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點擊下載:本課課件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敘述古代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商路──絲綢之路,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和傳播,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的經歷,《馬可·波羅行紀》及其影響等知識。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教材中插圖和地圖的觀察,形成識讀圖表的能力。
通過對“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等問題的探討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認同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和平共處和友好往來是相互關系的主流,形成開放意識和國際交流與合作意識。通過學習阿拉伯數字的由來與發展充分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外國商人、使者頻繁往來元朝原因的分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阿拉伯數字的由來,馬可·波羅在元朝的生活與工作的經歷。
教學難點
世界各地區民族和平交往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圖片輔助法、探究討論法、角色扮演法。
教學準備
投影儀、相關圖片與地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馬可·波羅人物圖片,請同學們說出其人其事,進而總結馬可·波羅──一個意大利人,在元朝生活了17年,由他口述的一部書曾風靡歐洲。他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新課:
一、“阿拉伯數字”的由來
[投影顯示]《14世紀前后歐亞主要商路》圖,由學生在圖中找出東西方的三條主要商路,第一條:經過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到達中亞然后經里海、黑海到達小亞細亞,再通過地中海運到西歐。第二條:由元大都經過海路到達亞洲東海岸經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波斯灣經兩河流域再由水路運到西歐。第三條:由海路到紅海,再由陸路到達埃及亞歷山大港,再運到西歐。
教師提出問題 :通過這些商路,東西方各國有哪些貿易和文化的交流?
生答:通過這條商路,東方的胡椒、肉桂等調味品和珠寶、絲綢等奢侈品源源不斷地運到西歐,中國的羅盤針、造紙術、火藥、火器,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作物也傳到歐洲。
教師引導:和中國往來最多的是什么人?
學生回答:阿拉伯人。
教師出示討論問題: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他們把中國的古代發明展轉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了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最重要的是他們改進了阿拉伯數字,并把他們傳到歐洲。
教師引導:阿拉伯人注意把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他們不僅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而且注意吸收別的文化,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阿拉伯文化。我們來看阿拉伯世界精神領袖穆罕默德的一句話。
[投影顯示]
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
請同學看投影“阿拉伯數字”
教師提出問題:阿拉伯數字是由什么人發明創造的?為什么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學生回答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如果沒有阿拉伯數字,你會用什么方法表示1-10這十個數字?阿拉伯數字的發明有何作用?
教師引導:我們想象出許多種方法表示數字,但都沒有阿拉伯數字簡單快捷。因此,我們更能深刻體會到阿拉伯數字的發明與運用對人們日常生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巨大的作用。
教師引導:在東西方文化的傳播中,阿拉伯人起了一個溝通和紐帶的作用,但是西方人也有直接來到東方,來了解東方的文明與神秘,他就是馬可·波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