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冊27課岳陽樓記
.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正確理解文中的難詞、難句,領會全文大意,并從寫作特點上把握全書的思路。
2.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領會警句的作用。
3.領會文中駢散結合的句法。
(=)能力訓練點首先抓住朗讀這一環節,要求學生在朗讀中注意字音正確,停頓合理,注意語調高低抑揚,把握記誦的思路,以達到順暢地背誦全文的目的。在反復誦讀中,要發揮學生的想像力,細細品味語言文字的美感。
(三)德育滲透點
深刻體會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四)美育滲透點
全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結構藝術及古仁人高尚的人格魅力。
二、學法引導
《岳陽樓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散文佳作。學習時,學生可在聽課文范讀錄音、看“岳陽樓勝景”錄像的過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語言凝練、形象而富有音樂美的特點。對文章表現的深刻的思想內容的理解,可在教師的啟發點撥下完成。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正確理解難詞、難句,可以通過讓學生借助工具書自學。在此基礎上組織討論來完成。語言文字的美感,宜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警句的深刻內涵,宜在教師適當補充背景知識下理解。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境界應該如何評價,是學習的一個疑點,宜在教師的引導下,聯系作者所處的特定社會階段,進行正確地分析。
四、課時安排2課時五、教具學具準備錄音機、影碟機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1.學生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自學文章,理解難詞、難句,領會文意。2.學生結合聽范讀,看碟片和自由誦讀,一邊領略岳陽樓美景,一邊感受本文語句錯落有致,富于音樂美的特點。
3.教師設計討論題,在邊讀邊議中領會文章主旨及作品把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緊密結合,融為一體的寫作特點。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一)明確目標1.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寫作動機。2.感受本文語言美的特點。3.理解1、2節文意。 ’(二)整體感知 本文選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今江蘇吳縣)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仁宗時,曾任參知政事(相當于副宰相)。他主張改革弊政,提出了許多改革措施。但這些改革多少觸犯了大官僚地主的利益,以致推行不久便告失敗,他也被貶官外放。
岳陽樓,在今湖南省岳陽市,是唐代張說(yue4)建的。《岳陽樓記》是范仲淹貶居鄧州(今河南鄧縣一帶)時,應好友滕子京的請求寫一篇散文。其時,滕子京重修是岳陽樓,范仲淹作記,蘇舜欽書寫,邵悚(曲)篆額(用篆字書寫匾額),一時傳為“四絕”。<岳陽樓記》先略述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一事,交代作記緣由,然后著力描寫“遷客騷人”登樓時的兩種不同覽物之情。(或“喜”或“悲”),由此直接過渡到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表達了不向舊勢力妥協的決心,并以此來勉勵友人,警策自己。
(三)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放“岳陽樓勝景”錄像,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2.指導朗讀。聽錄音,要求注意字音、停頓和語調的高低抑揚。
3.教師強調讀駢句的一般規律,學生自由朗讀,體會本文語句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極富音樂美的特點。 ‘
完成課后練習二。在復習駢句知識之后,強調讀駢句的規律。
相接的兩句話,字數相同,意思相對,叫做駢名,駢句以外,統稱散句。
讀駢句。節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其余按意義劃分節奏。相鄰的兩組駢句之間,必須有稍長的停頓。
4.對照注釋,運用工具書,理解1、2節文意。著重理解下列語句:
(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2)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
(3)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5.概括兩節大意,理解它們在全篇中的作用。
(四)總結、拓晨
本節課,著重體會了本文語言的駢散結合、凝練形象有特點。為加深認識,可以通過完成課后練習四,體會文章遣詞用字的妙處。
1.洞庭湖本是無生命之物,用“銜”、“吞”易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并領會到洞庭湖氣吞山河的壯闊景象。形成一幅生動的畫圖。波瀾也是無生命之物,用“驚”則易使人產生有生命之感。并領會“春和景明”的平和氣氛。
2.說洞庭湖“氣象萬千”,可聯系上文“銜遠山……朝暉夕陽”,領會到景物變化無窮之意。
3.“薄暮冥冥,虎嘯猿啼”是虛寫,宜理解為登樓者在特定氛圍中所產生的幻覺。既渲染出環境的惡劣。又烘托人物的悲涼心情,可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意思。
在理解文中難詞難句,體會全文大意的基礎上,通過點撥引導,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本文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可提出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
1.文中哪些段落以駢句為主?哪些段落有較多的散句?
2.本文在什么情況下多用駢句?在什么情況下多用散句?
3.純用駢句的語段和駢散結合的語段在朗讀時會產生哪些不同的語言效果?
小結
駢句,指的是結構相似、內容相關、行文相鄰、字數相等的兩句話,跟對偶相似。散句,是相對于駢句而言,駢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一般地說,一篇文章中僅用幾個駢句,算不得“駢散結合”,必須使駢句達到一定的數量,才可以算得。本文首段全用散句,寫岳陽樓“大觀”,起結均用散句而中間寫景則用駢句。寫洞庭湖上一陰一晴的景象,所用駢句最多,語言也高度凝練。結尾起結全用散句,過渡句“然則何時而樂耶?”也是散句,其余又全是駢句。總之。記敘、議論時多用散句,描寫、抒情時多用“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駢散交錯,節奏不斷的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使人產生審美的感受。
(五)布置作業
1.背誦1、2節。
2.預習3、4、5節,思考本文是如何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的?
(六)板書設計
略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理解第3、4、5節文意,領會本文表現自勺主題思想及融記敘、寫景、議論、抒情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二)整體感知
岳陽樓景色之美,世人公認。范仲淹受朋友囑托寫作《岳陽樓記》,其目的卻并不限于展示勝景,更是為了借題發揮,抒寫自己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尤為突出的是,作者在文章中能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緊密地聯系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學,疏通第3、4、5節文意,著重強調下列文句:
(1)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2)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3)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分析領會本文的寫作意圖,即本文表現的主題思想:
明確:課文第一節交代寫人背景和作記緣由。字里行間反映了作者的積極的政治態度。接著作者從空間、時間不同角度描定寫岳陽樓的美景,由“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句,使我們讀者不由聯想到,作者是為了由景,寫人們的覽物之情。第3、4節,作者把形式多樣的覽物之情概括為極有代表性的兩種,即物暗己悲,景明則喜。這兩種,看起來“異”,其實是本質相同的集中議論,兩次設問,層層推進地揭示了寫作目的,即本文的主題思想——通過對遷客騷人登樓時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的分析議論,表達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3.分析體會本文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的寫作特點。
明確:課文第2節是敘事,第2節主要是寫景,第3、4節先寫景后抒情,第5節議論。其間的聯系在于:既為一名勝古跡作記,就不能不敘寫緣由,不能不描寫景物。抒情是由“覽物”而來,可謂情由景生。議論是對前面敘事、寫景、抒情的總發揮,但更直接的是由抒情生發。因此,它們相互聯系,渾然一體。
(四)總結、擴晨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從中了解了,這篇“記”是作者借寫景、抒情,進而發揮抒寫自己遠大的政治抱負的。全文圍繞“如何對待貶謫”展開,事、景、情、理融為一體。
為加深理解本文的主題,可以啟發學生開拓思維,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所認為的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該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答:古仁人之心應是“不以物喜……則憂其君”,古仁人的可貴在于“憂”——憂君憂民不憂己,由此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古仁人的寬大胸襟和高尚情操:“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孟子主張國君應當“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是針對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緩和封建統治者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維護封建社會的安定,客觀上也有利于人民。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發展成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觀點,并以此作為對待仕途進退的原則,具有深遠的意義,這種思想雖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教育意義。 ,
范仲淹出身貧寒,為官以后能關心民間疾苦,以俸祿在家鄉置“義田”千畝,救濟族中貧寒的人,死后無余財;在朝廷則敢于直言進諫,雖屢遭貶謫,而全不在意。他一生所為證明他確實有這樣的抱負。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等人,他們一生都
在實踐這個偉大的抱負。
(五)布置作業
1.分析理解下列問題
(1)寫岳陽樓的哪些景色?在寫景之后又轉入什么意思? 。
答:“予觀夫……備矣”寫景,寫出岳陽樓前壯闊的景觀;“然則”以下轉入寫情——每個人的遭遇不同,覽景的心情也會不同,作者用“反問”的形式強調登樓之人“覽物之情”的“異”。
引導學生概括第二段段意:寫洞庭全景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問。
(2)作者著接著怎樣寫出不同的情?
答:先寫景渲染悲的氣氛,并扣住遷客騷人的“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心情,后寫景渲染喜的氣氛,并點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的心情。兩段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比,并為下文埋下伏筆。
2.背誦第3、4 5節。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