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和平
珍愛和平 遠離戰爭
xx年5月,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全面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和業務素質,我們學校組織了教師綜合素質展示的教學比武,本人有幸參加了本次比賽,所上的是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節課上,我嘗試引導學生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 創設情境,自主探究。
一上課,我就沉重地對學生說:20世紀爆發了世界大戰,不僅造成了世界性人力、物力的損耗也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殘酷的以及規模大的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與災難,并且戰爭的傷痛至今仍在延續。
世界大戰之后雖然沒有再爆發世界性的戰爭,然而戰爭的危險依舊存在。戰后全球性冷戰的出現,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海灣戰爭、巴以沖突等區域性的戰爭不斷爆發,恐怖事件的此起彼伏,核武器的發展也大大增強了戰爭的危險性,極大的威脅著地球上的文明和人類本身。這些都使我們對戰爭必須保持著應有的警惕性和預防性。戰爭留給我們的悲痛和遺憾已經很多了,當世界大戰的傷痛漸漸離我們遠去的時候,我們心中的警鐘卻應不斷敲響。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場史無前例的戰爭,親自探究它爆發的原因以及它給人類所帶來的災難。
于是我用課件展示了有關20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圖片,讓學生的情緒受到震撼,激發學生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的歷史責任感。接著課件展示:英法美德等各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比重的材料。讓學生分析。
曹芬說:“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高速發展的時期,但資本主義各國的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像圖表中呈現的德國經濟是后來居上,迅速趕上英、法等老牌強國。隨著德國經濟實力的提高,他迫切要求從英國手里搶奪殖民地,英國當然不會答應。于是,為了搶奪殖民地,具有相同利益的國家結成軍事同盟,這就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我用課件展示了帝國主義的主要矛盾及兩大軍事集團形成過程。接著我說:“雙方為爭奪殖民地,劍拔弩張,競相擴充軍備,戰爭一觸即發。那么誰知道戰爭最先從哪里爆發的呢?”
李強說:“巴爾干半島。”“巴爾干半島位于歐洲東南部,歐、亞、非三洲交匯處,戰略地位顯赫,歐洲列強都想控制這個地區,而爭奪最激烈的就是俄國和奧匈帝國。20世紀初,巴爾干地區不斷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和局部戰爭,成為列強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
我說:“戰前的巴爾干半島就像一個充滿了炸藥的火藥桶,只要有一點火星,就足以引起整個歐洲的大爆炸。”接著就問:“那么是什么事件點燃了這個火藥桶呢?”
吳明珠說:“薩拉熱窩事件點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我提出:有人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次偶然的災難,假如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不打死奧匈帝國皇儲夫婦,一戰就不會爆發。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得出結論:
胡合江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瓜分世界的結果,是帝國主義國家瘋狂擴軍備戰的結果,也是帝國主義國家侵略、掠奪的本性決定的。即使沒有斐迪南遇刺這樣的突發事件,帝國主義國家也會尋找其他發動戰爭的借口,或遲或晚,戰爭都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