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動能和勢能(精選12篇)

動能和勢能

發布時間:2022-11-06

動能和勢能(精選12篇)

動能和勢能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松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系.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么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找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松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系.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么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找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 篇3

  §14.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

  (二)教具

  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三)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出示斜槽,并演示鋼球從斜槽上滾下,在水平桌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了一段距離。讓學生分析碰撞過程中,做沒做功?

  利用學生分析的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物理學中,能量和功有著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

  不同的物體做功的本領也不同。一個物體能夠做的功越多,表示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進行新課

  物體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以后我們將逐步認識各種形式的能量。剛才的實驗中鋼球撞擊木塊能夠做功,但若將鋼球停靠在木塊一側(邊講邊演示),這時的鋼球并不能推動木塊做功。只有運動的鋼球才能推動木塊做功。

  (1)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能夠做功,它們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

  引導學生廣泛地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空氣、水和各種物體都能夠做功,而具有動能。概括出"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

  列舉事例說明:運動的物體具有的動能多少不盡相同。如狂風能吹倒大樹,而微風只能使樹枝搖動。進而通過演示實驗,概括出決定物體動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課本圖1-1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大。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網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上面的實驗表明鋼球從較高處滾下時具有的動能大。那么鋼球從不同的高度滾下時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可通過觀察實驗來得到結論。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速度有關,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運動物體的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實驗結果: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就越大。

  (2)勢能:物體由于運動的原因而具有動能,物體還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學們都玩過用橡皮筋彈射紙彈的游戲,拉長的橡皮筋能給紙彈一個力,并推動紙彈移一段距離,從而對紙彈做了功。同樣拉彎的弓、壓縮的彈簧也能夠做功,它們都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它是由于物體發生彈性變形變而具有的能量。

  解釋彈性形變:物體受到外力作用而發生的形狀變化,叫做形變。如果外力撤消,物體能恢復原狀,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彈性形變。如:拉長的彈簧,壓扁的皮球,彎曲的鋼鋸條,上緊的鐘表發條等。

  利用課本圖1-4的實驗闡明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為節省課堂時間,課前將兩個性質相同彈簧,按照課本圖1-4壓縮到不同的長度。先后將拉緊彈簧的繩燒斷,兩次砝碼被彈起的高度不同。彈簧壓得越緊,放松時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彈性勢能越大。

  被舉高的重物,也能夠做功。例如:舉高的鉛球,落地時能將地面砸個坑;舉高的夯落下時能把木樁打入地里。舉高的物體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

  列舉事例說明: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如:舉起同樣高度的鉛球和乒乓球,鉛球落下時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勢能大。鉛球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引導學生討論樹上結的蘋果是否有重力勢能?通過討論使學生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能夠做功只是說物體具有了做功的"本領",但不一定做了功。樹上結的蘋果雖然沒有做功,但只要它從樹上掉下來就能做功,所以我們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3)機械能:讓學生分析靜止在桌面上的鋼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勢能)繼而讓學生分析在桌面上滾動的鋼球具有什么能?通過分析得知滾動的鋼球既有動能,又有勢能。 統稱為機械能。一個物體既有動能,又有勢能,那么的和就是它的總機械能。

  (4)能量的單位:從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認識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聯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體具有做功的本領,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夠做功的多少來衡量。因此,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單位跟功的單位相同,也是焦耳。

  3.小結

  通過以下問題的討論,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能量、動能、勢能、機械能等概念及機械能的單位。

  (1)高山上有一塊大石頭,穩穩地待在那里,它有沒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舉幾個物體具有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飛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勢能是5焦,具有的動能是4焦,這只球具有的總機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鉛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勢能不相等,若使它們的重力勢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從斜槽上端滾下的小球,它有沒有重力勢能?在它下滾的過程中重力勢能的大小有沒有變化?為什么?在滾下的過程中有沒有動能?它的動能有沒有變化?為什么?

  (四)說明

  1.能是物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較抽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認識它比較困難。應緊扣教材,從理解"一個物體能夠做功"的含義來認識能量。這實際上是說"能是物體做功的本領"。盡管這種說法不甚嚴謹,但比較通俗、易懂。

  2.關于動能,應講明運動的物體能夠對其他物體施力,并推動物體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為容易講清彈性形變的物體對別的物體施力并做功,便于學生理解,所以將彈性勢能提到重力勢能之前講。

  3.勢能應是物體系統(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舉高的重錘能夠做功,應當是重錘和地球組成的系統具有勢能。而重力勢能表現它做功本領時,通常有一個重力勢能先轉化為動能的過程。但在本節課中都不宜引入這些內容。只能讓學生粗略地知道,舉起的物體能夠做功。

  4.勢能的大小是相對的。對初中學生來說也不能引入勢能的相對性。只能統一地用地面做為零勢能面來分析問題。

  5.小結中的問題(5),暗含著勢能和動能的轉化,目的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動能和勢能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松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系.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么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找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松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系.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么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找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 篇6

  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1)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2)       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2、過程與方法:(1)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2)       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3)       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二、教學重點:(1)       動能和勢能的概念;(2)       探究影響動能的因素。三、教學難點:勢能的概念四、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自制紙盒、彈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質量的鐵球、玻璃球等.五、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引入新課]:播放汽車沖撞物體,大水推翻房子,太陽能汽車,飛機撞擊世貿大樓,等圖片或視頻加深對能量的理解。二、新課教學1、動能[動手探究]:手能推動紙盒移動一段距離,手也具有能量。請同學們利用桌上器材探究有幾種方法也能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也可以是水平方向、豎直方向或其他方向。[同學交流]:用口吹、用滾動的球撞、用彈簧壓縮后頂、用橡皮筋拉開后彈、或舉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啟發歸納]:用口吹、用滾動的球撞,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推動紙盒的物體都在運動)[得出概念]: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提出問題]:狂風能撼動大樹,而微風只能搖動樹葉,說明動能有大有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猜想]:啟發同學得出,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現在我們要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實驗前,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1)       實驗時如何比較動能的大小(答:使小球從斜面滑下,撞擊平面上的物塊,被撞物塊的運動距離越長,運動小球所具有的動能就越大。)(2)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應如何具體操作?(答:采用控制變量法。)(3)       如何控制質量不同的小球撞擊物體時的速度相同?(答:使它們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4)       如何控制質量相同的小球撞擊物體的速度不同?(答:取同一個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動手探究]:學生實驗后得出結論。[交流結論]:1、質量相同時,速度_____的物體具有的動能_____;2、速度相同時,質量_____的物體具有的動能_____;3、物體的動能與物體的_____和_____有關,_____越大,_____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加深理解]:剛才我們列舉的幾種能量中屬于動能的有哪些?[投影圖片]::流動的水、風、行駛的汽車、飛行的飛機等2、彈性勢能[啟發歸納]:剛才我們探究如何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的實驗中,有的同學采用彈簧壓縮后頂、用橡皮筋拉開后彈的方法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說說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推動紙盒的物體都發生彈性形變。)[得出概念]: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動手做做]:請同學把橡皮筋套在手掌上,拉開橡皮筋后放手,使橡皮筋彈在手掌上。[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教師問輕輕彈的學生:為什么你只拉開一點點而不拉得更開些彈?(答:怕痛。)拉得越開的橡皮筋彈在手上就越痛,說明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答: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得出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加深理解]:你能舉出物體具有彈性勢能的例子嗎?[投影圖片]:張開的弓、拉開的彈弓、彎曲的撐竿、壓彎的跳板、形變的網球及網球拍等。3、重力勢能                                            [啟發歸納]:剛才我們探究如何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的實驗中,有的同學采用舉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的方法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說說這兩種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答:把物體舉高。)[引導思考]:剛才同學舉高的是一個紙盒,你能否想象如果舉高的是一個鉛球,落下后砸到腳上會有什么后果?(答:一定很痛。或一定會受傷。)說明物體被舉高后也具有能量。[得出概念]: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小組討論]:同學們請想一想:(1)       重力勢能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2)       你應該采用什么實驗方法來探究?(3)       如果我們把桌上的紙盒倒置,讓小球舉高后落下來砸到紙盒上,從紙盒受破壞的程度來比較小球被舉高后具有的重力勢能的大小。你應該分幾部來進行實驗探究。[動手探究]:學生實驗后得出結論。[交流結論]:1、物體被舉的高度相同時,質量_____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_____;2、質量相同時,舉得_____的物體具有的重力勢能_____;3、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的_____和_____有關,_____越大,_____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學生討論]:如果一塊石頭靜靜地躺在高山上,它想知道自己是否具有能量?你能告訴它嗎?[加深理解]:你能舉出幾個物體具有重力勢能的例子?[投影圖片]:高山上滑雪的人、空中的飛機等。4、知識小結[教師分析]: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統稱勢能。與其他形式的能一樣,動能和勢能的單位也是焦耳,符號是j。把兩個雞蛋舉高1m獲得的能量大約等于1j。[學生歸納]:這節課我們學了:(1)       動能和勢能,勢能又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2)       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動能就越大。(3)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其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4)       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其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5、課堂練習:(1)       課本第89頁:想想儀儀(2)       課本第90頁:動手動腦學物理。六、             教學說明和教學反思:本節課為了能突破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我多設計了探究實驗:請同學們利用桌上器材(自制紙盒、彈簧、橡皮筋、斜面、不同質量的鐵球、玻璃球等)探究有幾種方法也能使紙盒移動一段距離,這段距離也可以是水平方向、豎直方向或其他方向。這樣,有的同學探究出用口吹、用滾動的球撞、用彈簧壓縮后頂、用橡皮筋拉開后彈、或舉高后落下、或沿斜面滑下等方法。再從中歸納出能量的三種形式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的理解,更懂得了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進一步啟發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三種能量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并引導同學聯系生活,列舉出幾種具有以上三種能量的例子。最后通過課堂練習進一步鞏固知識。本節課要根據學生的程度對學生進行啟發,對較好的學生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特別是探究重力勢能與什么因素有關這個實驗。

動能和勢能 篇7

  【設計理念】

  1. 本節課對于動能和勢能的概念的講解,不是采用先講定義,再擺事例的方法,而是采用先擺事例,由學生主動發現它們各自的特點來進行分類,運用分類法自然地得出動能和勢能的定義,這樣做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2. 對于動能和勢能的影響因素方面,從動能入手,采用典型的探究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使學生具有求知的欲望,積極探索問題的答案,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也大大地提高了能力。

  【教材分析】

  【教學過程】

  【板書設計】

動能和勢能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

  【課題】

  【重點和難點分析】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 設計】

  1, 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 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 新授課:勢能

  1)  ,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分析玩具小車在運動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活動方案參考】

  1、觀察小車的傳動結構,在上緊發條時和松開發條時的情景;思考彈性勢能大小和做功多少的關系.

  2、看看市場或超市中還有哪些上發條的小車.

  3、觀察現在流行的兒童玩具靠什么發動的.

  【評價】

  1、材料全班共享.

  2、寫出觀察和分析的過程報告.

  3、從網上查找的資料,要列出學習過程清單.

動能和勢能 篇9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

  (二)教具

  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1、2,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圖1—7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依據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

  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4.小結

  通過“想想議議”問題的討論,進一步認識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1)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必定有動能和勢能各自的變化,而且是此增彼減。

  (2)動能的增減變化,要以速度增減來判斷。

  (3)重力勢能的增減變化,要以物體離地面高度的增減變化來判斷。

  (4)判斷彈性勢能的增減,要根據彈性形變大小的變化。

  說明

  1.滾擺實驗能直觀地表現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它的優點在于能量轉化的過程比較緩慢,擺輪高度變化明顯、直觀,擺輪轉動快慢變化也能直接觀察。實驗中應充分發揮上述優點,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擺輪的軸應相對細些,以減緩擺輪的升降速度。固定擺繩時,應穿過軸的橫孔,不宜用纏繞的方法固定,以防打滑。

  (2)要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便于觀察擺輪速度的變化。

  (3)擺輪應當邊緣厚重,以增大轉動慣量。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動能和勢能 篇10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二)教具

  1.麥克斯韋滾擺。

  2.課本圖1-7的裝置,在彈簧片前加一彈簧。

  3.單擺、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判斷質量一定的物體的動能的變化?

  (2)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怎樣判斷重力勢能大小的變化?

  (演示鋼球從斜槽滾下,斜槽傾角應盡量小一些,使鋼球從斜槽滾下的時間盡量長一些,引導學生觀察鋼球豎直高度的變化和速度的變化,回答上述問題)

  2.新課教學

  (1)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到,鋼球從斜槽滾下的過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小;速度變快,動能增大,這個動能是怎樣產生的?(引導學生回答是由重力勢能轉化來的)

  問:重力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動能可不可以轉化為重力勢能呢?

  演示滾擺(將擺輪涂成黑白相間,使學生明顯觀察到轉速的變化),引導學生觀察:擺下降時,擺輪越轉越快;擺上升時,擺輪越轉越慢,并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變化的情況,最后得出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的結論。

  (2)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嗎?

  演示課本圖1-7(水平槽末端加一彈簧,以使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變化明顯顯示出來),引導學生觀察:鋼球接觸彈簧后,速度減小,彈簧壓縮;彈簧恢復時,形變減小,鋼球速度變大,但方向反過來了(教師應指出:動能大小跟運動快慢有關,跟運動方向無關,因為物體向任何方向運動都能做功)。

  對鋼球和彈簧間的能的轉化,應分兩步講:①從鋼球壓彈簧開始到彈簧形變最大:鋼球動能由最大變到零,彈簧彈性勢能由零到最大,即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②從彈簧形變最大到恢復原狀:彈簧彈性勢能又轉化為鋼球的動能。

  (3)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例子。

  先讓學生列舉日常生活中例子,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下列事例:

  ①演示單擺,引導學生觀察擺球在高度最大處和最低點的速度大小,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②人造衛星:教師先指出:衛星在遠地點,勢能最大,在近地點勢能最小。問學生:衛星由遠地點向近球點運動的過程中,速度怎樣變化?能量怎樣轉比?引導學生回答:衛星由遠地點到近地點,勢能減小了,減小的勢能轉化為動能,故速度增大。再讓學生回答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動能的轉化情況。

  ③撐竿跳高:由于過程比較復雜,可由教師分析講解。為使問題簡化,分析時一律不考慮起跳前助跑的作用。

  徒手跳高的高度由起跳時向上的速度決定。即起跳時的動能轉化為最高點的重力勢能。

  撐竿跳高時,人在起跳時使撐竿彎曲(形變),這時人具有動能,撐竿具有彈性勢能。到最高點時,撐竿恢復原狀。人的動能和撐竿的彈性勢能都轉化為人的重力勢能。

  故撐竿跳高比徒手跳高的高度大。

  ①跳板跳水:引導學生回答:起跳時為什么人要向下猛壓跳板?(答:使跳板形變,具有彈性勢能)人離開跳板時的動能是哪里來的?(答:跳板的彈性勢能轉化來的)人起跳的高度由什么因素決定?(答:由起跳時的動能,也就是由跳板形變最大時的彈性勢能決定)

  注意:不討論人在空中的翻轉。

  3.板書設計 

  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動能和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4.想想議議

  (1)演示皮球的下落和跳起(將皮球涂黑使它落在涂白的水平木板上,觀察木塊上的黑色圓斑),并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回答:

  為什么木塊上是圓斑,而不是黑點?(答:因為皮球發生了形變)

  發生彈性形變的皮球具有的彈性勢能是哪里來的?(答:由動能轉化來的)

  皮球反跳有向上的速度,即具有動能,這個動能是哪里來的:(答:彈性勢能轉化來的)

  最后提出:皮球從一定高度落下,反跳到最高點,說明這一過程能的轉化情況?

  (點名要學習好的學生回答)

  (2)演示皮球反跳高度一次比一次低,再演示滾擺高度也是一次比一次低.最后都要停下來,問:這是什么原因呢?

  (引導學生回答:物體運動要克服摩擦和空氣阻力做功,要消耗物體的機械能。最后機械能完全被用來克服摩擦和空氣阻力做功消耗掉了,所以物體最后要停下來)

  教師點明:消耗掉的機械能并未消失,而是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了。這個問題以后將學到。

  (3)物體能做功才具有能,舉高的物體處于靜止狀態,怎能做功?既然不能做功,為什么說它具有重力勢能?

  (引導學生回答:舉高的物體落下來具有動能,動能可以做功,但動能是由重力勢能轉化來的,故我們說勢能可以做功,實際上是勢能可以轉化為動能而做功)

  (4)鋼球落在鋼板上,也會反跳起來,反跳時的動能是怎樣轉變來的?教師指出:鋼球和鋼板相碰,也要發生彈性形變,只是這個形變較難覺察。事實上,任何堅硬的物體相碰時,都要發生形變。

  然后讓學生回答。

  5.布置作業 

  (1)說明下列過程中機械能的轉化:

  ①雪橇從山坡上滑下;

  ②炮彈從炮口斜向上射出,又落到遠處地上;

  ③玩具彈簧槍將“子彈”射出去;

  ④小孩坐在秋千上,在媽媽推了一次以后,自己蕩著。

  (2)你騎自行車時,在上坡前往往要加緊蹬幾下;汽車司機在開車上坡前,也往往要加大油門,加大速度。從能的轉化來說明這樣做的好處。

  (3)彈簧門在推開以后能自己關閉。說明這件事怎樣利用了能的轉化。

  (以上三題即課本機械能一章習題第4、5、6題)

  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課本第二冊

動能和勢能 篇11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二)教具  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手持粉筆頭高高舉起。以此事例提問:被舉高的粉筆具不具有能量?為什么?  2.引入新課  學生回答提問后,再引導學生分析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首先提出,當粉筆頭下落路過某一點時,粉筆頭具有什么能量?(此時既有重力勢能,又有動能)繼而讓學生比較在該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筆頭的重力勢能和動能各有什么變化?(重力勢能減少,動能增加)  3.進行新課  在粉筆頭下落的過程,重力勢能和動能都有變化,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變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們共同觀察滾擺的運動,并思考動能和勢能的變化。  實驗1:滾擺實驗。  出示滾擺,并簡單介紹滾擺的構造及實驗的做法。事先應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告訴學生觀察顏色標志,可以判斷擺輪轉動的快慢。  引導學生復述并分析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開始釋放擺輪時,擺輪在最高點靜止,此時擺輪只有重力勢能,沒有動能。擺輪下降時其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擺輪旋轉著下降;而且越轉越快,其動能越來越大。擺輪到最低點時,轉動最快,動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勢能最小。在擺輪下降的過程中,其重力勢能逐漸轉化為動能。  仿照擺輪下降過程的分析,得出擺輪上升過程中,擺輪的動能逐漸轉化為重力勢能。  實驗2:單擺實驗。  此實驗擺繩宜長些,擺球宜重些。最好能掛在天花板上,使單擺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動,以便在黑板上記錄擺球運動路線中左、右最高點和最低點的位置。分析單擺實驗時,擺球高度的變化比較直觀,而判斷擺球速度大小的變化比較困難,可以從擺球在最高點前后運動方向不同,分析擺球運動到最高點時的速度為零,作為這一難點的突破口。順便指出像單擺這種往復的運動,在物理學中叫做振動。  綜述實驗1、2,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驗3:彈性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化。  演示課本圖1—7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實驗。實驗可分兩步做。首先手持著木球將彈簧片推彎,而后突然釋放木球,木球在彈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內運動。讓學生分析在此過程中,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第二步實驗,讓木球從斜槽上端滾下,讓學生觀察木球碰擊彈簧片的過程。然后,依據課本圖1—7,甲→乙圖和乙→丙圖分析動能轉化為彈性勢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得出:動能和彈性勢能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自然界中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較直觀,例如:物體從高處落下、瀑布流水等這些事例也可以讓學生列舉,說明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有些事例比較復雜,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條曲線(拋物線)運動過程中,動能和勢能是如何相互轉化的呢?(板畫足球軌跡,依圖分析)首先我們來分析足球離地面的高度的變化,這是判斷足球重力勢能變化的依據。很明顯,在上升過程中足球的重力勢能增加;在下降過程中重力勢能減少。接著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點時不再上升,說明它向上不能再運動。所以,足球在上升過程中,速度逐漸變小;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又逐漸變大。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階段動能轉化為重力勢能;在下降階段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人造地球衛星在運行過程中,也發生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人造地球衛星大家并不陌生,然而圍繞人造衛星,同學們還有許多的謎沒有揭開。例如:人造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轉而不落下來?在人造衛星內失重是怎么回事?等等,這些問題還有待于同學們進一步學習,今天我們只討論衛星運行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  人造衛星繞地球沿橢圓軌道運行,它的位置離地球有時近、有時遠。(出示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軌道圖)現以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為例,它離地球最近時(此處叫近地點)離地面439公里,離地球最遠時(此處叫遠地點)離地面高度是2384公里,它繞地球一周的時間是114分鐘。它在近地點時,速度最大,動能最大;此時離地面最近,重力勢能最小。衛星由近地點向遠地點運行時動能減小,重力勢能增大,動能向重力勢能轉化。直到遠地點時,動能最小,重力勢能最大。衛星由遠地點向近地點運行時,重力勢能向動能轉化。在衛星運行過程中,不斷地有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4.小結  通過“想想議議”問題的討論,進一步認識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  (1)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必定有動能和勢能各自的變化,而且是此增彼減。  (2)動能的增減變化,要以速度增減來判斷。  (3)重力勢能的增減變化,要以物體離地面高度的增減變化來判斷。  (4)判斷彈性勢能的增減,要根據彈性形變大小的變化。說明  1.滾擺實驗能直觀地表現動能和勢能的轉化。它的優點在于能量轉化的過程比較緩慢,擺輪高度變化明顯、直觀,擺輪轉動快慢變化也能直接觀察。實驗中應充分發揮上述優點,為此要注意以下幾點。  (1)擺輪的軸應相對細些,以減緩擺輪的升降速度。固定擺繩時,應穿過軸的橫孔,不宜用纏繞的方法固定,以防打滑。  (2)要在擺輪的側面某處涂上鮮明的顏色標志,便于觀察擺輪速度的變化。  (3)擺輪應當邊緣厚重,以增大轉動慣量。  2.關于人造衛星的知識,學生是非常感興趣的,鑒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難以使學生揭開謎底,往往由此而損傷學生的求知欲。本節課如有可能,也可通俗地介紹衛星為什么能繞地球運行。講法上可用想象推理的方法。  參看圖1,水平地拋出一個物體,由于地球的吸引,它會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物體速度越快,它飛行的距離越遠。人拋物體,拋出的距離不過幾十米,但汽槍子彈能飛行幾百米,步槍子彈能飛行幾千米,而炮彈能飛行幾十公里。我們可以設想,物體的速度足夠大時,它就能永遠不落回地面,圍繞地球旋轉。這個速度大約是8公里/秒。如果速度再大些,物體繞地球運行的軌道就由圓形變為橢圓形。人造衛星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射的。

動能和勢能 篇12

  教學目標 

  1,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

  2, 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3, 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

  4, 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和守恒的觀念,為后面學習能的轉化和守恒大小基礎.

  5、通過分析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養成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習慣和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麥克斯韋滾擺實驗來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接著又安排了把用細線懸掛起來的金屬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開,以及木球與彈簧片碰撞兩個實驗,來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使學生一開始就注意到動能和這兩種勢能都可以相互轉化.在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機械能減少轉化為內能的問題安排在下一章講,在這里沒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相互轉化,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現代科技的聯系,使學生了解他們所學的物理知識,也可以用來解釋一些高科技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法建議

  注重實驗教學,分析上拋小球的實驗到觀察麥克斯韋實驗,在教學過程 中要使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觀察物理現象,清楚具體的過程,從速度變化、高度變化到能量變化,學生能從能量變化中知道能量的轉化.

  課本實驗中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不用細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學過程 中讓學生注意觀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彈簧片的過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應當幫助學生想象彈簧片的形變,從而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

  教學中注意把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注重分析實例,例如分析射箭過程中的能量轉化,分析衛星運行時.在分析衛星運行時,應當利用板圖標出遠地點和近地點,使學生養成畫圖幫助分析的習慣.

  教學設計示例

  第二節

  【課題】

  【重點難點解析】;分析轉化過程.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運行過程中的能量轉化過程.

  【教學過程 

  1, 實驗引課

  觀察滾擺實驗,用板圖幫助分析.

  實驗時要注意觀察:滾擺在下降過程中速度如何變化;上升階段速度如何變化.

  注意分析的問題:到最高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到最低點時,高度、速度特點;說明了什么;在下降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在上升過程中,高度、速度如何變化,說明了什么.

  實驗結論:物體的動能和重力勢能可以相互轉化.

  2,新授課:.

  1)分析實例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己列舉能體現動能和重力勢能相互轉化的現象,并具體分析能量轉化的過程.用討論分析的方法完成課堂學習.

  方法2:一般情況下,可以分析重點實例,例如分析乒乓球從某一高度自由下落過程中,不考慮空氣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從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觸地面的過程;乒乓球從接觸地面到發生最大彈性形變的過程;乒乓球逐漸恢復原來形狀到反彈起來的瞬間;乒乓球反彈起來后上升到最高點的過程.

  2)結論:在上升和下降過程中,是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在乒乓球發生彈性形變過程和恢復原來的形狀的過程中,是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所以動能也可以和彈性勢能相互轉化.

  3)其他實例分析:可以做課本上的實驗2和實驗3,并由學生自行分析在實驗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4)難點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分析能量的轉化.

  方法1,一把般情況下,學生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和速度的特點,從而分析人造地球衛星在從近地點到遠地點和從遠地點到近地點移動的過程中,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化,并知道機械能的總量是保持不變的,也為以后學習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礎.

  方法2,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板圖觀察近地點和遠地點的高度的特點,并告知學生在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轉動的過程中機械能的總量保持不變,讓學生分析在衛星到達近地點和遠地點的位置時,運行速度的特點是什么,并想象衛星是如何繞地球轉動的,從而增強學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課題名稱】觀察和分析某個動能和彈性勢能轉化的實例

  【組織活動形式】學生小組

  【輔導參考】

  1,觀察和實踐蹦床運動,分析在接觸蹦床過程中,蹦床發生彈性形變的過程和能量轉化.

  2,拆開一個玩具小車,觀察上弦時,發生的彈性形變,以及它在恢復原狀過程中的特點.

  【評價方案】

  1、學生自評.

  2、寫出分析和觀察的過程.

  3、應用到其他的實例.

動能和勢能(精選12篇) 相關內容:
  • 動能和勢能

    教學目標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6、通過演示實驗...

  • 動能和勢能

    教學目標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6、通過演示實驗...

  • 動能和勢能

    §14.1 (一)教學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二)教具 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精選2篇)

    (一)教學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機械能及機械能的單位。(二)教具斜槽,鋼球,木塊,橡皮筋,壓縮彈簧等。...

  • 初三物理《動能和勢能》教案(通用7篇)

    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通用3篇)

    (一)教學目的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二)教具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

  • 動能和勢能 教案(精選9篇)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2.知道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大小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知道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有關。...

  •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通用14篇)

    教學目標1, 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重力勢能的轉化.2, 理解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能舉例說明動能和彈性勢能的轉化.3, 分析和解釋實例,說明過程,動能、勢能、機械能的變化情況.4, 建立能量的概念,樹立能量轉化...

  •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

    下面是關于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級《動能和勢能》說課稿,僅供參考。教學目標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教案示例二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和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 2.能解釋有關動能和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現象。 (二)教具 1.麥克斯韋滾擺。 2.課本圖1-7的裝置,在彈簧片前加一彈簧。...

  •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的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二)教具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

  •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三

    教學目的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4.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教學難點能的概念的建立。教具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 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知道動能和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可以相互轉化,并能舉例說明。2.能解釋一些有關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相互轉化的簡單物理現象。(二)教具滾擺。單擺,斜槽,彈簧片,木球,人造地球衛星的掛圖等。...

  • 動能和勢能 教案

    動能和勢能教案示例之二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動能、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 2.知道動能的大小與質量和速度有關,重力勢能大小與質量和高度有關; 知道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有關。...

  • 動能和勢能  學案

    教學目的1.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彈性勢能。3.理解機械能的初步概念。4.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教學重點理解動能和重力勢能。教學難點能的概念的建立。教具鋼球、斜槽軌道、小木塊、砝碼、彈簧。...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aaa | 成人美女在线 | 观月雏乃qvod | 国产国在线线免费费 | 亚洲精品播放 | 日日草天天干 | 99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久网站 | 剑来56集全免费播放 | 日本一区2区 | 99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 国产黄在线播放 | 色av久 |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视频 五月精品夜夜春夜夜爽久久 |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妇女满足农民工特级毛片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AV | 免费一级特黄毛片视频 | 精品久久伊人99热超碰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九一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竹霞 | 国模少妇一区两区三区 | 成人在线视频播放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 在线观看免费一级片 | 国产一区二区日韩精品 | 日本丰满熟妇乱子伦 | 久久久久久亚洲蜜桃 |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成人国产一区 | 天天插天天爱 | 午夜男女很黄的视频 | 女明星的一级毛片视频 | 偷拍情侣野外做爰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播放毛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