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地誦讀《長相思》,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邊讀邊想象、情境誦讀等方法品味詩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園的凄婉情思。
3、了解“故園”催生的豐富意象及文化內涵。
【教材分析】
康熙二十一年,身為御前侍衛的納蘭性德扈從康熙去往山海關外的盛京(沈陽)祭祖。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本首詞表達的是對“故園”無盡的思念。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纏綿悱惻,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寫旅途思鄉,卻也寫得悠長動情。
【教學過程】
一、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后兩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明白嗎?好,自由讀《長相思》,開始。
二、請同學讀讀《長相思》
三、全班齊讀《長相思》
四、讀到這兒為止,你感覺到作者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五、再次朗讀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配《琵琶語》)
六、理解詞意
1、作者的身在哪里?
作者的身經過的七個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大河小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這支隊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們駐扎下來。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夜深千帳燈
壯觀、蒼涼
3、作者心在哪兒?
心系故園
4、作者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看著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風雪交加、帳篷里的士兵思念親人,無法入睡。
5、自由朗讀詞的下闋
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
好一個生氣勃勃,好一幅鄉村樂居圖啊!好一幅恬靜安閑的村居圖。
一個多么寧靜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享受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
6、古往今來,有許多詩人詞人飽含深情地寫下他們的故園,請同學舉說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2
設計理念
這首詞,對仗工整,詞中涵義深遠,詞人親身生活經歷的生動再現,也是他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并以此創造美、抒發美的敏銳高超藝術智慧的自然流露。詞中講訴了對故鄉、家人深深眷戀,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忠君報國與天倫之樂在他心中交織著,呈現出矛盾心理。讓五年級的學生來領會其中的意蘊,我利用了大量的輔助資料組織教學。比如:詞人納蘭性德的生平,家庭背景等。讓學生知道納蘭性德是皇帝身邊的侍衛時,就會懂得納蘭性德不屬于他自己,不屬于他父親,不屬于他妻兒,他只屬于朝廷。所以朗讀指導教學與情感體驗教學貫穿整個教學環節。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情境誦讀中,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在移情想象之中構建“故園”的豐富生活場景,體味作者“忠孝難兩全”的矛盾心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
1、師: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詩人杜甫所說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2、出示課件: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3、請學生朗讀。
4、思考:這句詩中以什么來襯托思鄉之情?
5、師:今天我們學習《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長相思》
6、解題、質疑:
(1)“相思”是什么意思?
(2)看到這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3)指導讀題,注意長的讀法,意味深長些。
(設計意圖:以古詩文引入主題,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為這一單元就是以“思念家鄉”為主題的課文,不偏不移,與主題相吻合。讓學生質疑,更能激發學生想象,讓學生走近文本。)
二、走近《長相思》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提醒讀音:ɡūo聒
ɡēnɡ更
2、指名讀:ɡūo聒ɡēnɡ更
3、指名讀全文,讀后評價。
4、出示課件: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5、根據停頓的節奏,再次請同學們朗讀,讀得要有韻味。
(設計意圖:朗讀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課文,有助于因聲明義,領略課文的精妙之處,有助于增強語感,以聲傳情。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讀出語感,讀出獨特體驗。)
三、走進《長相思》
1、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讀的時候注意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釋,(出示課件)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①程:道程,路程。
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指軍營之多。
⑤更:ɡēnɡ,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
⑥聒:ɡuō,喧鬧,嘈雜。。
⑦故園:故鄉,家園。
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2、請學生說說詞的意思
3、評價。
4、思考:此時此刻納蘭性德在相思誰呢?從哪里知道?
5、思考:作者為什么會思念故鄉和親人呢?
6、交流:作者此時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7、師小結:同學們說的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身在征途)
(設計意圖:把握文本主要思路,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融進文本,我用一個“身”來將學生帶進文本,讓學生的思緒一下集中起來。感悟作者行軍的艱辛。)
8、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
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千辛萬苦,嘗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
9、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板書:心眷故園)
10、讓學生懷著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齊讀《長相思》。
(出示課件放背景音樂。)
11、想象詞的意境:
師引導:聽著你們的朗讀,老師仿佛看到了作者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畫面,仿佛看到了他抬頭仰望孤獨沉思的畫面。看,在這風雪交加的的夜晚,他來到帳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出示課件)
12、師小結;是呀,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著一顆思鄉的心。
(設計意圖:以觀看書上的畫面加上配樂朗讀讓學生走進納蘭性德的內心,學生的情感較好體現出來。)
13、想象作者故園的情景:
(1)師引導: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
(2)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
(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正黃旗滿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后循遷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后,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并稱“清詞三大家”。
(3)展開想象:作者在故園白天可能與朋友在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寫下來。(出示課件)
在樓閣亭下,與朋友。
燈光下,他在教孩子。
燈光下,他在幫妻子。
燈光下,他在幫父親。
(4)交流學生所想象的內容。
(5)再讀《長相思》
(設計意圖:小練筆只為呈現畫面而設計,讓學生想象故園家暖人歡的情景,兩者相比,突出邊塞的凄冷,作者的無奈。)
四、拓展《長相思》
1、師引入: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讀到現在為止,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想家,你為什么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板書:心系祖國)
3、師小結。
4、學生配樂朗讀
五、交流
1、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
菩薩蠻
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
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3、指導學生朗讀。
(設計意圖:以詞講詞,以情悟情,會讓學生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
板書設計
長相思
納蘭性德
身在征途
心眷故園
心系祖國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3
教材分析:
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寫景敘事抒情的詞。詞的大意是:將士們跋山涉水,向山海關那邊進發。夜里,住宿帳篷,每個帳篷里都點起了燈。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不禁思念起故鄉來,因為故鄉溫暖、寧靜,是沒有寒風朔雪之聲的。
設計意圖:
體現自學為主的原則,引導學生通過誦讀理解詩句,展開想象,將凝固的語言轉化為可感的畫面,體會詩歌所營造的意境,體味詩歌的情感。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詩境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通過景物、事件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想詩境,悟詩情,背誦、默寫,積累語言。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通過景物、事件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導入。
有這樣一位詞人,他貴為清代康熙年間相國家的公子,是皇帝身邊一等的御前侍衛,文武雙全。他擁有顯赫的出身,驚世的才華,他就是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的納蘭性德。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的一首詞《長相思》。
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了解作者為學習詩詞奠定基礎,作者獨特的背景,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二、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1、請同學們自由輕聲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指名朗讀。注意“畔”、“聒”、“更”的讀音。
2、你在讀的時注意到什么特別的地方了嗎?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在字面上以空格的形式分開,而在朗讀是要注意上闋和下闋之間的停頓和銜接。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
3、朗讀古詩詞,正確的停頓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詞的意思,還可以帶領我們體會作者的情感,請同學們輕聲自由讀一讀,試著讀出詞句間的停頓和節奏。
4、指名朗讀,注意讀出上闋和下闋之間的停頓和銜接,讀出詞句間的停頓和節奏。注意讀出自己的感受和節奏。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的詞的第一步要讀正確,在初讀這首詞時,通過讀準字音,讀出上闋和下闋之間的停頓,讀出詞句間的停頓和節奏三層遞進的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詩詞獨特的韻味。)
三、想象畫面,明詩意,入詩境。
1、閱讀古詩,除了詞本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部分不能忽視,那就是注釋,請同學們借助注釋,默讀這首詞。
指名讀。通過注釋,你大致可以理解這首詞寫了什么。請帶著你的理解和節奏讀,其它同學聽一聽,詞中提到了哪兩處地方?
(板書:榆關,故園)
請同學們書空“榆關”“那畔”這兩個詞。注意“榆關”的“榆”的寫法。從注釋中得知,榆關指的是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起名“山海關”。
你能用一句話說說:這兩個地方之間的聯系嗎?
(作者離開故園,要去榆關外。)
2、如果用一個詞表達你讀完這首詞的感受,你想到了哪個詞?
(艱難、悲壯、思鄉、危險、豪邁、思念)
指名讀(讀出自己體會)
(設計意圖:抓住這首詞的情感線索,以“榆關”和“故園”引領學生走進詩歌所營造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身處關外,思念家鄉的情感。通過讀注釋,激發學生運用所學古詩詞的方法理解詩句,同時用一個詞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調動學生已有的情感經驗,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3、理解詩句。你從哪句詞讀出了這種感受?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①作者此時身處何地?
②想象:這邊是故園,那邊是榆關,中間隔著“山一程,水一程”,你想到了哪個詞?板書:跋山涉水赴榆關
故園的人思念親人,榆關的人走過了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將士們走過“山一程,水一程”,越走越遠,思念越走越長。
身在故園的人“遙望這山一程,水一程”,牽掛前方的親人。
由晚上的“千帳燈”你想到了什么?
③指導朗讀:故園人的牽掛,榆關人的思念
跋山涉水的艱難
身向榆關的豪邁,壯觀。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習詩詞,體現自學為主的原則,放手讓學生自己讀詩,結合注釋和上下文來理解詞語和句子的意思。)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①“更”在古代分為五更,每更大約2小時,風一更,雪一更,更更交替,體會邊關環境的惡劣。
②借助注釋理解“聒碎”,體會“聒碎鄉心夢不成”實為“聒碎鄉心夢難成”,就是因為那份思念。
板書:聽風沐雪思故園
③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上闋“一程一程”、下闋“一更一更”對仗應和,“一”雖為數字之首,卻有連綿不絕之意,實為“一程一程又一程”,“ 一更一更又一更”。
④“故園無此聲”
想象:身在征途的將士們此時會想些什么?故園的親人又會想些什么?難道故園真的無此聲嗎?故園的人看到風雪也會想念遠在塞外的親人。將士們思念故園的寧靜,山水分隔的只是距離,但卻隔不開牽掛思念的心。
⑤指導朗讀:讀出風雪的肆虐、讀出將士難以入睡、讀出對家人的思念。
“山一程,水一程”隔不斷思念的心,“風一更,雪一更”吹不散思鄉的情。難怪作者長相思。齊讀。
那就讓這風雪帶去故園的人對將士們的牽掛和思念吧。此時,身在榆關外的將士們,他們也讓這風這雪帶去自己對故園人的思念和懷念。
⑥如果將這首詞定格成一幅幅畫面,當你的耳畔響起這樣的聲音,你的眼前會出現哪些畫面讓你印象深刻。
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想象是學習古詩詞重要的方法,展開想象,將凝固的語言轉化為可感的畫面,帶著畫面朗讀詩句,理解詩句,感受作者遠離家鄉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帶著畫面還原詩歌的意境,這樣的體會更真實。)
四、感悟詩境,體悟詩情。
1、納蘭性德一生多次隨康熙出巡,征戰殺場,這首長相思正是他扈從康熙到關外途中所作,而在我國的古詩詞中也有許多描寫將士征戰殺場的詩句,比如。
指名回答。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師:同是邊塞軍旅詩,這首詩沒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少了“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和其它詩人相比,納蘭性德是不是不夠慷慨,不夠豪邁,不夠英勇,或者說他有些兒女情長呢?說說你的理解?
師:這就是納蘭性德,他的這首長相思,即是詞牌名,又是這首詞的題目。纏綿而不頹廢,柔情之中露出報國的慷慨,報國的壯志,思鄉的孤獨,都化作了這首《長相思》。
配樂誦讀。
(設計意圖:可以引導學生課外搜集誦讀積累詩句,通過比較,體會詩人不同的情感表達。)
2、提到“思鄉”,在古詩詞中,表達對家鄉思念的詩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鄉聯系起來,比如。
指名回答。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師:這么多古詩詞當中,有明月寓相思,有書信寓相思,還有佳節寓相思。在納蘭性德這首《長相思》當中,他的相思又寓托在哪里呢?
納蘭性德,生在關內,就是現在的北京,他生在關內,長在關內,在這個初春的季節,他去塞外,冰雪未消,一切在他的眼中都是那么的荒涼,寂寞。難怪他會思念。
是啊,寒冷的帳外,帳內的點點燈光應該是最溫暖的,這一暖一寒,更讓納蘭性德和無數將士們心里想著故園。帶著這份思念,帶著這份想念,一起走進《長相思》。
在納蘭性德的筆下,他將思鄉之情寓于風雪之中,將這份不得不離,不得不別的牽掛寫在這首長相思中。
配樂朗讀。
(設計意圖: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聯系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和對作者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讀出自己的感受。)
五、體悟詩情,走近詩人。
1、體會作者的無奈和思念。
當一個人的身和他的內心相統一的時候,我們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時的納蘭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無數次,他早已厭倦了這樣的征途,所以這種離別是不得不忍的離別,這種跋山涉水是不得不進行了山一程,水一程,這種聽風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當他的身和心分開的時候,此時,納蘭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
板書:身,心
2、就是這樣一位文武兼修的性情中人,卻英年早逝,三十年的生命,留下了眾多的詩句,著名詩人王國維評價納蘭性德的詞“北宋以來,一人而已”,留給世人一首《長相思》讓我們感受這份無奈的離別和久遠相思。
全班配樂朗讀。
板書設計:
長相思
納蘭性德
跋山涉水赴榆關,聽風沐雪思故園
身,心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
(一)導入
師: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二)讀準《長相思》
結合誦讀穿插討論:
──“更”為什么要讀平聲?
──什么人聽得到打更的聲音?更聲對這些人意味著什么?
──“風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風,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師:詞讀到這里,你們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覺?
(三)讀懂《長相思》
師:帶著這些印象和感覺,默讀《長相思》,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詞大概講了怎樣的意思。
讀后討論:作者的“身”在哪里?你們是從哪兒讀出來的?
(指名多位學生回答)
師:這里站著好多位同學。作者的身在哪兒?這些站著的同學就是作者的身經過的點,他經過了崇山峻嶺,他經過了小河大川,他經過了山海關外,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師: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書:心系故園)你們是從哪兒讀懂的?
師:同學們,作者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把它們連起來,(在這兩句上畫一個圓圈)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體會?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一、回顧前文,總結引入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兩遍。
二、看詞讀好,找感覺。
1、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力求把它讀得有板有眼。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給學生強調。
3、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哪個地方停頓。:讀“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學生齊讀)
4、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
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5、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三、思意質疑,深入文。
1、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作者除了“身”在帳篷?還身在何方?
結合詞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征途的艱辛。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大河小川,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身在征途)
3、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4、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教師放音樂。(學生齊讀。)
5、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教師范讀)
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學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6、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7、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8、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9、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
10、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四、拓展激問,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干你的事業,為什么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么想念家鄉,那你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2、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問納蘭性德,表達相互的思念之情。
3、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教師出示“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
四、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蕭蕭風雪難入夢
心在故園羈旅懷鄉情意濃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
《長相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中第一篇精讀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本單元為“自然之趣”專題,從不同角度描寫了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景物。和納蘭性德的《長相思》一起入選本單元的還有王維的《山居秋暝》、張繼的《楓橋夜泊》,以及日本的清少納言的《四季之美》、巴金的《鳥的天堂》、賈平凹的《月跡》。《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羈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既有長途羈旅風光,又寫到戍邊打仗的南方將士,在北方的風雪聲里因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詞的上下兩闋開頭對仗,“一”字的運用,有連續不絕的含義,使詞風纏綿。而作者于清麗自然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細膩哀婉的人物內心世界和山高水長的場景及氣勢龐大的隊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巧妙地結合到一起,升華了羈旅情懷的主題,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長。
【教學目標】
讀詞,能字正腔圓、有韻味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知意,借助注釋,聯系上下文,反復誦讀“山一程,水一程”和“風一更,雪一更”,在情與景的融合中了解詞的意思。
想象,通過對故園的想象,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軍旅之行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長。
叩問,在移情叩問中升華情感,,賦予語文課堂以力度和深度。
【教學重點】
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
【教學難點】
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
【設計意圖:配樂誦讀思鄉的詩句,能讓學生迅速進入誦讀詩詞的狀態,又能積少成多積累詩詞。了解作品的寫作背景,有助于學生走近作者的內心世界,為理解詩詞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2、聚焦作者
設身 處地 :如 果 你是侍 衛中 的 一員, 這樣一路 走 來有何感 受?
【設計意圖:對作者及寫作背景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為理解詞意打下基礎。用富有感染力的導語,引發學生的求知之心。】
3、品讀
感悟一、讀出語感
請翻開課本93頁(課件)把《長相思》仔細讀2遍,注意讀準字音,力爭字正腔圓。
讀詩詞,不但要讀得準確,還應該讀得有節奏,請再讀2遍,注意停頓和輕重緩急。
讀詩詞,不但要讀得正確、讀得有節奏,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韻味來。欣賞課件朗讀。
【設計意圖:通過自讀、指名讀、范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夠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讀出詞的語感。】
【設計意圖:讀中想象,讀出“詞情”是這一板塊的重點。學生身在課堂,卻“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看到了三四百年前詞人在征途上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抬頭抑望、孤獨沉思的情形,在想象中舒展所思所想。學生的想象是極其豐富的,家鄉美麗、溫馨,安寧、祥和,體味到“故園”二字所承載的無窮韻味。然而“聒碎鄉心夢不成”,軍旅途中的帳篷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教師板書一個大大的令人心碎的“碎”字......再次朗讀課文,令學生蕩氣回腸,唏噓不已。】
叩問感悟“相思”情
【設計理念: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注重情感體驗,入情入境,以情感人,讀出情感。分角色環節,旨在讓學生更深入體相思離愁意】
【設計意圖:通過情感誦讀,師生共唱千古名曲,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的魅力,讀出美感。】
4、課后推薦誦讀
搜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等,讀一讀,唱一唱,并在班級內開展一次思鄉主題的展示會。
以 《 長 相 思 》 為內容, 制 作 自己 喜 歡的 書簽。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掌握詞的內容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古往今來,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美好的感情。引領學生背誦唐代詩人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那么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是怎么表露自己的思鄉之情呢?
2今天我們來學習《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長相思》
4.解題。質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長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讀題)
(3)學生根據預習搜集的資料了解作者,及生活年代。
(4)看到這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二)初讀《長相思》
1.自由讀,多讀幾遍,讀到字正腔圓為止。
2.指名讀,提醒讀音的詞語:聒更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風一更,雪一更”
3)小結學法。
3.指名讀,評價并講明該怎樣停頓,把詞讀有板有眼。
4.(出示詞,劃出節奏)齊讀。注意停頓節奏,及上下闕的停頓。
5.出示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等圖。邊看圖邊有感情地讀。
(三)感知詞意
1.邊默讀邊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
提問:a、作者為什么會思念故鄉和親人呢?(板書)
b、作者的身在哪里?從哪里知道?這一路他是怎樣走過來的?(指名多位學生回答)
師小結:他身在山海關、高山上、岸邊、船上、帳篷里。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書:身在征途)
c.作者在行軍隊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難?從詞中你知道什么?
d.作者心在哪兒?
2.作者的鄉愁是由什么景物勾起的?
3.感受詞的大意后,懷著相思之情,齊讀《長相思》。
4.想象詞的意境。
5.想象作者故園的情景,并說一說。
6.對比故園美好的生活畫面,現在他在異鄉的情緒會是什么樣的呢?
帶著自己的體會,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讀詞。
(四)拓展。
師: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讀到現在為止,老師有一個問題想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么想家,你為什么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這個問題納蘭性德也曾問自己,就在這次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1)理解大意。
(2)納蘭性德“輕離別”嗎?從詞中哪里看出不是輕離別?
讀“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師:正如同學們所說的,納蘭性德不是輕離別呀!他也舍不得離開親人啊!但是他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他責任重大,他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
(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師:(看板書)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師:讓我們跟隨納蘭性德一起走出帳篷,眺望遠方的故鄉,深情地吟誦:(齊讀《長相思》)
(五)作業。收集思念家鄉的其他古詩詞。
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園
心系祖國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會“榆 畔 帳”三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習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重點難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詩句的意思。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
1.師:同學們,在李白的眼中,鄉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潔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兩岸的徐徐春風。那么,在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詞,納蘭性德的《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3.師簡介,長相思既是這首詞的題目,也是詞牌名。
你還知道哪些詞牌名呢?
長相思分為上闕和下闕兩個部分,內容多為思念家鄉或者思念親人。
4.簡介納蘭性德。
二、整體感知
1.①(指名讀)誰來讀一讀?小黑板出示生字詞:
榆關 那畔,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
②解釋字詞。
2.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3.再讀,解決詩歌節奏。
下面,我們全班一起,把這首詞有節奏地讀一讀,
三、學習詩句
(一) 默讀
請大家默讀這首詞,聯系書上的插圖和注解,想想這首詞主要在講什么。
(二)學習上闕
請一個同學讀詞的上闕。
1.誰來說說,作者身向何方?(板書:身)
在榆關
2.那山海關是他們最終的目的地嗎?
你是從哪個詞語知道的?(那畔)
是的,……(簡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從“一程一程”體會到了什么?
我們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萬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長,……)
在這萬水千山的長途跋涉中,他們可能遇到什么困難?(路陡,山高,水深 ……)
4.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詞的上闕的意思?
5.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出行軍的艱難來。
從你的朗讀中,老師體會到了將士們“山一程”的 爬山之難,誰還能通過朗讀體現“水一程“的涉水之難呢?
齊讀。是啊,行軍多難啊 !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和納蘭性德一起艱難行軍的將士們,來,把上闕讀一讀。
(二)學習下闕
是啊,夜深了,勞頓了一天的將士們本該在營帳里好好休息,為什么他們營帳里的燈還亮著呢?
請同學們輕聲讀詞的下闋,邊讀邊思考這個問題。
1.為什么燈還亮著?
2.是什么聲音勾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呢?
3.這樣的聲音在將士們聽來好聽嗎?哪個詞告訴你聲音嘈雜不好聽?(聒)
你是怎么體會的?(出示風雪畫面)
你聽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園無此聲
好一個故園無此聲!那故園指哪里?故園會有什么?
想想故園會有什么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 它寫下來。
(故園有什么樣的什么,有……的……,還有……)
5.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下闕的意思?
6.誰來讀一讀下闕
是啊,在這風雪交加的夜晚,故園那美好的畫面全都碎了,故園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納蘭性德連夢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這是怎樣一種身心分離的痛苦啊!
指名與師合作讀。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熟悉的小河,這里只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熟悉的大槐樹,這里只有……
師:在這里,沒有故鄉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喚,這里只有……
誰還想再讀?假設你就是納蘭性德,正在忍受思鄉之苦的納蘭性德。
齊讀。
四、配樂讀,悟感情
納蘭性德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他在忍受著身心分離的痛苦啊,同學們,身向榆關,心卻在故園的僅僅是納蘭性德一個人嗎?
全班一起讀。(同學們,現在,你們就是正在風雪之夜苦苦思念家鄉的將士們,我們有感情地讀一讀)
1.同學們讀得真好,我們把整首詞連起來讀一讀。
2.范讀(配樂):
3.男生女生讀,齊讀
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這里只有——
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溫暖,這里只有——
在這里,沒有牧童的 短笛,沒有孩子們放風箏時的歡聲笑語,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齊讀)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讀)長相思
師:愛故園,思親人,字字化作——
生:(齊讀)長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達思念家鄉的詩詞或歌曲,讀一讀或唱一唱。
配套資源(點擊可預覽)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9
教材解析
《長相思》是納蘭性德作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衛隨駕出行時寫下的一首詩,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出將士長途跋涉的情景,抒發了思鄉之情。詞的上闕記敘長途跋涉,遠離故鄉的情狀。下闕描繪行程中的夜景,風雪之聲將夢境打斷,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設計意圖
納蘭性德是位清朝的詞人,離孩子很遠,加上他自己內心的追求與無法改變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他內心細膩又多愁善感,這樣復雜的情感,孩子更難理解。我主要從讀準詞、讀懂詞、感受情感、讀懂作者內心幾個方面展開教學,每個環節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推進。第一讀——讀準,第二讀——讀出節奏感和韻味,第三讀——讀懂這首詞講的是什么。在不斷的朗讀中去理解詞意,感受情感。我個人會覺得在理解詞意這點是我這堂課做比較好的。在理解詞意上,我希望不影響詩詞的意境,從景物到整體,想象詞中的畫面,想象詞以外的畫面——故園。最后輔以納蘭性德的生平簡介,引導學生理解納蘭性德的不得不離別的無奈、痛心。課堂中,我利用多媒體,播放音頻,營造離別、傷感的氛圍,讓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
教學目標
1、認識“榆、畔、聒”等三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讀詞,并背誦詞。
3、能說出《長相思》的意思,試著體會詞人的思緒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鄉愁這一永恒的話題。請跟我一起讀幾句詩吧!李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鄉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潔月光。岑參說——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鄉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報平安的話語;李益說——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鄉愁的聽到蘆管聲后那一個個眺望故鄉的身影。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看看他眼中的鄉愁是什么樣的。
2、《長相思》既是這首詞的題目,也是詞牌名。
3、現在,請大家朗讀《長相思》兩遍,第一遍注意讀準每個字音,爭取念得字正腔圓。第二遍努力把詞句讀通順,注意停頓。
二、讀準《長相思》
請生讀詞,師相機引導。
(1)“更”字讀得很準確,第一聲,古時一晚上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聒”是個生字,本來指的是聲音吵鬧,在這里指風雪聲。
(2)他在讀“身向榆關/那畔行”一句時,停頓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們聽得很認真)
(3)讀古詩詞,我們不僅要讀正確,還要讀得有節奏,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比如課題“長相思”,怎樣才能讀出韻味來?(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內心中無盡的愁緒,你已經走進納蘭性德的心了)我們模仿這兩位同學,帶著這種韻味,齊讀《長相思》。
三、讀懂《長相思》
1.字正腔圓,停頓有序,感情真切!現在請大家結合書后的注釋,想想這首詞主要講的是什么。
引導——遠行。詞人為什么會遠行呢?看了他的簡介,你會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見到了許多景色,請大家默讀《長相思》,找找詞中出現哪些景象。
(點擊幻燈片)他走過了山,走過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著離家鄉更遠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著哪里前行?(點擊幻燈片)——身向榆關那畔行。榆關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路途遙遠,到了晚上他們住在哪里?(幻燈片)——營帳。怎么形容營帳的?——夜深千帳燈。這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在這個晚上,他們過得順利嗎?——不順利,遇到了風雪。(播放風雪聲)風雪聲煩擾著他,讓他睡不著覺,入不了夢,他說——聒碎鄉心夢不成。而在他的故園里,有這樣的風雪聲煩擾著他嗎?——沒有。他說:故園無此聲。
哪位同學可以用自己的話為我們說一說這首詞所描寫的畫面?
老師有兩個問題想問大家,看看大家對詩的理解如何。
2.板書“身”,詞人的“身”在哪里?你是從哪兒讀出來的?
(預設:山海關、高山、船、營帳……)板書:身在征途
3.板書“心”,詞人的“心”在哪里?板書:心在故園
4.納蘭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園,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身”遠離故園,而“心”思念故園,那種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讓我們再讀一遍這首詞。
四、創設情境,感受詞情
1.聽了兩遍我們班學生的朗讀,我被大家的朗讀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讀。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安靜聽老師讀一遍,邊聽邊想象詞中的畫面。
師配樂范讀。
在聽的過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然而,在詞人的記憶中,故園里的生活是不是這個樣子的?
請大家看這幾幅圖:“慈母手中線”“何當共剪西窗燭”“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拿起筆,請任選一幅圖,在紙上寫一寫詞人故園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場景。
天倫之樂,溫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時此刻,這些畫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無法去夢中尋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書“碎”帶著這份濃到心碎的鄉愁,讓我們再讀這首詞。
2.師引讀,請生再讀《長相思》(播放音樂《穿越時空的思念》)
(1)在這里,沒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沒有窗下的竊竊耳語,只有
(2)在這里,沒有母親的慈愛目光,沒有母親的聲聲叮嚀,只有
(3)在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縱情歡笑,暢飲高歌,只有(完整)
3.讀到這里,你們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
(孤獨、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傷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詞心
1.是啊,這樣一顆復雜的心,很難想象是來自納蘭性德這樣一位皇家貴胄的身上。(出示納蘭性德簡介,請學生讀第一段。)可是他卻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請學生接著讀第二段)他不是“人間富貴花”,他不愿享受這被束縛的榮華。(請學生接著讀第三段)
說到這,再讀這首詞,你是否有疑問?有沒有什么問題想要問納蘭性德?(他對故園有深沉的愛,他經常問自己,為什么還要離開家。)
2.其實,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這次征途上,他還寫了一首詞——《菩薩蠻》,在詞中,他這樣問自己:“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展示詩句)
3.你覺得還有誰會這樣問詩人?(妻子、朋友、父親、兒子……)
但是,圣旨鐵定、君命難違呀!我只能“身向榆關那畔行”
但是,報效朝廷、建功立業是男子漢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關
但是,為父是家里的頂梁柱,我要為你撐起這片天,我只能……
但是,這是兒作為御前侍衛的責任啊!我只能“身向榆關那畔行”
4.想一想,詞人真的“輕離別”嗎?
再讀《長相思》,用心體會。
5.是啊,他哪里是輕離別,明明是重離別!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就在這樣一個思緒萬千的夜晚,納蘭性德提筆寫下這首裝滿思念的《長相思》。
感謝大家一堂課經常的配合,我們互相引領,穿越時空,走進了納蘭性德的內心世界,最后,讓我們回到題目,在朗讀聲中結束這堂課!
師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讀:長相思。
師引: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讀:長相思。
師引:故園心,夢不成,字字化作──生讀:長相思!
板書設計
《長相思》這堂課我主要從讀準詞、讀懂詞、感受情感、讀懂作者內心幾個方面展開教學,每個環節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來推進。第一讀讀準,第二讀讀出節奏感和韻味,第三讀讀懂這首詞講的是什么。在詩詞教學中一直有個難點——如何在不影響詩詞的情感、氛圍前提下,讓學生能夠清楚地理解詞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找詞中的景物,孩子在說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他們去想象畫面,想象場景,比如學生說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輔以相關的圖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崇山峻嶺,波濤洶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艱辛,詞的意思學生能夠理解了,并且能夠帶著畫面感去說出來,而不是生硬的翻譯。
只想象詞中的畫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夠的,要引導孩子想象詞以外的畫面,那就是詞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園。我選取納蘭性德詞作中他自己所描寫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場景,如“被酒莫驚春睡意,賭書消得潑茶香”,讓整堂課的詩意更加濃厚,故園的美好和此時的痛苦,對比一下子就出來了。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我出示納蘭性德的三段簡介,皇室貴胄的顯赫出身和他內心深處的無限孤獨,學生就能夠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納蘭性德不得不離的無奈的痛苦。最后,讓孩子寫一兩句想對納蘭性德說的話,再回到課題長相思,在朗讀中回味整首詞內容和感情。課堂中有三處背景音樂的播放,營造了很適合的氛圍,學生在整堂課中都很投入,師生配合比較完美。
當然課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對學生朗讀指導上,過于重情感的帶入,而忽視引導朗讀時的抑揚頓挫,使得讀的時候顯得比較平。第二個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就是對學生發言的評價比較單一,重復的部分的比較多,而對學生思維延伸的引導比較少,導致有些問題,需要我最后的總結學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會不斷學習,讓教學,詩詞教學更好的開展。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10
一、借助注釋,讀懂詞意
1、導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江南岸的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心中,鄉愁又是什么呢?
2、讀準《長相思》:
反復誦讀后討論:詞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覺?
3、讀懂《長相思》:
帶著這些印象和感覺,默讀《長相思》,看看書中的插圖,讀讀書中的注釋,想想這首詞大概講了什么意思。
討論: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從哪兒讀懂這是在行軍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園)你是從哪兒讀懂的?
4、小結:
身在征途,心系故園。我們可以想見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懷著這份感情,齊讀《長相思》。
二、展開想象,讀出詞情
1、想象上闋的情境:
自由朗讀詞的上闋,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2、自由朗讀詞的下闋,如果身在故園,又會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選擇一個畫面,一種場景,用手中的筆、更用心中的情把它們寫下來。(音樂、畫面)
3、對比引讀:
但是,這一切現在有嗎?沒有。有的只是──故園啊,我的故園,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我們去郊外踏青、放飛風箏。可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園,當明月東升的時候,我們一起圍坐在庭院里,數著一顆一顆閃閃的星星。可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故園啊,我美麗溫馨的故園,當朋友相聚的時候,我們一起暢飲,一起高歌,那時多么快樂啊!可在這里,這一切都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讀詞)
4、小結:
《長相思》讀到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顆怎樣的心?(孤獨、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傷感……)
齊讀《長相思》。
三、互文印證,讀透詞心
1、質疑問難:
詞讀到這里,你有什么問題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2、互文印證:
這次出行,納蘭性德寫下了好幾首詩詞。在一首《菩薩蠻》的詞中,他留有這樣的詞句:“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長亭外,楊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圣旨鐵定、君命難違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古道邊,芳草萋萋,傷感的朋友深情地問他──(齊讀此句。)但是,報效朝廷、建功立業是男子漢的理想呀!我只能──(齊讀: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
月光下,秋風瑟瑟,孤獨的納蘭性德深情地問自己──(齊讀此句。)
3、回歸課文:
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嗎?再讀《長相思》,用心體會。
4、就這樣,納蘭性德將自己對故園的無限思念和依戀寫進了這首感人肺腑的《長相思》:
師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讀:長相思。
師引: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讀:長相思。
師引: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
生讀:長相思。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11
設計理念
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寫了南方將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風聲雪聲而思念家鄉,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教學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境入情。讀中感悟,讀議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達。主要抓住“故園無此聲”來反問和追問,在反問中展現了行軍艱難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問中大膽設想了故園溫馨之境,詞中短短的五個字“故園無此聲”,并未直接寫故園卻勝過千言萬語,正是作者的巧妙之處。兩種情境的碰撞自然會出現強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對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詞情,真是難眠之時心好苦。而開課的寫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這種思鄉之苦的原因,只有——長相思。最后在學生的深情朗誦中結束。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會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并背誦。能感知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學習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看注釋、插圖,查閱資料,想象,對比等方法進入詞境,感悟詞情。
情感與態度:
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進入詞境,感悟詞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具準備兩首背景音樂,一首傷感,一首輕快。自制演示文稿。
教學流程
一、介紹寫作背景,引入文本。
納蘭性德被譽為“清代第一詞人”,在他擔任侍衛期間,曾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寵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納蘭性德隨御駕東巡,去往山海關外盛京(沈陽)途中,寫下了《長相思》這首詞,成為了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二、初讀《長相思》,感知大意。
1、讀準讀通。(抽生讀,相機指導)
2、結合注釋、插圖了解詞的大意。(討論交流)
3、把自己的體會融入其中,爭取讀出詞的韻味。(各種形式展示)
三、反問“故園無此聲”,品行軍之艱難。
出示:“故園無此聲”一句
1、“故園”指什么?
2、“此聲”指什么聲音?
3、“故園無此聲”,反問( ? )有此聲(讀詞的上闋找答案)
(1)山水之間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說說可能是怎樣的山,怎樣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過一座山,涉過一條河的意思嗎?你還感受到什么?
③帶著感受朗讀。
(2)榆關那畔有此聲
①行軍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關嗎?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②想象關外會是怎樣的情景呢?還會有哪些困難?
(3)千帳之外有此聲
①看插圖結合想象,描繪“夜深千帳燈”的情景。
②交流感受。
③帶著感受朗讀。
小結
師:一路爬山涉水,鞍馬勞頓。生:山一程,水一程。師:耳畔唯有?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清寒的時節,蒼涼的去處,目的地還在榆關那邊。生:身向榆關那畔行。師:耳畔更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那萬丈穹廬下安扎的營帳,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帳燈。師:不絕于耳的仍是?生:風一更,雪一更。
師:急風飛雪的出塞路上,是多么的艱難啊!
四、追問“故園無此聲”,憶故園之溫馨。
“故園無此聲”,故園有( ? ),(輕快的音樂漸起)任由學生發揮想象。
師:在夏日納涼的庭院里……在全家團圓的中秋之夜……攜妻兒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閑聊暢飲……
生交流想到的畫面和感受。
五、兩相對比,悟心碎之情。
1、師:故園沒有這樣的風雪交加,故園不會有這樣的臥不成眠,故園不會這樣的寒冷孤寂……故園有的是寧靜詳和,故園有的是親友關愛,故園有的是溫暖舒適……難怪在這樣一個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夜晚會:(生讀)“聒碎鄉心夢不成”
問:這顆被聒碎的心是怎樣的心?
2、創設情景寫話,體驗思鄉之切。(傷感的音樂夾雜著寒風朔雪之聲)
萬丈穹廬下安扎著營帳,帳內燈光點點,入夜,又是刮風,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連做一個思鄉夢都做不囫圇,做不安逸,將士們從睡夢中醒來,再也睡不著了,我們走進一個個軍帳去看看吧:兩個小戰士索性嘀咕起來……一個老兵在帳內輾轉反側……站崗的哨兵眺望著故鄉的方向……一位將軍在油燈下寫起了家書……納蘭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畫面用幾句話描繪一下。生交流。
3、問:納蘭性德如此思念故鄉,他為何要離開故鄉?為何不趕快回到親人身邊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開課的寫作背景齊讀。
結束語:身在旅途,軍營帳篷中,作為貼身侍衛,侍君保皇,是義不容辭的天職。但這并不妨礙作者的思鄉之情呀!特別是在這樣一個風雪之聲聒碎鄉心的難眠之夜,真是“身在軍營心系故園”啊,只有——長相思!(生感情朗誦全詞)
板書設計:
行軍之艱難
↓
長相思
↑
故園之溫馨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的身世經歷及生活時代。
2、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
3、領會詞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詞的內容,體會詞的意境。
2、背誦默寫詩詞。
【學習方法】
以朗讀為主,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預習導學】
1、關于作者: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代最有才氣也是最有特色的詞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進士,官一等侍衛。善騎射,好讀書。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陳維崧評他的詞“哀感頑艷”,類似南唐二主的詞。可惜他只活了31歲,使他未能充分展現才華。
2、背景介紹:這首《長相思》是納蘭性德隨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時路上寫的。當時皇帝出行還要野營,仍保持滿族傳統。一個身居京城貴族之家的青年對這種天寒地凍風雪交加的野營生活,既不習慣,又覺新鮮,詞中寫出了他的真切感受,并表達了從軍出征的人對故鄉的思念。整首詞辭句流暢,又不少跌宕,有些像李后主詞風。
3、知識介紹;長相思,詞牌名。內容多寫男女或朋友久別思念之情,故名。雙調三十六字,平韻。
【合作探究】
1、正音。
⑴、更⑵、聒
2、注釋
榆關:山海關的別稱。
那畔:那邊。指關外。
帳:指護衛皇帝軍隊的營帳。
更:遍。
聒碎:攪碎。聒,嘈雜、吵鬧。
3、結合注釋翻譯課文。寫出譯文。
上闋:。
下闋:。
【展示提升】
各小組在預習的基礎上,討論、交流,其他同學補充、訂正。
【教師點撥】
一、感知理解
納蘭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詞風清麗自然,纏綿悱惻,反映到這首《長相思》上,雖然寫旅途思鄉,也寫得悠長動情。
詞的上片從“山一程,水一程”的疊用,來說明身離故鄉之遠。下片以“風一更,雪一更”氣候上的轉變來渲染作者此時孤寂情懷。風雪打斷了他思鄉之夢,懊喪之余,他更加懷念故園的寧靜詳和,作者于清麗哀婉之中又不乏邊寨之雄奇風情的描述,這兩者結合到一起,就升華了羈旅懷鄉的主題。
二、賞析加點字
1、“一”字賞析:上下片的前兩句均用“一”字,不但對仗工整,使文字呈連續不絕之勢,詞風更加纏綿。
2、“身”字賞析:點明身處之地及方向,“身”與心相對,身向榆關,而心卻在關內,表明作者心系故園。
三、感悟課文
1、作者在詞中描繪了什么樣的景物,你能確定是哪里的景物嗎?
(山水、山海關、風雪、千帳燈、故園。)
2、體會出這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表達羈旅懷鄉的感情。)
【達標測評】
背誦默寫詩詞。
五年級語文《長相思》教學設計 篇13
學習目標:
1.能字正腔圓、有板有眼地誦讀《長相思》,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了解“風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詩詞中的特殊情味。
3.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重點:在想象、質疑和情境誦讀中,體驗詩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詩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學難點:在移情想象中建構“故園”的豐富意象,體味“故園”的文化意蘊。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長相思》多媒體課件。
一、回顧前文,總結引入
同學們,在王安石的眼中啊,鄉愁是那一片吹綠了家鄉的徐徐春風。而到了張籍的筆下,鄉愁又成了那一封寫了又拆,拆了又寫的家書。那么在納蘭性德的眼中,鄉愁又是什么呢?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長相思》這首詞。注意,仔仔細細地讀兩遍。
二、看詞讀好,找感覺。
1、讀第一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圓。讀第二遍的時候,爭取把它念通順,注意詞句內部的停頓,力求把它讀得有板有眼。
(師出示課件《長相思》)
2、出示多音字“更”和生字“聒”,給學生強調。
3、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其他同學聽,特別注意聽詞句的中間,她是怎么停頓的,讀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注意哪個地方停頓。: 讀“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深/千帳燈”。(學生齊讀)
4、再來一遍:“身向榆關那畔行, 夜升千帳燈”(有感情地讀)
同學們,讀古代的詩詞,我們不但要把它讀正確,讀得有節奏,而且還要盡可能讀出它的味道來。
5、讀詞爭取讀出這種感覺和味道,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奏讀。
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二、思意質疑,深入文。
1、看書上的插圖,仔細地看看書上的注解,然后試著去想一想這首詞大概在講什么意思。明白?默讀《長相思》。
(學生默讀詞并思考詞的意思,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2、作者除了“身”在帳篷?還身在何方?
結合詞的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征途的艱辛。作者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大河小川,經過了山海關外,經過了軍營的帳篷,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3、一個遠離,一個思念,同學們,就是這種感受,這種感情,這種心靈的回想,我們一起帶著這種感覺再來讀一讀《長相思》。先自各讀,試著把作者身和心分離的那種感受,那種心情讀出來,自各讀。放開聲音讀,按自己的節奏讀,可以輕輕地讀。(學生放聲自由朗讀)
4、誰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教師放音樂。(學生齊讀。)
5、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教師范讀)
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反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
(學生繼續寫片段,教師繼續巡視)
6、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有著怎樣畫面和情景。誰來?
7、誰來讀《長相思》?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沒有親人的絮絮關切,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讀《長相思》)
8、在這里,沒有皎潔的月光,沒有在皎潔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溫暖,那份幸福,在這里有的只是(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9、同學們,《長相思》讀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園的那一顆破碎的心。我想,讀到現在為止,讀到這個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問一問納蘭性德?
10、我知道,你想問納蘭性德,你為什么不早點回家呢?是吧。好,繼續問。
生:納蘭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應該早點用心打仗,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還會死在途中。
三、拓展激問,深入感悟
1、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門心思去干你的事業,為什么對自己的故園又要牽腸掛肚,輾轉反側呢?問的好!誰還想問一問納蘭性德?
生:你既然這么想念家鄉,那你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對家人想說的話寫下來,讓一個老鄉幫你送過去呢?
2、孩子們,你們都問我是嗎?你們可曾知道這些問題納蘭性德也在問自己,就在征途上,納蘭性德還寫了一首詞,題目叫《菩薩蠻》其中有這兩句就是納蘭性德問自己的,誰來讀一讀?
(出示課件“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學生朗讀,教師引導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問納蘭性德,表達相互的思念之情。
3、問的好!孩子們,請你們再想一想,除了納蘭性德在問自己以外,還有誰要問一問納蘭性德“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化在了《長相思》中了。(學生有感情朗讀《長相思》。)
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做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教師出示“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
四、板書設計
長相思
身在征途 蕭蕭風雪難入夢
心在故園 羈旅懷鄉情意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