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一、選擇題
1.b 2.b 3.a 4.c
二、填空題
1.1917 3 二月革命 臨時政府 工兵代表蘇維埃
2.列寧 武裝起義 彼得格勒 臨時政府
三、連線題
四、簡答題
采取的措施:建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將銀行、鐵路和大工業企業收歸國有;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同德國、奧匈帝國議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2課 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選擇題
1.c2.c3.d4.d
二、填空題
1.國民經濟恢復列寧新經濟商品經濟
2.外高加索烏克蘭白俄羅斯15
3.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模式
三、簡答題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政府為戰勝國內外敵人的進攻,集中有限的財力、物力用于戰爭,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農村,實行“余糧收集制”。后來為恢復國民經濟,緩和工農矛盾,又實行了“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為加快經濟發展,取消“新經濟政策”,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通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增強。
第一單元自測題
一、選擇題
1.a 2.b 3.c 4.b 5.b 6.b 7.c 8.c 9.c 10.b 11.b 12.d 13.d 14.b 15.d
二、填空題
1.人民委員會 德國 奧匈帝國 2.多種商品 3.社會主義 農業國 工業國 第二個
三、材料解析題
(1)為了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國物力、財力,保證軍事上的勝利,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2)新經濟政策。特點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恢復資本主義,允許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3)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蘇維埃政府在國內戰爭時期采取的臨時性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農民交出的糧食基本上是無償的,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為了恢復被戰爭破壞的經濟,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
四、簡答題
歷史條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人民深受災難,促使其覺醒;二月革命后推翻沙皇統治,出現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種政權并存局面;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依據形勢,及時調整斗爭策略,制訂了武裝起義的計劃。
歷史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此誕生。十月革命的勝利,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一、選擇題
1.b 2.b 3.c
二、材料解析題
(1)除中國外,各締約國的壟斷資產階級及其代理人。
(2)對中國是不平等的,因為中國處于被侵略的地位。對其他締約國來說,形式上是平等,但最終對美國有利。因為美國可以憑借經濟優勢排擠其他國家。
(3)主要是調整美日在中國的矛盾。
(4)條約中明確規定“不得……營謀特別權利”、“不得謀取”“任何專利或優越權”,這就取消了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
第4課 經濟大危機
一、選擇題
1.b 2.b 3.a 4.c
二、填空題
1.資本主義 1929 美國資本主義
2.人民群眾 三千 工資
三、簡答題
特點有三個: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