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維,在課堂對話中閃現
----《黃鸝》教學案例分析
[背景]
新課程理論認為,課堂教是一種對話,是一種持續不斷地、高質量的對話。因此,在新課程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他們是一個相互對話、相互學習的共同體。對話的實質是交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在一起分享理解,也就是說老師更有可能從學生那得到幫助、提高。那么,在一向被認為枯燥、乏味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構建一個情感交流的平臺----對話,就能很好的體現新課程的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案例]
不久前,在市區高中語文評優課活動中,當我執教人教版第二冊孫犁的《黃鸝》一課的過程中,我和新橋中學高一(3)全體學生,興趣盎然地“聆聽”了黃鸝婉轉的“歌喉”。在“整體把握”了這一課的主要內容后,我依葫蘆畫瓢,按照《教參》所提供的內容,進行最后一項小組討論。
師:課文先后四次寫到黃鸝。每一次,黃鸝的境況和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你認為哪一次描寫得最好?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后,分小組討論,5分鐘后,開始交流)
生1:我們這一組認為,第一次描寫黃鸝最重要,寫出了作者童年迷戀捕鳥,從而引出黃鸝。“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深深的叫著夏天-----”童年的歌聲縈繞在耳邊,童年的記憶最深刻。而且沒有第一次,就沒有第二、第三、第四次,所以第一次描寫最關鍵、最重要。
師:分析的很有道理的,這一小組的學生既從內容也從結構上進行了分析。是啊,美好的童年,童年趣事,讓人難以忘懷。
生2:我們小組認為,第二次描寫黃鸝寫得最好。因為,抗日戰爭時期,作者見解了色彩鮮麗、聲音誘人、姿態矯健的黃鸝。在血火的考驗中,黃鸝的美麗展現出來了,能使人們產生聯想,聯想到殘酷的八年抗戰,表達了當時抗日人民對美的追求、對和平的熱愛。
師:嗯,概括的很精彩!這位學生由黃鸝的形態進而聯想到它的象征意義,聯想很豐富,概括很正確。
生3:老師,我們這一組一致認為,第四次描寫得最好。因為,黃鸝在春季的江南,“那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茂林修竹、桑田葦泊”,使黃鸝的全部美麗都展現出來了。再想到“虎與深山、魚和深潭、駝和大漠、雁和長空”,從而得出全文的主旨:“各種事物都有它的極致”,“在一定的環境里才能發揮這種極致”。
生4:我也認為第四次描寫的最好。因為作者由江南春季黃鸝的美麗,黃鸝與大自然的和諧,聯想到其它動物,進而升華到我們人類,說明人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達到“極致”。
師:兩位學生講的非常全面(正合我意,《教參》也是這么分析的)。
還有哪一組要交流自己的觀點嗎?(接下來,我正準備“遷移聯想”:辯論“‘適宜的環境’與‘人的極致’的關系”。突然,有位同學怯怯地站了起來)
生5:我認為四次描寫黃鸝各有各自的妙處----
師:(很好,有不同見解,我洗耳恭聽)這位學生很有勇氣。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思維,讓我們聽一下你的理解!大家鼓勵一下好嗎?(掌聲四起)
生5:第一次寫童年時迷戀捕鳥,但作者“沒見過”黃鸝;第二次,在抗日戰爭時期,作者見到了姿態矯健的黃鸝,但“一閃而過”;第三次,病中見了黃鸝,可惜被“嚇走了”。逛鳥市,卻見到了“被玩弄”的黃鸝。前三次都有遺憾,其實都是為第四次寫黃鸝、展現它的“美麗的極致”作鋪墊的。所以我們組認為四次黃鸝描寫都很重要。
師:(我有點驚訝!這是《教參》上的分析所沒有的呀,可很有道理)大家覺的他的理解怎么樣?(好),我們怎樣感謝他?(掌聲熱烈地響起)
這就是欲揚先抑、卒章顯志的寫法!沒有前面三次對黃鸝遺憾地描寫,也就不可能有第四次黃鸝的“極致”的出現,四次描寫一個都不能少。……
接下來,在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氛圍的影響下,,同學們在辯論的環節中的創新思維更是開闊:
生6:“在適宜的環境中人才能達到極致。比如:李白的《觀敬亭山》就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詩人與敬亭山高度融合創造出寂靜的境界。”
生7:“亂世出英雄。亂世不是適宜的環境,人不也達到極致了嗎
生8:“是金子總會發光,人要闖身邊的世界。錢鐘書經歷了文革,不也有《管錐篇》的問世嗎?”
生9:“錢鐘書要不經歷文革,可能會有更大的潛力吧!因為他畢竟沉寂了十年。”
……
上完這節課,不僅是學生,還有我,都在想:但愿所有“黃鸝”都能展現他們的“極致”!
[評價]
一、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師生面對面的對話。在對話中,教師走下了神壇,成了學生的援助者;在對話中,教師和學生都成了課程的組成部分,構筑起共同探討的舞臺;在對話中,教師學會了傾聽,學生學會了懷疑、選擇、批判,師生都得到了發展,真正體現了教學相長,領悟到課堂的快樂。這節評優課,我在對話中贏得了學生的理解與信任,才能瞬間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正如古人所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能“愛其術”。對話,可謂是架起心與心的橋梁;對話,打開了學生創新思維的閘門!
二、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是開放的。今天的中學生,好象天生具有創新精神的因子,他們意氣風發,敢作敢為,雖包含莽撞和雜亂,但并不可怕。《素質教育在美國》一書的作者黃全愈先生認為:“創新思維就象種子一樣,它需一定的環境:包括土壤、氣候、科學的灌溉、施肥、培養才能發芽、生根、開花、結果。”這話既深刻又形象,它啟迪我們每一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中,少些、再少些壓制學生創新思維的條條框框;多些、再多些張揚學生人性的理解和培養。借鑒《黃鸝》這篇散文的主旨,作為筆者的結束語:但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都是“江南的黃鸝”,擁有“極致”的課堂境界,在課堂對話中展現自己的創新思維,展現自己的“全部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