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拉的奮起
印巴分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實現獨立
師:雖然印巴分別獨立,但是在克什米爾歸屬問題上,雙方爭執不下,幾度用戰爭來解決。在印巴分治過程中,克什米爾土邦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克什米爾位于印巴之間,面積21 萬余平方千米,人口約500萬,其中近80%為穆斯林,20%為印度教徒。1947年10月,印度利用信奉印度教的王公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此舉引起當地穆斯林和巴基斯坦人民的強烈反對。在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后,巴基斯坦也出兵克什米爾,由此爆發第一次印巴戰爭。經聯合國調解,雙方于1949年1月停火,7月劃定軍事分界線,印度占有克什米爾的3/5地區和400萬人口,巴基斯坦占有2/5地區和100萬人口。然而,這一協議并沒有解決雙方的爭端,而是為以后的沖突埋下了種子。1965年8月,印巴兩國在克什米爾再次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雙方軍隊先后越過軍事分界線,展開激戰。戰爭持續到9月下旬,但任何一方都未取得明顯勝利。9月23日,雙方宣布停火。次年1月,在蘇聯斡旋下,印度和巴基斯坦簽署《塔什干宣言》,同意將各自軍隊撤回戰前陣地,并重申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第二次印巴戰爭后,巴基斯坦內部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個地理上被印度分隔的區域間的矛盾開始凸現。1971年3月,東巴局勢動蕩,駐軍嘩變,宣布成立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為了阻止東巴獨立,巴基斯坦當局調動軍隊進入東巴,鎮壓獨立運動。支持孟加拉國臨時政府的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時機,于11月21日出兵東巴,隨后又于12月3日越過克什米爾停火線,向西巴進攻。這樣,原來的巴基斯坦內戰演變為第三次印巴戰爭。兩翼受敵的巴基斯坦在戰爭中處于不利境地,印度則得到蘇聯的全力支持,因此戰爭形勢明顯有利于印度。12月16日,印軍攻占東巴首府達卡,次日,雙方停火。這次戰爭的結果是肢解、削弱了巴基斯坦,改變了南亞的政治版圖,東巴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但印巴之間的矛盾并未解決,克什米爾的歸屬仍是不時誘發地區沖突的懸案。印巴矛盾與沖突,成為南亞地區和平的最大障礙。當然,在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主題后,印巴緩和逐漸成為主流,雖然最終和解為期尚遠,但畢竟雙方的關系開始趨于和解。
2、印度經濟的發展
師:印度雖然獨立時間和新中國建立差不多,但是兩國的經濟實力卻有很大差異,尤其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以后,但印度卻積極立足與本國經濟的發展,試圖超越中國。那首先我們來了結一下印度經濟發展的狀況。
師:80年代以前,印度奉行限制外國商品進入的政策,鼓勵壟斷,壓制競爭,束縛市場發展,是一比較典型的內向型經濟,經濟發展非常緩慢,1976年,印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50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132位;1978年,印度的人均工業生產總值只有36美元。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居主要地位的是農業,60~70年代,在國際資金的援助下,印度的農業有了一定發展,1978年實現了糧食自給。但是,農業的發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在80年代以前的30年里,其經濟年均增長率只有3.5%。1980年以后,印度政府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實行對外開放。特別是8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的工業生產連續5年增長率超過8%。在此期間,印度充分利用外資發展本國經濟,如利用了世界銀行對電力的貸款41.4億美元和對石油部門的貸款9.87億美元,大大有利于推動印度工業的發展。80年代,印度的經濟實際年增長率超過5%,長期停滯不前的局面有所改變。但是,印度的投資環境仍然不是十分理想,1989年,外國對印度的直接投資不足1億美元,只相當于同年泰國接受外資的1/20。印度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原子能研究、電子技術等方面有較高水平。特別在軟件開發領域,實力僅次于美國,軟件產品大量出口,xx年軟件出口額達到62億美元。印度的科學技術人才十分豐富,每百萬人口中有科技人員3329人,科技人員數量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但人才流失非常嚴重。例如,印度的計算機軟件人才非常出色,美國、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大量雇用“價廉物美”的印度計算機人才為它們服務。因此,80年代以來印度經濟的發展速度雖然比過去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同亞洲經濟發展快的國家和地區相比,印度的發展仍然比較緩慢。 1987年,印度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190多美元,全國人口的1/3多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989年,印度的外匯儲備只有32億美元,不到泰國的 1/3。而且,債臺高筑,1990年,外債總額高達600億美元,每年出口收入的30%需要用來支付外債的本息。1991年以后,印度推行經濟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印度gdp連續xx年保持年均6%的增長速度,特別是1994~1997年間,更是平均達到了7%。據統計,到xx年,印度的外匯儲備也達到了4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