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說明
課程教材研究所 趙曉非 這個單元選編的是一組描寫少年生活的小說。這里所說的寫少年生活,并不是都像《孤獨之旅》(心聲》這樣,完全以少年人物形象為中心.《故鄉》重在寫故鄉的人物變化.但是描寫少年閏土的片段歷來膾炙人口,讓人印象深刻.《我的叔叔于勒)主要寫菲利普夫婦對親弟弟的無義寡情,但它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這一人間悲劇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某種認識. 學習這個單元,首先要注意小說的體裁特點,了解人物、情節、環境等要素,才能更好地閱讀小說、分析小說,把握小說的主題.其次要拄意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造能力,閱讀小說,既是一個接受的過程,也是一個再造的過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作品本身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見解<這樣的見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獨創的)也是很重的。其三是注意揣摩小說的語言,從中得到闡發,并不斷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三方面,都體現在本單元練習的設計意圖中。師可以根據這樣的設計思路,完成課堂教÷并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是多方面的,要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找好切入點,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問題,要讓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各課后有一定量的擴展練習,教師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開闊思路,提高思辯和創新等素質.教師可以自己設計練習形式,也可以和學生共同商議,發揮創新精神,靈活處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要求.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青春隨想”,和單元課文的內容有較密切的聯系,圍繞青少年的生活開展的,比較適合初三的學生.·隨想”意味著主題的松散性,要求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不宜限制過死. 下面具體談談課文和綜合性學習 閱讀 《故鄉》寫“我”眼中“故鄉”與兒時“故鄉”和理想中的“故鄉”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真實狀況,蘊含著豐富的內容。其中閏土的形象,是舊中國農民的典型代表。閏土為什么前后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小說寫閏土等人的變化想要表達怎樣的思想?教學時多引導學生討論,不要強加給學生某種既定的觀點. 這篇小說的主題,眾說紛紜,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恬力怎樣被扼殺。以閏土為例;少年鮮活靈動,恬潑剛健,質樸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性格天真活潑,無憂無慮;而中年閏土容顏衰敗,動作畏縮,精神萎靡,謙恭而且含糊.顯得遲鈍麻木.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而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理解這樣的主題,可以深入探討演變的原因;過去一現在(推斷變化的因). 2.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從閏土父子和楊二嫂身上,可以看出這樣輪回的影子: 閏土:少年一中年一? 水生:少年“正是一個廿年前的閏土”一中年?一? 楊二嫂:年輕一中年一 也許他們的后代.也會步他們的后塵,在這樣的輪回中掙扎.因為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廣大民眾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地過來的,好像黑暗隧道中看不到盡頭(無數農民起義推翻封建王朝,然后又建立新的封建王朝,再爆發農民起義……歷史不停地輪回著,民眾的苦難也不停地輪回著.) 3.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再回故鄉,“我”租閏土、楊二嫂等人已經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閩.閏土叫·我”“老爺”,楊二嫂認為·我”·放了道臺”,孩提時代那種真誠、友善的關系,已經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會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質關系的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閏土是小說成功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年閏土月夜看瓜刺猹,裝弶逮鳥,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是兒時的“我”羨慕向往的英雄.二十年后,苦難的生活使他變得呆滯麻木,容貌蒼老。更可怕的是他內心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以“老爺”稱呼:面對苦難的現實,只是寄希望于求神拜佛.他是在生活的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廣大勞苦民眾的代表.曾經是那樣充滿生氣的閏土,人到中年卻活得這樣麻木,悲慘.變化的原因,課文里也有提及: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這是表層原因,其探層原因還需要我們深入思考,為什么中國當時的社會會陷入這樣苦難深重的境況?從這樣的探討中也可以了解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 《孤獨之旅》寫一個孩子在牧鴨生活中成長的故事.關于成長的主題我們以前已經接觸過了.每個人的成長道路不同,在幸福中成長.在茁壯中成長;在風雨中成長.在陽光下成長……成長中遇到的問題不同,推動成長的動力也不同. “孤獨”也是一種成長的環境,是每個人或多或少要面對的問題。“旅途”是豐富多彩的.同樣也不要強求一致.讓學生多了解別人的生活,多了解不同于自己的生活形態,對他們的成長是有益的. 小說的題目是“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繭子來說,·孤獨”的含義是什么?可以概括為以下兩點. 1.杜小康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 來說,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同齡人的互相幫助、支持、學習、借鑒,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一起長大的伙伴.也就等于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伙伴,等于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他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群,等于失去了人文環境.人是社會化的動物,離開了社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體之間的交淹,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杜小康和父親一天一天地放鴨,倍感寂寞,而且連兩個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少,“越來越單調”,“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這看似一種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的生活的表現。在這樣的生活里,人的精神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2.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藹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摩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韻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么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宏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國小說。雖然人類的精神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異的。在分析外國小說人物和情節時,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文化差異的細微之處,比如關于金錢問題,西方人有其自己的觀念.我們不能完全套用我們民族的傳統來評價. 關于小說的主題,有以下看法。 1.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的人和人的關系 這是比較流行的認識,主要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論述;“資產階級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役有別的聯系。”“貨幣能使各種冰炭難容的人親密起來,迫使勢不兩立的人互相親吻。”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金錢主宰了人的心靈和生活。貨幣既然能使互相對立的人親密》間,同樣也能使非常親近的人分道揚鎬。菲利普為什么不肯和親弟弟相認,就是因為金錢的作用.這樣殘酷的情景,是資本主義金錢至』社會的現實概括。這篇小說對這樣普遍的社會問題,作了真實的藝術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表現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從菲利普夫婦立場看,他們為什么不認親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應得的那份家產(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會的基礎,這點要注意到),菲利普對弟弟還是寬容的,不然不會讓他占用自己應得的家產(看來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惡行,將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貧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們當時的習慣(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習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輪船.(不然怎樣對付于勒這個游手好閑的敗家子呢?養他一輩子嗎?)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艱辛,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為貧困,菲利普的女兒出嫁都成問題,這不能不讓做父母的焦急。于勒發財的消息,成了他們擺脫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們生活的精神支柱。后來他們遇見了無奈歸來的窮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對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們怎么辦呢認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窮困,等于扼殺女兒好不容易得來的婚姻……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心聲》是一篇兒童小說,通過小學生李京京的故事,反映了當前社會生活和教育中自一些現象的問題.學生可能在實際生活有所了解、接觸,教師可以做些引導。 1.課文的主題,對現在的教育有怎樣的針對性?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對象是什么?是精英教育,還是大眾教育’在課文中,老師重視:“優秀學生”的教育,并給予他們過多的機會對俾李京京這樣有“問題”的學生,指導和;心不夠,往往在無意識中還打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他們的進取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師在教學中,事先安排,弄虛作假,不僅給學生帶來不公正的感覺,而且對學生誠信做人也帶來負面影響;第三.在課文中反映出教師的行為觀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愛心、平等待人等教師應具有的優秀品質,這在像李京京這樣比較敏感的學生眼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對他們的心理成長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像李京京這樣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期.少年心理易受影響,尤其是和自己生活體驗有相似感覺的經驗.李京京和萬卡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產生強烈的共鳴,他為萬卡的不幸而感動,悲傷,他執著地要在課堂上朗讀這篇小說,也許換了一篇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愛的小說,他就沒有了這樣的積極性了。所以,重視學生個體的感覺,重視學生的個性,是需要我們認真探討的地方。這篇小說所寫的有李京京這樣家庭遭遇的學生可能在實際生活中是少數,但是反映出來的問題在生活中卻是普遍存在的. 綜合性學習本次綜合性學習要突出學生的青春活力,激發他們樹立人生的理想志向.教材設計的活動形式比較多,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實際的形式展開活動。要注意不要和以前的“成長”主題活動重復。 活動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步入青春,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心愿和理想,這是他們對生活的渴望,對未來的美好希望,應該熱情鼓勵;學生們開始形成自己的個性,這時更需要加以引導,讓他們健康地度過青春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青少年不僅身體要得到良好的發育,更重要的是心靈的成長,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團結合作的精神;很多人,都會有成長的喜悅,讓學生們盡情地歌頌青春,贊美青春,建立自信心,培養對生活的熱愛,保持青春的活力與朝氣。 “隨想”并不是隨意,而是有著嚴謹的內涵。 青春是充滿活力和激情的,所以活動要讓學生動起來,奔放起來;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可以完全由學生來主導,盡可能不加限制.指導和評價時.要注重學生在此次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在活動中表現出的語文能力.其中第一點最重要。(《試教通訊》2003年26-28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