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帽子哪兒去了
韓麥爾先生的帽子哪兒
靜心
隨著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新標準已全面實施,新教材也已投入使用。原來好多經(jīng)典的篇目依然保存了下來。由法國著名作家都德寫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保留 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第七課。
跟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中語文教材相比,文中的插圖作了改變,由一幅改為兩幅,畫面內(nèi)容也跟原來的不同。但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新舊教材的插圖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先生的帽子不見了!
西方人的習慣,正式場合是要脫帽的,如果這樣理解,插圖中的先生沒戴帽子是理所當然的了;或者說,跟文章中心關系不大,畫不畫也無所謂。但我認為,既然是文中的插圖,就該跟文中的內(nèi)容相吻合。
綜觀教材中所有的插圖,尤其是文學作品中的插圖,畫面內(nèi)容往往是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或者是高潮部分。如《皇帝的新裝》,畫的就是皇帝赤身裸 體舉行游行大典的場面;《孔乙已》畫的是孔被打折腿后用手走進酒店喝酒 的情形;再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 關系》、《范進中舉》等 等,無一例外。 那么,《最后一課》中畫的又是什么時候呢?
文 中是這樣描述的:“我一縱身跨過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靜了一點兒,我才注意到,我們的老師今天 穿 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 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這套衣帽,他只在督學來視察或者發(fā)獎的日子才穿 戴……”可見,小費郎士見到先生時是在課堂 上。既然先生平時不隨便穿這樣的禮服,可見他對最后一堂 法語課的重視,這正是他愛 國精神的體現(xiàn) ,而且文中再也找不到有關先生脫帽的文字,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先生的帽子就應該還戴 在頭上,而不是不翼而飛了。
其實,對老教材中《最后一課》 的插圖,早有人提出過疑問,說的是圖中先生的身體的站向與文中所描述的不符,可卻沒人注意他的帽子不見了。現(xiàn)在新教材中調(diào)整了先生的站向卻還是沒還先生的帽子——一頂繡邊的小黑絲帽。為什么不給先生戴上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