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第16 課 世界經濟的“全球化”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掌握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具體表現及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2.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全面、正確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出現是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必然結果。使學生增強面向世界,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信念與責任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具體表現和影響。
教學難點: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多極化趨勢的“極”與兩極格局時期的“極”有哪些不同?
a.具體對象不同:兩極格局中的“極”實際上是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而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如歐盟,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b.作用影響不同:兩極中的“極”只是通過政治、軍事實力來控制、操縱其他國家;而多極化中的“極”是憑借綜合國力,即科技、經濟實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
教師導入: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的影響下,盡管還有科索沃戰爭、海灣戰爭等復雜矛盾和沖突。但是各“極”的人民都向往和平、追求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的發展潮流,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的。于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出現了全球化的趨勢。
講授新課:
師:什么是經濟全球化趨勢?哪位同學來解釋一下!
生:經濟全球化趨勢是指隨著世界性經濟交往的日益增多,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動下,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從總體上看,世界經濟正在逐漸形成一個整體,這種現象被稱為“經濟全球化趨勢”。其實質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是資本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師:除此之外,世界上很多學者對此還有不同的解釋。經濟全球化概念的提出起源于經合組織(oecd)前首席經濟學家s•奧斯特雷,主要是指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流動,實現資源最佳配置的過程。(注:據稱s•奧斯特雷在1990年首先采用全球化的概念,也有觀點認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萊維提出的。)隨著對全球化問題研究的深入,人們正在從不同的視角給出全球化的定義。以下是目前幾種比較流行的定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全球化下的定義是:“跨國商品與服務貿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廣泛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教授卡爾•海因茨•巴奎認為:“當談論經濟意義上的全球化的時候,具體指的究竟是什么?在這里一開始就遇到困難,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肯花力氣對這個捉摸不透的時髦詞匯作出界定,或者至少對它的意義作出合理的限定。……最貼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貿易聯系的密切程度為基準的。根據這種見解。世界出口率越高,跨越國界的貿易額在世界生產中所占比例越高,世界經濟就越強烈地全球化。” 1995年出版的英國《科林斯商務詞典》將國際化和全球化等同看待:“國際化或全球化是指公司通過出口向國外經濟進行擴張,但尤其專指通過對外國的投資,建立生產部件的工廠、制造車間和銷售子公司。”法國學者雅克•阿達則認為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對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在他看來,蘇東集團解體以后,資本主義橫行的主要障礙已經不復存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債務國在債務危機的壓力下,正在按照國際金融機構的意志進行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而國際金融機構無論是從歷史上看,還是從現實講都充當著資本主義的“代言人”,是推行全球資本主義的工具。從這種意義上說,經濟全球化也就是資本主義肆虐全球的過程。但在我們看來,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十分廣泛,技術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經濟全球化的范疇。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經濟全球化給出的定義側重點就不同,給出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經濟全球化的定義殊為不易。一般意義上,資本、商品、服務、勞動以及信息超越市場和國界進行擴散的現象就被認為是經濟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