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說明
課程研究所 譚桂聲 本單元在七年級亡、下冊新詩教學的基礎上,相對集中學習新詩,進一步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鑒賞能力。 本單元選人五首抒情詩,其中有一首舊體詞,兩首中國當代詩,兩首外國詩。 《沁園春 雪》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一首杰出的詞作。全詞借景抒懷.它描寫雄偉壯闊而又妖撓美好的北國雪景,縱論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這首詞,在藝術特點上,要注意全問是怎樣寫景與抒懷的.把握北國雪景與詩人所抒之情的聯系;要注意詞中是怎樣以“詩化”的藝術形象進行議論、評價歷代英雄人物的,了解“濤要用形象思維”的創作規律;要揣摩語句,體會詞中語言的凝練、貼切和豐富的表現。在內容理解上,要恰當地認識詩人對歷代帝王的評論,以及詩人抒發的豪壯情懷,特別是對“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句意的理解,要實事求是,恰如其分。這結尾三句是全詞主旨所在,因此至關重要.作者曾自注:“末三句,是指無產階級.”在建國以來的相當一段時間,人們都遵從此說。但從文本出發,即根據這首詞的內容和語境加以體會和分析,就會自然得出結論,這首詞是以作者本人為抒情主人公的,末三句主要是作者自指,日抒發丁作者本人作為革命家、政冶家的抱負和自信。對此,無須回避。 《雨說》是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其突出的藝術特征是擬人手法和象征手法。全詩采用擬人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真情傾訴,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活潑歡快、充滿情趣. 這首詩還采用了象征的藝術表現手法。詩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種種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讀完全詩之后再看看“雨說——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這一標題,可以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象征性:詩人借“雨”這一愛的使者的形象,不僅為“兒童”而歌,而且在深層的蘊意上為“中國大地”而歌.這首詩寫于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不久而開始新的歷史時期,詩人身在海外而關注中國大陸。經歷十年浩劫后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蘇,而“要教你們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修飾語,并對“笑”作擬人化的描寫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詩中的“再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既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愿。這首詩的風格是清新而歡愉的,但其思想感情又是蘊藉而深厚的。 《星星變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運用象征手法,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表現詩人對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換來豐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題.這正t口音樂中主題與變奏的關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實的“星星變春曲”。全詩意象豐富,構成理想與現實的相互反襯,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強烈而又含蓄。這首濤的深刻主題和“朦朧”風格,是與它的創作背景和反映的社會時代狀況分不開的。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一首重要濤作。朦朧詩是新時期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朦朧濤作為一種新詩潮,一開始便呈現出與傳統詩歌不同的審美特征。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道主義和人性復歸的呼喚,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構成朦朧詩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醇化、立體化和隱喻性,則是朦朧詩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征.這首《星星變奏曲》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濤的‘些典型特征。 《蛔蛔與蛐蛐》和《夜》是兩首優美的田園詩。它們都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而又各有其特點。《蛔蛔與蚰蚰》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以盛夏“蛔蛔的樂音”和冬日·蚰蛐的歌兒”來贊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的無比美好和無限生機.《夜》猶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靜謐、美麗的夜景中,蘊含著詩人的情感,傳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他安適.寧靜的心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蛔蛔與蚰蚰》一詩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氣,曹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蘊含深厚,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蛔蛔.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規律,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動地表現“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種贊美大自然永恒之美的頌歌式的田園詩,具有極為豐厚的人文內涵.它不同于我國傳統的多寫小景和避世歸隱的田園詩,而反映了另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 教學詩歌,不宜多講,更不宜偏重理性的分析,而重在引導學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過聯想和想像面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而進入詩中的情境,自行體驗情感,感悟詩意。因此.教學詩歌要在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上多下功夫,給以適當的點撥。 要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詩歌的語言是一種凝練、形象的藝術語言,往往要悉心揣摩才能體會其中的意蘊和情味.要反復推敲詩句,細致深人地體會其內涵.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已往欣賞詩歌的經驗,加以聯想和想象.體味詩中的形象和意境,從而深切地感受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要讓學生熟讀詩歌,最好能背誦。在熟讀、背誦的過程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魅力。這些詩的抒情性都很強,適于朗誦,在教學過程 中不應忽視。 要注意詩歌的藝術特征,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體會這些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了解詩歌的常用藝術表現手法,重要的不在·知其然”,而在“知其所以然”,要結合詩中的語境和語句,從互為表里的形式和內容的關聯中,讓學生體會這些表現手法的藝術效果。 要適當地進行詩歌的比較閱讀,認識詩歌之間的具t)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感情意蘊等方面的異同。比較閱讀可以靈活多樣。例如,本單元安排了同為毛澤東所作的《沁園春雪》與《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兩首詞的比較,葉賽寧的(夜》與郭沫若的《靜夜》兩首詩的比較。此外對本單元的各首詩也可以進行比較.例如: 《雨說》與《星星變奏曲》的寫作有著相近的時代背景,都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內容,風格頗為不同而又不無相通之處,可以適當地進行比較.(蛔蛔與蛐蛐》與《夜)都是田園詩。田園詩都表達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又因人、因詩而異,各有其特點.可以從田園詩的角度,比較這兩首詩的異同。 要鼓勵和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的擴展閱讀,結合課堂教學讓學生多讀一些詩歌.課本中所選的詩歌,數量十分有限,只能起引導學詩的作用,面學生在課外讀一些詩歌,在擴展閱讀面、培養讀詩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上,都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 本單元設計了一些寫作的小練習,如《雨說》一課,讓學生“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或‘大地的詩歌從來沒有停息’為題,寫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去感受野外的夜色,寫一篇抒情短文或幾行小詩”;《星星變奏曲》一課,要求“仿照這首詩的‘如果……如果……’或,誰不愿意…”‘誰不愿意……’的句式寫幾句詩,表達一種期盼或愿望”.這些練習,讓學生嘗試寫作詩歌或抒情短文,使讀許與寫作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抒情表達能力.增進學生的學詩興趣。 本單元的主題是“思想風采”.與其他單元相比,本單元的視野更加寬廣.各篇課文堪稱文化與語盲的富礦,連同綜合性學習,將把學生引向更為廣闊、深邃的人文世界和五彩斑斕的語言王國.知識和能力方面:1.積累、掌握約50個字詞;2.了解一些文化、文學常識生平、成就概況);3.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點;揣摩含義深刻的語句;練習寫演講詞、書信,學習用舉例子 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為·雨的訴說”。是從《雨說)一詩引申出來的一項活動,試試通過讓學生關注大自然中人們習焉不察的雨等幾種常見現象,來豐富學生的心靈感悟,體驗自然的詩意之美。同時通過搜集有關資料,進一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這項活動可以靈活掌握,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有選擇來開展。 簡而言之,通過本詩歌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欣賞一些詩歌,進一步了解詩歌,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在這里,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是,詩歌教學也要著眼于素質教教育,要通過詩歌教學,激發學生的讀詩興趣,豐學生的情感,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詩”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既能知道什么是詩,什么是好詩,好詩何以是好詩,又能更細心地體驗學生,更好地發現和體味生活中的詩意。分要點等方法說清一個看法或道理(能力); 7.通過查閱工具書和課外資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8.增強批判、反思能力。 過程和方法方面; 1.自主閱讀課文,不依賴老師的講解; 2.進一步增強朗讀的興趣,養成朗讀習慣(《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傅雷家書》中的一些段落尤其適合朗讀), 3.繼續學習在語境中領會文章和語句義的方法,養成這種思考習慣,不去孤立地記硬背“中心思想”和“練習答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進入中外偉人寬廣博大的精神世界,帶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事業、正義、自由、藝術,愛情等問題,從而拓晨自己的精神疆域.深化個性內涵. 需要注意的是: <1)以上三方面的目標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這里分項羅列,是便于教師具體把握;教學中,不宜為學生拆解過細. (2)各項目標不必面面俱到,教師可根據自己的整體教學設計和本班學生的情況,有重點地選擇和處理。 (3)語文課程的階段目標具有高度的連續性,應把本單元與其他單元的教學目標 有機結合起來。 二,把握各篇課文之間的內在聯系 1.從內容上看,本單元的課文均以“思想風采”為核心,有文化巨人梁啟超對人生與事業關系的宣講,有文壇泰斗雨果對思想大師伏爾泰的禮贊,有著名學者傅雷和音樂家兒子傅聰的藝術交流,還有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女兒進行的愛情啟蒙。這些課文在洋溢著充沛激情的同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細細品讀,將使學生對人生、事業、愛情、藝術等問題有逐漸深入的領悟與思考.各篇課文的思想內涵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可以啟發學生思考:《敬業與樂業》中提倡的從業觀,你能否在其他課文中發現相應的表現(如《博雷家書》中對藝術事業的執著與癡迷),《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與《致女兒的信》中,反映了怎樣一種共同的人本主義信念,你能否用自己的話概述一下:這四篇文章合起來,啟示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人?這樣,學生學習的就不只是一篇篇課文,而是打開丁一片精神的空間、思想的領域。 初中三年級的學生畢竟只有十四五歲,他們對生活的理解還非常有限,社會經驗也談不上,所以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既要注重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盡量和他們自身的生活體驗結合,以免學生對久遠時代與異域國情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過度抽象.同時,對于文章中的某些觀點,還可以鼓勵學生逆向思維、大膽質疑,從而培植學生的批判精神,尤其是敢于向權威和經典問難的勇氣。 2.從語言上看,本單元的文體為演講和書信,放在一起,旨在體會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演講的口語性較強,要注意講話時的現場感、交流感,有時還要有強烈的鼓勵性和感染力:書信的書面色彩較濃,可以更多一些細膩的抒情和描寫,再加上書信在寫作時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斟酌.所以表達時的邏輯性較強,語官也更加精練、準確、到位.關于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在教學中,讓學生有所體會即可,不必專門做知識講解和理性分析. 本單元的課文大多文采飛揚,應引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積累和掌握豐富的詞句(注童對使用頻率不同的詞語、格言應區別處理,·有的會讀會認、知其大童即可:有的則要會用).對于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也應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來理解,把哲理和激情真正化入學生的血液里,切忌把句子孤立地抽取出來解釋并統一“正確”答案. 口語和書面語特色的比較,各篇課文語育風格的比較:怎樣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點,怎樣在語境中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都可以在單元總結時進行點撥。 三、各篇課文的簡要說明及教學建議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演講詞,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建議把本課的教學目標 確定為:(1)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品味與領悟、反思與批判;(2)大量經典語句、格言的積累;(3)“舉例子”和“講道理”兩種論證方法的初步學習:(4)演講和口語特色的體會.本課的難點是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可以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淪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來理解,例如,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在學業中感受到的樂趣。 《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是對人類先賢的崇高禮贊,對思想與人格力量的熱情頌揚,也是對人類社會永遠需要的正義的吶喊,良知的呼喚.本課的學習重點有兩個;一是理解伏爾泰的歷史貢獻及啟蒙思想的偉大意義(練習--),二是通過朗讀和背誦,體會雨果充滿激情的.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本文的教學難點 在于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不清楚啟蒙運動在西方歷史上的重大意義,因面很難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啟蒙思想的當代闡發.很難激起感情共鳴。教師可通過與歷史課程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學習(不應視之為語文課的·跑題”和“僭越”).講述伏爾泰的故事,聚焦于伏爾泰為弱勢人群吶喊、奮爭的正義行動等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傅雷家書>兩則)分別寫于兒子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從兩個方面表達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出傅雷對兒子的舔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本文的主要內容比較清晰明了.學生容易理解,不必詳細串講.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再提幾個問題加以提升。關于“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議論,學生的理解可能還比較膚淺,因為缺少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精神體驗。對這幾處議論,我們既不應隨便帶過,“進寶山而空回”;也須把握好闡發的深度與分寸.為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對音樂藝術的熱愛與穎悟,可以播放并講析一些貝多芬與莫扎特等西方音樂大師的作品,從而把語文學習同音樂結合起來,整體促進學生藝術情趣審美能力的提高.《致女兒的信》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愛情教育論著中,最富有文學色彩的篇章.本課的重要教學目標 .是讓學生初步領悟“愛情”的真諦。初中生正值青春期,異性之間會產生微妙的感覺,但還未必真正懂得愛情。教師可以借助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好好思考與品味愛情意義。教學中,教師應多提供一些動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條。還可以發動學生自己收集、講述愛情故事;組織大家對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就文章本身而言,關鍵是理解這個民間故事的巧妙構思,讓學生聯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愛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上帝”等語句的豐富含義。(《試教通訊》2003年26-28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