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語文第三單元備課指導
九年級(下)第三單元備課指導
長樂中學 盛江峰
單元概述:
本單元是以“感悟人生、感悟生命”為主題,但是這些文章不是簡單的說教和空洞的說理,而是從自然、生活中的有感而發,所以具有形象性、生動性的特點。這也是這些文章的魅力所在,也應該是教學時特別注意的。不要把這些優美的文章上成了枯燥乏味的公民課,也不要變成流俗的人生感悟課。
《談生命》冰心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來比喻人生的歷程。形象地描寫了春水由冰雪聚集——穿越懸巖‑‑‑‑‑流經平原——匯入大海;小樹從新苗出土——茁壯成長——碩果累累——回歸泥土的經歷。用富有激情的語言表達作者的生命的贊美,對生命的熱愛。文章雖然只有一大段,但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文中有許多哲理的句子,值得積累。
《那樹》通過一棵古老的大樹的命運來反映現代文明飛速發展和原有的自然環境被嚴重破壞的現實,老樹飽經滄桑,默默地為人類奉獻自己的綠色和樹陰,但是城市建設的發展無情地吞噬了他,最后被連根挖起。現代文明發展與自然環境破壞是歷來難以調和的矛盾,作者在文中雖沒有一句直接介入評論的語言,但是在文中我們又無處不能感受到作者的態度和情感。
《地下森林斷想》是著名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作品。文章以黑龍江寧安境內距鏡泊湖180公里的地下森林為對象,熱情謳歌地下森林頑強的生命力,突出其甘于沉默、不屈不撓的精神。文章氣勢雄偉,感情澎湃,文筆優美,詩文結合,富有感染力。
《人生》相對于前三篇文章更側重于說理,作者用虛擬的四個場景為例,列舉了人的生命的不同境況。第一個場景有全局性、概括性特點,可以適合一般人的情況,后三個場景是列舉了人類社會中一些精英份子的生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教學建議:
1.《談生命》《那樹》《地下森林斷想》三篇文章要注意抓住富有特色的語言,把語言的感受、體會、品味作為教學的重點。《談生命》要激發學生展開聯想理解“春水”和“小樹”的兩個比喻的合理性。理解文中提到的一些自然現象和描述的景象的比喻意義。但又不可太機械死板,那樣會禁錮學生的想象力。《那樹》要引導學生感受對老樹的描寫。文中有許多句子很有特點。例如:“電鋸從樹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2.閱讀能力的訓練應是教學的重點。作為初三最后學期的教學,應充分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閱讀能力的訓練,這些文章思想深邃、語言優美、結構典型。利用地好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談生命》的行文思路的梳理,人生歷程的概括和一些重要語句的理解;《那樹》中一些富有感情的語言的理解和品析,老樹品格的概括,文章主題的挖掘;《地下森林斷想》的森林精神的概括,文章主題的深化和拓展;《人生》四個場景的特點的概括,比喻的仿寫等都是很好的能力訓練形式。
3.強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根據中考形勢,主觀題量有明顯的增加,所以對文本的理解僅停留在感受、感悟層次上,還不能適應考試的要求。本單元的課文都有一定的理解難度,所寫的主題比較抽象,哲理性強。所以在教學時要盡可能創造條件給學生暢“寫”,把自己的理解用富有條理性的語言表達出來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這樣的教學表現出落實的特點,持之以恒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與表達協調一致。
4.強烈的生命體驗,豐富的人文精神這些文章的亮點。對人生的認識和感悟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素質,也是精神世界是否豐富的一個標志。這些文章的作者通過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對人生的獨特理解和感受,為我們的思考提供了有益的指導。教學時要努力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和生活的聯系,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當然要求不可太高,也不應該把作者對生命的認識強加到學生頭上,這需要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學時要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材料,豐富學生的認識。人教社網站上的自讀課本中有一些很好的文章。(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教案設計:(僅作參考)
談生命
教學目標 :
1. 通過聯想、想像、揣摩“春水”“小樹”的隱喻意義。
2. 誦讀積累一些優美語言和富有哲理的句子。
3. 加強生命體驗,豐富人文體驗。
教學步驟 :
一、導入 :可以通過一些初生的生命圖片(嬰兒、新芽、樹苗等)或一些激發學生感受生命可貴的語言入手。
自讀課文,梳理行文思路。
(1) 開篇揭示話題
(2) 以“一江春水”喻示人的生命歷程中的各種狀況。
(3) 以“一棵小樹”喻示生命的力量。
(4) 點明、深化主題。
二、學生質疑或教師設疑。
參考問題:
(1) 文中描述的一些景象的喻意分別是什么?
(2) 兩個比喻的含義是否重復,為什么?
(3) 如何理解春水匯入大海,大樹回歸泥土的心態?
(4) 最能表達課文主題思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5)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話所揭示的哲理?
……
三、學生可以通過誦讀、討論來解決問題。
四、拓展材料學習,豐富感受。
五、暢談“苦與樂”,寫一句或一段最有感觸的句子,班級交流或編輯成一個小冊子。
那樹
教學目標 :
1. 理解老樹的精神品格和老樹命運悲劇的原因。
2. 感受作者富有感情的語言和所表達的復雜情感。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和意義。
4. 聯系現實,引導關注自然,關注生命。
5. 理解老樹作為田園生活的象征,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
教學步驟 :
1. 從身邊城市建設發展談起,激發學生關注身邊發生的變化,引起學生思考。
2. 朗讀課文,注意感情不要過于強烈,要深沉、有力度。
3. 以“這是怎樣一棵樹?”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通過具體的語言概括老樹的品格。詳見《教學用書》。
4. 質疑或設疑。
參考問題:
(1) 老樹命運悲劇的根源是什么?
(2) 作者對老樹命運持什么態度?為什么?
(3) “研討與練習”中第二題的理解?你是否能在文中再找出類似的句子并加以理解品味。
(4) 寫“老太太偏說聽見老樹的嘆息”、“清道婦說看見螞蟻向老樹告別”的目的是什么?
5. 聯系生活,談論人類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點到即可)
6. 老樹的象征意義。
可展現一些有老樹的山村的圖片,和回憶童年生活中老樹的記憶,閱讀有關材料,綜合感受老樹的意義。
相關鏈接:
故鄉的榕樹
●磋砣
因城建拆遷,我搬到遠離鬧市的東巖山下居住。由于地處偏僻,四周空曠荒蕪,未開發的山坡上,雜樹野花隨處可見。夏季青草纖纖,野花盛開,引來蜂飛蝶舞,早晨鳥兒歡叫,傍晚蛙聲陣陣,昆蟲唧唧,好一派田園風光。特別是對面山坡上那一片郁郁蒼蒼的樹林,翠葉亭亭,猶如一把把重疊撐開的碧綠的傘,烈日下傾注著一潭誘人的清涼。也許是對綠蔭懷著特殊的感情,假日里我常到那里散步,欣賞著綠油油的葉子和樹葉縫隙里篩下的點點光斑,回憶起童年在榕樹下度過的歡樂時光。
我的故鄉坐落在海邊的一個小村莊,為保護海堤,祖先們在海邊種了許多不怕海水侵蝕的榕樹。由于年代久遠,榕樹大都高大魁梧,灰白色的樹干,支撐著茂盛的枝葉,猶如摯天巨傘,鬈根飄拂,翠綠的葉片在清晨裊裊的海風中搖落一串串晶瑩的露珠,滴落在漲潮打著“漩渦”的緩緩流動的海水里。三五一群的水鷗子在海面上嘎嘎地歡叫著尋食。運著石料的帆船在海上作“s”運行,小小竹排上的漁人正順著潮流,趕魚鷹下海捕魚,隔海的對岸上人來來往往,村舍紅瓦白墻綠樹掩映,像一幅清新的水彩畫。 榕樹下有個擺渡,夏天來往客人在榕樹下乘涼、待渡;退潮時,海岸邊灘涂上高低錯落的咸水草滿目清翠,田青(一種綠肥)枝葉纖纖,在海風的吹拂下搖曳生姿,三三兩兩的孩童在沙灘上堆沙戲水,青少年們乘著退潮下海捕魚抓蟹。站在渡口上的幾棵榕樹枝干粗壯,枝葉茂盛
,綠蔭蔽地。農民們因陋就簡,用他們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把建房剩余的邊角石料,砌成各式各樣的石凳石桌。這里成為農民避暑的好地方。每當中午,強烈的陽光令屋內熱如蒸籠,土地冒煙,唯有這幾棵高大的榕樹撐開遮天巨傘,抗拒著驕陽酷暑,在烈焰下送來陣陣清涼。讓曬得黝黑的農民們坐在這里歇一歇涼。傍晚,辛勞一天的人們,各自端著
飯碗,聚集到榕樹底下,享受著習習海風的撫慰。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古”談“今”,年輕人坐在一起天南海北地神聊,高興時還會拉起二胡,用粗獷的喉嚨唱起當年流行的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唱段。婆婆奶奶湊在一起拉家常;姑娘媳婦們在一起討論針織花樣的時興與否,剪裁衣服的巧門等……有幾個聰明乖巧見情生義的回鄉青年把
這里取名為“榕樹下的農民俱樂部”、“海邊綠色新聞角”。
每當夜幕垂臨之際,孩子們不約而同地奔向榕樹底下集中。他們在榕樹下做各式各樣的游戲。什么老鷹抓小雞呀,漁翁摸魚呀,捉迷藏呀,有時還會爬到樹上,采下榕樹樹葉,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音,放在口中齊吹,吹出單調而淳樸的哨音,美其言“笛子齊奏”,玩累了,或躺在石板上數天上的星星,看著大星星冷光四射,小星星在縫隙里沸騰跳
躍。或講故事或說學校里的趣事,或當起小老師教起更小的孩子唱歌曲,跳舞。有月亮的晚上更加美妙,看著月亮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海水里,想像著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魚美人從海面冉冉升起。在皎潔的月光下,周圍的一切被妝扮得如夢幻仙境,朦朧中故事中的嫦娥會駕著白云在空中翩翩起舞,玉兔捧著桂花灑向人間;織女會拋下神梭,幻化出
道道臺階,引導人們奔向天上仙界……在海風的溫馨撫慰下漸漸沉入夢鄉……直到大人們大呼大叫才揉著惺忪的睡眼,戀戀不舍地回家去。
故鄉的榕樹不占良田,不需肥料,不嫌貧瘠的灘地,在海邊頑強地生長,撐開綠色的濃蔭,用愛心把鄉里人聚集到你的膝下,在風雨中為他們遮擋,在炎熱中給他們蔭涼,雖然你經歷了狂風暴雨,但你們用濃蔭庇護鄉人!故鄉的榕樹,我是在你的懷抱中長大,身上還留著你葉隙下的蔭涼,當年的小伙伴都已長大成人。他們有的也像我一樣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在異鄉飄泊;有的事業有成;有的還留在你的身邊建設家園,他們是否也像我一樣在深深地懷念你,故鄉的榕樹?
故鄉的榕樹
●林添勝
在外謀生的日子,常在心里惦記著老家劍山寨。那是一座狹長的小山丘,先人壘石筑寨,從北望之,狀如劍,因此得名。寨的東頭,有一株老榕樹,綠意蔥蘢,昂然挺立,像一位老人,年年月月俯視著寨里的風雨滄桑。
說它老是因為村里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栽下的。小時候,我問過裹足的下厝婆,她說她十六歲嫁到寨里,榕樹就那么壯地立在那里了。不知道它的生辰八字,也不知道它怎樣生胳膊長腿那么精神,我和小伙伴只知道圍著它嘻嘻哈哈地嬉戲。 榕樹的根大都伏在地下,偶有一二根裸露出來,仿佛老人手上暴起的青筋,隆得很高,又彎彎曲曲地鉆入土里。小伙伴就在上面當馬騎,吧噠,吧噠,要去北京哩。榕樹的主桿很粗壯,約摸十個小孩手拉手才能圍攏,它有力地擎著縱橫交錯的枝桿和蔥蘢油綠的葉子。斜桿上垂落條條細細的根須,樹梢上筑了好幾個鳥巢。那時,我多么想爬上去,說不定可以摸到幾個鳥蛋。然而,因為樹高不可攀,只好望巢興嘆,眼巴巴地看著鳥雀們在上面嘰嘰喳喳地跳躍,嬉鬧,還有老鷹的頡頏盤旋。
至今想起,那情景猶歷歷在目。
關于這榕樹,還有一個驚心動魄的傳說。那是很久很久以前,一群兇神惡煞般的匪徒,深夜突來打劫。鄉親們來不及抵抗,寨門被攻陷。剎時,寨里火光沖天,哭聲動地。說時遲,那時快,一陣狂風大作,大雨傾盆,榕樹的枝桿變成猛虎,枝條變成毒蛇,葉子變成馬蜂,直向匪徒撲去。匪徒被噬咬得死傷無數,鬼哭狼嗥地逃竄。于是,風疏雨歇,
樹復原形,鄉親們躲過了一場滅頂之災。
“老榕樹是我們村的救命恩人哪。”老年人提起這個傳說總是感慨萬分。在我的記憶中,榕樹確實也總給人一些恩惠。夏日炎炎,榕樹繁茂的枝葉為人們撐起一個清涼的天地。挑擔子的漢子經過樹下,總要停下來歇歇,那股涼絲絲的滋味,滲透每一個毛孔;婆娘們更是喜歡圍坐樹下做針線,談家里長家里短,不時發出暢懷的歡笑聲,親昵的咒罵聲
,夸張的驚呼聲……月色融融的夜晚,樹影斑斑駁駁,這里便成了孩子的天下,小伙伴們捉迷藏,撲流螢,跳啊,叫啊,比過年還要興奮哩。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老榕樹寂寞了,樹上的鳥兒飛走了,樹下的喧鬧消失了。山寨的石壁大都崩塌,寬闊的水泥村道直通寨里。鄉親們陸陸續續建起許多新房子,密密匝匝,有的還是五六層樓,好像欲與榕樹“試比高”。我正為古老的山寨煥發青春而高興,哪知老榕樹卻遭受了一場劫難。那是去年秋天,榕樹西北邊的枝桿被人砍了。我驀然失神地
沉默,說不出的惆悵。
暑假,我回了趟老家。只見老榕樹斷肢殘臂處留下的樹皮已逐漸增厚,隆起一層厚厚的結,似乎要把斷殘處淹沒。它用頑強忍耐創造了一種奇特的形象,給人許多的感觸。 地下森林斷想 教學目標 : 1. 通過誦讀和自主學習感受和理解地下森林的精神。 2. 理解行文思路,培養學生整體感知和分析概括能力。 3.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題,拓展學生思維,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教學步驟 : 1. 有感情朗誦文章,獲得原初感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激情。 2. 自讀課文,思考“地下森林有怎樣的特點和精神?” 3. 研討地下森林所表現的精神品質。要求學生能根據具體的語言概括,一方面能深入文本,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堅忍頑強,不怕艱難險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長的生長過程的煎熬; 沉著謙遜,擁有無比豐富的財富,卻與世無爭,沉默寡言; 樂觀豪邁,自信生命力的強大,終究能戰勝一切困難,任何時候都不悲傷或消沉; 無私奉獻,把偉岸的成材獻給人類,用美麗的景色裝點大自然; 4. 問題激疑: 作者用如此激情謳歌地下森林僅僅是為了贊美他的雄偉壯觀和高尚精神? (補充作者所處時代和自身經歷,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 5. 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注重學生語言表達,可以用書面語言分析理解) 人生 教學目標 : 1. 理解文章中四個場景的比喻意義。 2. 聯系人類生活,理解這些場景中的人所具有的精神。 3. 理解作者對生命的珍愛之情,并努力內化為學生心中的認識和信念。 教學步驟 : 一、可以與冰心的《談生命》作比較閱讀。 談生命 人生 喻體 春水 小樹 登高、挖地洞、開拓疆土、工場勞作 比喻義 人的生命歷程 幾種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 哲理 豐富的經歷可以使人生絢麗多彩;生命的形式是多樣的,但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歷程充滿生命力和力量。 盡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 二、可以采用生成——探究式的教學。因為文章用虛擬的景象比喻人生,有些抽象,所以學生應該有一定的學習困難。 綜合性學習 教學建議: “關注我們的社區”的綜合性學習是很有現實意義的,現在的學生埋頭讀書,很少真正關注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社區,融入社區,服務社區是培養一代人的社會責任心的重要手段。所以利用雙休日開展一些社區調查、社區服務活動是很有意義的,也是可行的。雖然以是初三,但根據學校情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綜合性學習,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幫助學生積累生活素材,豐富生活情感,開拓視野,關注社會,對語文學習的幫助雖然往往是隱性的,但卻是內化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財富。 調查類 除教材中所舉的調查社區人口狀況,環保狀況外,還可以調查社區居名的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工作狀況、業余愛好等,每一個調查都可以得出一些結論,雖然有些結論是可想而知的,但通過調查實證所得的結論和猜想的結論的價值是不一樣的。 活動類 演說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可能有一些困難,但是制定文明公約,根據社區情況編寫一些宣傳資料,向社區居名宣傳一些法律知識、環保知識、文明舉止知識等還是有可操作性的。其次為社區做一些義務勞動、公益活動更是可以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