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1
《動物王國開大會》是部編版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童話,課文主要講了動物王國要開大會,老虎讓狗熊通知,狗熊在狐貍、大灰狼、梅花鹿的提醒下,一次又一次才把通知說清楚。通過狗熊四次播報通知,讓學生明白發布通知時要把重要的內容說清楚、說完整,故事情節生動有趣。
一、教學效果:
1.本文對話多,適合練習分角色朗讀,還要抓住本單元的朗讀要求“讀出疑問句和祈使句的語氣”,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借助標點指導學生練習朗讀這樣的句子。同時要了解通知的幾個要素。幾個教學目標如何落實,需要在教學時好好設計費些心思,第一課時讀整體感知課文,知道課文主要內容是老虎讓狗熊發布通知,一共發了四次。寫字教學落到了實處。
2.嘗試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在簡單的復習之后,讓學生借助動物圖片說出課文主要內容,圈畫狗熊發布四次通知內容,進行了第一次、第二次通知的學習,幫助狗熊思考第三次通知內容、書寫第四次通知,在角色對話中了解通知的要素,然后讓學生觀察句末的標點符號,初步發現祈使句的表達形式及語氣,然后讓學生嘗試。
二、成功之處:
語文下冊,是一篇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全文篇幅很長,共有18個自然段,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第一次接觸這么長的課文,學習起來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我打破常規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輕松學習本文。本課設計采用讀思結合的策略,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注重低年級教學中的識字與閱讀兩項能力的培養。多種策略,訓練語言。本文是一篇蘊含語言訓練的童話故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看插圖讀故事的方法訓練學生的觀察與朗讀能力;提煉語言,分析狗熊發布的四次通知,發現語言表達的技巧;圍繞通知,展開活動,使學生在補充語言和分析提煉通知中的`有效信息的過程中了解通知的要領;最后通過復述故事、表演故事,達到訓練語言,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這樣,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到文的教學,降低了識字難度,遵循了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又使識字教學過程充滿童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新知。
三、不足之處: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回答交流缺乏積極性,未能實現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四、改進措施:
在完成識字、讀書基本任務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說話練習,鼓勵學生運用課文的句式說句子,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成就感,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將長文中的重要信息理出,引導學生反復感知,不但大大地降低了學習難度,還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2
《月亮的心愿》是新課程語文第二冊的一篇有趣的課文,課文講述了月亮看到一個小女孩準備第二天去郊游,于是想讓明天是好天氣。后來又看到另一個小女孩因為要照顧生病的媽媽,而寧可不去郊游,她決定還是讓明天下雨。第三天,孩子們一個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我覺得,課文有很多懸疑吸引著我的注意,同時也吸引著學生的興趣。但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們一年級的老師卻采取了各自不同的上法。我是這樣設計環節的: 在課文教學的過程中,先讓學生體會月亮的`兩個不同的心愿:一個是明天晴天,一個是明天下雨,產生這樣的矛盾現象,讓學生帶著新奇,帶著疑問,去學習整篇課文。課文沒有明講第二天是晴天還是雨天,只是說“兩天后的一個艷陽天,孩子們一個也不少地走在郊游的路上”。在學到最后一小節時,我問學生,月亮的哪個心愿實現了?雖然學生中發生很多爭執,但仔細閱讀課文的同學還是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我接下來的設計卻遇到了很大的麻煩。我這樣問:同學們,其實月亮的心愿也可以說只有一個,你能讀讀最后一小節,想想月亮的心愿是什么嗎?這個問題直到下課,也沒能從學生的嘴里說出來,那就是月亮想讓每一個孩子都去郊游。
同年級的另一位老師是這樣上的:她沒有像我似的提煉出月亮的兩個心愿,而是在整體感知的情況下,讓學生說說月亮的心愿是什么?這樣學生在分析課文以前,已經能知道月亮的心愿是“讓孩子們一年級語文下冊語語文,月亮的心愿教學反思
都去郊游”了,學生的回答沒有遇到我教學時的那種困難。但這樣的設計在教學時則缺少些懸念,難以引發學生的興趣。 也有其他的老師沒有把教材挖得這么深,教得倒也順暢,目標也能較好地達成。所以教完這篇課文后,引發我幾方面的疑問:
1、月亮的心愿到底應定位在兩個矛盾的“晴天、下雨”上,還是“讓孩子們都去郊游”。 2、如果月亮的心愿是“讓孩子們都去郊游”,那應該采用怎么樣的教法讓學生保持學習時的強烈好奇心。
3、把月亮的心愿定位在“晴天、雨天”上,是不是也可以?而揭示“讓孩子們都去郊游”目標的達成,是否可老師適當點拔? 4、一年級的課文到底應該是較粗淺地分析,還是帶領孩子深入地體驗課文的意思?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以上的疑問,希望各位有見識的同仁能給我有用的建議,這也是我的“心愿”。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3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后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歡樂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
故而,我以兒歌《快樂的節日》導入課文教學,為的是借助那輕快跳躍的樂曲渲染歡快活躍的課堂氣氛,催發學生活潑、興奮的心情,以拉近和詩歌流露的情感距離,易于學生入詩、入景、入情,直至人隨文動,情隨歌生,達到人、詩、歌合一的境界。因此孩子們學得非投入認真。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4
《水媽媽的孩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本一年級語文第二學期第七課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有趣的知識性童話,文章講述了風伯伯讓娃娃們每人去找一個水媽媽的孩子的故事。這篇課文充滿了想象,語言上也很有特色,是老師和學生都喜歡的一篇課文。
這是一篇童話色彩很濃的科普性短文。這個故事介紹了烏云、彩虹、濃霧、露珠、白霜、雪花和冰的形成都離不開水,是水的變態,和泉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一樣,都是水媽媽的孩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但寓知識于生動的故事情節之中。
風,來去自如,變化萬千,隨心而至。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風伯伯”以及他的“娃娃們”。七個娃娃分別帶來的是烏云、彩虹、濃霧、露珠、白霜、雪花和冰山,這些事物有的在空中,有的在地上,有的在水中。正因為風具有自由、快速的特點,具有“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的能耐,娃娃們能找到這些事物,并帶回來,讀者就不會覺得奇怪。這里的想象是那樣的貼切、合理,又生動、有趣。在兒童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東西都會奔、會跳,能思考、能說話。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童話故事,經典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家喻戶曉,神奇的《哈利波特》風靡世界。《水媽媽的孩子》為孩子們所喜歡,也就不足為奇。用孩子所喜歡的、熟悉的童話的方式,來講自然科學知識,對孩子們的`學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這篇課文非常適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年齡特點。
這篇課文的語言、表達很有特色。 通篇文章才156字,但長句、短句錯落有致。如“你們每人去找一個水媽媽的孩子來,可不能找泉水、溪水,也不能找江水、河水、湖水和海水。”這是第一節中風伯伯說的話,句子字數比較多,但讀起來沒有反復冗長之感,反而充滿了情趣。第二到第八節共七句話,句子較短,結構相同,讀起來富有韻味。全文句子長長短短,短短長長,行文靈動,秒在其中。
文章詞匯豐富,用詞精確,很值得學習。
其一,風娃娃們帶水孩子的表示動作的詞沒有一個是重復的,“抱、圍、捧、采、披、摘、背”,動感十足;
其二,動詞和名詞搭配精妙,“烏云”蓬蓬松松的,體積比較大,像棉花,用“抱”;“彩虹”長長的,不寬也不窄,像圍巾,用“圍”;“濃霧”用“團”;“露珠”圓圓的,小小的,用“顆”;“白霜”是平鋪的,用“披”;“雪花”似花,用“摘”;冰山是山,太重了,只能用“背”。這樣的描寫很有畫面感,口中念著文字,腦中想著圖畫,樂在其中。其三,量詞和名詞搭配講究,你看:一朵烏云、一條彩虹、一團濃霧、一顆露珠、一層白霜、一片雪花、一座冰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暗藏玄機。假如把“烏云”和“雪花”的量詞對調,變成“一片烏云”、“一朵雪花”。“一片烏云”則太大,如何抱得了;“一朵雪花”則不太符合實際,雪花一般是薄薄的一片,再說“一朵”也太小了(一朵雪花就是一個六角形的晶體),如何摘。對調以后,放在文中讀起來,風娃娃們找到水孩子以后的那種輕松愉快之情就淡了許多。
這篇課文還有一個特點是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第一節說風伯伯要娃娃們去找水媽媽的孩子,中間第七節講了娃娃帶回了各自找到的水媽媽的孩子,最后一節寫風伯伯夸獎娃娃們找對了。故事敘述有條有理,內容有頭有尾,結構相當完整。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5
本單元由《山青青》、《小樹謠》、《古詩兩首》、《春雨的色彩》、《世界多美呀》五篇課文和“語文百花園二”組成。
本單元內容旨在讓學生感受春天的美麗景象和勃勃生機,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下面談談我在本單元教學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讓學生在不同方式的朗讀中感悟兒歌語言的美
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后,我組織學生用不同的讀法去感悟兒歌語言的美。比如,在《山青青》這一課,我指導學生學習“樹青青,草青青,山花朵朵笑盈盈”這句話時,我先點名讀,然后追問這一長句里你最喜歡哪一句,為什么喜歡。同時讓學生通過朗讀讓人們體會到樹、草、山花的可愛,接下來再點名讀,指導朗讀、自由練讀、點名讀。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讀感受到兒歌中描繪的意境美后,再問“山花為什么笑”。讓學生感興趣,才能使學生有想象空間,更能體會到兒歌之美,景色之美。
二、引導想象,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小樹謠》一課時,在學完課文之后,我讓學生說一說:小樹對小鳥說了些什么?引導學生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創造性的積累。小鳥聽了小樹話后會說些什么呢?讓學生充分交流,體現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和想象,強化學生的口語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重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是智力活動富有創造性的重要條件,教《春天的.色彩》一課時,在討論小鳥的爭論問題之后,我設計了天空練習,春雨是( ) 。你們瞧,春雨落在( ) ,( )就( )了。以此來啟發學生想象還會有哪些小鳥?他們會認為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孩子們認為藍色的,春雨滴在小河里就成了藍色了。春雨是白色的,下在白色的樓房上,白樓房沖洗得很干凈。春雨是五顏六色的,下在大地上,大地就變成五顏六色的了”等等。
今后,我要不斷學習,不斷思索,不斷改進,在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與課改一同成長。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6
教學《青蛙搬家》,故事淺顯易懂,但要讓孩子真正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并以此指引自己的做法,這對于只有六七歲的孩子們來說,并不容易。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很重要。
一、提問要有層次。
第一層次,提問“為什么青蛙會遭遇這樣的下場?”,這是分析原因。第二層次,提問“我們幫青蛙出出主意,它應該怎么避免悲劇的發生?”這是思考怎么辦。第三層次,當學生想到了辦法,但辦法有漏洞時,應引導修正。提問:“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么評價青蛙?”以此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去接近青蛙失敗的本質。
二、評價要以積極評價為主。
學生經過思考后對問題的回答,也許有偏頗之處,但答案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教師應該給予孩子理解、肯定、贊賞,給予積極評價,這樣有利于激發孩子思考的欲望,將思考向縱深生發。如案例中的積極評價語:“是的!”,“哦,真會想辦法!”“這真是一只謙虛的青蛙,大度的青蛙,有團隊精神的青蛙!令人佩服!”
三、引導在關鍵處。
案例中學生說如果青蛙坐在大雁的背上,這樣它就可以張嘴說話,不會掉下去。這個學生是開動了腦筋想了一個避免掉下去的`好辦法,卻不是青蛙掉下去的實質原因,如果老師把課上到這兒就結束的話,那孩子們無法深入本質去考慮問題。因此這就需要考驗老師處理課堂生成的能力。給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后追根溯源,追問:“哦,真會想辦法,如果你就是站在下面的人們,你聽到青蛙大聲地說是自己想到的辦法,你會怎么評價青蛙。”孩子們自會豁然開朗,認識到如果這樣青蛙也會被人們批評驕傲,批評不禮貌。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7
本文成功之處:
1、教態是值得肯定的,提問題、和學生互動、與學生對話,等等,都很自然,笑容可掬。學生也表現出了真感情。
2、預先設計的`幾個問題引導,也很成功。小鴨子為什么捉不到小蟲?小鴨子是如何救小公雞的?學生學得也很快樂。
3、課堂氣氛很活躍,我采取了開頭和結尾都動起來的形式。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備好了,但是自己卻不熟悉,到了課堂上更多的是臨場反應。
2、本課遺憾的是,學生思維還是沒有打開,沒有我想象中的活躍。平時上課過于依賴教材,導致學生思維呆板。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8
本節課通過朗讀、想象激發了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韻文語言的優美。另外,采用結合課文插圖背誦、師生合作背誦、表演背誦等多種背誦方法達到了背誦的目的。仿寫韻文的.小練筆,能夠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和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鼓勵學生課后走進大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9
在第一課時,讀字詞時,主要理解“荒島”和“孤零零”。我就問孩子們什么是“荒島”?他們都很踴躍的積極舉手發言,但是都認為荒島上還是有些植物、動物的,但是沒有人。而且,插圖上畫的小熊旁邊有幾朵花,小孩子就說了,樹上畫的還有花呢。如果這樣子理解,荒島的感覺就無法出來,也就無法感受最后小島綠樹成陰的美麗場景。于是,我就跟孩子們強調,“荒島”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只有小熊一個人的地方,即使有一些樹,也是枯黃、死掉的.樹。有了前面的渲染,讀到后面的“漫山遍野、綠樹成陰”的時候,孩子似乎特別能感受這種綠色的美,讀起來非常愉悅。但是,我繼續問他們,小熊用了多長時間才完成改造的?小朋友就又到書上去找,從“種呀種呀、種了很久、一年兩年”可以看出小熊付出了汗水與堅持,才換得了小島現在的一片綠色。只有付出才能有回報。
那么小熊一開始是一個人,感覺孤零零的。我就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經驗,想象一下他們什么時候感覺孤零零的,有學生舉例說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他一個人在家時,感覺孤零零的,于是我讓學生想象一下爸爸媽媽不在家,只有一個人在家時的心情,大家的心情立馬就沉了下去,可見能夠體會到小熊的那種孤單、害怕。那么你是小熊,你現在最想干什么呢?很多人說了爸爸媽媽回來,有人陪我。那這樣子,就能理解小熊下面的舉動了。最后,小熊不停的說“歡迎你們”,孩子的語氣不是太到位的,因為前面有一個修飾詞“不停”,可見小熊是非常的開心了。于是,我就讓孩子想象不停的說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并且進行了示范,孩子馬上就能讀好了。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10
我在《所見》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這樣做的:
在學習生字的環節中,我請同學們看“蟬”字。讓學生理解蟬是一種昆蟲,所以有蟲字旁。
由于《所見》這首古詩比較淺顯,所以我告訴學生們說:“這首古詩給我們講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誰能試著把它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大家聽聽呢?”
學生們大都能理解,在圍繞“意欲”一詞的商討后,就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見》的意思快速地講述了出來。而且發現經過學生自己的理解后再記憶,學生背誦古詩的勁頭更大了,速度也快了很多。
學生的感受是通過朗讀來實現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所見》的教學片斷中,我充分信任學生,把讀的權利還給學生,相信學生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讀懂課文,鼓勵學生不斷探索,尋找自信的力量,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讀的樂趣,這種教學方式符合新課程提倡的教學理念,培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11
《烏鴉喝水》這篇課文內容比較簡單,在上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在課的結尾,我請學生幫烏鴉想想別的辦法,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有很多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想出了一些方法,盡管有時候不切實際,但總是自己思考的結果。可是,有一個平時不太會發言的學生一下子想出了好幾種方法,我正想好好表揚他一番時,他的同桌“舉報”了,說他是看了自己買的《跟我學語文》才回答的。
由此,我也想到了上學期學《小兔運南瓜》這課時,我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口語交際,然后用幾句話把辦法寫下來。也是這個學生,在課堂上說得疙疙瘩瘩,可是寫的話卻通順連貫。
現在的家長深怕孩子輸在學習的起跑線上,總是給孩子們買很多教輔材料,這些教輔材料也是“雙刃劍”,用的時機和方法都要好好把握,如果家長能在課前輔導孩子進行預習,課后及時復習或許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可是如果讓孩子養成事事依賴教輔書,自己不動腦筋的習慣的話,恐怕會產生適得其反的后果。
《烏鴉喝水》教學反思
試講《烏鴉喝水》這一課時,我對這課特有好感。課前,我不停地想:怎樣教才能讓學生感興趣呢?這一課我已經講四遍了,可是,每一遍都給我不同的`感受,不過,最讓我滿意的還是第一次。這一次,孩子們會不會同我一樣對這課感興趣呢?
上課了,我像以前一樣,先和孩子們一同來認字,認完字后讀課文。可是,一個孩子站起來對我說:“老師,烏鴉太笨了,我不喜歡它。”我問他:“為什么?”他告訴我:“老師,烏鴉完全可以拿個吸管嘛。”這時,全班同學都笑了,不過有孩子叫了起來:“不行,它上哪去找吸管呀?”
于是,孩子們紛紛議論起來。一個孩子問我:“老師,烏鴉的方法真的能喝到水嗎?”全班同學都靜了下來,看著我,我也懵了,不知道應該怎么做才好,因為以前都是學完了課文才做這個實驗,那現在就做,行嗎?孩子們還沒讀幾遍課文呢!能理解嗎?可是,一看孩子們那渴求的雙眼,我決定,按照他們的想法來上課。
我對孩子們說:“讓我們一同來做實驗吧!”孩子們非常高興。
我給他們準備了許多橡皮來當小石子,橡皮有大有小,還有一個瓶口很小的瓶子,讓孩子們自己來做實驗。我找一個學生上前面來做實驗,看到他開始拿了一個大橡皮,不少同學對他說:“不行,不行!拿小一點兒的。”于是,他在同學們的提示下完成了這個實驗。
實驗結束后,我問孩子們:“為什么要用小橡皮?”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告訴我:“大的放不下去,瓶口太小了。”于是,我引導學生看書中的詞語,許多、小石子……又問他們什么叫做“漸漸地”,孩子們看到實驗,都非常理解。
雖然,這節課我沒有按照原來的教學思路上課,但是,把順序一改后,學生更加理解這個故事了。我想,我們的教學不是非得按一定的框框去教,什么樣的思路更適合學生,這才是我們要去探索的。
一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范文 篇12
【學習目標】
1、認識“梁、程”等12個生字。會寫“蘭、各”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簡單了解課文介紹的兩種橋及它們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在識字、寫字;難點是如何理解這些神奇的橋。
【教學特色】
這是一篇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的常識性課文,向我們介紹了新奇美觀的潛水橋和輕巧實用的塑料橋,同時也讓我們了解了迅速發展的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本篇教學設計力求體現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使學生的認知得到發展。同時,通過一些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啟發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識字教學上采用先讀書,再識字的倒置法。
【教學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橋的知識。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知道兩種神奇的'橋的主要特點。
3、了解比喻句的用法,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看到過橋嗎?你走過或認識哪些橋?(學生個別回答)
2、(出示蘭蘭圖片并出示課題)今天我們課文的主人公叫蘭蘭,課文講的就是蘭蘭過橋的故事。
二、精讀課文,整體感知
1、爺爺帶著蘭蘭一起去郊游,他將帶著蘭蘭走過兩座非同一般的橋,想知道他們過的是什么橋嗎?請大家把課文讀一讀,你將會知道答案。(學生自由讀課文)
2、反饋:你知道蘭蘭過的是什么橋了嗎?(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潛水橋塑料橋)
3、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說潛水橋和塑料橋非同一般?它們分別有什么特點?請大家以四個小組為單位再讀課文并填好調查表。(表中加粗部分為學生填寫內容,因學生寫字量有限,也可口頭反饋,教師板書)
潛水橋 塑料橋
造橋地點 水里 小河上
造橋材料 特別堅實的玻璃 又薄又結實的塑料
最大的優點 不僅方便交通,還可參觀海底世界 輕巧,體積小,攜帶方便
三、學習生字
1、蘭蘭的爺爺可真有本領,設計了這么好的橋。同學們你們長大想干什么?(自由發言)
2、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不過,不論是當橋梁工程師還是當飛行員首先得學會動腦筋,學好一些基礎的知識。比如今天要求我們認識12個生字,大家就可以動動腦子,想一些又簡單又容易記住的方法來認識它們,來,試試看吧,比比誰是最聰明的。(出示生字,交流記憶方法)
3、有了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大家一定記住這些字了,老師來考考大家。(將生字組成詞語,不注拼音,請學生認讀)
蘭花、橋梁、工程師、波浪、書架、特別、磚石、劃船、采花、輕巧、又輕又薄、又平又穩。
五、結束
同學們真能干。相信大家有了好的學習方法一定能學到更多的本領,長大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六、作業
收集各種橋梁的資料,舉辦“橋梁知識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