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2 Friend or enemy教案
二、不足之處與改善(一)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設機會雖然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注意到了盡量把問題的難易程度和層次感與學生的水平相吻合,但任何事情都沒有最好,只有我們不斷創造更好。在平行班教學中,一個班的學生有好有差,兩極分化嚴重。教師呈現一個問題時,成績好的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答案,而成績落后的同學可能還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老師經常只看到高高舉手的學生而忽略了那些低著頭的學生。成績的好的學生就越來越好,成績差的就越來越沒有發揮的空間,導致對英語失去自信和興趣。為了盡量照顧所有的學生,筆者認為老師設計問題的層次要更加分明,由簡入深,合理安排不同學生回答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在找讀活動中,1-7段設計的是判斷題任務,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到書本找相關的句子,屬于低難度的問題,老師就要多給機會給中下層的學生多發言,并多加鼓勵。8-17段的任 務型問題,學生就需要多思考一下,老師可以叫中上層學生回答,同時不要忘記引導后進生找到答案所在。在理解篇章結構、猜詞等難的活動里,老師可以通過安排小組討論形式解決問題。既然我們沒有改變教學對象,我們只好想辦法通過老師的鼓勵,同學們之間的互助改善兩極分化的局面。(二)單詞朗讀需加強筆者采取在文中學會猜詞的方式雖然得到很多老師的贊可,但是在實際課堂中那些老師還是很少效仿這樣的方法。原因是猜詞耗時、有難度,猜完后學生還不會讀單詞,甚至還是記不住中文意思,還不如老師直接帶讀時效果來得直接。所以,大多數老師還是更傾向于課前把單詞教會的方法教學。的確,筆者在課后聽學生背誦的時候就不難發現有些學生的發音不準確,又或者朗讀時不夠自信。為了解決讀單詞和猜詞的矛盾,筆者認為老師可以讓科代表把當天要學的生詞寫在黑板上,不要寫出中文意思,讓學生在早讀、午讀課時多朗讀。上課時,猜詞的環節仍然要進行,因為這能“根治”學生對生詞的恐懼。學生通過不斷聽錄音、老師帶讀、糾 正、學生齊讀等方式鞏固單詞和課文的讀音,效果應該還是比較理想的。早讀和課后,老師不要忽略了要求學生朗讀、背誦,多讀幾次,學生就熟能生巧,越讀越有自信。(三)拓展思維,開發資源筆者還認為這節課還有一個做得不夠到位的地方,那就是在拓寬學生思維方面做得少。雖然這節課圍繞著書本的內容進行了不少的閱讀訓練,學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但是沒有很好地對教材進行挖掘、編排和再創造,比較拘于課文本身的內容。例如,筆者在引入部分問what animal do you like? 學生回答了各種各樣的動物,而筆者沒有繼續追問為什么喜歡這些動物,從而更好地引入本課。另外,筆者只在閱讀后活動里讓學生把這課學的和生活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蜘蛛給人類帶來利弊分析,相對來說這一點擴展還是不足夠的。老師應該把學生的視野拓展得更寬,書上說的蜘蛛,是一個具體的例子,而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通過蜘蛛看到其他的動物,乃至整個自然界,教會學生熱愛自然,好好保護自然環境。泛讀課作為英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型需要我們反復實踐和不斷的反思,從而獲得教學能力的提升和教學效果的提高。筆者始終堅信 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不管成功與否,只要我們邁出步伐,我們腳下就有希望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