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語文第一單元備課指導
談談新教材中的新詩教學
潘板中學 沈建國
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1、《在山的那邊》
第二單元:6、《理想》
第三單元:14、《秋天》
第四單元:16、《化石吟》
第五單元:24、《詩兩首》 《金色花》 《 紙船》
第六單元:27、《郭沫若詩兩首》 《天上的街市》 《靜夜》
七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4、《詩兩首》 《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未選擇的路》
第二單元:6、《黃河頌》
第六單元:28、《華南虎》
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1、《沁園春 雪》
2、《雨說》
3、《星星變奏曲》
4、《外國詩兩首》 《蟈蟈與蛐蛐 》 《夜》
九年級下冊:第一單元:
1、《詩兩首》 我愛這土地 鄉愁
2、《我用殘損的手掌》
3、《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外國詩兩首》 《 祖國》 《 黑人談河流》
* 新詩鑒賞試題于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中首次采用
* 考點:“了解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文學樣式”
“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
“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
(《課標》、《學業考試說明》)
* 新詩的閱讀和欣賞是初中教學的弱項,也是中考復習的盲點
* 詩歌的教學
第一:從詩歌的意象創造的具體氛圍中,把握他所要暗示或啟迪讀者的東西。
第二:要注意詩中的比喻、象征的內涵,避免理解上的實指性。
第三:許多詩本身側重于虛寫,讀詩需要一種“猜測”的穿透力,要通過意象的表面呈現,找出它背后的深層意蘊。
九下第一單元總體介紹
體裁:詩歌
主題:土地情思、愛國思鄉
作者:艾青、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萊蒙托夫、休斯(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加深對祖國和家鄉的感情。
知識和能力:品味詩中的意象美、語言美、節奏美
學習方法:誦讀、揣摩 (關注形象、體會情感、積累語言)
1 、詩兩首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我愛這土地》昂揚、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壯的感情基調;《鄉愁》哀傷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調。
2、通過理解詩歌的所描寫的對象(意象)來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鳥的形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我愛這土地》中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 ;《鄉愁》中意象的組合及主題升華。
教學設想: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象征意象來把握詩歌的內涵,分析詩句的表現力,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 為啟發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言探究互動——拓展文本創新閱讀。
[參考教案]
我愛這土地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朗讀《我愛這土地》,體會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詩?
2、朗讀、品味詩句,概括艾青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對象是哪幾個?核心是什么?為什么在描述對象前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4、 “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詩人對這些意象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進一步探究:詩人為什么會有這么熾烈的為祖國而獻身的愛國熱情?
賞析詩歌《給戰斗者》(節選)、《假使 我們不去戰斗》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指導學生以“假如我是……”開頭,寫一段詩,注意分節和分行,盡可能用一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參考教案]
鄉 愁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鄉愁》一詩是擷取了哪些意象抒發情感的?有什么特點?
2、所有的文學創作都要講究形式美,詩歌尤其如此。《鄉愁》一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3、《鄉愁》詩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前后四次重復,這樣有什么好處?
4、《鄉愁》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誦讀時應如何把握詩的感情基調和朗讀節奏?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賞析其它鄉愁詩,如:席慕容的詩《鄉愁》、舒蘭的《鄉色酒》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選擇自已最拿手的方式來演繹這首詩(讀詩、唱詩、講詩、問詩) 2 、我用殘損的手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盼望的感情變化,體會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2、理解“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這一想像在全詩中的線索作用及由此產生的豐富的想像。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朗讀、品讀、析讀中把握詩歌的內涵。 2、適當介紹戴望舒寫作這首詩的背景(被捕獄中)。 3、指導學生找一找詩的線索、找一找冷色調和暖色調的詞語。 [參考教案] 我用殘損的手掌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將這首詩分成二個部分,并說說各部分的主要意思。 2、兩部分是如何構成鮮明的對比? 3、如何理解詩人有”殘損的手掌撫摸“廣大土地”? 4、舉例說明詩人在想像中充分融入多種感覺經驗有什么好處? 5、詩人“用殘損的手牚”“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是按怎樣的順序展開的?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6、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你最喜歡的詩句的含義。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戴望舒《獄中題壁》、聞一多《七子之歌》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這首詩中,當詩人表達心中的愛和希望之情時往往用一些語積極的、暖色調的修飾詞語,當表達內心深處的恨與愁悵時多用消極的、冷 色調的修飾詞語,從而將自己的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請你學習這種方法,聯系自己的生活抒寫一種感情(如“思念”、“歡喜”等) 3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對詩歌感情(“我”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把握和朗讀的方法(深沉而悲痛、舒緩、低沉 ); 2、朦朧詩的寫作特點(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曲折委婉地抒情 )。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把握詩歌的內涵,可以個別讀,男女生對讀。 2、聯系九年級上冊學過的《星星變奏曲》來理解朦朧詩的特點。 3、引導閱讀一些“朦朧詩派”的詩作,培養興趣 [參考教案]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并嘗試用“/”和“·”標出節奏和重音。 2、在詩中,詩人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了?這些事物有什么特點? 3、朦朧詩的特點就是曲折委婉的抒情,這首詩哪些地方體現這樣的特點?請舉例說明。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男女生各讀一節) 四、拓展閱讀 其它朦朧詩作,如舒婷《饋贈》、《致橡樹》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詩人通過“老水牛”“礦燈”“稻穗”等眾多具體事物來表現自己強烈的愛國情感,使詩具有美的意境。請你模仿本詩,創造其它的事物,構成相應的意境,仿寫其中一節 。 4 、外國詩兩首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體會萊蒙托夫對”祖國“的認識和感情。學習詩人在流動、變幻中描寫景物和民俗,融復雜感情于豐富意象的獨特寫法。 2、體會休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意識和對自己黑人種族的自豪感。了解詩意象高度凝煉(河流),表意深刻的特點 教學設想: 1、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 2、通過一些圖片,讓學生感受俄羅斯風情,幫助理解詩人對草原、森林、河流、鄉間小路的燈光、暮色中的白樺涌起的情思; 3、結合兩位詩人各自的國家和種族特點來幫助理解。 [參考教案] 祖 國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祖國》一詩第一部分和二、三部分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 2、第二節詩和第三節詩作者分別提取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的情調有怎樣的區別? 3、《祖國》一詩充分顯示了詩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請你結合對二、三兩節詩的理解,舉例說明。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男女生各讀一節) 四、拓展閱讀 《休斯詩選》,如《三月的河 》、《云》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話題:故鄉文明的思緒 體裁:詩 內容:可從良渚文化、塘棲古橋等想開去 [參考教案] 黑人談河流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1、《黑人談河流》這首詩中,休斯把黑人的形象與整個人類文明史上奴隸 的形象聯系起來,而使詩具有了更深遠的意義,更能震動人心;詩中“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歷史的對自身歷史的追溯,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2、如何理解詩中的“我”? 3、第三節詩的主體四個句子具有怎樣的邏輯關系? 4、根據下列提示找出相應句子: (1)表現黑人種族歷史悠久: (2)寫河流中有黑人的勞績: (3)寫河流中有黑人的希望: 5、朗讀《黑人談河流》可以體會到詩人哪些的思想情感?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有感情地朗誦(比賽)(男女生對讀) 四、拓展閱讀 《萊蒙托夫詩選》,如《帆》、《云》、《劍》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比較賞析《祖國》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有感情朗讀兩首詩),把得到的感受寫成300~400字的短文。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腳踏一方土 [活動建議] 1、三項活動(看看我們的土地/講講土地的故事/談談土地的含義)任選一項,根據選擇結果,組成活動小組,盡量使三項活動都有選擇。活動過程 中,要滿懷土地的崇拜、熱愛之情。 2、 活動準備周期在二周以上,在一單元學習之前提前布置活動:學生查資料、作采訪、觀察、思考等活動。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多層面地認識土地母親,了解現實層面(歷史、現狀)的土地,了解意義層面的土地(文學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通過搜集資料、觀察現狀等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土地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了解我國國土資源狀況,發現土地使用中的問題,增強憂患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3、培養用多種表達方式(口語交流或書面寫作等)來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能力。 附:參考展示方式 [活動準備]: 1、爭取音樂老師的幫助,事先教唱《生我養我的土地》(祖海演唱)有關土地的歌曲。 2、將活動中搜集或制作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等資料(有關土地的成語、故事、傳說,現狀資料及圖片等)事先自編成小報,進行現場交流。也可將活動中搜集到繪畫、攝影作品或自己拍攝的照片在教室開劈板報專欄。 3、可請土管所的領導或工作人員宣講土地、講家鄉土地資源。 4、選出二名主持人。 [活動安排]: 一、合唱:《生我養我的土地》 二、展示活動: 講:講我所知道的歷史的土地改革;講歷史的及現實的保護土地的故事;講我所掌握的現實的土地資源及使用現狀及感想(配合課件) 唱:頌詩、唱歌 看:看收集的資料、圖片、攝影 聽:土管員作家鄉土資資源狀況、土地法 三、合唱《生唱生我養我的土地》結果 展示二:班際(全年級)新詩朗頌比賽 形式:課外閱讀并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詩 班級選撥(全員參與) 參加年級比賽(閉路電視實播) 準備:評分表、評委(年級組教師、各班學生評委) 附:學生所選詩歌舉例: 《七子之歌》、《黃河頌》、《雨巷》 《地之子》、《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