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教案 > 九年級物理教案 > 簡單機械(精選8篇)

簡單機械

發布時間:2022-12-30

簡單機械(精選8篇)

簡單機械 篇1

  【考點聚焦】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3.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4.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呈現形式】

  上述考點常以填空、選擇、作圖、實驗和計算題型出現。例如畫出力臂則以作圖題的形式出現,組裝滑輪組則以實驗題的形式出現。

  【知識結構】

  一、杠桿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叫做杠桿

  1.杠桿的五要素:

  (1)支點:杠桿繞其轉動的點,一般用字母o表示該點。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1表示。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一般用字母f2表示。

  (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l1表示。

  (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一般用字母l2表示

  2.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3.杠桿平衡條件

  (1)杠桿平衡是指杠桿處于靜止或勻速轉動的狀態。

  (2)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即f1•l1=f2•l2

  二、滑輪

  1.定滑輪:定滑輪實質上是一個等臂杠桿,所以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能改變動力的方向,在不少情況下,改變力的方向會給工作帶來方便。

  2.定滑輪: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為阻力臂二倍的杠桿,動滑輪省一半力,但費距離,且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3.滑輪組:滑輪組是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可以達到既省力又改變力的作用方向的目的,在忽略滑輪組與軸之間的摩擦和繩重的情況下,使用滑輪組時,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等于總重的幾分之一。

  【方法提示】

  一、 正確畫出力臂

  畫力臂時,要先找到杠桿的支點及力所在的那條直線,即力的作用線,再從支點向力

  的作用線(或反向延長線)作垂線,支點到垂足間的距離就是該力的力臂。

  【例題1】如圖1甲所示,輕質桿oa可繞o點轉動,b處懸掛重物,a端用細繩通過頂部定滑輪被拉住時(定滑輪質量及摩擦不計),整個系統靜止,請在圖中畫出桿oa所受各力的力臂。

  【解析】

  力臂是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先找到支點的位置,可讓杠桿試著運動看它繞哪一點轉動,這一點即為該杠桿的支點(圖中o點).力的作用線是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但作力臂時,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是否需要畫力的作用線及應沿力的方向還是逆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以本題為例,就不需要畫力的作用線,由圖示可以看出:輕質桿共受兩個力的作用,即繩對桿斜向左上方的拉力f1,其大小等于f,其方向沿繩向左上方;另一個是物體對桿向下的拉力f2,其大小等于g,方向自b點豎直向下,故從支點到垂足的距離,分別是動力f1和阻力f2的力臂l1和l2。如圖1乙所示。

  二、杠桿平衡條件的應用

  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題,首先要分析作用在杠桿上的各個力的大小及方向,確立支

  點及各力的力臂,明確每個力將使杠桿如何轉動,區分動力和阻力,然后應用平衡條件。

  利用平衡條件解題步驟:

  (1)確立杠桿支點的位置

  (2)分析杠桿受到的各個力,排除作用在支點上的力,明確每個力的大小及方向,作出力的示意圖。

  (3)確定各個力的力臂,正確運用幾何知識判斷力臂的長短。

  (4)根據力使杠桿的轉動將力區分為動力和阻力。

  (5)應用杠桿的平衡條件,代入相應的力和力臂,解方程,并適當進行討論。

  【例題2】某同學從市場買了一條6kg的魚,他想粗略驗證魚的質量,他手中只有一支量程為20n的彈簧測力計和一根均勻直尺,在保證魚的完整的情況下,請你設計一種驗證方法。

  【解析】

  運用杠桿平衡條件,如圖2所示,將直尺當杠桿,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子的邊緣當支點,在直尺的另一端掛上彈簧測力計,在直尺的適當位置掛上魚,調節魚的位置,使杠桿平衡,利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可驗證。

  讀出此時魚的力臂l1和彈簧測力計拉力f的力臂l2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mgl1=fl2

  m=fl2/gl1

  三、浮力與杠桿平衡條件的綜合運用

  【例題3】將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鐵塊,分別掛在杠桿的兩端,如圖3所示,調節杠桿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若將兩金屬塊同時浸沒在水中時,則杠桿將           〔    〕

  a.仍保持平衡          b.失去平衡,a端下降

  c.失去平衡,b端下降   d.無法判斷

  【解析】

  銅塊和鐵塊的體積相同,銅的密度大,銅塊的重力大于鐵塊的重力,由圖知fa>fb,由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la<lb,同時浸沒在水中時,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受到的浮力相等,(fa-f浮)la將大于(fb-f浮)lb,杠桿的a端下沉。答案b。

  四、定滑輪與動滑輪的判斷

  在使用滑輪時,滑輪的軸是否隨物體移動,是識別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依據,判別時,要先確定滑輪軸的位置,分析它是與某個固定不動的物體連在一起,還是隨物體一起移動,如果滑輪與固定物體連在一起,不隨重物移動,則為定滑輪,如果滑輪與運動的物體相連接,隨物體一起移動,這個滑輪就是動滑輪。

  【例題4】如圖4所示,不計滑輪及繩重,以及滑輪與繩之間的摩擦,水平拉力為f,

  物體的重力為g,且在水平面上勻速向右滑動,物體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 〔   〕

  a.f     b.g    c.g/2    d.f/2

  【解析】

  通常我們使用動滑輪時,動力作用在繩子未端,阻力作用在軸上,此時使用動滑輪省

  一半力。此題中動力加在軸上,相當于前面的阻力,而此時作用在繩子上的力與地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相等,這個力相當于一般情況

  下的動力,因此可得關系f=f/2。

  解決此類問題時,一定要認清動滑輪的實質及受力的特點,須根據物體的運動特點及滑輪情況具體分析哪些力之間存在具體的關系,而不能誤認為使用動滑輪時,所加的力f總等于物體重量的二分之一,即f=g/2.

  五、組裝和設計滑輪組

  (1) 利用f=g總/n。求出承擔總重的繩子段數n,若n不是整數,則小數點后“只

  入不舍”使它取為整數。

  (2)判定繩子固定端位置:n為偶數,采用“上結法”,即繩子固定在定滑輪上;n為奇數,采用“下結法”,即繩子固定在動滑輪上,又稱“奇動偶定”。

  (3)確定定、動滑輪的個數:

  ①不改變力的方向,需(n-1)個滑輪。n為奇數,定、動滑輪各半,若n為偶數,動滑輪比定滑輪多一個。

  ②改變動力方向,需n個滑輪。若n為偶數,定、動滑輪各半,若n為奇數,定滑輪比動滑輪多一個。

  (4)若使用的動滑輪個數為n,且使用時動力最小,即最省力,則繩子應結在動滑輪上,此時承擔物重的繩子段數n=2n+1

  【例題4】要用滑輪組將陷在泥中的汽車拉出來,試在圖5中畫出最省力的繞繩方法。

  【解析】

  使用滑輪組時,要使加在繩子末端的力最小,即最省力,在阻力一定的情況下,就需承擔總阻力的繩子段數最多,題中只有一個動滑輪,繩子應結在動滑輪上,此時承擔阻力的繩子段數最多為3段。答案如圖6所示。

  【例題5】根據圖7所示的要求,畫出滑輪組的繞法

  (忽略動滑輪重和摩擦)

  【解析】

  繞制滑輪組時,應確定承擔重物繩子的股數n的值,對于甲圖n=2、乙圖n=3、丙圖n=4、丁圖n=5,然后根據“奇動偶定”的原則確定繩頭的位置進行繞線。各滑輪組的繞法如圖8所示。

  【對應訓練】

  1.下列應用杠桿原理工作的工具中, 費力的是                       〔    〕

  a.鍘刀    b.汽水瓶起蓋器的使用  c. 釣魚桿  d.剪鐵皮的剪子

  2.下列關于杠桿的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  

  b.動力、阻力使杠桿轉動方向相反,但他們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c.支點可以在杠桿的端點,也可以在力的作用線之間

  d.杠桿的長度等于動力臂和阻力臂之和

  3.如圖9所示。把一把米尺,在o點支起,兩邊分別掛相同砝碼各4個和2個,下列情況下,哪種情況還能保持平衡(    )

  a.兩邊砝碼組各向支點處移近一個格

  b.兩邊砝碼組各向支點處移遠一個格

  c.兩邊鉤碼組各減少一個鉤碼

  d.兩邊鉤碼組各減少一半鉤碼

  4.如圖10所示的輕質杠桿oa上懸掛著一重物g,o為支點,在a端用力使杠桿平衡。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此杠桿一定是省力杠桿

  b.沿豎直向上方向用力最小

  c.此杠桿可能是省力杠桿,也可能是費力杠桿;

  d.沿桿oa方向用力也可以使杠桿平衡

  5.圖11中,o為一根輕質杠桿的支點,oa=2m,ob=2.5m,

  a點處掛著重100n的物體。若在b端施加一個豎直方向的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上保持靜止,則這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

  a.20n,豎直向上  b.20n,豎直向下

  c.80n,豎直向上  d.80n,豎直向下

  6.如圖12 用三個力沿不同的方向拉繩子, 則 〔    〕

  a.f1最大  b.f2  c.f3最大; d.一樣大

  7.如圖13所示的裝置處于靜止狀態, 不計滑輪

  重量和摩擦的情況下,g1和g2之比為 (   )

  a.1:2 b.1:1 c.2:1   d.4:1

  8.圖14是用滑輪組把陷入溝里的汽車拉出來的兩種方

  法,你看哪種方法更省力? (     ) 

  a.甲圖的方法    b.乙圖的方法  

  c.兩圖的方法一樣 d.無法比較

  9.使用滑輪組時,拉起重物所用力大小決定于(    )       

  a.定滑輪的個數.              b.動滑輪的個數.

  c.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個數.      d.連接動滑輪繩子的條數. 

  10.使用如圖15所示的裝置來提升重物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的裝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在力的作用下,繞某一_________轉動的硬

  棒叫杠桿。 杠桿的五個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支點到____________________的距離

  叫動力臂。

  12.用某杠桿勻速提起重物可以省五分之二的

  力,這個杠桿阻力臂跟動力臂之比l2∶l1=_______。

  13.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要調節

  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

  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于___________的測量。

  14.一個帶有刻度的均勻杠桿,在中點支起,如圖16所示。當在b處掛300n的鉤碼時,在a處應掛___________n的鉤碼,杠桿才能平衡,杠桿平衡后,如果再在杠桿兩側鉤碼的下面同時掛100n的鉤碼,則a端將向___________轉動。(填“順時針”或“逆時針”) 

  15.畫出圖17杠桿示意圖中的動力臂和阻力臂。

  16.若有三種獨輪車如圖18所示,請你挑選一下,哪一種最適合?

  17.使用___________滑輪不能省力,但可以改變__________;使用____滑輪可以省一半力。就杠桿的力臂長短關系來看,定滑輪實際上就是___________杠桿,而動滑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杠桿。

  18.使用滑輪組時,若動滑輪重和摩擦不計,動滑

  輪和重物被n股繩子吊起,所用的力就是___________     ,其關系是___________。

  19.如圖19所示,物體重g=500n,滑輪重10n,當物體g勻速上升時,則掛鉤b承受拉力為__________n,掛鉤a承受_______n的拉力,拉力f為_________n,若繩子自由端向上拉動0.5m,則物體向上移動________m。

  20.用一根結實的繩子,在兩根光滑木棒或竹竿上繞上幾圈如圖20所示,小朋友用力一拉,兩位大力士竟撞在一起了。你信不信?試一試,并說明其中的道理。

  【參考答案】

  1.c   2.d  3.d   4.c   5.c 6.d  7.a  8.a  9.d  10.d 11.固定點 動力 阻力 支點 動力臂 阻力臂 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12. 3:5  13.力臂  14.450 逆時針 15.略    16.c   17.定滑輪  力的方向   動  等臂  動力臂2倍于阻力臂的杠桿  18.物重的幾分之一  1/n 19.500  250  250  1  20.略

簡單機械 篇2

  1.本章教材內容比過去增加很多,而且每節都有探究活動。教學實踐證明探究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更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處理不好,容易導致課堂結構松散、學習效率低。因此,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對探究時間進行精心的預估和設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它要求教師精心備課、精確設計,提高教學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教師要爭取以最精確、最明了、最簡練的語言或方式,使學生對問題情境和探究要求有清晰的理解,要減少廢話。

  教師對探究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預測和心理準備;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的積極性,營造自由民主的探究活動氣氛。在小組合作探究活動中,最好讓學生能夠輪流主持,使每個人都有機會為探究負責,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使其更加專注地參與探究活動。教師要把握探究活動的節奏,要對具體的探究過程做到心中有數,做到能夠比較精確地預估每一個步驟所需的時間,把握好整體時間的分配,使整個探究活動的節奏加快,轉換自然。要對探究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了然在胸,對學生在每一步驟中可能作出的反應都要估計得到。要對探究活動所需的學習材料、實驗器材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準備,使探究活動能夠按照預定的節奏進行下去。當然更要積極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反思,從而使他們逐步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2.教師在教學時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再創造過程。《課程標準》和新教材都給我們的再創造留下了很大的空間。例如,原教學大綱關于簡單機械的規定是:“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會組裝簡單的滑輪組”,選學輪軸,沒有提及斜面。《課程標準》規定,“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沒有具體指明是哪種簡單機械,沒有對杠桿、滑輪及其平衡條件、省力多少提出具體要求。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讓每個學生都“吃飽” “吃好”而且還會“自己做飯吃”。

  3.對本章的評價重點應放在對探究過程的評價上。學生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可以記下自己的出色表現或被否定過的猜想,自己的體驗、進步和實驗事實;同伴可寫下同學的參與程度、實驗操作的規范程度、交流與合作情況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不要只看探究的結果。例如,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系”的評價就要放到對探究過程的評價上,要評價學生能否提出猜想,寫出猜想的理由,能否使用彈簧測力計,能否正確地記錄數據,能否根據數據描點畫出圖像,能否積極地與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否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等等。這些要素也可以放到自評與互評中。總之,評價的目的不是要排出名次,而是要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發展,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

簡單機械 篇3

  第一節杠桿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杠桿及杠桿的五要素。 

  2、理解杠桿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能力目標: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愛科學、愛動手,事實求實的學習態度。  

  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 

  課前準備:學生自制蠟燭蹺蹺板:長蠟燭1支,大號縫衣針1根,杯子2個,薄鐵皮(或塑料板)1塊,小碟2個。 

  教具準備: 杠桿和支架,鉤碼,尺,線,彈簧測力計。 

  教學難點 :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 

  教學重點: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過程 : 

  一、引入:出示幻燈片1、2 

  二、 出示教學目標 ,明確學習目的,出示幻燈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桿,出示幻燈片5、6,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 

  四、分組討論:什么叫杠桿?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出示幻燈片7,杠桿的定義,學生齊讀。 

  五、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 

  展示撬石頭的幻燈片,讓學生觀察,說一說,什么叫支點?什么叫動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燈片8,教師歸納總結。講解什么是動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燈片9—12說明做圖過程。 

  六、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你想探究的問題是______________。 

  作出假設:你作出的假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杠桿要平衡: 

  1、    只與力的大小有關; 

  2、    只與力臂的大小有關; 

  3、    只與力的方向有關; 

  4、只與力和力臂的乘積有關。 

  制定計劃: 

  根據小組確定的探究課題,制定探究計劃。 

  討論和完善計劃: 

  實施計劃:你可以參考下面的實驗裝置(出示幻燈片15)和實驗步驟(出示幻燈片17、18),讓學生分小組實驗。 

  得出結論: 

  你得出的數據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入設計的表格中,結論是_______________。 

  展示學生的分析結果,并給以評價: 

  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出示幻燈片17。 

  板書:杠桿的平衡條件:  

  六、趣味小實驗 :自制蠟燭蹺蹺板 

  目的:證實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設計: 

  1、            把蠟燭底端的蠟刮掉一些,讓它象頂端一樣露出燭芯。 

  2、            把縫衣針從蠟燭中部穿過,露出的針頭、針尾架在兩只杯子的邊緣上。 

  3、            用薄鐵皮(或塑料板)剪成兩個小人,用腿間的尖頭插立在蠟燭上,兩個小人的位置到縫衣針的距離相等。 

  4、點燃蠟燭兩頭,就做成了一個蠟燭蹺蹺板。 

  做出總結: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出示幻燈片18。 

  七、比拼臺:出示幻燈片18(通過超鏈接和19—25相連), 組織學生進行分組,答題,競賽。 學生競爭選取題目,搶答題。目的:活躍課堂氣氛,鞏固課堂教學,并頒獎鼓勵。 

  八、小結本節內容:出示幻燈片26。 

  1、            杠桿的定義。 

  2、            杠桿的五要素。 

  3、杠桿的平衡條件。 

  九、作業 :。出示幻燈片27。 

簡單機械 篇4

  1.知識與技能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知道輪軸和斜面也能省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說明與建議

  除了杠桿之外,滑輪、輪軸、斜面等也都是常用的簡單機械。

  教學一開始,可讓學生觀察并說明(教師給予補充)課本圖12.5-1中的科學漫畫。圖中的滑輪是定滑輪。左圖說的是一個瘦子,看到一個胖子正在用定滑輪把重物拉上樓去;中圖表示胖子讓瘦子替自己拉著重物,自己上樓去取重物;右圖表示胖子到了樓上,看到瘦于沒有拉住重物,反而被重物技上了樓。這個故事是諷刺一個不懂得定滑輪作用的人在使用定滑輪時鬧出的笑話。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知道定滑輪到底有什么作用?帶著這樣的興趣開始學習滑輪。

  定滑輪和動滑輪

  如果學校的旗桿上有定滑輪,可先讓學生觀察旗桿上的定滑輪,讓他們討論定滑輪的用處。

  可先向學生演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要把重物提到高處,可以使用固定在高處的定滑輪,也可以用隨同重物一起上升的動滑輪。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使用這兩種滑輪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呢?

  探究 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按照課本上列出的步驟讓學生獨立完成探究實驗。

  探究定滑輪的作用時,可按照課本圖12.5-2(甲)那樣,先用彈簧測力計直接把鉤碼提起來,再用定滑輪把鉤碼提起來,在誤差范圍內彈簧測力計的兩次示數可以看作是相等的。這個實驗的主要誤差是彈簧測力計彈簧本身重量引起的。這一實驗減小誤差的辦法是盡可能選用重的鉤碼(當然不能超出彈簧測力計的稱量限度),使彈簧測力計本身受到的重力的影響相對減小。

  探究動滑輪的作用時,可按照課本圖12.5-2(乙)那樣,通過動滑輪把鉤碼提起來。這里要注意的是:跨過動滑輪的兩段繩子一定要平行(初中不要涉及兩段繩不平行的情況)。當鉤碼重遠大于動滑輪重時,動滑輪重才可忽略不計。因此實驗時,鉤碼應盡量重些(不能超過彈簧測力計的稱量限度)。

  探究結束后,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結果,最后得出結論: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是能改變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

  需要改變力的方向時,使用定滑輪,而需要省力時就要使用動滑輪。既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時,就要用到滑輪組,滑輪組問題可做適當介紹,但不要深究。

  想想議議

  這里讓學生對學過的杠桿、滑輪知識做簡單的復習總結。使用簡單機械是否省距離的問題,也可作適當的討論,為后面學習功的問題留下伏筆。

  科學世界 輪軸和斜面

  輪鈾和斜面也是常用的簡單機械,教師可在課堂上作一些簡單的介紹。螺絲釘和盤山公路是簡單斜面的變形,課本圖12.5-7的小制作非常簡單,可讓學生們都做一做,所用的紙厚一些,效果會更好。

  動手動腦學物理

  1.螺絲部分相當于輪,手把部分相當于軸。

  2.自行車的剎車、車把、腳墩子和飛輪等都是簡單機械。

  3.斜面的坡度越小,省力越多。找一塊木板,用書把木板的一端墊高,木板就構成了一個斜面。把一個木塊放在斜面底端,用測力計沿斜面拉木塊,使木塊勻速運動,讀出這時的拉力。用書把斜面加高,重新測出拉木塊所需的拉力,就會發現,斜面越陡所需拉力就越大。

  4.略。

  5.略。

  我還想知道

  這里可以根據課本提示,讓學生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不一定要有答案。

簡單機械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特點和作用; 2、了解滑輪的實際是杠桿的變形; 3、會根據滑輪組的繞線判斷省力情況; 4、會根據題目要求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試驗探究加深他們對其他簡單機械的認識,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積極動手、動腦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具: 單滑輪兩個、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彈簧測力計、鉤碼、細線、投影儀、 重點:知道定滑輪、動滑輪、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判斷滑輪組的省力情況,會根據實際要求組裝簡單的滑輪組。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前兩節我們學習了杠桿,知道了杠桿的總類及作用,本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另一種簡單的機械——滑輪,請學生看課本的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學生帶著興趣學習滑輪。 (二)進行新課 1、定滑輪和動滑輪 組織學生觀察滑輪實物,了解滑輪的構造,明確一個周邊有槽,可繞著裝在框子里的軸轉動的小輪叫滑輪 請學生觀察滑輪的應用有兩種:定滑輪和動滑輪 定滑輪軸固定不動;動滑輪的軸與重物一起移動。 使用兩種滑輪有什么好處,通過試驗來研究。 在學生試驗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歸納:使用定滑輪不省力,但可以改變動力的方向,使用動滑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動力的方向。    關于動滑輪能省一半的力的特點與學生試驗結論的出入,教師可做如下說明:使用動滑輪時,由于動滑輪有兩段繩子調著,固每段繩子所承受的拉力應為鉤碼重力的一半,但由于在提起鉤碼的過程中也把動滑輪提起來了,故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應為鉤碼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 2、滑輪是杠桿的變形 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一半力的道理,教師可利用投影儀,課堂前在玻璃板上分別畫出定、動滑輪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課堂上讓學生觀察了解定滑輪的動力臂、阻力臂均為輪子的半徑,它實際上是一個等臂杠桿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等于阻力,而動滑輪的動力臂為輪子的直徑,阻力臂為輪子的半徑,因此,它實際是動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桿,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動力等于阻力的1/2.。 使用動滑輪目的是為了省力,在不少情況下,使用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會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方便。    有時在工作中,我們即要省力又要改變力的方向,引入滑輪組。 3、滑輪組 教師從受力分析的角度講解,在滑輪組中承擔物重的是吊著動滑輪的那幾段繩子,這包含栓在動滑輪框上的和最后從動滑輪引出的拉繩,而跨過定滑輪的繩子,包括最后從定滑輪引出的拉繩,只起改變作用力方向的作用。 教學小結 1、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2、定滑輪、動滑輪的實際 3、舉例說明滑輪組省力情況的判斷 布置作業 教材199頁練習1、2、3、4題 教后札記:

簡單機械 篇6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  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2、  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3、  知道滑輪和斜面也能省力。二、能力目標1、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2、   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具有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標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增強對科學的熱愛,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教學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教學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教學方法分析討論法、探究法課時安排2課時教具準備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教學過程引入新課讓學生觀看動畫(教材p65的科學漫畫),了解如果不了解滑輪的作用,就可能會鬧笑話,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帶著興趣去學習滑輪。新課教學1、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定義:(放錄像)學校的升旗儀式提出:為什么旗子能升上旗桿?——引出滑輪學生觀察實物,了解滑輪的構造。提出:可以怎樣用滑輪提升物體?請學生代表上臺連接,并引導學生得出第二種連接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兩次利用滑輪提升物體,有什么區別?定滑輪:工作時,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動滑輪:工作時,軸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提出:定滑輪和動滑輪分別能給我們什么好處?探究: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提示:(1)         在不超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限度的前提下,應盡可能選用重的鉤碼,以減少實驗誤差。(2)         跨過動滑輪的兩段繩子一定要平行。(學生討論、設計并進行實驗,教師指導)結論:(引導學生從動力和阻力的大小、方向以及作用點的距離比較)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重gg‘拉力大小f=gf’= g’方向與鉤碼上升方向相反與鉤碼上升方向相同鉤碼移動距離hh‘拉力移動距離hs=2h‘省力情況不省力省一半力改變力的方向情況能改變力的方向不能改變力的方向省費距離情況不省也不費距離費距離提出:實驗過程中還發現了什么?由學生提出并分析原因。根據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使用定滑輪和動滑輪各有什么好處?該如何選擇?使用定滑輪可以站在地面上方便地將物體送到高處,使用動滑輪可以省力。提出:如果我們又想省力,又想很方便地拉起物體,有辦法嗎?引出滑輪組。學生實驗:如何將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起來? 教師指導、分析不可行方法。學生總結:將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合起來,可以有兩種連接方式。學生實驗:這兩種連接方式效果有何不同?由學生歸納總結。教材p66圖12。5—4是由幾個定滑輪和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省力情況如何?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滑輪或滑輪組?想想議議:復習杠桿的知識,提出:為什么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一半力?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從實質看,定滑輪和動滑輪都是變形杠桿,并從定滑輪和動滑輪上找出支點、動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得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實質。提出:通過杠桿和滑輪的學習,你認為省力和費力、省距離和費距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分析歸納、教師引導)不論是杠桿還是滑輪,只要省力就費距離;只要費力就省距離。除了我們已經了解的杠桿和滑輪外,還有一些簡單機械,閱讀“科學世界”。小結本課內容。作業布置。

簡單機械 篇7

  一、教學案例

  課堂復習:

  教師:杠桿有幾類?

  學生:省力,費力和等臂杠桿。其中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新課教學:

  教師:旗桿上的滑輪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學生:可以省力。

  教師演示:安裝定滑輪、安裝動滑輪。

  教師提問: 滑輪有哪些特點呢?我們來利用實驗探究。

  (板書)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教師提問:需要什么器材?

  學生:鉤碼、滑輪、鐵架臺、刻度尺和彈簧測力計。

  教師要求:分組進行實驗、要求設計表格并且把數據記錄入表格。

  學生活動:安裝滑輪、測量。

  學生筆記之一:

  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線、鐵架臺和刻度尺。

  測鉤碼的重量

  測物體上升的距離

  線上升的距離

  結論

  定滑輪

  1

  2

  動滑輪

  1

  2

  學生筆記之一:(表格)

  鉤碼質量

  上升高度

  教師設計的表格和實驗數據:

  種類

  鉤碼重力(N)

  拉力的大小(N)

  鉤碼移動的距離(m)

  力移動的距離(m)

  鉤碼移動的方向

  力移動的方向

  定滑輪

  1

  1

  0.19

  0.19

  上

  下

  動滑輪

  1

  0.5

  0.1

  0.2

  上

  上

  教師分析評估:

  ⑴ 彈簧測力計倒掛。

  ⑵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① 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不費距離。

  ② 動滑輪:省一半力,費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確探究目標,增強教學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學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問題的提出和實驗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分析評估等三個階段。

  ⑴實驗設計,探究目標要明確

  教師在第一階段初始的復習提問,想通過杠桿的特點引導探究滑輪的特點,是一種類比的思想體現。對于新課的問題情景設置(旗桿上的滑輪)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學生對于滑輪的認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較層次。從學生的感性認識過渡到科學探究的理性認知,教師要發揮堅定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發現需要探究的目標。

  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過渡與引導,僅僅以為復習提問中有類比的思想,錯誤以為學生已經知道探究內容。只是簡單的提出問題:“滑輪有哪些特點?”。就讓學生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則學生的實驗探究目標會出現很大的差別。探究目標不會有針對性。接下來的探究方向就不會明確,達到的探究效果也會很有限。

  ⑵從筆記中發現問題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一)中發現:①學生關注的是鉤碼上升的距離和繩子(應該是力移動的距離)上升的距離,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距離關系;②只注意到鉤碼的重量,沒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③表格中也沒有發現力的方向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筆記。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二)中發現:學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鉤碼質量和上升高度,顯然沒有意識到要探究的具體目標,這樣的探究結果不可能找到滑輪的特點,也不會意識到動滑輪和定滑輪可能會有區別。同時表格中列舉鉤碼的質量是概念理解錯誤,質量不會因利用滑輪而改變,也就沒有探究價值。應該探究利用滑輪之前、后力的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筆記。

  ⑶教師參與的切入點

  如果教師在探究的實驗設計之前利用類比的思想,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定滑輪之前、后可能會出現力的大小有變化、力的方向有變化。學生會有明確、具體的探究目標──比較利用滑輪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動手實驗之前讓學生感受動滑輪和定滑輪拉動物體移動的距離,學生也會發現兩者前后移動距離的比較應該是探究目標之一。

  假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之后,以參與者身份繼續引導學生理順要探究比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動的距離關系。則學生在實驗表格的設計、器材的選擇和實驗操作的目標針對性會更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可能性會更大。否則即使是進行了實驗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實驗結論只會由教師最后傳授、給出。學生不可能從中領悟到探究的意義和價值。

  2.明確探究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能力

  能力目標貫穿探究的全過程。一節科學探究課,不能只滿足于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在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目標以外,還有科學探究內容目標。科學探究既是科學方法又是科學內容。以本節為例,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要求是認識定滑輪和認識動滑輪。為了解層次,也是知識要求的最低層次。本節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內容目標還涉及到:理解、應用等能力層次的培養和要求。

  ⑴ 科學探究中的應用能力培養

  應用能力包含測量、使用、簡單計算和解釋現象等。教師在介紹滑輪的時候,選擇的是自己演示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如果改為學生探究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師提出一個小小的探究目標:給你一個滑輪,試一試,能夠進行幾種形式的安裝?動一動,觀察它們的效果相同嗎?學生會在動手實踐中熟悉使用滑輪的安裝方法,觀察、發現滑輪安裝的不同方法,比較并對滑輪進行分類,對動滑輪和定滑輪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接下來的動手實際使用和測量過程中會更熟練,應用能力培養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學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養

  理解能力包含:釋義、舉例、分類、說明、比較、判斷、歸納、推理等。

  設計表格,是本節培養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從提供的學生設計表格(一)發現:這是一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比較動滑輪和定滑輪的意識;同時注意到探究目標中使用機械前后力的移動距離比較。從提供的學生設計表格(二)發現:有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比較與判斷動滑輪與定滑輪、比較與判斷使用機械前、后力移動距離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引導、訓練學生設計實驗表格的方法,培養設計實驗表格的能力。實驗表格不僅具有記錄實驗現象、收集實驗數據的單一功能,更重要是對實驗現象、數據通過列表的形式,進行比較、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推理,發現并且得到科學結論。所以表格的設計與應用,可以在得到實驗結論的同時培養理解能力。

  在教師的列表中,有意識的進行了兩類比較:動滑輪與定滑輪;使用機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動距離的比較。如果要訓練歸納能力,還可以設計成如下表格形式:

  不難發現:比較“列”可以實現動滑輪與定滑輪的特點比較;比較“行”可以實現使用機械前后不同的特點比較。通過增加第一行,可以把第二行復雜的數據歸納為使用機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動距離的數量關系。實際上也暗含功的要素和功的原理,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伏筆。

  使用機械以后的情況(實驗結論):

  通過比較“列”可以得到定性關系:第一列①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第二列②定滑輪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動滑輪費距離;第三列③定滑輪不改變動力的方向、動滑輪改變動力的方向。

  比較“行”還可以得到使用機械前后的定量關系(實驗結論):①比較第一行,定滑輪拉力等于物體的重力;拉力移動的距離等于物體移動的距離;②比較第二行,動滑輪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二分之一;拉力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兩倍。

  對于表格的設計與訓練,可以有效的培養比較、判斷、歸納、推理能力。在探究活動中,除了基本的知識傳承,把探究作為科學內容,與知識一樣重要,真正做到在探究過程中即學會知識與方法又培養能力。

  3.過程評估與終結評估并行

  第二階段的學生探究活動同第三階段的分析與評估一樣,有許多內容要進行評估,并且是同等重要。

  ⑴案例中的評估

  從案例中看到,由于測量數據出現差異,達不到實驗結論的要求,教師對定滑輪的實驗操作進行了評估:因為彈簧測力計倒掛,導致數據出現誤差。對于探究過程和數據分析等許多需要評估的內容沒有介入,評估的時間因素也沒有體現。

  ⑵評估的簡單分類

  從評估時間上分類,可以把評估分成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按照評估的內容,可以分成實驗操作評估、實驗數據分析評估、實驗器材選擇評估和實驗設計方案評估等等。實驗操作評估一般進行過程評估比較合適。其他一些則放在終結評估比較合適,但也會出現交替的情況。

  ⑶過程評估要及時

  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探究活動中,以下幾個實驗操作會出現問題和困難:①學生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移動的距離;②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有一定夾角,夾角不同彈簧測力計讀數不同;③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時,動滑輪本身的重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④利用定滑輪時拉力的方向是否一定要豎直向下等。

  以上問題在實驗設計的時候,學生一般不會考慮,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幾乎都會遇到。由于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的原因,如果有些問題不能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及時發現、及時評估和糾正,則得到的實驗數據會出現很大的誤差。對以上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如果只進行終結性評估,當大面積的學生出現以上問題時,則會由于沒有時間重新進行實驗探究而導致實驗數據及實驗分析和實驗結論的不可靠,得到定量的關系很困難。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教師只好選擇個別優秀學生的實驗數據作為樣本進行板書分析,對其他學生的真實實驗數據不了了之。長此以往,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對于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的達到會帶來無形的困難。

  需要過程性評估的內容必須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及時評估,此時的評估是著眼于解決問題的需要、著眼于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不僅是為了考試需要流于形式的為了評估而評估。

  回過頭來再看案例,動滑輪的拉力和鉤碼重量的實驗數據關系可靠性與真實性不言而喻。學生學習到的評估知識與方法顯然不能達到目標,評估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實現。

  ⑷終結評估要到位

  對案例中的實驗數據分析發現,可比較的數據次數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可以多選擇幾組實驗數據進行比較、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對于定滑輪拉力的方向,因為它對于實驗結論的影響不是很大,可以進行終結評估。如果能夠收集一些利用定滑輪時,拉力的方向不同,拉力的大小相同。可能會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此種現象,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探究定滑輪的本質就成為發現問題很好的素材。對于此種評估作為終結性評估比較合適。對于實驗分析和結論的描述,是學習的一個難點,由于部分學生并不具有比較、判斷、歸納的能力,描述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可能不全面或者不正確,此時對學生描述的實驗結論進行評估不僅可以得到比較規范的結論,更能借此機會訓練學生進行比較、判斷和歸納的能力。

  總之,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過程性評估的要及時進行過程評估,不要等到實驗終結時再進行評估。把評估內容按照評估需要和時間分開,發揮各自的功能。

簡單機械 篇8

  一、教學案例

  課堂復習:

  教師:杠桿有幾類?

  學生:省力,費力和等臂杠桿。其中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新課教學:

  教師:旗桿上的滑輪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學生:可以省力。

  教師演示:安裝定滑輪、安裝動滑輪。

  教師提問: 滑輪有哪些特點呢?我們來利用實驗探究。

  (板書)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教師提問:需要什么器材?

  學生:鉤碼、滑輪、鐵架臺、刻度尺和彈簧測力計。

  教師要求:分組進行實驗、要求設計表格并且把數據記錄入表格。

  學生活動:安裝滑輪、測量。

  學生筆記之一:

  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線、鐵架臺和刻度尺。

  測鉤碼的重量測物體上升的距離線上升的距離結論定滑輪1    2    動滑輪1    2    

  學生筆記之一:(表格)

  鉤碼質量上升高度  

  教師設計的表格和實驗數據:

  種類鉤碼重力(n)拉力的大小(n)鉤碼移動的距離(m)力移動的距離(m)鉤碼移動的方向力移動的方向定滑輪110.190.19上下動滑輪10.50.10.2上上

  教師分析評估:

  ⑴ 彈簧測力計倒掛。

  ⑵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① 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不費距離。

  ② 動滑輪:省一半力,費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確探究目標,增強教學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學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問題的提出和實驗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分析評估等三個階段。

  ⑴實驗設計,探究目標要明確

  教師在第一階段初始的復習提問,想通過杠桿的特點引導探究滑輪的特點,是一種類比的思想體現。對于新課的問題情景設置(旗桿上的滑輪)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學生對于滑輪的認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較層次。從學生的感性認識過渡到科學探究的理性認知,教師要發揮堅定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發現需要探究的目標。

  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過渡與引導,僅僅以為復習提問中有類比的思想,錯誤以為學生已經知道探究內容。只是簡單的提出問題:“滑輪有哪些特點?”。就讓學生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則學生的實驗探究目標會出現很大的差別。探究目標不會有針對性。接下來的探究方向就不會明確,達到的探究效果也會很有限。

  ⑵從筆記中發現問題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一)中發現:①學生關注的是鉤碼上升的距離和繩子(應該是力移動的距離)上升的距離,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距離關系;②只注意到鉤碼的重量,沒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③表格中也沒有發現力的方向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筆記。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二)中發現:學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鉤碼質量和上升高度,顯然沒有意識到要探究的具體目標,這樣的探究結果不可能找到滑輪的特點,也不會意識到動滑輪和定滑輪可能會有區別。同時表格中列舉鉤碼的質量是概念理解錯誤,質量不會因利用滑輪而改變,也就沒有探究價值。應該探究利用滑輪之前、后力的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筆記。

  ⑶教師參與的切入點

  如果教師在探究的實驗設計之前利用類比的思想,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定滑輪之前、后可能會出現力的大小有變化、力的方向有變化。學生會有明確、具體的探究目標──比較利用滑輪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動手實驗之前讓學生感受動滑輪和定滑輪拉動物體移動的距離,學生也會發現兩者前后移動距離的比較應該是探究目標之一。

  假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之后,以參與者身份繼續引導學生理順要探究比較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移動的距離關系。則學生在實驗表格的設計、器材的選擇和實驗操作的目標針對性會更強,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可能性會更大。否則即使是進行了實驗探究,也只是流于形式,實驗結論只會由教師最后傳授、給出。學生不可能從中領悟到探究的意義和價值。

  2.明確探究能力目標,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能力

  能力目標貫穿探究的全過程。一節科學探究課,不能只滿足于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在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目標以外,還有科學探究內容目標。科學探究既是科學方法又是科學內容。以本節為例,課程標準的知識目標要求是認識定滑輪和認識動滑輪。為了解層次,也是知識要求的最低層次。本節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內容目標還涉及到:理解、應用等能力層次的培養和要求。

  ⑴ 科學探究中的應用能力培養

  應用能力包含測量、使用、簡單計算和解釋現象等。教師在介紹滑輪的時候,選擇的是自己演示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如果改為學生探究安裝定滑輪和動滑輪。教師提出一個小小的探究目標:給你一個滑輪,試一試,能夠進行幾種形式的安裝?動一動,觀察它們的效果相同嗎?學生會在動手實踐中熟悉使用滑輪的安裝方法,觀察、發現滑輪安裝的不同方法,比較并對滑輪進行分類,對動滑輪和定滑輪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在接下來的動手實際使用和測量過程中會更熟練,應用能力培養和提高水到渠成。

  ⑵科學探究中的理解能力培養

  理解能力包含:釋義、舉例、分類、說明、比較、判斷、歸納、推理等。

  設計表格,是本節培養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從提供的學生設計表格(一)發現:這是一個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學生已經具有初步比較動滑輪和定滑輪的意識;同時注意到探究目標中使用機械前后力的移動距離比較。從提供的學生設計表格(二)發現:有的學生還不具備這種比較與判斷動滑輪與定滑輪、比較與判斷使用機械前、后力移動距離的意識和能力。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引導、訓練學生設計實驗表格的方法,培養設計實驗表格的能力。實驗表格不僅具有記錄實驗現象、收集實驗數據的單一功能,更重要是對實驗現象、數據通過列表的形式,進行比較、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推理,發現并且得到科學結論。所以表格的設計與應用,可以在得到實驗結論的同時培養理解能力。

  在教師的列表中,有意識的進行了兩類比較:動滑輪與定滑輪;使用機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動距離的比較。如果要訓練歸納能力,還可以設計成如下表格形式:

  不難發現:比較“列”可以實現動滑輪與定滑輪的特點比較;比較“行”可以實現使用機械前后不同的特點比較。通過增加第一行,可以把第二行復雜的數據歸納為使用機械前后力的大小、方向和移動距離的數量關系。實際上也暗含功的要素和功的原理,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伏筆。

  使用機械以后的情況(實驗結論):

  通過比較“列”可以得到定性關系:第一列①定滑輪不省力、動滑輪省力;第二列②定滑輪不省距離也不費距離、動滑輪費距離;第三列③定滑輪不改變動力的方向、動滑輪改變動力的方向。

  比較“行”還可以得到使用機械前后的定量關系(實驗結論):①比較第一行,定滑輪拉力等于物體的重力;拉力移動的距離等于物體移動的距離;②比較第二行,動滑輪拉力等于物體重力的二分之一;拉力移動的距離是物體移動距離的兩倍。

  對于表格的設計與訓練,可以有效的培養比較、判斷、歸納、推理能力。在探究活動中,除了基本的知識傳承,把探究作為科學內容,與知識一樣重要,真正做到在探究過程中即學會知識與方法又培養能力。

  3.過程評估與終結評估并行

  第二階段的學生探究活動同第三階段的分析與評估一樣,有許多內容要進行評估,并且是同等重要。

  ⑴案例中的評估

  從案例中看到,由于測量數據出現差異,達不到實驗結論的要求,教師對定滑輪的實驗操作進行了評估:因為彈簧測力計倒掛,導致數據出現誤差。對于探究過程和數據分析等許多需要評估的內容沒有介入,評估的時間因素也沒有體現。

  ⑵評估的簡單分類

  從評估時間上分類,可以把評估分成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按照評估的內容,可以分成實驗操作評估、實驗數據分析評估、實驗器材選擇評估和實驗設計方案評估等等。實驗操作評估一般進行過程評估比較合適。其他一些則放在終結評估比較合適,但也會出現交替的情況。

  ⑶過程評估要及時

  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探究活動中,以下幾個實驗操作會出現問題和困難:①學生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移動的距離;②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時,拉力的方向與豎直方向有一定夾角,夾角不同彈簧測力計讀數不同;③利用動滑輪測量拉力時,動滑輪本身的重量對測量結果的影響;④利用定滑輪時拉力的方向是否一定要豎直向下等。

  以上問題在實驗設計的時候,學生一般不會考慮,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幾乎都會遇到。由于教學任務和教學進度的原因,如果有些問題不能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及時發現、及時評估和糾正,則得到的實驗數據會出現很大的誤差。對以上可能會出現的現象如果只進行終結性評估,當大面積的學生出現以上問題時,則會由于沒有時間重新進行實驗探究而導致實驗數據及實驗分析和實驗結論的不可*,得到定量的關系很困難。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教師只好選擇個別優秀學生的實驗數據作為樣本進行板書分析,對其他學生的真實實驗數據不了了之。長此以往,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對于科學精神、科學素養的培養目標的達到會帶來無形的困難。

  需要過程性評估的內容必須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及時評估,此時的評估是著眼于解決問題的需要、著眼于探究能力的培養而不僅是為了考試需要流于形式的為了評估而評估。

  回過頭來再看案例,動滑輪的拉力和鉤碼重量的實驗數據關系可*性與真實性不言而喻。學生學習到的評估知識與方法顯然不能達到目標,評估能力的提高也就無從實現。

  ⑷終結評估要到位

  對案例中的實驗數據分析發現,可比較的數據次數太少,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普遍性。可以多選擇幾組實驗數據進行比較、判斷,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對于定滑輪拉力的方向,因為它對于實驗結論的影響不是很大,可以進行終結評估。如果能夠收集一些利用定滑輪時,拉力的方向不同,拉力的大小相同。可能會激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出現此種現象,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探究定滑輪的本質就成為發現問題很好的素材。對于此種評估作為終結性評估比較合適。對于實驗分析和結論的描述,是學習的一個難點,由于部分學生并不具有比較、判斷、歸納的能力,描述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可能不全面或者不正確,此時對學生描述的實驗結論進行評估不僅可以得到比較規范的結論,更能借此機會訓練學生進行比較、判斷和歸納的能力。

  總之,過程評估和終結評估都有各自的功能。需要過程性評估的要及時進行過程評估,不要等到實驗終結時再進行評估。把評估內容按照評估需要和時間分開,發揮各自的功能。

簡單機械(精選8篇) 相關內容:
  • 《簡單機械》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學案例課堂復習:教師:杠桿有幾類?學生:省力,費力和等臂杠桿。其中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新課教學:教師:旗桿上的滑輪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學生:可以省力。教師演示:安裝定滑輪、安裝動滑輪。...

  • 第十三章簡單機械

    第一節杠桿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知道什么是杠桿及杠桿的五要素。2、理解杠桿的概念;能確定動力臂和阻力臂。3、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能力目標:培養動手操作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愛科學、愛動手,事實求實的學習態度。...

  • 提高機械的效率(通用2篇)

    第八章機械與人福建晉江季延初級中學 賀樂平第五節科學探究: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

  • 機械與人(精選4篇)

    第八章機械與人第五節科學探究:提高機械的效率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5)會...

  • 光電鼠標與機械鼠標工作原理之不同

    光電鼠標與機械式鼠標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定位方式不同。光電鼠標的工作原理是:在光電鼠標內部有一個發光二極管,通過該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線,照亮光電鼠標底部表面(這就是為什么鼠標底部總會發光的原因)。...

  • ,機械與人

    第八章 機械與人第五節 科學探究:提高機械的效率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

  • “機械波的產生”自主體驗課的教學設計

    “機械波的產生”自主體驗課的--河北承德第一中學蘇鳳朝自主體驗課,是指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體驗而實現的教學。筆者在“機械波的產生”一節教學中,嘗試進行了學生的自主體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 語文基礎知識復習切忌機械重復

    學期臨近結束,各學科面臨著復習迎考。為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通過復習,牢*地掌握基礎知識,可能就是多接觸,多運用,使所學知識掌握得更牢*。 有的老師選擇的方法就是讓學生機械重復的記憶。...

  • 機械波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機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冊(必修)的第五章"機械振動和機械波"的第七節內容.機械波是機械運動中比較復雜的運動形式.它作為周期性變化的運動,廣泛地涉及物理學的各個領域.上好這節課不僅可以鞏固以前學過...

  • 提高機械的效率

    第八章 機械與人 福建晉江季延初級中學 賀樂平第五節 科學探究: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

  • 物理教案-機械與人

    第八章 機械與人第五節 科學探究:提高機械的效率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

  • 第一冊機械與人

    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

  • 提高機械的效率

    第八章 機械與人 福建晉江季延初級中學 賀樂平第五節 科學探究: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

  • 《機械效率》說課稿范文(精選4篇)

    一、教材分析本章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簡單機械——杠桿和滑輪;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機械效率是在前面簡單機械,功,功率的基礎上進行得更深一層的學習。...

  • 機械能(通用14篇)

    課題:動能和勢能 課型:新授 授時: 備時:(一)教學目的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及的單位。...

  • 九年級物理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综合社区在线视频 | 国产一级片观看 | 市来美保在线观看88av | 精品久久日产国产一区 |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 亚洲无线观看国产高清 | 91插插插插 | 精品一二三 | 男人亚洲天堂网 | 日韩吃奶摸下AA片免费观看 | 欧美国产日本在线 | 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国产成年人小视频 |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乱战久久久 | 久久免费国产视频 | 精品国产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玩麻豆国产?片对白日逼视频 | 亚洲领先的自拍视频网站 | 69免费网站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网中文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久软件 | 久操av在线播放 | 亚洲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中文精品 | 国产色综合色产在线视频 | 国产高欧美性情一线在线 | 国产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黄色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 91网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 | 国内精品中文字幕 | 欧美69视频 | 91免费版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AV噜噜狠狠网址蜜桃 | 亚洲色欲色欲WWW成人网 | 久久久aa裸体视频 | 久久机这里只有精品 |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www片香蕉内射在线88av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