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拉的奮起
納賽爾
蘇伊士運河
資料: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
又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第二次中東戰爭,是英法為重占蘇伊士運河,聯合以色列發動的侵埃戰爭。蘇伊士運河是埃及境內著名的國際通航運河,扼亞、歐、非三洲交通要沖,具有重要的戰略和經濟意義。運河自1869 年開通后,被英法壟斷資本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所控制。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這一行動沉重打擊了英法在中東的利益。英法和以色列聯合作戰。10月29日,以軍分三路突然進攻埃及的西奈半島。31日,英法從海、空襲擊埃及,隨即入侵埃及領土。埃及軍民奮起抗擊,世界各地也掀起聲勢浩大的抗議英法侵略、支持埃及正義斗爭的浪潮。在埃及人民反抗和國際社會的壓力下,英法被迫于11月7日宣布停火,22日從埃及撤軍。次年3月以軍也從埃及撤出。
資料: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戰爭的勝利
1954年11月,阿爾及利亞人民發動了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起義爆發后,成立了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它是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政治機構和領導起義的機關。隨后建立了民族解放軍。起義軍控制了越來越多的地區。為了撲滅起義的火焰,法國不斷增加在阿爾及利亞的駐軍,1954年為5萬人,1955年增加到20萬,1956年擴大到40 萬,1958年更猛增到80萬人。法國殖民軍對解放區發動的“圍剿”一敗再敗。而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軍越戰越勇,到1958年發展到13萬人,武裝斗爭已經擴大到全國3/4的地區;同年,阿爾及利亞共和國臨時政府宣告成立。戴高樂在法國執政后,表示愿意同阿方談判。經過雙方在戰場上和談判桌上的不斷較量,法國政府已無力繼續進行殖民戰爭。作為一個有遠見的資產階級政治家,戴高樂深知,不擺脫同阿爾及利亞的戰爭,法國就不可能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上同美蘇抗衡。于是,1962年3月,法阿簽署了《埃維昂協議》,協議規定在阿爾及利亞結束軍事行動;法國承認阿爾及利亞人民有權行使自決權,成立一個獨立和主權的國家;法軍分批撤走。7月,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告獨立。至此,法國132年的殖民統治結束。
師: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非洲大陸誕生了30多個獨立國家。其中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取得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第三階段,70年代主要是葡屬非洲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時期。1975年,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國人民經過長期武裝斗爭,贏得獨立,結束了葡萄牙在非洲長達5xx年的殖民統治。
第四階段,90年代初。是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的時期,其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1994年,在南非舉行了第一次各個種族都參加的全國大選,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曼德拉成為南非歷史上第一個黑人總統,標志著南非種族隔離制的消除,這揭開了南非歷史新的一頁。
師:那么,非洲的獨立運動與亞洲相比,有什么特點?在當時世界上引起了怎樣的巨大變化?
生:(略)
師:第一,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屬于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運動,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非洲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非洲各被壓迫民族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是最主要的任務。非洲的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以及北非的一些國王、撒哈拉以南的部落酋長,都參加了反帝斗爭,形成了革命風暴。在民族主義思想指導下,產生了各種政治組織和政黨,據1961 年統計,非洲各地共有147個民族主義政黨,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立的有8個,戰后到1955年建立的有40個,其余都是在亞非會議前后新建或改組成立的。它們大都以反帝、反殖和爭取民族獨立為主要宗旨。第二,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領導權主要掌握在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手中。由于殖民主義的長期統治,非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低,無產階級力量較弱,部族意識和地區觀念以及封建殘余嚴重存在,因而無產階級難以形成一支強大而獨立的力量。非洲的民族資產階級也是一個年輕的階級。但它的政治能量、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要比非洲的無產階級、農民和小資產階級占有相對優勢。它同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之間雖有一定的聯系,但也有深刻的矛盾,因而具有較大的革命性。非洲的知識分子中也有相當數量的人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所以,從整體上來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在非洲民族獨立運動中起了領導作用。第三,非洲民族獨立運動取得獨立的方式,大體上有兩種類型:少數是通過武裝斗爭,多數是采取和平斗爭形式。北非各國和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安哥拉等都是經過長期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武裝斗爭獲得獨立的。但大部分的獨立國家,普遍采取了非暴力方式,迫使殖民當局在殖民政策上作某些調整和改變,分階段實現了獨立。非洲民族獨立運動方式的多樣性,是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世界進步力量的壯大的國際形勢密切相關的。盡管獨立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但都是這些國家的人民長期斗爭的勝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