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人類文明的形成》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形成的歷史,包括人類的出現、氏族社會的產生等相關史實。
2.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
3.認識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是人類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也是人類文明水平的重要標尺。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氏族社會的產生及其特點和作用。
理由:氏族社會的特點。與原始群,特別是與國家組織形式相比,氏族社會具有如下特點:第一,氏族社會是人類第一個正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經歷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兩個不同的階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親屬關系即血緣關系結合在一起的社會集團,血緣是制約人類相互關系的最基本的紐帶;第三,氏族是原始人類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經濟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時期,婦女和男子先后成為氏族社會的主體;第四,氏族社會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平等社會,人們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活。
氏族社會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轉變,不僅伴隨著文化和藝術的產生,而且導致了氏族社會的形成。氏族社會作為人類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組織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會實行族外群婚,這就比血族群婚前進了一步。它有助于人類保持緊密和持久的結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親通婚對人的體質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有助于人類之間的凝聚力的加強,推動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
2.教學難點:人類是怎樣由古猿進化而來的。
理由:古猿在不斷適應自然條件變化的過程中,逐漸直立行走,雙手解放,學習使用和制造工具,促進大腦的發育,而集體勞動實踐,最終由古猿轉化成人。
三、教學策略
1.通過圖片、文字等資料,創設歷史情境,增強歷史直觀性。
2.通過閱讀課本內容,學會以課本出發,以現有知識為依托,培養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用《圣經》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導入:《圣經》中說,上帝首先創造了男人亞當,又用亞當的肋骨創造了女人夏娃。提問:人類的出現果真如此嗎?
學生:聽故事,討論提出的問題。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營造探究式的課堂氣氛。
(一)人類的出現
教師:三個基本階段,學生討論中,出示有關古猿進化的圖片和實物資料,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談一談:人類究竟是怎樣出現的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講清人類起源發展過程的三個基本階段:即“猿類”“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中的人”三個概念。(1)猿類,它們是人類的遠祖;(2)“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從猿到人的過渡,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塊等天然工具,但還沒有進行真正的勞動;(3)“完全形成中的人”指已經能夠制造工具,真正進行勞動的人,他們已經從動物中完全解脫出來。
學生:看圖片,討論探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師: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請你判斷一下,他們誰說得對:(1)直立行走是人類進化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2)我不太同意這種說法,因為很多人認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決定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