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 教案示例(精選4篇)
機械效率 教案示例 篇1
詳細介紹:(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么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械效率總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輪、鉤碼、線、彈簧秤、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圖1裝置)并提問。
用圖1的滑輪來提升重5牛的物體,應用功的原理求在細繩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動滑輪重忽略不計)
要求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教師講評并給出正確解答。
二、進行新課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演示實驗
用彈簧秤勻速拉動繩端,使重物g升高。從彈簧秤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彈簧秤移動的距離s。以下邊講邊板書:
“實驗數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彈簧秤的拉力(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w動=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動滑輪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問:由實驗可以看到w動>w阻,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該實驗中,理想情況下拉力是2.5牛,而實際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該實驗中,不考慮摩擦時動力做的功是2.5焦,而實際動力對滑輪做的功是3焦)。
(3)總結并邊講邊板書
①在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驗中,用來提高物體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
板書:“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節標題暫不出)
問:本實驗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實驗中,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0.5米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這種功叫額外功。使用任何機械做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書:“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③本實驗中,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叫總功。
板書:“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
問:本實驗中總功w總=?
答:w總=f·s=f·2h=3牛×1米=3焦。
問:本實驗中做的額外功是多少?
答:w額外=w總-w有用=3焦-2.5焦=0.5焦。
2.機械效率
問:根據以上實驗,你能算出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嗎?
學生演算,答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答:83.3%。
教師小結并板書:“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板書:補寫本節標題:“三、機械效率”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教師指出:表示機械效率的字母的讀音。機械效率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問: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額外功。
3.提高機械效率
閱讀課本提高機械效率一段,小結要點,指出采取減小額外功是提高機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
例題:用圖2所示滑輪組把重600牛的貨物勻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總功、有用功和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教師小結: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輪組提起貨物的高度與人把繩子末端拉下的距離之間的關系。還要分清總功和有用功。總功是人利用滑輪提升貨物時總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繩子的力做的功(或說動力對滑輪組做的功),計算時,功(w總)=拉力(f)×繩端所通過的距離(s)。有用功是指滑輪組克服貨物所受重力豎直升高所做的功,計算時,有用功(w有用)=f·s。因為貨物勻速上升,所以滑輪對貨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貨物重,即f=g。貨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與動力通過的距離s加以區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貨物重(g)×貨物提升ツ高度(h)。
應該指出,在涉及機械效率問題時,功的原理也是適用的。這時動力所做的功等于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機械時仍不省功,而且還要不可避免地做額外功。
四、布置作業:1.課本章后習題8,要求計算出總功、有用功、機械效率。根據計算結果答出哪些說法正確。
2.預習課本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機械效率 教案示例 篇2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么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械效率總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輪、鉤碼、線、彈簧秤、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圖1裝置)并提問。
用圖1的滑輪來提升重5牛的物體,應用功的原理求在細繩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動滑輪重忽略不計)
要求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教師講評并給出正確解答。
二、進行新課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演示實驗
用彈簧秤勻速拉動繩端,使重物G升高。從彈簧秤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彈簧秤移動的距離s。以下邊講邊板書:
“實驗數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彈簧秤的拉力(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W動=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動滑輪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問:由實驗可以看到W動>W阻,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該實驗中,理想情況下拉力是2.5牛,而實際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該實驗中,不考慮摩擦時動力做的功是2.5焦,而實際動力對滑輪做的功是3焦)。
(3)總結并邊講邊板書
①在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驗中,用來提高物體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
板書:“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節標題暫不出)
問:本實驗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實驗中,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0.5米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這種功叫額外功。使用任何機械做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書:“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③本實驗中,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叫總功。
板書:“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
問:本實驗中總功W總=?
答:W總=F·s=F·2h=3牛×1米=3焦。
問:本實驗中做的額外功是多少?
答:W額外=W總-W有用=3焦-2.5焦=0.5焦。
2.機械效率
問:根據以上實驗,你能算出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嗎?
學生演算,答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答:83.3%。
教師小結并板書:“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板書:補寫本節標題:“三、機械效率”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教師指出:表示機械效率的字母的讀音。機械效率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問: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額外功。
3.提高機械效率
閱讀課本提高機械效率一段,小結要點,指出采取減小額外功是提高機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
例題:用圖2所示滑輪組把重600牛的貨物勻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總功、有用功和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教師小結: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輪組提起貨物的高度與人把繩子末端拉下的距離之間的關系。還要分清總功和有用功。總功是人利用滑輪提升貨物時總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繩子的力做的功(或說動力對滑輪組做的功),計算時,功(W總)=拉力(F)×繩端所通過的距離(s)。有用功是指滑輪組克服貨物所受重力豎直升高所做的功,計算時,有用功(W有用)=F·s。因為貨物勻速上升,所以滑輪對貨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貨物重,即F=G。貨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與動力通過的距離s加以區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貨物重(G)×貨物提升ツ高度(h)。
應該指出,在涉及機械效率問題時,功的原理也是適用的。這時動力所做的功等于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機械時仍不省功,而且還要不可避免地做額外功。
四、布置作業 :1.課本章后習題8,要求計算出總功、有用功、機械效率。根據計算結果答出哪些說法正確。
2.預習課本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 教案示例 篇3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知道什么叫機械效率,知道計算公式。知道械效率總小于1。
(3)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意義和主要方法。
(三)教具
滑輪、鉤碼、線、彈簧秤、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圖1裝置)并提問。
用圖1的滑輪來提升重5牛的物體,應用功的原理求在細繩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動滑輪重忽略不計)
要求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筆記本上演算,教師講評并給出正確解答。
二、進行新課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1)演示實驗
用彈簧秤勻速拉動繩端,使重物G升高。從彈簧秤讀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測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彈簧秤移動的距離s。以下邊講邊板書:
“實驗數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彈簧秤的拉力(動力)對動滑輪做的功:W動=F·s=3牛×1米=3焦,
提高重物,動滑輪克服阻力做的功:W阻=G·h=5牛×0.5米=2.5焦”
(2)提問:由實驗可以看到W動>W阻,這是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該實驗中,理想情況下拉力是2.5牛,而實際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該實驗中,不考慮摩擦時動力做的功是2.5焦,而實際動力對滑輪做的功是3焦)。
(3)總結并邊講邊板書
①在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驗中,用來提高物體的功對我們是有用的,是必須做的。
板書:“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節標題暫不出)
問:本實驗中的有用功是多少?答:W有=G·h=5牛×0.5米=2.5焦。
②本實驗中,用來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動滑輪提升0.5米做的功對我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這種功叫額外功。使用任何機械做額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書:“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
③本實驗中,有用功加額外功是總共做的功,叫總功。
板書:“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
問:本實驗中總功W總=?
答:W總=F·s=F·2h=3牛×1米=3焦。
問:本實驗中做的額外功是多少?
答:W額外=W總-W有用=3焦-2.5焦=0.5焦。
2.機械效率
問:根據以上實驗,你能算出有用功在總功中占的百分比嗎?
學生演算,答出計算過程和結果。
答:83.3%。
教師小結并板書:“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
板書:補寫本節標題:“三、機械效率”
有用功總小于總功,所以機械效率總小于1”
教師指出:表示機械效率的字母的讀音。機械效率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問:某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機提升重物時所做的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說有用功在總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額外功。
3.提高機械效率
閱讀課本提高機械效率一段,小結要點,指出采取減小額外功是提高機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鞏固練習
例題:用圖2所示滑輪組把重600牛的貨物勻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總功、有用功和這個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要求學生板演,教師講評。
教師小結:解答這類問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弄清已知條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輪組提起貨物的高度與人把繩子末端拉下的距離之間的關系。還要分清總功和有用功。總功是人利用滑輪提升貨物時總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繩子的力做的功(或說動力對滑輪組做的功),計算時,功(W總)=拉力(F)×繩端所通過的距離(s)。有用功是指滑輪組克服貨物所受重力豎直升高所做的功,計算時,有用功(W有用)=F·s。因為貨物勻速上升,所以滑輪對貨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貨物重,即F=G。貨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與動力通過的距離s加以區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貨物重(G)×貨物提升ツ高度(h)。
應該指出,在涉及機械效率問題時,功的原理也是適用的。這時動力所做的功等于機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機械時仍不省功,而且還要不可避免地做額外功。
四、布置作業 :1.課本章后習題8,要求計算出總功、有用功、機械效率。根據計算結果答出哪些說法正確。
2.預習課本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機械效率 教案示例 篇4
詳細介紹:
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北京廣渠門中學劉崇灝)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冊
(二)教學要求
學習組裝滑輪組和會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三)教具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長約2米的細繩。
(四)教學過程
1.提問:在學生預習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1)本次實驗的名稱和目的;
(2)為得出滑輪組的機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總功,為此需要測出哪些物理量?每個量怎樣測量?
2.做好實驗的幾點說明。
(1)鉤碼的重由鉤碼的質量用g=m·g算出。
(2)勻速拉動彈簧秤使鉤碼g升高。注意“勻速拉動”。測課本圖14—10(甲)和(乙)兩圖中的拉力時,拉力f的大小由彈簧秤上的示數讀出。
(3)鉤碼上升的高度(h),可用豎直放置在鉤碼旁的刻度尺讀出。
(4)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的測定,教師邊演示邊講解,可事先在細繩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用色筆在細繩上做個記號,再拉彈簧秤,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鉤碼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細繩色點到與動滑輪(或定滑輪)相切處的距離,就是細繩自由端通過的距離(s)。
(5)在測完課本圖14—10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后,只要將鉤碼取下,把整個滑輪組顛倒過來重新固定就是圖乙的裝置。沒有必要重新拆下組裝掛線。這樣可節省一些時間。
(6)實驗要嚴肅認真參照課本實驗按要求去做。要實事求是地記錄所測得的數據,將數據記錄在課本上的表格中。不能湊數,更不允許自己不動手實驗,不記數據而抄襲他人實驗數據和結果。
(7)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放回原處。
3.學生實驗,教師巡回指導,發現問題及時在全班講解。
4.學生實驗完畢,由幾組報告實驗結果。組織討論課本上的“想想議議”。
(五)布置作業:寫出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實驗報告。實驗報告的內容包括實驗名稱、實驗目的、器材、步驟、記錄有實驗數據的表格、實驗結果(參照課本實驗內容)。
實驗: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