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說課提綱
課題: 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物理第一冊第十四章第三節機械效率 教材分析: 本章講述的知識包括功的初步概念,功的原理,機械效率和功率。這些知識即是物理學的基 礎知識,又是高中階段學習功能原理的基礎。尤其是在知識經濟時代,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 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所以學習機械效率一節又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對新、舊大綱的對比可知對本節的各個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已經由“知道”層次調整到了 “理解”的層次。這也是初中階段物理教學要求的最高層次。 從對幾年來中考命題的研究發現,關于機械效率問題所占的分數比例已由2001年的2分變成2 002年的8分。由此可見本節課的教學十分重要 課堂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本著全面性、重點性、適度性、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師生交互協調的原則確定本節的教學目 標; 1、智育目標: (1)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能力目標: 會計算機械效率問題 3、德育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 (2)培養學生干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通過對教材分析研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教學重點:理解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教學難點:區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關鍵:突破難點的關鍵是弄清人們使用機械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所做的哪些功是有用的、哪 些功是無用的(額外的) 三、教具:多媒體 四、教學、學法: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科學探究是物理課程的重要內容,它應 該貫徹于物理教學的各個環節。”所以,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在每個環節上應積極地創 造條件,促進學生積極有效地探究學習。由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和學法如下: 教學:結合“物理課程教學改革”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采取探究方式教學。 學法:通過對實例、實驗現象的觀察、分析、比較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探 究的方式學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課(5分鐘) 1、功的計算公式 2、功的原理的內容是什么?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引入模式,在物理課堂上,首先是提出探 究問題,形成探究假設,選取他們容易引起興趣的問題開展探究活動。在設計上,用多媒體 向學生展示提取物體的方法,進一步提出問題:“如果把上述的裝置改一下,fs=gh還成立 么?”用設疑的方式順利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1、在學習新課前,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本節課的學習目的。結合課前提出的問題, 讓學生分析出現做的功和需要的功不相等的原因是什么?為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定義給 出打下鋪墊。然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前面研究簡單機械和功的原理時,我們沒有考慮摩 擦,沒有考慮使用動滑輪提升重物時動滑輪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況。實際上,我們用動 滑輪等簡單機械提升重物時,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動滑輪一起提升,這時我們用的 力(動力)就比沒有摩擦時要大。做的功要比沒有摩擦時大一些。 ①有用動滑輪提高重物的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