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體和絕緣體(精選13篇)
導體和絕緣體 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知道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知道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知道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知道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知道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6
金河中心小學五年級《導體和絕緣體》導學案
學習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物質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導體;有的物質不易導電,這樣的物質叫做絕緣體
2、導電性是材料的基本屬性之一。
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任務要求制定一個小組的研究計劃,并完成設想的計劃。
2、實施有關檢測的必要步驟,并整理實驗記錄。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學會與人合作。
2、培養尊重事實的實證精神。
3、認識到井然有序的實驗操作習慣和形成安全用電的意識是很重要的。
學習重點: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
學習難點:檢測20種物體的導電性,對照記錄表進行匯報。
學前準備
為每組學生準備:木片、塑料片、陶瓷、紙板、橡皮、布、絲綢、皮毛、鋼管、玻璃、鉛筆、銅絲、鉛絲、鋁絲(易拉罐)、鐵絲、卷筆刀、硬幣、導線、插座、20種待檢測的物體,一個電路檢測器。一份科學檢測記錄表。
學習過程
一、溫故導新:
1、我們已經學過了簡單電路,你能用一節電池、兩根導線點亮小燈泡嗎?觀察簡單的電路連接,說說電流在電路中是怎么流動的。
2、如果老師將電路中的一根導線剪斷,會出現什么情況,為什么?
3、討論:為什么電路檢測器的兩個金屬頭接在一起,小燈泡會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觸在一起或把金屬頭和塑料皮接觸在一起,小燈泡就不會亮。
4、在我們周圍那些物體是導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那些物體不容易導電,是絕緣體,我們來親自來檢測檢測我們周圍的物體,怎么樣?
二、設問導學
1、我們先從最常見的橡皮開始檢測,如何檢測呢?
怎樣檢測一塊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呢?
(1)、先預測橡皮能否通過電流使小燈泡發光,并做好記錄。
(2)、使“電路檢測器”的兩個檢測頭相互接觸,檢驗小燈泡是否發光。
(3)、用兩個檢測頭接觸橡皮的兩端,觀察小燈泡是否發光。
(4)、重復檢測一次,并將檢測時小燈泡“亮”或“不亮”的情況記錄下來。
2、那組愿意到前邊來檢測一塊橡皮是否容易導電?
3、一組到前面演示。邊實驗邊強調實驗步驟,及每一步的目的性。
4、你認為橡皮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三、自學解疑
1、我們用檢測橡皮的方法來檢測我們周圍的幾種材料。
2、各組整理分析檢測的結果。
3、哪些物體能使小燈泡發亮,哪些物體不能使小燈泡發亮。
四、拓展延伸
1、觀察教室里哪些設施是絕緣體做的,哪些是導體做的。
2、描述絕緣材料的用處,理解各種材料的作用。要好好保護電器設備上的絕緣體部分,注意安全用電。
3、概括:我們利用導體把電送到人們需要的地方。我們利用絕緣體阻止電流到人們不需要的地方。
板書設計:
5、導體與絕緣體
導體 導電性
絕緣體
安全用電
導體和絕緣體 篇7
(一)教學目的
1.知道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知道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2.常識性了解導體導電、絕緣體不導電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為導體。
(二)教具
驗電器兩個,橡膠棒、玻璃棒、帶絕緣柄的金屬棒各一根,毛皮一塊,干電池一節,小燈泡、開關各一個,金屬夾兩個,導體、絕緣體示教板、導線幾根,磁性黑板一塊。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提問1:電流是怎么形成的?
2:電流方向是怎樣規定的?
3:維持電路中有持續電流的條件是什么?
2.引入新課:
電路中是否有了電源,合上開關,電路中就一定有電流呢?
實驗l:取兩個相同的驗電器A和B,用毛皮摩擦過橡膠棒接觸驗電器A,使A帶上電,B不帶電。用玻璃棒連接驗電器A和B,結果B的金屬箔片并不張開。表明沒有電荷傳到B上。
換用帶絕緣柄的金屬棒連接A和B,B的金屬箔片張開,表明此時有電荷通過金屬棒傳向B。
這個實驗說明,有的物體能夠傳導電荷,有的物體不能傳導電荷。
實驗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節教材上的第1幅圖連接電路,合上開關,在兩金屬夾A和B之間依次連入示教板上的導體(如:銅絲、鋁絲、鐵絲、碳棒、及酸、堿、鹽的水溶液等)和絕緣體(如:橡膠、塑料、玻璃、松香、膠木、煤油、純水等),觀察小燈泡的發光情況。
由實驗結果可知,接入銅絲、鋁絲等物質,小燈泡發光,說阻電荷能夠通過這些物質,它們能夠導電;接入橡膠、塑料等物質小燈泡不發光,說明電荷不能通過這些物質,它們不導電。
3.進行新課
(l)導體
能夠導電的物體叫導體。如金屬、大地、石墨以及酸、堿、鹽的水溶液都是導體。
當電路中有了電源,還必須用導體(導線)把電源和小燈泡連接起來,合上開關后,電路中才會有電流通過,小燈泡才能發光。
(2)絕緣體
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如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絕緣體。
觀察:一段導線,看看電線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電線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說一說這樣做的道理。
(3)導體和絕緣體的應用
①指導同學看課本中“絕緣體應用的幾個實例”的圖。
②請同學們舉出幾個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導體和絕緣體的實例。
(4)導體容易導電的原因
以鋁原子為例:如圖所示。
①鋁原子核內有13個單位的正電荷,核外有13個電子按2n2排列;最外層軌道有3個電子,它們繞核高速運轉。
②由于最外層的3個電子離校較遠,它們很容易因某種原因而脫離原子核的束縛。
③脫離了原子核束縛的電子在原子間做無規則的運動,叫做自由電子。在金屬導體中存在著大量的自由電子。
在酸、堿、鹽的溶液中也存在著能自由移動的電荷,叫做正、負離子。
在絕緣體里,電荷幾乎都被束縛在原子的范圍內,不能自由移動。
由此可知,任何物體里都存在正負電荷,導體容易導電,是因為導體里有大量的自由電荷,絕緣體不容易導電,是絕緣體里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思考與討論:
①橡膠、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絕緣體,這是因為它們: [ ]
A.不帶電; B.沒有電子;
C.沒有電荷; D.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②手拿一根銅棒與毛皮或絲綢摩擦,則銅棒;[ ]
A.一定帶正電; B.一定帶負電;
C.一定不帶電; D.可能帶正電,也可能帶負電。
(5)絕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導體
實驗:找一個廢燈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課本圖412連接好。常溫下玻璃不導電,小燈泡不發光。用酒精燈給玻璃加熱到紅熾狀態,玻璃變成導體,電路接通,小燈泡發光。
這個實驗表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為導體。
例如:玻璃在加熱的情況下可以變為導體;
木頭在潮濕的情況下可以變為導體;
空氣在強電力的作用下可以變為導體;
水在摻有雜質的情況下可以變為導體。
指導同學看課本圖411“各種物體的導電和絕緣能力的順序排列”圖。
4.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導體和絕緣體的知識,通過實驗和討論,知道了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明白了導體能夠導電和絕緣體不能夠導電的原因。好的導體和絕緣體都是重要的電工材料。但是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本來是很好的絕緣體在一定的條件下也會轉化為導體。因此我們在平時接觸開關等元件上的絕緣體時,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業
思考題
1.用什么方法可以檢驗一個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2.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膠木棒帶電,卻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屬棒帶電?
怎樣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屬棒帶電?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
導體和絕緣體 篇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物體導電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使學生能鑒別導體和絕緣體,知道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并向學生進行用電安全的教育.
3.在復習電流形成原因的基礎上,使學生了解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5.本課重點是鑒別導體和絕緣體,難點是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
6.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克服絕對、靜止看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的教學內容有:導體和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的鑒別、安全用電、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其中鑒別導體和絕緣體是本節的重點,鑒別的方法及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是本節的難點.
教法建議
整節課的教學應以實驗為依托,展示研究問題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生動的感性認識,消除學生對“電”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要從演示實驗引出,可以參考課本圖4-9的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到的現象,自己推知有的物體容易導電,有的物體不容易導電,進而將各種物質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進行排序,建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對于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微觀解釋,要抓住“導體中有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中的電荷不能自由移動”這一主要原因,可結合課本圖4-13講解,如果能自制課件來動態描述物理情景,效果會更好.
對于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教學,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內容.一定要做好課本圖4-12的演示實驗,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變到質變的矛盾轉化規律,物質內部自由電荷的數量,除了跟物質的本身性質有關,還與外部因素有關.正常情況下的絕緣體,當溫度升高到相當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動的電荷數量的增加,會轉化為導體.
教學設計方案
1.導入 新課:
①電工在安裝設備時,導線不夠長,要接一段導線,教師可以請一個學生當場演示接導線,他肯定要把導線外邊的皮剝掉,但可能不太會操作,教師應教學幫助.
②問:為什么要把皮剝掉?
③注意:要讓學生知道導線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膠、塑料、棉線.
2.演示實驗
①出示并講解教師制作好的導體絕緣體檢驗板,說明各電器名稱
②用裸露出金屬絲的導線接通,電珠會亮,如果是電扇就轉,是電鈴就響.
③取下裸露的電線,換成用導線外皮連接,電珠不亮、電扇不轉、電針不響. ④交待電線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結論:橡膠、塑料不導電.
3.確立導體和絕緣體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向學生說明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說明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安全用電教育
①講解課本圖4-11所表示的各種物質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引出人體可以導電,較大電流通過人體是十分危險的.
②用電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廠、街道、公共場所),可讓學生說一說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樣的電器.
③結合日常生活,總結安全用電的注意事項.如:不能帶電修理電器;不能在高壓線附近放風箏;不能在電線上搭涼衣物.不能用濕布擦電燈泡,要取下電燈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裝上.
④強調導體和絕緣體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5.導體容易導電和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原因
①結合課本圖4-13以金屬為例建立導體的微觀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叫自由電子.
③強調金屬中電流的方向與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
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還可以把本節課設計成研究性學習的課程:
1.引入新課后,各組(或個人)準備實驗裝置
①各組實驗裝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兩點要注意,一是要靈敏,各接觸點要牢固;一是裝置中要留出兩個導線頭,以便于實驗操作.
②各組裝配好,由教師驗收.驗收時只要看電路是否接好,不必實驗,因實驗后會降低下面實驗的新鮮感.
2.分組實驗
①各組開始實驗,實驗的結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導電的,一類是不導電的.
②各級向全班報告實驗結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見,最好用實驗來驗證.
3.確立導體和絕緣體的概念
①給兩類材料起個合適的名字,學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應當給予鼓勵.
②最后告訴學生:導體、絕緣體是現正在用的科學名詞.
③教師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讓學生判別是導體還是絕緣體.
④向學生說明人體、大地、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4.認識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和器材
①問: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兩部分材料組成?進行簡短的討論,要求學生要使用剛學過的兩個科學名詞.
②問:為什么電器要由導體、絕緣體兩種材料組成?簡短討論并小結.
探究活動
用金屬導線將手電筒上的小電珠、一節干電池連接起來,小電珠正常發光.現將金屬導線剪斷,把兩個斷頭插入一個盛有水的容器中,兩個斷頭在水中不接觸,小電珠不發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鹽,隨著食鹽的溶化,小電珠又亮了起來,這是為什么呢?
導體和絕緣體 篇9
課 題
7、導體和絕緣體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0 月 28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通過實驗知道什么是導體,什么是絕緣體,并能結合實際辨認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2、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用簡單電路檢驗某種物體是導體還是絕緣體)和歸納概括能力(歸納概括出導體和絕緣體的性質)。
3、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安全用電教育。
教學
準備
1、電池、小電珠、導線及各種可以用來檢驗是導體還是絕緣體的材料。(既有導體,又有絕緣體)
2、鉗子、螺絲刀、燈頭、插頭、插座等實物。
3、鑰匙、橡皮、塑料尺、鉛筆、紙等。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建立導體、絕緣體概念。
2、認識導體和絕緣體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3、向學生進行安全用電教育。
1、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連接簡單電路的方法,在連接電路時,為什么總要先把導線兩端的橡膠皮或塑料皮剝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連接呢?
2、學生回答o
3、學生觀察:看課本第22頁上圖,提問:
(1)這些導線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銅、鋁等)
(2))這些導線中的表層和內芯在電路中分別起什么作用?
(1)講解: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電流容易從銅、鋁等金屬物體中通過,這種現象叫導電,這些物體叫導體。電流不容易通過的物體,叫絕緣體。(板書課題)
(2)判斷下列物體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3)學生將實驗結果分別填寫在第23頁的表格中。
(4)講述:絕緣體是指不容易導電的物體,而不是“不能導電”的物體。因為有些絕緣體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導電,如干木材是絕緣體,而濕木頭就是導體;空氣在通常情況下是絕緣體,而在高壓下則可以導電,變成導體了。
(1)(出示實物或圖)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物體嗎?
(2)討論:這些電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導體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絕緣材料做成的?為什么要這樣設計?
(3)學生討論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銅片是導體,膠木外殼是絕緣體。膠木外殼是為了防止其他物體與插座中銅片接觸而發生漏電事故。
②燈座外面的膠木是絕緣體,其余部分是導體。絕緣體可防止其他物體與通電部分導體接觸而發生事故。
③拉線開關,開關芯的銅片是導體,外面的膠木和塑料拉線均是絕緣體,可防止開關中通電部分導體與其他物體接觸而發生事故。
④導線內芯的金屬絲是導體,導線表面的橡膠皮是絕緣體。橡膠皮的作用是防止兩根導線中金屬絲接觸,防止其他物體與導線中金屬絲接觸,金屬絲容易導電。
(4)師生小結:導體和絕緣體具有不同的用途。在電器中,凡是需要電流通過的部分,都要用導體,導體外部或導體間需要隔離的部分一定要用絕緣體,以防漏電。一般來說,各種金屬都能導電,塑料、橡膠是常見的絕緣體,而人體、大地和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因此,在各種電工工具中,凡是直接與人體接觸的部分必須用絕緣材料做成,這樣人在操作時才能安全。
(1)講述: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生產和生活中使用電的地方越來越多,必須注意安全用電。因為人是導體,如不注意,當有強大電流流過身體時,就會把人電傷或電死。
(2)討論:課本第擬頁的圖中,這些做法對不對?為什么?
(3)學生匯報討論結果。
(4)教師小結:發生觸電事故通常有三個方面原因:一是電器質量不好,漏電;二是缺少安全用電的知識;三是麻痹大意,違反安全用電的規定。
介紹安全用電知識:這兒有一首安全用電的歌謠,請同學們跟老師朗讀,記住里面的一些要求。這首安全用電歌,同學們不但要自己記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還要向其他人宣傳一下,讓更多的人了解電的知識。
課后感受
學生對于導體與絕緣體有了一定的認識,特別知道了人體、大地和不純凈的水也是導體。
導體和絕緣體 篇10
教學要求:
1.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
2.知道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器材:6V電池組,小燈泡(6.3V),硬幣、鉛筆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開關1個,廢電燈泡芯1個,酒精燈1盞,導線6根(其中兩根帶金屬夾、兩根焊于廢電燈泡燈頭上)。
教學過程 :
引人新課:
提問:連接電路的導線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屬線嗎?
演示課本圖4-9實驗,(電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過實驗讓學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屬線?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屬線?
金屬、石墨可以導電,叫導體;橡膠、塑料不能導電,叫絕緣體。
板書:四、導體和絕緣體
(一)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與應用
導體和絕緣體是根據導電作用來區分的。
介紹幾種絕緣體應用實例,結合實驗以及課本圖4-10加以說明。
提問:為什么導體能導電、絕緣體不導電?
讓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后回答,教師糾正不妥之處。訓練學生的口頭概括、表達能力。
小結并板書:
導體能導電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不導電是由于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二)導體與絕緣體沒有絕對的界線
介紹各種物體的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課本圖4-11)。
演示課本圖4-12實驗。
演示后讓學生討論:常溫下玻璃不導電燈泡不發光。將玻璃燒成紅熾狀態后,玻璃導電,燈泡發光。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得出結論:
1.玻璃燒成紅熾狀態后能導電是由于產生了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2.在一定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成導體。(結合進行辯證唯物論思想教育)
導體和絕緣體沿有絕對的界線,當條件改變時,原來不導電的物體也可能會導電。
四、布置作業
1.第四節練習。
2.“想想議議”內容,寫觀察記錄。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
導體和絕緣體 篇11
1.復習導入在教前作了修改。利用一個燈泡和一節電池組成的簡單電路的電路圖和電路檢測器的電路圖進行對比,鞏固有關“回路、斷路和短路”的概念,為下面的檢測判斷導體和絕緣體做知識準備。從教學效果來看,這樣教學思路明顯清晰,效果很好。
2.自制教具的作用。導體,一般情況下不導電,但在有些時候,情況會發生變化。比如,一根木棒,干燥時不導電,但是在淋濕了后就會導電。這是本節課應該告訴學生的安全用電知識。開始用電路檢測器檢測,由于靈敏度不高,電路檢測器的導線兩端搭上淋濕的小木棒絲毫沒有反應,即使把導線兩端浸入水中也是這樣。后來黃佩清老師拿來了他自制的“導體、絕緣體檢測器”教具。這個教具反應非常靈敏,人的手碰到兩個觸電,小喇叭就叫了起來,指示燈也亮了起來。把淋濕的小木棒放上去也發出了叫聲。課上,我就用這個教具向學生做了演示,使學生很形象地看到了原本不導電的小木棒在淋濕了后就改變了性能,成為了導體。同時也加深了“水是導體,人體是導體”的認識。這個教具演示效果很好,制作也非常簡單,成本不高,應該多制作幾個,在以后教學中學生分組實驗中使用。
導體和絕緣體 篇12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物體的導電性能進行預測,并說出依據;
2、能設計驗證性的實驗方案并學會研究記錄;
3、能夠在電路中對物體的導電性能進行檢驗;
4、能根據實驗的結果進行科學性的總結。
科學知識:
1、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2、知道導體和絕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認識到交流與合作在研究中的價值;
2、體會到學習可以為生活服務,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
3、愿意投入到問題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認識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三、教學難點:認識人體和水也是導體。
四、教學準備:電路檢測器、鐵片、木片,鉛筆芯、塑料尺、裝水的燒杯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接通一個簡單的電路,提問:燈泡為什么會亮?
師:你認為要使燈泡亮起來必須有什么樣的條件?
2、師拉開導線,提問:如果要在他們之間加一段東西,使燈泡仍然能亮起來,你會加入什么?
(二)、初步了解一些能夠導電的物體
1、師:加入一些別的小物品連接導線兩端,燈泡會亮嗎?
2、師:讓我們列出的身邊的小物品,預測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電路中,能夠讓電路通暢?
3、分組試驗驗證,要求學生。記錄預測結果,匯報試驗的結果。
(三)、體驗“導電”
1師小結:我們把像鐵釘、鋼皮尺之類的容易導電的物體叫做導體,像木頭等不容易導電的物體稱作絕緣體。
2、師:要測量物體是否導電還可以用什么樣的方法?
3、展示“驗電球”,并說明其用處和使用方法。用手連接驗電球的兩端,燈亮了,這說明了什么?你們能導電嗎?我們來做一個游戲驗證一下。看課本 34 頁的例子:感應開關和電筆。
(四)、各種各樣的水的導電性能
1、師:各種各樣的水能夠導電嗎?你想到了哪些水?怎樣設計水是否能導電的實驗?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總結研究水的導電性的實驗步驟。分組驗證兩種水的導電性能。
(五)、了解安全用電:
1、師:電力給我們帶來了能量,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們不能夠合理的使用,就會被電擊傷。看書本,說一說,這些行為錯在哪里?
2、電線桿上不晾衣衫;高壓電線下不放風箏;不用濕手觸摸電燈泡;不將大量的用電器插在一個接線板上;注意觸電的標志。
(六)、了解導體、絕緣體和半導體
1、師:通過剛才一系列的活動,我們知道了各種物體的導電性能,在科學上,我們把它們做了一個分類,讓我們看書了解一下:33 頁。
2、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些物體材料,其導電性能在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叫做“半導體”。半導體技術已經深入千家萬戶,比如我們聽的收音機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導體。
3、師:你能說出哪些和電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電筆、黑膠布、插頭、插座、開關、閘刀等 ,辨認名稱。
4、師:它們是由哪些材料構成的?分析一下這些材料的導電性能? 想一想,一種工具,為什么要用兩種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電線桿上的導體和絕緣體。
(七)、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對導體和絕緣體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們在生活中的用處,這些知識可以保護我們不受電的危害。切記:一定要安全用電!
導體和絕緣體 篇13
教學要求:
1.理解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
2.知道常見的導體和絕緣體。
實驗器材:6V電池組,小燈泡(6.3V),硬幣、鉛筆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開關1個,廢電燈泡芯1個,酒精燈1盞,導線6根(其中兩根帶金屬夾、兩根焊于廢電燈泡燈頭上)。
教學過程 :
引人新課:
提問:連接電路的導線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屬線嗎?
演示課本圖4-9實驗,(電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過實驗讓學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屬線?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屬線?
金屬、石墨可以導電,叫導體;橡膠、塑料不能導電,叫絕緣體。
板書:四、導體和絕緣體
(一)導體和絕緣體的區別與應用
導體和絕緣體是根據導電作用來區分的。
介紹幾種絕緣體應用實例,結合實驗以及課本圖4-10加以說明。
提問:為什么導體能導電、絕緣體不導電?
讓學生閱讀課本有關內容后回答,教師糾正不妥之處。訓練學生的口頭概括、表達能力。
小結并板書:
導體能導電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絕緣體不導電是由于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二)導體與絕緣體沒有絕對的界線
介紹各種物體的導電和絕緣能力的排列順序(課本圖4-11)。
演示課本圖4-12實驗。
演示后讓學生討論:常溫下玻璃不導電燈泡不發光。將玻璃燒成紅熾狀態后,玻璃導電,燈泡發光。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得出結論:
1.玻璃燒成紅熾狀態后能導電是由于產生了可以自由移動的電荷;
2.在一定條件下絕緣體可以轉化成導體。(結合進行辯證唯物論思想教育)
導體和絕緣體沿有絕對的界線,當條件改變時,原來不導電的物體也可能會導電。
四、布置作業
1.第四節練習。
2.“想想議議”內容,寫觀察記錄。
備注:本教案依據的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冊第四章第四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