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及其影響。
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全面正確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2、難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三、教學要點
1、經濟全球化趨勢形成的原因
2、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表現
3、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改變了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使人類社會的生產力進入高速發展時期;戰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形成,雖然由于彼此間的擴軍備戰、爭霸,使世界形勢動蕩不安,但由于勢均力敵,避免了人類世界再次爆發戰爭,尤其是極具毀滅力的核戰爭;但是由于蘇聯的解體和東歐的劇變,兩極格局解體,世界格局開始向多極化發展。可以說,二戰后,人類社會經歷的幾番動蕩。可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如何?五六十年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黃金時代,七八十年代是一些后起的國家的黃金時代,但全球經濟發展的總趨勢又是如何?這就是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的第16課《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展示板書:第16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
【內容組織】
師: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
生:經濟全球化趨勢是指隨著世界性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其實質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師:除此之外,世界上很多學者對此還有不同的解釋。經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經合組織(oecd)前首席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流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過程。(注:據稱s·奧斯特雷在1990年首先采用全球化的概念,也有觀點認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萊維提出的。)隨著對全球化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正在從不同的視角給出全球化的定義。以下是目前幾種比較流行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全球化下的定義是:“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卡爾·海因茨·巴奎認為:“當談論經濟意義上的全球化的時候,具體指的究竟是什么?在這里一開始就遇到困難,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肯花力氣對這個捉摸不透的時髦詞匯作出界定,或者至少對它的意義作出合理的限定。……最貼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貿易聯系的密切程度為基準的。根據這種見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越國界的貿易額在世界生產中所占比例越高,世界經濟就越強烈地全球化。” 1995年出版的英國《科林斯商務詞典》將國際化和全球化等同看待:“國際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過出口向國外經濟進行擴張,但尤其專指通過對外國的投資,建立生產部件的工廠、制造車間和銷售子公司。”法國學者雅克·阿達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在他看來,蘇東集團解體以后,資本主義橫行的主要障礙已經不復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債務國在債務危機的壓力下,正在按照國際金融機構的意志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而國際金融機構無論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講都充當著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是推行全球資本主義的工具。從這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也就是資本主義肆虐全球的過程。但在我們看來,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十分廣泛,技術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經濟全球化的范疇。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經濟全球化給出的定義側重點就不同,給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殊為不易。一般意義上,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以及信息超越市場和國界進行擴散的現象就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