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平行線特征(通用2篇)
2.3 平行線特征 篇1
§2.3 平行線特征教學目標 1.平行線的性質;2.運用這些性質進行簡單的推理或計算;3.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4.經歷探索平行線的特征的過程,掌握平行線的特征,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合作的能力。教學重點由兩直線平行得到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教學難點 平行線的特征與直線平行的條件的綜合應用。教學過程 Ⅰ.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師]上兩節課我們探討了直線平行的條件。誰來給大家總結一下:如何判定兩直線平行?[生]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直線互相平行; 同平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其中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它們的共同點: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都是已知角相等或角互補,推出兩直線平行。反過來,當兩直線平行,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直線平行的特征。Ⅱ.講授新課[板書][師]請大家用三角板畫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電腦出示如下)
如圖示,直線a與直線b平行,被直線c所截。 (1)測量同位角∠1和∠5的大小,它們有什么關系?圖中還有其他同位角嗎?它們的大小關系?
[生]測量結果∠1=∠5。[生]圖中還有∠2與∠6,∠3與∠7,∠4與∠8是同位角,測量它們的大小也相等。[師]現在我把∠5剪下,把它貼在∠1的上面,觀察到這兩個角相等。(教師動畫演示)[師]通過測量和剪貼對比∠1的度數和∠5的度數相等,其它同位角也一樣相等。從而得出同位角相等。[師]那么大家來說說是不是所有的同位角都相等呢?[生]不是。[師]很好。(電腦出示) 如圖示: ∠1與∠2是同位角,但不相等。
[師]那么到底兩條直線在什么情況下同位角相等?[生]兩直線平行時,同位角相等.[師]很好.我們得到結論就是在兩條直線平行的情況下同位角相等。那此時內錯角的關系怎樣?同旁內角關系怎樣?下面我們再來探索:(電腦出示)
如圖示,直線a與直線b平行。(2)圖中有幾對內錯角?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3)圖中有幾對同旁內角?它們的大小有什么關系?為什么?(4)換一組平行線試試,你能得到相同的結論嗎?
[生]圖中有2對內錯角,分別是:∠3與∠6;∠4與∠5。通過測量它們大小分別相等。[師]很好,如果我們不通過測量而用數學語言是否能證明它們是相等的嗎?[生]能,直線a與直線b平行,∠3與∠7是同位角,所以∠3=∠7,又因為∠7與∠6是對頂角,相等,因此可知∠3=∠6。同樣得出∠4=∠5。[師]這位同學敘述得很好,我們用簡單的數學語言推證如下:(電腦出示) 由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電腦動畫剪貼過程)接下來我們來解決第(3)個問題。[生]圖中有2對同旁內角。分別為∠3與∠5;∠4與∠6。它們的關系為互補。因為:直線a與直線b平行,∠2與∠6是同位角,所以∠2=∠6。又因為∠2+∠4=180o ,所以得∠4+∠6=180o 。同理推證∠3+∠5=180o 。[師]這位同學敘述得很好,我們用簡單的數學語言推證如下:(電腦出示) 由此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師]由此我們得到了平行線的特征: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板書]接下來我們做一做。(電腦出示) 如圖示,一束平行光線AB與DE射向一個水平鏡面后被反射,此時∠1=∠2,∠3=∠4。(1)∠1,∠3的大小有什么關系?∠2與∠4呢?(2)反射光線BC與EF也平行嗎?
解:
下面我們來做練習以鞏固平行線的特征。Ⅲ. 隨堂練習 如圖(1)所示,AB∥CD,AC∥BD。分別找出與∠1相等或互補的角。 圖(1) 圖(2)解:如圖(2)所示:與∠1相等的角有:∠ 3,∠ 5,∠ 7,∠ 9,∠ 11,∠ 13,∠ 15。與∠1互補的角有:∠ 2,∠ 4,∠ 6,∠ 8,∠ 10,∠ 12,∠ 14,∠ 16。
生活數學 1如圖1,一條公路兩次拐彎后,和原來的方向相同,第一次拐的角∠B是142°,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圖(1) 圖(2)解:如圖2示,AB∥CD,∠ABC與∠BCD是內錯角。因為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所以∠BCD=∠ABC =142°即圖(1)中∠C=∠B=142°
生活數學 2如圖某玻璃碎片是梯形,已有上底的一部分,量得∠A=115°,∠D=100°,梯形另外兩個角各是多少度?解:因為AD∥BC,∠A與∠B是同旁內角,所以∠A與∠B互補,則∠B=180°-115°=65°同理可得,∠C=180°-100°=80°
Ⅳ.課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平行線的特征,了解了直線平行的條件與平行線的特征的區別。直線平行的條件: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平行線的特征: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內錯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通過練習加深了對二者的應用,認識二者是互逆的。 Ⅴ.課后思考題
如圖:如果AB//EF,求∠B、∠BDF、∠F的和是多少? 解:如圖示,過D點做直線CD平行直線AB,則有AB//CD//EF。板書設計
2.3 平行線特征 篇2
教材分析:本節課是第二章《平行線與相交線》的第3節,學習完臺球桌面上的角和探索直線平行條件后學習本節課。教學時注意與直線平行條件區別、聯系。
教學目標 :
1.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的表達能力。
2.經歷探索平行線特征的過程,掌握平行線的特征,并解決一些問題。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得出結論。
教學難點 :掌握特征,解決問題。
設計思路: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動,自己發現結論,并能應用、解決問題。
導言:我們上節課已經探究了直線平行的條件,回想一下,我們當時用了哪些方法探究問題?
學生:1.猜想2.測量3.操作教具
教者:得到了哪些結論?
學生: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教者:他回答得又流利又準確,別的同學也回答得象他一樣好嗎?我們齊答一遍。
學生:(齊答)
教者:好,我們已經知道了直線平行的條件,反過來,平行直線又有什么特征呢?這是我們今天要探究的問題。
3.平行線的特征(板書)
教者:請看大屏幕(課件1)讀題。請你猜想一下結論。
學生;回答
教者:你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想?你能不能把你的驗證過程表達清楚?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并請同學上黑板演示、講解。
教者:再看大屏幕,猜想一下結論,你能用什么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想?你能不能把你的驗證過程表達清楚?帶著這些問題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討論回答)
教者:通過剛才的探究,你發現了什么結論?
學生: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教者:這三條就是平行線的特征。(板書)看到黑板上的三句話,你想到了什么?
學生:直線平行的條件。
教者:直線平行的條件與平行線的特征究竟不同在什么地方?
學生:因果關系不同(學生討論得出)
教者:現在你能區分直線平行的條件與平行線的特征究竟不同在什么地方?能嗎?真的?現在就進行搶答。我簡稱為條件、特征。
學生:搶答。
教者:看來,平行線的特征同學們都掌握了,不知道你們應用得如何?請看一道題。(課件)1給你兩分鐘讀題思考,2現在將你的思想與同學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交流。請同學上黑板講解。
教者:同學們都講得很明白,現在請一名同學試著將你的想法寫下來。
學生:一名同學板演,其余同學在本上寫。
教者:請一名同學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學生:(回答)
教者:我們再看一組習題。
學生:讀題,思考,小組交流。回答,
教者:請同學們用精練的語言把本節課探究的問題概括一下。
學生:(口答)
教者:補充,完善。
板書設計 :
3.平行線的特征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點評:新課改的教材新、教法新、學法新。新教材給教師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帶來了教育觀念的轉變。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著教師教法的更新,教法的更新導致學生學習方式逐步多樣化。我覺得新課改對我們教師來講最難改變的是教法的轉變、更新。因為,過去的那種灌輸式、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法已經扎根很深。課上不敢放手,很怕學生不明白。但是,現在我日常教學的時候逐漸大膽的放手,讓學生去解決問題。如:本節課的例題、練習題我都是讓學生通過交流合作、共同探究來解決的。并且讓學生來講解。碰導講解不清楚的地方再強化一下。這樣作的目的,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頭腦都動起來。
我在教法中還常常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好勝心。如,本節課中在強化區分直線平行的條件和平行線的特征時,就采取了激將法,而且有時學生又很了解教師的用心,明知道這是老師的小計謀,但是他還是愿意接受這小小的比試。使枯燥的背誦變得有趣起來。既強化了知識點的訓練,又讓學生感到了快樂。
隨著教師教法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然就生了變化。本節課中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交流、探究,大部分習題都是學生孜孜自己解決。
本節課我大部分讓學生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有一點注意的是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的關系。討論必須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因此,每次討論前我都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這樣,學生在討論時候就會有自己的意見思想。這樣,他也能注意傾聽別人的見解。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課堂上我更注意了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及親身經歷、體驗。如,讓學生通過用量角器測量,剪刀剪下一角與另一角比較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得到結論。讓學生先猜想,然后通過觀察、進行合情推理、驗證猜想,現階段的幾何,不要求他嚴密的證明寫法,只要他們感受幾何、體會幾何。本節課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