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畫山繡水(蘇教版九年級上教案)
第4課畫山繡水教學內容
本文描繪了桂林山水如詩如畫的美,表現了作者珍惜現在,創造未來的人生理想。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品味文章詩意美。
2.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
3.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
4.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領略和鑒賞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態,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2.欣賞祖國山河的優美、懂得珍惜現代的美好生活。
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重點
1. 品味文章詩意美。
2,學習本文嚴密的結構和準確的用詞,品鑒文章的詩意美。
難點 1.學習和嘗試運用間接材料:來豐富作品內容表現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寫景散文來反映時代側影的努力。
教學突破
1.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復吟誦中體會文章的詩意美。
3.通過對課文中景色描寫的欣賞提升學生對自然風景的審美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課前查找相關資料。
2.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查字典解決生詞。
2.熟讀課文,熟悉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1.’導入 新課。 1.進入新課學習。2.整體感知。 2.朗讀感知課文。3.歸納小結。 3.歸納小結。
一、導入 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導入 新課:人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 下”,這是對桂林山水的贊美。有人 說桂林山水的美是難以用語言來描 述的,但有一位作家卻用優美的語 言把桂林山水描繪得繪聲繪色。同 學們知道他是誰嗎?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對,這位作 家就是楊朔。哪位同學來給大家介 紹一下作者的情況? 3.講解:接下來就讓我們來學習楊朔 的散文《畫山繡水》。板書課題,并 引起學生注意。 。 4.講解:這篇課文的題目是“畫山繡 水”,同學們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 嗎?指出,題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 特點。 5.等學生回答完后,出示板書:褒貶,攢聚,玲瓏剔透,恍惚,圩子,裊裊,黑 黝黝。點名讓兩三位學生注音或解 釋。 | 1.齊聲回答:楊朔。 2.爭先恐后回答。一生介紹:楊朔,原 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現代散文 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說《紅石山》 《三千里江山》。 . 3.看教師板書,并思考。 4.在教師的引導下展開思考并大膽發 言。一位學生回答:畫出來的山和 繡出來的水。另一生回答:這是用 了互文的手法,“畫”和“繡”都是形 容山水的美麗。其他學生補充。 5.點到的學生給這些詞語注音或解釋。其他同學對他們回答不完整的 地方做補充。最后明確生詞的讀音 和意義。 |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約 分鐘)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提示: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何 不一起來朗讀,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色呢?指導學生帶著感情自由朗 讀。 2.巡視課堂,等學生瀆完課文后,提 問:大家讀了這篇課文后有什么感 想呢? 3.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思考。同 學們都回答得很好,我們接下來看 看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開頭引用 了唐人贊美桂林的詩句,一下子就 把我們帶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帶著 我們一路欣賞桂林的山山水水,娓 娓道來,文章過渡相當自然。 4.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課文可以分 為三個部分。請大家仔細閱讀課 文,給文章劃分層次。 5.巡視課堂,不時給以指導。并提示: 游記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蹤 來寫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勵學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歸 納出: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 桂林山水的特點;第二部分(第4— 15段),寫桂林到陽朔江上的景色和 山的來歷的種種傳說;第三部分(第 16一17)段,面對極美的江山,牢記過 去,暢想未來。 | 1.朗讀課文,邊讀邊體會文中所飽含 的思想感情。有不懂的地方作上記 號或提出疑問。 2.積極發言。一生說,文中語言優美, 把桂林山水描繪得繪聲繪色;一生 說,文中講的故事很吸引人。其他 的同學也談各自的體會。 3.聽教師講述,并瀏覽課文。 4.自由朗讀課文,并給課文劃分層次。 5.邊讀邊思考。最后劃分出課文的層 次,并在班上交流。 6.做好筆記,并思考。 |
7.引導學生明確第二部分的兩個層 次。課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 部分,這部分是分兩個層次來寫的。 讓學生一齊回答,并指出這篇課文 結構的嚴密。 8.引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體會。讓學 生自由朗讀課文,并結合課后第二 個思考題,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 7.齊聲回答:第一層(第4—5段),寫 江山如詩如畫的景色;第二層(第6 一15段),寫關于山巖的名稱和有關 傳說。并體會這篇課文結構的嚴 密。 8.自由朗讀課文,結合課后思考題二, 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
三、朗讀小結(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這篇課文語言十分優美,讓我們來 朗讀課文,比比看誰讀得好。點名 讓幾位學生朗讀,每位學生讀l一2 段。 2.讀完后作比較評價。然后小結:楊 朔散文的語言使用很考究,對景物 總是極力描繪,寫得很細致。優美 的語言讓文章產生詩一般的意境。 3.引導學生思考課后第一題。 | 1.被點到的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 認真聽讀。然后對他們的表現作評 價。 2.聽教師小結,做好筆記。 3.思考課后第一題。 |
教學步驟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1.誦讀課文進入本課。 1.誦讀課文。
2.組織討論交流。 2.討論交流。
3.總結全文。 3.總結全文。
一、誦讀課文.進入新課(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要求讀出 感情。 2.表揚學生:同學們讀得非常好。這 節課我們將繼續對課文進行討論。 同學們在讀課文的時候有沒有發現 問題呢? 3.同學們做得很好,大家讀書的時候 都非常用心。我們接下來就對其中 的一些問題來討論交流。 | 1.齊聲朗讀課文,讀出感情。 2.大膽發言,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3.邊聽邊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 |
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選幾個重點問題指導學生討論。這 篇課文除了語言很有特點,在選材 上也是別具特色的。課文寫桂林山 水,選了哪些景點來寫的? 2.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然后指 出:在作者所見到的景色中,也有重 點,如水色只寫了不多的幾句,山石 重點寫,但是也只挑選了幾個有代 表性的來寫。 3.講解:從材料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出, 楊朔的散文工于構思。他在動筆寫 散文時,“總是要像寫詩那樣,再三 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 后寫成文章”。請大家結合課文,談 談你的理解。 一 | 1.迅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的景 點。到后回答:主要寫了從桂林到 陽朔180里漓江水上所見到的景色 和傳說。 2.聯系自己在作文中對作文素材的選 擇,進一步體會作者這樣選材的好 處。通過思考,體會到作者選材的 特點。 3.積極討論,大膽發言。在教師的引 導下明白:本文人題引了一句用得 很濫的詩,似乎落人俗套,但由于提 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 人中心。雖然是順著往下寫的,但 是由于作者有意設置小的波瀾,顯 得宛曲有致。 |
4.鼓勵學生:同學們談得非常好,領會 到了楊朔散文在構思上的特點。接 下來請大家思考:本文寫了船家講 述的傳說,這些傳說大多都是講述 舊時代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的,作 者為什么要在令人賞心悅目的風景 中插入這樣的故事呢? 5.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鼓勵。引導學生 ’思考兩者是怎樣結合起來的。提 示:這些故事和傳說,是借船家指點 江山敘述出來的,邊欣賞邊聽故事, 景與故事兩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寫作意圖:作者這樣寫 就是要人們在觀賞美麗的自然風景 時不要忘記階級壓迫,珍惜現在的 美好生活。 、 | 4.積極展開思考。一生發言:作者是 不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苦 難生活呢?一生接著說:那么,本文 的寫作意圖是什么呢?難道不僅僅 是贊美漓江優美的山水廠。其他同 學紛紛發言。 5.思考教師的提示。在教師的引導下 明白:在舊時代里人們過著“艱難苦 恨的生活”,于是就把這種生活狀況 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構成了許多 傳說和故事。我們在欣賞山水的時 候,自然而然就會聯想起這些故事 來。 6.聽教師講解。通過教師提示明確本 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加深對課文主 題的理解。 |
三、總結全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1.小結:楊朔真是一位很有特點的作 、家。他寫的文章,語言優美,構思精 巧,而且還很有深意。同學們通過 本文的學習,一定收獲不少吧1 2.讓學生交流學習感想, | 1.聽教師總結,并做好筆記。 2.交流學習中的感想。 |
本課總結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寫桂林山水的優美散文。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領略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到了_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通過反復的誦讀練習,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
板書設計
第4課畫山繡水
第一部分(第1—3段):總寫——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傳說——詩情畫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記過去,暢想未來——人生理想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本文是當代散文大家楊朔的一篇散文。學習本文,首先讓學生從題目人手,分析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指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課文,從中感悟到楊朔散文獨特的美。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掌握閱讀散文的技巧,提高閱讀和分析散文的能力,也是本課學習的關鍵。
練習設計
◇隨堂練習設計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攢聚峭拔恍惚貯藏嶄新恬靜黑黝黝玲瓏剔透
2.解釋下列詞語。,
精髓怠慢恍惚攢聚玲瓏剔透
3.填空。
(1)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楊毓晉,山東蓬萊人。他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說________,________等。
(2)本文題目“畫山繡水”用了________的修辭手法,它的意思是________,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點。
4.吟哦諷誦課文第二段文字,力求達到背誦。
答案與提示:略
個性練習設計
1.課文中講述了“父子巖…‘寡婦橋…‘望夫石…‘媳婦娘巖”等四個傳說,請問這些傳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課文中第12段對寡婦橋的描寫,用了三個問句,請問這三個問句有什么不同? ·
3.觀賞漓江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卻聽了一些凄慘的故事,是不是有些不調和?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作者的構思?’答案與提示:
都是寫階級壓迫和階級斗爭的。這些傳說是舊時代現實生活的折射,對于認識過去
有一定的意義。
2.第一個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觀察;第二個是解說,講山巖為什么稱作
橋;第三個是進一步解釋,講山巖由來的神話傳說的依據。
3.提示: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楊朔是一位努力以自己的體驗表現時代精神的作家,總是注意融入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本文這種寫
教學探討與反思
散文是重要的文學樣式之一。學習本文,要讓學生了解一般寫景散文的寫作思。路和構思方式。在教學過程 中,重視誦讀教學,通過各種方式的誦讀練習,讓學生體會誦讀的好處,掌握誦讀的要領,通過誦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補充資料
1.楊朔的散文
楊朔(1913—1968)散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他作品的基調是歌頌新時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勞動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萊仙境》、《雪浪花》、《香山紅葉》、《畫山繡水》、《茶花賦》、《海市》等。楊朔創造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散文的長處,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達到詩的境界。他營造意境時,常在謀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勞創造而無所求的特點,來寄情社會主義建設者的高尚情操。
楊朔散文在寫人狀物時詩意濃厚。他寫人善于選取感情色彩豐富的片斷刻畫人物的神貌內心;他的景物描寫,在寫出自然美的同時,也是創造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手段。楊朔散文的結構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霧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轉之后,曲徑通幽,豁然展現一片嶄新天地,而且結尾多寓意,耐人尋味。他的文章的語言具有苦心錘煉后的魅力,像詩一般精確、凝煉、含意豐富又富音樂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轉蘊藉的風格。
2.關于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是對桂林山水風光的贊美。在桂林方圓百余公里的范圍內青山碧野,奇峰林立,秀麗的漓江蜿蜒曲折,穿城而過。從桂林到陽朔83公里的水
程兩岸,“無數青山浮出水”,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
桂林是一個典型的石灰巖巖溶(咯斯特)地區,幾億年以前,這里還是一片大海,海底沉積了幾千米厚的石灰巖。由于地殼變動,大海深處的巖石隆起,海水退去,才使這里成為陸地。之后,又經過七千萬年的風化,才最終發育成千峰聳立、碧水縈繞、巖石奇麗、洞境深邃的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中國旅游出版社1996年版)
漓江勝景除城區的疊彩山、伏波山、七星山、象鼻山等之外,自象鼻山順流而下,直至陽朔,一路奇峰屏列,碧水縈回,青山如出水芙蓉,綠水如錦羅飄帶,真是“一江流水千幅畫”,“天然美景勝圖畫”,泛舟江上,如置身于迷人的天然畫廊,令人心碎,使人迷戀。
游漓江可從桂林市區解放橋南的客運碼頭乘船,一路經“大象汲水”的象鼻山、“月巖通透”的穿山、“塔穿峰顛”的塔山、“昂冠振羽”的斗雞山、“資瓶倒臥”的凈瓶山,游船駛過相思江口,沿岸有“龍門古榕”、父子巖、磨盤山、“碧巖婚姻”、“九牛三洲…‘望夫仙石”等勝景,過了草坪圩,進入陽朔縣境,迎面就是“冠巖幽境”。
(陳浩然《中華覽勝》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