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作家簡介
陸文夫(1929~ )
當代作家。江蘇泰興人。從小喜愛文學。1948年畢業于蘇州中學,赴蘇北解放區。翌年隨軍渡江到蘇州,任新華社蘇州支社采訪員、《新蘇州報》記者。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1956年發表成名作、短篇小說《小巷深處》。1957年調江蘇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因參加籌辦《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反黨集團”成員,長期下放到工廠、農村勞動。粉碎“四人幫”后平反。1978年返蘇州從事專業創作。后任蘇州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飲譽文壇的《獻身》、《小販世家》、《圍墻》分獲第1、3、6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美食家》獲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已出版小說集《榮譽》、《二遇周泰》、《小巷深處》、《特別法庭》、《小巷人物志》、《圍墻》、《陸文夫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人之窩》,文論集《小說門外談》等。陸文夫的小說常寫閭巷中的凡人小事,深蘊著時代和歷史的內涵,清雋秀逸,含蓄幽深,淳樸自然,展現了濃郁的姑蘇地方色彩。
蘇童
蘇童,江南蘇州人氏。一九八零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據說在那里度過了最令他難忘的四個年頭,而他的大名卻仍舊在這所著名學府中被人一再提起。一九八三年投入小說創作,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從此中國當代文壇便再難抹去他的形象。他喜歡“新潮”,曾在其中盡情暢游。
他也喜歡“傳統”,喜歡中國的歷史風云。有一天《妻妾成群》問世了,又經電影“大腕”張藝謀之手調弄成了著名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最后角逐奧斯卡金像獎,雖然結果未盡人意,但中國電影界和文學界都給不大不小地“震”了一下。中國人由《大紅燈籠高高掛》而知道《妻妾成群》,最后迷戀上了這位可愛的蘇童,而蘇童則從《妻妾成群》再一次出發,走上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之路。
鐵凝
祖籍河北趙縣,1957年9月生于北京,1975年于保定高中畢業后到河北博野農村插隊,1979年回保定,在保定地區文聯《花山》編輯部任小說編輯。自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約150余萬字。1982年發表短篇小說《哦,香雪》描寫一個農村少女香雪在火車站用一籃雞蛋向一個女大學生換來一只渴望已久的鉛筆盒,表現了農村少女的純樸可親和對現代文明的向往,作品獲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同年,中篇小說《沒有紐扣的紅襯衫》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真實描寫一個少女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和純真美好的品格。1984年《六月的話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麥秸垛》獲1986~1987年《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1984年鐵凝調入河北省文聯任專業作家,現為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早期作品描寫生活中普通的人與事,特別是細膩地描寫人物的內心,從中反映人們的理想與追求,矛盾與痛苦,語言柔婉清新。1986年和1988年先后發表反省古老歷史文化、關注女性生存的兩部中篇小說《麥秸垛》和《棉花垛》,標志著鐵凝步入一個新的文學創作時期。1988年還寫成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它一改鐵凝以往那和諧理想的詩意境界,透過幾代女人生存競爭間的較量廝殺,徹底撕開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張潔
當代女作家。原籍遼寧,生于北京,讀小學和中學時愛好音樂和文藝。1960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到第一機械工業部工作。197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從森林里來的孩子》,獲同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翌年加入中國作協。1982年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并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赴美國參加第一次中美作家會議。任北京市作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張潔小說劇本選》,小說散文集《愛是不能忘記的》、《方舟》,小說集《祖母綠》,長篇小說《沉重的翅膀》(獲全國第2屆茅盾文學獎,曾被譯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種文字出版)。《只有一個太陽》,散文集《在那綠草地上》以及《張潔集》等。張潔獲意大利1989年度“瑪拉帕爾帝”國際文學獎。她的《誰生活得更美好》、《條件尚未成熟》分獲1979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祖母綠》獲全國第3屆優秀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有一個青年》改編拍攝成電視劇播映,張潔以“人”和“愛”為主題的創作,常引起文壇的論爭。她不斷拓展藝術表現的路子,作品以濃烈的感情筆觸探索人的心靈世界,細膩深摯,優雅醇美。
張承志
張承志,回族,原籍山東省濟南市,1948年在北京出生。1967年于清華附中畢業到內蒙古烏珠穆沁旗插隊4年。1975年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8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歷史語言系,1981年畢業并獲得碩士學位,主要進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張承志是青年作家、學者,他在蒙古歷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說創作上也是碩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詩《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說《騎手為什么歌唱》,并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榮譽獎。此后發表的小說有中篇小說《阿勒克足球》,獲第一屆《十月》文學獎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黑駿馬》獲1981~1982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春天》獲1983年北京文學獎。《北方的河》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7年又出版了長篇小說《金牧場》。
蕭逸
原名蕭敬人,1937年生,山東荷澤人,幼年在南京長大。1949年全家到中國臺灣,先后在中國臺灣建國中學、中國臺灣海軍軍官學校,中原理工大學化工系就讀。1977年移居美國洛杉磯好萊塢。他自幼酷愛文學,1960年以處女作《鐵雁霜翎》步入俠壇。60年代,他主要受王度廬影響,寫情而纏綿哀婉。70年代他試圖加進歷史的大背景,但受還珠樓主等的武功幻想卻很多。70年代后期,他“逐漸理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寫作方式”,超越“新藝俠情”、“奇幻仙俠”再口頭走“超技擊俠情派”之路,注重氣氛的營造和人性的沖突,在武力方面尤以運用了現代光學等原理的陣法描寫形成特色。他不大滿意“新派”的“突破”,是極少數未受古龍影響的名家之一。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甘十九妹》和《馬鳴風蕭蕭》開始,我便有種覺悟,想將寫作路線趨向有關人性的描寫,闡釋入性中種種的問題。就我個人來說,我并不贊成時下所說的突破,我覺得人性本身就是一個突破,只要作者能夠觀察深刻、闡釋精細、照顧到別人忽略的層面,那你便隨時都在突破。”(《俠歌——蕭逸先生訪問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6年版《甘十九妹》附錄)。這一點,使他的武俠小說的獨具特色之處。
張賢亮
張賢亮,男,江蘇盱眙縣人,1936年12月生于南京。1955年中學畢業后至寧夏銀川干部文化學校任教。1957年因在《延河》文學月刊上發表長詩《大風歌》而被列為右派,遂遭受勞教、管制、監禁達十幾年,其間曾外逃流浪,討飯度日。1979年9月獲平反,1980年調至寧夏《朔方》文學雜志社任編輯,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1年開始專業文學創作。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文聯副主席、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寧夏分會主席等職,并任六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受家庭影響,從小深受中國古典文學熏陶,中學時代開始廣泛接觸俄羅斯文學和法國文學作品,并嘗試文學創作,曾寫作發表了60余首詩歌。1979年重新執筆創作后,先后發表了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說《土牢情話》、《龍種》、《河的子孫》、《綠化樹》、《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習慣死亡》。先后結集出版的選集有中短篇集《靈與肉》、《感情的歷程》(唯物論者的啟示錄第一部,包括《初吻》、《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三篇)及中篇選集《張賢亮集》。其中《靈與肉》、《肖爾布拉克》分別獲1980年及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綠化樹》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陳忠實
1942年6月22出生于陜西,主要創作體裁:小說、散文。處女作:1965年《夜過流沙溝》。現任陜西作家協會主席。
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西安郊區毛西安公社將村小學任教;
1964年9月-1968年7月:西安郊區毛西公社農業中學任教,團支部書記;
1968年12月至1978年7月:西安郊區毛西公社工作;
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西安郊區文化館副館長;
1980年3月至1982年11月: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副局長兼文化館副館長;
1982年11月至今:陜西作家協會工作。
1985年任副主席。
1993年任主席。
王朔
1958年出生
1976年畢業于北京第四十四中,后進入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任衛生員、1980年退伍回京,進入北京醫藥公司藥品批發商店任業務員,1983年辭職靠寫作維生。
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自84年初處女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后,迄今已創作二十二個中篇小說、三個長篇小說,大約一百六十萬字,并創著此數十集電視劇。
1997年1月赴美。
1997年7月回國,從事自由寫作。
身體發育時適逢三年自然災害,受教育時趕上文化大革命,所謂全面營養不良。身無一技之長,只粗粗認得三五千字,正是那種志大才疏之輩,理當庸碌一生,做他人腳下之石;也是命不該絕,社會變革,偏安也難,為謀今后立世于一錐之地,故沉潭泛起,舞文弄墨——王朔
王朔語錄
王朔定義中國文化的脊梁:什么人是最好的作者?就是那閱讀面廣的,文化底子厚的,也就是知道套路最多的,人稱老奸巨滑的。干過這樣的工作,我也對這樣的作者肅然起敬,那很不容易,平地起波瀾,沒的寫硬寫,還要引經據典,有聲有色,有時我想,這才是作家,中國文化的脊梁。
王朔說批評家:批評家像作家一樣是獨立的觀點表達者,只不過作家是拿自己當素材,而批評家是拿作家當素材,都是觀點在先,接著去找支持自己觀點的材料。
王朔說“藝術”與“娛樂”:樂觀的不一定全算娛樂,但悲觀的肯定不是娛樂,也就是說藝術是往人心里擱事兒的,娛樂則是從人心里往外掏事兒的。反過來說,藝術不一定全是悲觀的,但娛樂一定要都是樂觀的。
王朔論北京文化:北京文化有股張狂氣,見誰滅誰,專檢那大個的滅。
王朔說老舍:老舍,像他同時代的大多數作家一樣,只當了半輩子好作家。
王朔說聰明人:明人有一個特點,就是善于把無價值的事做得有聲有色,在玻璃魚缸里游泳,也有乘風破浪的氣魄。
王朔說金庸小說:總體印象,情節重復,行文啰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干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就從天上掉下來一個擋橫兒的,全部人物都有一些胡亂深仇大恨,整個故事就是靠這個推動著。
王朔說“金迷”:金庸能賣,全在于大伙兒活的太累,很多人活的還有些窩囊,所以,愿意暫時停停腦子,做一把文字頭部按摩,能無端生些豪氣,跟著感受一道善惡是非終有抱這一古老的中國便宜話,第二天去受罪還能懷著點的希望。
曾令王朔感動的十個短篇小說:《鶯鶯傳》、《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驛站長》、《獻給愛斯美的故事》、《憂國》、《沒有毛發的墨西哥人》、《頸刎之交》、《關于猶大的三種說法》、《采薇》、《他們不是你丈夫》
王朔不愛看什么:不愛看農村題材,不愛看知識分子內心讀白,不愛看怎么做生意怎么搞活一個企業。總而言之,不愛看一個正派人如何過著惟恐他人不知的正派生活。我的趣味介于有文化的病人和趕時髦的女青年之間。
王朔定義中產階級:中產階級不見得要從經濟收入上劃分,安于現狀的,尊重既有社會等級和道德規范的都可在觀念上列入中產階級。
王朔說好萊塢:好萊塢就是中產階級價值觀集大成者,也是宣傳愛國主義的,也是尊重家庭倫理道德的,故事結尾也是大團圓的,正義終于戰勝邪惡。他們是最尊重觀眾的,可以說把檢查制度設在觀眾席上。
王朔說思想:思想是發現,是抗拒,是讓多數人不舒服的對人性本質和生活真實的揭露。
王朔說人:卑賤者最聰明,高尚者最愚蠢。
王朔說商人:商人,心中是最裝著人民的,在這里“一切為了人民”和 “一切為了金錢”這兩個口號是不打架的,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同時也是利潤最豐厚的。
王朔論相信群眾:過去我是相信群眾的,認為群眾的眼睛即便說不上雪亮,也是睜著的,在金庸這件事上我栽了跟頭,看來大家說好,也不見得真好。有時大家真能同心協力一齊編個彌天大謊。
王朔忘不了的謎語:墻和墻說什么----在拐彎那兒碰頭。
吳巧玲
吳巧玲,土家族,慈利縣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先后在桃源、索溪峪、廣州、長沙工作和讀書。當過工人,搞過旅游、酒店管理,坐過機關辦公室,現在湖南省從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自1984年以來先后在《當代》、《人民日報》等國內20家報刊雜志,以及香港《文匯報》、《香港作家》、《散文報》、中國臺灣《中央日報》、《創世紀》、《世界詩葉》等報刊雜志上發表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一百余件,詩集《尋夢者的囈語》1995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昨夜月光》即將出版。
部分作品:
詩集:
《尋夢者的囈語》(1996)花城出版社出版,共收集作者1984-1995期間創作的詩歌57篇。
散文:
《回望武陵源》 (1992)、《掉下去的鑰匙》(1992)、《昨夜月光》(1993)、《今夜,流花湖的緘默》(1994)、《懶得傾訴》(1995)、《留在鄉村的記憶》(1995)、《不要丟棄了憧憬》(1998)、《帽子、柚子及其他》(1998)、《就這么簡單》(1999)、《文學與我》(1999)、《情迷江南雨》(1999)、《一生何求》(1999)
《索溪峪的風》(1999)
詩歌:
《夢鄉》(1998)、《久違的月光》(1999)、《除了... ...》(1999)、《當我老了》(1999)、《儀式》(1999)、《感懷》(1999)、《生命開花》(1999)、《讓愛停留》(1999)、《內心的河流》(1999)、《寄自江南》(1999)、專稿 《“惱怒成羞的”“孩媽媽”》(1999)
臥龍生
中國臺灣武俠“四大天王”及“三劍客”之一,在古龍之前被稱為“武俠泰斗”。本名牛鶴亭,河南鎮庭人,1930年生。幼年從軍失學,但自幼喜讀武俠小說,頗有才思。他1955年由軍中退役,閑來無事,在友人慫恿下開始學寫武俠小說。1957年以祖居南陽臥龍崗取筆名《臥龍生》一炮打響。1959年《飛燕驚龍》出世,便奠定了他在中國臺灣的“武俠泰斗”地位。他的作品,早期是取法于舊武俠“北派五大家”而以“通俗趣味”大受歡迎;1965年以后,改走“半傳統半新潮”路線,作品卻漸不如前。
臥龍生對武俠小說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他成功地運用了還珠樓主的神禽異獸、靈丹妙藥、玄功絕藝、奇門陣法,鄭證因的幫會組織、風塵怪杰、獨門兵器,王度廬的悲劇俠情,朱貞木的奇詭布局、眾女倒追男等等,成功地博采眾長而融于一體,開創了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具有新境界的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武林正宗”。第二,由他倡導以武學秘籍引起武林風波以及正邪大會戰的情節結構,成為60年代中國臺灣武俠的普遍模式,影響至為深遠。第三,他的“武林九大門派”說法和“爭霸江湖”及武林排名的主題,雖然稍晚于金庸的《射雕英雄傳》,卻使它在武俠小說中普遍推行開來。
臥龍生小說真品如下:
《風塵俠隱》《驚鴻一劍震江湖》《飛燕驚龍》《鐵笛神針》《玉釵盟》《天香飆》《無名簫》《絳雪玄霜》《素手劫》《天涯情侶》《天劍絕刀》《金劍雕翎》《神州豪俠傳》《寒梅傲霜》《玉手點將錄》《金鳳剪》《飛鈴》《八荒飛龍傳》《無形劍》《金筆點龍記》《煙鎖江湖》《搖花放鷹傳》《花鳳》《春秋筆》《幽靈四絕》《劍無痕》《天龍甲》《黑白劍》《飛花逐月》《劍氣洞徹九重天》《金劍丹心》《新仙鶴神針》
施叔青
臺潭彰化人,生長于鹿港,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后留美專攻戲劇,獲紐約市立大學(cuny)碩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政大及淡江,現居香港,從事文學創作;二十年來出版長短篇小說甚多,包括洪范版《素細怨》及《韭菜命的人》等五種。此書《她名叫蝴蝶》為施叔青寫作計劃中《香港三部曲》之一,通過廣泛而精密的資料搜集、檢驗、分析,作者以不平凡的野心構架起十九世紀香港割讓英帝國初期的時竅網點和脈絡,凸顯出一女性自內地流落香港之風塵,筆端所及包括當年華人和殖民者的關系,各別的生死遭遇,以及彼此糾纏之命運,略無所遺。
1978年,香港成為其生命中“第三個島”,這個“島民”孕育出一系列“香港傳奇”(后結集為《一夜游》、《夾縫之間》兩書),以細膩筆調、敏銳觸角、鮮活語言來描繪香港五光十色的眾生相;該系列小說在海峽兩岸均有熱烈回響。近年來施叔青致力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曾以年余時間訪問大陸具代表性的十五位名作家,這些采訪實錄后結集為《文壇回顧與前瞻》。
蔣春光
蔣春光,男,漢族,1957年出生于四川省岳池縣,1982年畢業于南充師范學院(現四川師范學院)中文系,文學學士。現為《重慶日報》副刊部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作協專業創作機構巴金文學院96屆創作員。
九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中、短篇小說三十多萬字,散文、隨筆若干。作品內容傾向于關注現實生活,文筆生動練達,有較為鮮明的個人風格。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香渡》、《喬氏檔案》、《教工之家》,短篇小說《魚腥》、《雪夜》、《錯位》、《無名昏厥》、《棒棒王三》、《故事家金卯手》、《狀態》、《劫旅》等。其中中篇小說《教工之家》受到讀者和評論界廣泛關注,相繼被《中篇小說選刊》和《作品與爭鳴》轉載,并配有多篇評論文章,西北大學出版社也已將其收入該社編輯的小說精品集,是一部產生了全國性影響的作品。1996年底,該作品獲四川省巴金文學院首屆“王森杯”優秀小說獎中篇小說第一名。也是1997年重慶市作協送評全國中短篇小說最高獎——“魯迅文學獎”的作品之一。
部分作品:
《香渡》、《喬氏檔案》、《教工之家》
短篇小說:《魚腥》、《雪夜》、《錯位》、《無名昏厥》、《棒棒王三》、《故事家金卯手》、《狀態》、《劫旅》
高行健
高行健(1940—) ,原籍江蘇泰州,出生于江西贛州。目前為法籍華人。2000年10月12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事后報導中稱他為劇作家、畫家、小說家、翻譯家、導演和評論家。不過,高行健早期在國內,是以創作先鋒戲劇著稱。他與鐵路話劇團創作員劉會遠(中共元老谷牧的兒子)合作創著此《車站》《絕對信號》等話劇,由北京人藝演出,引起轟動。后來他又寫了《野人》,采用更多探索手法,更展現出藝術魄力和深邃的歷史感。《絕對信號》一劇,被列入“共和國50年10部戲劇”。高行健在大陸發表的作品不多,他在1981年發表《現代小說技巧初探》的小說評論,1984年發表中篇小說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
他的劇作集《彼岸》(the other shore)在一九八六年在大陸“清除精神污染運動”時遭北京當局禁演,翌年他即離開中國大陸赴法國,隔年再以政治難民的身分定居巴黎市郊的巴紐里,加入法國國籍。因此高行健的主要作品例如長篇小說《靈山》(據說中國臺灣已經有了中文版)、《一個人的圣經》都只能在海外出版。他的畫作也已在歐洲和美國展出。在報章中,有人稱他為大陸異議作家。
高行健年表:
1962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畢業后任中國國際書店翻譯。1971——1974到干校勞動,后來在皖南山區農村中學任教。1975年回北京,任《中國建設》雜志社法文組組長。1977年調中國作協對外聯絡委員會工作。1978年開始文學創作。1979年發表散文《巴金在巴黎》中篇小說《寒夜的星辰》。1981年調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任編劇。創作《絕對信號》(于劉會遠合作)《車站》《野人》等劇作,引起很大反響,并因其新的戲劇觀念和思想內涵而發生爭議。他大量吸收了西方現代派的戲劇手法,突破了話劇傳統的時間結構,拓寬了戲劇表現空間,探索新的戲劇觀念包括舞臺觀念。論著《現代小說技巧初探》(花城出版社)提出了新的文學觀,強調小說要揭示現代社會矛盾,探索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復雜的人性,嘗試新的表現手法等,引起廣泛的注意和爭論。論文《談小說觀和小說技巧》也在1983年遭到批判。另外還出版過小說集《有只鴿子叫紅唇兒》理論著作《現代戲劇手段初探》、《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和戲劇作品集《高行健戲劇集》等,90年代定居法國,繼續從事創作和繪畫,出版小說《靈山》等。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高行健作品一覽
戲劇:《絕對信號》、《野人》、《車站》、《模仿者》、《躲雨》、《行路難》、《喀巴拉山》、《獨白》、《冥城》、《彼岸》、《逃亡》、《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游神》、《山海經傳》
小說及評論集
《靈山》、《一個人的圣經》、《給我老爺買魚竿》、《有只鴿子叫紅唇兒》、《沒有主義》、《現代小說技巧初探》、《高行健戲劇集》、《對一種現代戲劇的追求》
srjj/dangdai/000.htm
- 《拾穗》油畫簡介(精選13篇)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簡介(精選12篇)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記》簡介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
- 作者簡介(精選13篇)
嚴文井,1915年生,現代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文藝評論家。曾創作很多兒童文學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三只驕傲的小貓》、《小溪流的歌》等。他的童話具有嶄新的社會內容,睿智、雋永,富有哲理,飽含激情,風格清新,語言優美。...
- 《孟子》簡介(精選12篇)
郭預衡閱讀《孟子》,首先要了解孟子其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影響甚大的儒者。《孟子》一書雖然并非全由孟子所作,卻也能夠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風格。 孟子的生平事跡,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八一南昌起義簡介
八一南昌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在南京和武漢發動“清共”后,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議,決定利用共產黨掌握和影...
- 作者:劉湛秋簡介
劉湛秋,男,安徽蕪湖人,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詩刊》前副主編,中國散文詩學會副會長。其作品清新空靈,富有現代意識,手法新穎灑脫,立足表現感覺與情緒,既面對生活,又超越時空。...
- 秋收起義簡介
秋收起義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澤東在湖南東部和江西西部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即紅軍)舉行的一次武裝起義,是繼南昌起義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裝起義。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后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遭到失敗。...
- 《中國皮影藝術簡介》社科文 中考 閱讀答案
綿竹年畫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江蘇桃花塢的年畫齊名,素有四川 三寶、綿竹三絕之美譽,是世世代代民間畫師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閱讀答案,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 巴金簡介及相關資料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堯棠,祖籍浙江嘉興,生于四川成都一個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師讀書。五四運動中接受民主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思潮。...
- 二萬五千里長征簡介
二萬五千里長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從長江南北各根據地向陜北根據地進行的戰略大轉移。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
- 重慶談判簡介
重慶談判是抗日戰爭勝利后,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同國民黨進行的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談判從1945年8月29日開始,至10月10日結束。通過談判,國共雙方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 《拾穗》油畫簡介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
- 丹頂鶴簡介
世界上共有15種鶴,我國產的有9種,幾乎占2/3。丹頂鶴是鶴類的代表,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在l.2米以上。它身穿潔白的衣服,頭戴朱紅色的小帽子,翅膀上的黑羽毛好像短裙子。...
- 因特網簡介;
一、教材分析本課是義務教育山東省小學課本《小學信息技術》(泰山出版社)第二冊,第8課。本教學內容在學生知識結構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本課教學內容由因特網的概念、網址、瀏覽網站三部分組成,其中瀏覽器的使用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網...
- 五卅運動簡介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以上海工人為主體,于1925年5月30日發動的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五卅運動標志著中國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來。...
- 九年級下冊語文教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