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效率
主題與背景:機械效率這一節的學習是整個初三學習的高潮,只要認真理解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巧妙利用公式變形,這一部分內容是不難梳理的,反而能夯實完整的力學體系,夯實物理邏輯思維。情景描述:本節課通過具體的情景讓學生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通過對機械效率的學習,讓學生對效率問題在更廣闊的背景下有個初步的概念,使學生把物理學習與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具體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科學研究中在處理問題時,往往要把復雜的問題,在一定條件下簡化,得出結論;又在這個基礎上,聯系實際把結論加以擴展充實。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過程與方法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2.學習根據實驗數據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機械效率不僅有重要的經濟意義,而且增強人的效率意識,講求效率正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觀念。重點 正確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的含義。 難點 引入機械效率的概念, 教法 情境探索法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科學探究的前提 研討:在上一節"功的原理"曾經學過,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同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條件是什么? -不計機械重及摩擦 。從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對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二) 猜想──科學結論的先導研討:以滑輪組提升重物做功為例,動力對繩子做的功等于滑輪組提升重物做的功。若動滑輪很重,繩與動滑輪間的摩擦較大時,動力對繩子做的功還等于滑輪組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嗎?我們有沒有辦法知道"兩功"是否相等呢? 生:思考與猜測……(三)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科學探究的具體化、程序化鼓勵學生大膽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展開“動動腦筋”的大比拼,你爭我趕,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四)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科學事實是進行科學分析的根據可以用滑輪組提升重物勻速上升一定的高度,分別測出物重g、拉力f、物體上升的高度h、繩子自由端移動的距離s;根據功的計算公式,再分別計算出動力對繩子做的功(w=f·s),動滑輪提升重物做的功(w=g·h),兩者相比較就可以知道"兩功"是否相等。此時,再進行小組比賽,看哪個組完成的又快又好。組別w=ghw=fsw_w 結論1 2 3 (五) 分析與論證──“實驗后的思考有時比實驗本身更重要!──牛頓” 研討: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難道與功的原理內容相矛盾嗎?(討論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有了實驗的基礎踴躍發言: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做功時,我們除了提升重物外,還將動滑輪提升了一段距離,所以,人作的功除了提升重物做功之外,還必須克服動滑輪的重力、摩擦力(實驗存在)而作功。前面學習功的原理時沒有考慮這"兩力"的影響,所以上述實驗結論是功的原理在實際中的應用。在使用杠桿、動滑輪等機械時也有同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