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格局的形成和崩潰
第1課 冷戰局面的形成【課程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二戰后美國登上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和表現;“冷戰”的定義;“杜魯門主義”的內容和實質;馬歇爾計劃的目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性質。
過程與方法:參與課堂活動與同學分析冷戰政策出臺的背景,歸納冷戰的具體表現,探究冷戰政策帶來的影響,加深對冷戰對峙局面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蘇爭霸世界的斗爭,造成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給世界和平帶來了嚴重影響,認識到霸權主義對人類進步和安全的威脅。
【重點與難點】
重點:美國的“冷戰”政策及其表現。難點:如何認識美蘇冷戰和美蘇爭霸的異同點。
【教學步驟】
導入
1、回顧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情況。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美國、蘇聯的實力得到了加強,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戰后,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范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
2、引用一個英國人的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戰結束后,由于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同盟關系變成了戰后敵對關系。“二戰”后,世界并沒有走上和平之路。戰后,一張厚重的、隔斷東西方的“鐵幕”緩緩降臨,美蘇之間的“冷戰”局面就此形成,并主宰了此后半個世紀的世界格局。
明確“冷戰”政策的概念。
一、冷戰政策: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段,思考:什么是“冷戰”政策?什么叫“遏制”?為什么它們要“遏制共產主義”?引導學生思考:美國為什么要實行冷戰政策而沒有采取直接軍事行動呢?
二、“鐵幕”演說:1946年、演講,鼓吹美英聯盟對抗蘇聯,揭開了戰后冷戰的序幕。
三、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
1、展示:杜魯門在國會演說的圖片和文字資料:美國有領導“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產主義的滲入。”──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的演講;“全世界都在注視我們,要我們肩負起領導的責任。形勢的發展使我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1947年4月5日杜魯門的一次演講
分析:杜魯門主義目的是遏制蘇聯,穩定資本主義;特點是:以反蘇掩蓋其全球擴張的野心,以維護美國的利益和安全為借口干涉世界各國內政;實質是美國在全球擴張勢力的宣言書,是對蘇聯發動全面冷戰的宣言書,也是冷戰全面開始的標志。同時也標志著美蘇由戰時的盟友走向公開對抗,成為敵手。
2、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冷戰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現。在經濟方面美國采取了什么做法呢?我們先來看看二戰結束后歐洲的狀況。展示并指導學生閱讀:二戰后歐洲城市被毀、經濟凋敝、人們生活困苦的圖片。西歐國家處于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困境和政治動蕩之中,美國政府為此憂心忡忡。美國為何擔心嗎?
閱讀史料: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個國家接受了美國130多億美元的援助,90%是贈予,10%是貸款。因此,丘吉爾把馬歇爾計劃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慷慨的舉動。引導學生思考:“你怎樣看待馬歇爾計劃?”引導學生分析馬歇爾計劃對美國、對歐洲在政治、經濟方面所起的作用。
3、1949年4月,在美國的一手操縱下,美國、加拿大和英、法等西歐國家共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根據這項公約,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請看公約第5條是怎樣規定的。由公約內容可以看出它是一個怎樣的組織。再由學生繪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美國對蘇聯、東歐在戰略上形成了一個月牙形的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