并通過自己的理解讀出個性。
在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這一部分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周總理把水潑向誰?向他們祝福什么?學生說后表演讀,興趣盎然。從這里,學生真正感受到周總理的可親可敬,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深情,充分感受到周總理的人格魅力。
3、讀文悟“情”
課文中很多詞語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無一不體現了傣族人民的高興心情。教學中,我注意抓住這些詞語,在語言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這種深厚的感情。
4、角色表演
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正確的理解字、詞、句,并能靈活運用字詞句,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課堂表演就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字詞句的一種很好的方式。本文中周總理潑水時“端、拿、蘸、潑”,引導學生用動作演一演這些動詞,不僅揭示了詞語的含義,而且通過比較使學生更清楚、更深刻,更有趣地理解了詞義,課堂教學也充滿活力。
一個學生演周總理,其他同學演傣族人民,互相潑水祝福,學生情趣盎然,也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二、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有以下幾個亮點
1、導入環節
①利用優教班班通上的資源,播放潑水節的視頻,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為理解課文做準備。
、跇祟}幻燈片,背景填充運用的是動態圖片。
2、細讀課文環節
①“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痹诔鍪具@句話時,集中了一下學生的注意力,因為這里特別設計了一個動畫,是為了帶給學生動感,形成視覺沖擊力,化靜為動,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②在小結“傣族人民是怎樣歡迎周總理的”這個問題時,播放花炮滿天的圖片,再配上聲音,力求創設節日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突出場面的熱烈。
③在朗讀第三自然段時,配上背景音樂,烘托一下氣氛,讓學生感受到當時隆重而熱烈的場面。
3、指導寫字環節
①利用優教班班通上的資源,學生書空。
②利用白板背景中的田字格,示范寫字。
、劾冒装宓恼古_,指導寫字。
三、不足之處
本課為調動學生積極性設計的環節:表演總理和傣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的情景,由于讀的次數少,學生接觸少,感悟少,表演時雖很有興趣,但不會進入角色表演。
四、改進方案
表演完之后,讓學生互評,指出優點和不足。比如:周總理的表情應該是“笑容滿面”,傣族人民應該是“歡呼”,這樣對課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9
教學本篇課文,第一次感受到孩子們想主動獲取知識,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本節課老師和學生都特別開心。
這篇課文我直接出示課題,先板書“潑水節”,叫學生說說自己對它的了解,孩子興趣很高,說的比較好,然后我就直接指導寫“潑”。寫完“潑”,我就把完整的課題補充完整,這時叫學生質疑,學生問題提的到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走進課文。學生自己主動的自由讀課文思考,讀完后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而且回答的特別準確。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板書“周總理”,你對他有哪些了解,學生沒有舉手的,此時學生都看著老師,他們想從老師那里了解這個人物。老師看到他們有主動學習的欲望,請看大屏幕,老師簡介周總理,此刻學生聽的可認真呢!
本節課我打亂了以往的教學方法,效果很好。學生了解了總理后,人們為了歡迎總理,他們都做了什么?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找到后叫學生看畫面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怎樣讀才能感受出人們對總理的歡迎呢?學生繪聲繪色的朗讀,效果可好呢。
看圖看總理的服飾,再叫學生到課文中找出描寫總理外貌的句子畫出了,學生動作快,找的'準,讀的好。
本節課在落實課題時,學生在讀總理與人民潑水時,感受到他們互相祝福時,在此我叫學生展開想象,補充句子,總理潑水時潑到老人他會祝福老年人——————潑到年輕人他會祝福———————潑到孩子們他會祝!獙W生的思維特別活躍,補充內容非常好,說的內容非常廣泛,效果好。于是老師抓住時機進行寫話訓練。此刻如果總理來到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過潑水節,你會怎樣做?總理會怎樣做呢?
今后我會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每個孩子都喜歡學習語文。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0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我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時注重了這一點。
課文導入,由學生感興趣的兒童歌曲入手,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習興致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學課件的直觀性,在學生理解的關鍵處展示,調動了學生多種思維,輕松愉悅地進入課文意境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識記的過程中,利用猜字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動作演示、語言敘述等形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最后讓學生自己想方法記生字,給學生學習的自由。
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尊重了學生的閱讀需要。“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在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生理解的需要,給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在讀書時做記號,調動學生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來感受、體驗文章蘊涵的感情,同時,這也是一種讀書的能力和習慣。
“以讀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有感情地朗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這篇課文洋溢著熱情,就像火紅的鳳凰花,撒滿字里行間。在人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中,在周總理與傣族人民潑水的過程中,都抒發著興奮與歡樂。因此,在課文的教學時,我主要引導學生通過讀來體會文章的感情,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想象讀,齊讀等,同時,我注意做好朗讀前的感情渲染與鋪墊,讓學生有感而發,做到感情充沛、聲音自然,并通過自己的理解讀出個性。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1
下面是關于《難忘的潑水節》教學反思范文,僅供參考!
本課兩課時未完成我預期的教學任務,但效果不是很差。在第一課時主要用于朗讀,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本課的場面描寫是課文的一大特色,描寫具體、生動。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勾畫文中人物外貌、動作神態的詞句,并反復朗讀,在讀的基礎上體會文意。抓句段中的關鍵詞,并引導學生進行仿寫句段,這一點本人認為是自己在本課的教學中的亮點。無論是知識點還是人物思想上,都做到了滲透了德育思想的教育。一位共和國的總理能尊重民族風俗,這正是贊頌了周恩來總理與傣族人民心連心的崇高品質。
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本人從題目入手。因為學生有讀熟課文的基礎,幾乎所有的學生能抓住題眼。以“難忘”為題眼,強調此次“潑水節”的不同尋常直接點明文章主題,同時注重了本課的插圖。課文有一幅占一個一整頁的插圖,而且畫面人物清晰,主次分明,所以在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圖文結合,用好本課的插圖有利于引導閱讀。又以閱讀來加深對插圖的理解,在這一過程,學生大多數能背誦4——5自然段。
讓學生閱讀課輔資料,課余時間查找資料,了解周總理的生平,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教學中,引導孩子們體會傣族人民為歡迎總理所做的準備,通過朗讀去感受人們對總理的無限的崇敬。然后,從總理的穿著可以看到總理和人民挨得那么近,從而感受總理偉大而平易近人。特別是最后兩個自然段的朗讀,可以說孩子們的感情是水到渠成的,噴薄而出。(因為這個部分是緊扣主題的,表現出了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幸福和快樂,正因為如此,讓人難以忘懷)在引導學生讀的時候帶著幸福和歡快的情感來朗讀。(本人認為這個環節還是一個亮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領會文章內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則讓學生自讀為主,在此環節中,本人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和過渡的作用。先是課前收集資料,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提問題。小組合作給學生快樂的學習體驗,在學習生字的時候,讓孩子們大膽想象,用換部首、編順口溜、編故事,字謎等方式來記憶生字。因為是學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記憶也很深刻。
在板書的過程中抓住難忘的幾件事重點突出,簡明地反映課文主要內容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2
今天,我在二年四班執教了一節校級教研課,這節課是在梁校長的點撥和指引下完成的,是關于“語文教學策略更有效地使用”的一節教研課。
經歷了幾次的試教,經歷了幾次的教案重組,最終3月20日下午,和全體老師一起走進一個新的語文教學的嘗試。
此時此刻教研課結束了,但自己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現在特把自己的感受總結如下:
一、“會在語文教材中做足文章!
這句話是出自語文教研員張晶老師之口。很榮幸在這次語文教研課上,進修學校的張老師親臨我的課堂,和我們一起交流。張老師聽完課之后意味深長地說:“語文課文不像數學教材,每個例題、練習,給的清清楚楚,教師稍一用心,就會明白,自己講什么,怎么講。作為語文教師,所面對的課文教材沒有現成知識點、訓練點,每一節課教學需語文教師要真正走進課文,和文中的作者共鳴,理清每一課的工具性、人文性!甭犃藦埨蠋煹脑捨疑罡凶鳛橐幻Z文教師的身上任務之巨大,但也更加明白想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有所獲更需自己面對每一節課要多看、多思、多為學生著想。
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這句話出自我校的梁校長之口。為了讓我更好的以教材為藍本,引領學生走進教材,讓學生在學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一條條、一串串”這種類型的數量詞以及初步認識比喻句,會仿寫文中的比喻句;引導學生感受總理和人們心連心的情感;幫助學生體會到傣族人們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快樂、幸福。在真正教研之前我和梁校長進行了幾次試教,試教過后我總是感覺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是語一出,學生的反應很緩慢,甚至有很多次我話一出,學生的想法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反。試教后當我失落地望著梁校長時,她居然將我領至另外一個班級,同樣的問題她比我更完整地表述,更有指向性地表述,學生立刻知道怎樣做,而且學生表述的結果和我內心的想法不謀而合。此情此景,梁校長說:“不要總說學生不行,試想,你講清讓人家做什么了嗎?你的每一句過渡語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了嗎?你真的走進學生的內心和學生心與心的交流嗎?”一席話驚醒夢中人,是呀,我在為誰服務?
那么自己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句過渡語,應該為教學所用,為學生所懂,尤其是我們的過渡語的設計不僅是為了教學順利進行到下一個環節,更是為了學生所學的提升。
教研課結束了,它所帶的精神上的壓力是巨大的,但在和梁校長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在和同仁們的課后交流中讓自己覺得自己是受益最多的,它讓我更加地明白在語文教學這塊陣地怎樣做學生是樂有所得,得到更多。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3
在聽了高老師的一堂課后,我自己也上了這一課,也進行了總結:《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堂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保證了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時間,在自學、交流匯報中比較扎實地掌握生字詞的讀音,理解詞語的意思。從開始的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生字詞,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們讀得津津有味,每個小朋友都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小組匯報時,更是體現了合作的精神,接著在小組內讀一讀最喜歡的段落時,小朋友們更是熱情高漲,躍躍欲試,讀得有聲有色。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讀了課題,我讓學生質疑,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要滋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千萬不能越俎代庖,質疑讓學生享受到了主體的地位,點亮了他們思維的.火花。再如在朗讀詞語的時候,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將詞語讀出感情。接著教給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語的意思的方法,這也是課標對低年級詞句理解的要求,當學生提到“提桶拿瓢”這個詞語的時候,我能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根據部首猜猜桶、瓢與什么有關,再出示生動的畫面,再如:吉祥如意,先聯系上下文讀一讀,再聯系過年的時候的情景,讓學生了解了詞語的意思。當然課堂上也有不足之處:如少數同學的朗讀還不能做到正確,書寫的姿勢還不夠端正,還需繼續訓練。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4
教學本文時,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關鍵詞語,在語言環境中品詞析句讀文,使學生在讀文中體會傣族人民與周恩來總理之間深厚的感情。課文里,開篇的“火紅火紅”一詞,就明顯地顯示了傣族人民當時的心情是如此開心和幸福。“特別” “趕來”“撒滿了鳳凰花的花瓣”“一條條龍船駛過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歡呼”等詞句,無一不體現人民的高興心情。課文從總理的穿著,神情和動作著筆。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水紅色頭巾”;慈祥和藹的神情“笑容滿面”;快樂的動作“接過”“敲著”“踩著”。所有的這些描寫都體現總理的可親。寫“周總理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傣族人民向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體現了總理和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我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氣氛,讓學生感情朗讀課文,細細品味文中的語句,學生在讀文中不知不覺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摯的感情。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5
成功之處:
一、個性朗讀,體會情感
通過讓學生大聲朗讀,如“那天早晨,人們敲起象腳鼓,從四面八方趕來了。”“周總理來了!”“周總理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焙驼n文的六、七、八段。通過朗讀,感受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歡迎和周總理親近傣族人民、和藹可親,來感受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的心連心。
二、落實語言文字訓練
在朗讀句子時,如“火紅火紅的鳳凰花”中讓學生說出火紅火紅的詞組形式,并讓學生自己說出詞語進行造句,在朗讀“周總理一手端著盛滿清水的銀碗,一手拿著柏樹枝蘸了水,向人們潑灑,為人們祝福。”與“傣族人民一邊歡呼,一邊向周總理潑水,祝福他健康長壽。”這兩個句子時,讓他們運用“一手…….一手…….”“一邊…….一邊…….”來造句,并在做同步時,對這兩個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知道兩個動作之間的關系。
不足之處:
總的來說,還應注意通過朗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學會處理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如在課堂中學生提出的“為什么傣族人民光著腳”的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說課下我們來查資料一起解決。在指導學生寫字的時候,只強調應注意什么,把學生可能寫錯的那個字不要強調說出來,這樣小孩容易記錯。在課前一定要備好課,查好資料,對課文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給學生講好課,以后還要多努力。
《難忘的潑水節》語文教學反思集合 篇16
《難忘的潑水節》是一篇充滿溫情的精讀課文,“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課文就是描寫了敬愛的傣族人民和周總理在一起過潑水節的無比幸福的歡樂情景,體現了總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人民的總理和人民心連心,周總理是人民的好總理”是這篇課文的情感重點?墒牵芸偫淼.時代離現在的少年兒童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學生不容易理解周總理和傣族人民之間的那份無法言明的感情,這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是很不利的。
對學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說教。因此,課前事先布置學生搜集有關周總理的有關資料,了解周總理的生平,了解他忙碌而又光輝的一生明白周總理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總理一起過潑水節會感到如此幸福。這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之后在教學中我特別注重了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例如在教學人們怎么歡迎總理的這一環節,抓住“人們在地上鋪滿了鳳凰花的花瓣,好像鋪上了鮮紅的地毯!边@一句話,先讓學生看插圖,然后說說在什么時候或什么地方見過紅地毯?學生有的說在人們結婚時,有的說公司開張時,還有的說歡迎重要人物時,在說到這里時,我順勢說到:“是呀,紅色代表喜慶,代表高興,F在就請你扮演傣族人民了,請你用你的朗讀來表達你對總理的熱愛吧!”學生們的朗讀還是比較激動的。在小學生的心里,國家領導都是高高在上的。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周總理的和藹可親呢?我利用課本中的插圖,先讓學生自由說說總理的穿著打扮,再讓學生讀讀課文在學生讀完后,思考“從總理的穿著打扮上你看出了什么?”學生:“總理和傣族人民一樣了!翱偫聿幌裎覀兤匠R姷降念I導高高在上。”“周總理臉上笑咪咪的,一點兒也不像我平常見到的大官那么嚴肅。雖然學生沒有說出一些好的詞語,但從他們的語言中,他們已經感受到了周總理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了。
這節課我還特別注重了學生動作表演。周總理來到人群中接過象腳鼓一段,以及潑水時的歡樂場面,讓學生離開座位親自來表演一下,既親自體會了當時的歡愉場面,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我還發現了一系列的不足。沒有盡可能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沒有充足的時間讓生自讀自悟,……學生沒有完全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在今后的教學中在各位同事的幫助下,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教學方法都會逐步改變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