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級上第一單元整體說明
第一單元整體說明 單元教材分析
詩歌是人類靈魂深處的吶喊。開學伊始,師生將共同走進詩人們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同自然、心靈、歷史的對話,感受他們對生命的贊頌,對人生的思索,對歷史的感悟。
本單元作為新課標精神的載體之一,既體現教師的主導角色,又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詩歌單元,教師不宜多講,更不宜僅注重理性的分析,關鍵在于帶領學生深入地感知形象,通過聯想和想象,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進入詩中的情境,體悟詩意,因此,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對意象的把握和意境的感受。
本單元教學內容明晰,教學結構嚴謹。選人五首抒情詩,其中有一首舊體詞,兩首中國當代詩,兩首外國詩,均以自然萬物為題。從教學要求看,兩篇教讀,兩篇自讀;從作品作家看,兩位大陸詩人,一位中國臺灣詩人,兩位外國詩人。既有政治領袖,又有文學奇才;既有經典名家,又有詩壇新秀;既有傳統名作,又有朦朧新詩。分布均衡,主從突出,難度適宜,表現不同審美特征和文化價值的交流和對話。
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整體發展。口語訓練、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貫穿單元的學習過程,知識學習和能力學習雙線并進,通過綜合性學習,鼓勵學生整合所學到的知識點,并能夠主動合作,解決問題。 ’
◆單元整體目標
1.五首詩歌以自然界萬物為描寫對象,雪、雨、夜、星星、蟈蟈、蛐蛐,動景和靜景有機組合,交替呈現美的世界。引導學生反復推敲詩句,細致深入地體會內涵,并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往欣賞詩歌的經驗,加以聯想和想象,體味詩中的形象和意境,從而深切地感受詩歌語言豐富的表現力。
2.學生能夠熟讀乃至背誦詩歌。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魅力,并且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掌握比較閱讀的方法,并且運用這種方法認識本單元五首詩歌在具體內容、語言特點、表現手法、感情意蘊等方面的異同。
審單元重難點一監
重點 | , 難點 |
1.鞏固已有的詩歌知識,初步構建詩歌 的知識系統,并掌握詩歌朗讀的技 巧。 2.理解五首詩詞的重點字詞句,體會詩 歌語言的特殊性和詩歌塑造形象的 藝術手法。 3.理解詩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創作 手法。 4.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 5.學會客觀、公正地評價他人。 | 1.比較這五首詩歌在形象內涵、主題思 想、藝術手法、語言特色上的異同,體 會古今、中外詩歌的不同風格。 2.學會從詩歌的意境、音韻和情感三個 方面進行鑒賞,領會三者之間的關 系,并嘗試進行拓展閱讀。 3.體會并能夠基本掌握想象與聯想的 方法,嘗試詩歌寫作。 |
單元學情分析
通過兩年的初中語文學習,學生已經閱讀相當數量的詩詞歌賦,具備一定的詩歌知識和誦讀技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結合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進行自學活動,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動。九年級的學生已基本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初步具有獨立的審美鑒賞能力。
單元教學建議 .
詩歌學習一直是教學的難點。傳統語文教學一貫提倡“誦讀”、“涵詠”,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悟詩中的意境美、音韻美和情感美,因此,在本單元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師應該精講、少講,通過適當的問題設計、內容點撥、活動組織,和學生一起分享這五首詩歌或濃或淡的情感歷程,體會自然的曼妙、精神的自由和歷史的厚重。
1.幫助學生聯系前兩年的學習,共同構建詩歌的知識系統,鞏固文體、文學的基本知識。
2.在授課前,充分搜集資料,協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理解五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和寫作背景。
3.可以制作課件,容音樂、圖畫、文字于一體,創建“詩、樂、畫”一體的立體教學模式,帶領學生一同走進詩人們的內心世界,體會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情趣。
4.隨堂及時調動學生的情感和詩興,通過五篇詩作的學習,初步掌握借景抒情、聯想和想象的寫作手法,逐步引導他們有感而發、由心而生,在結束本單元的學習時,讓每位學生都記錄下自己的詩情畫意。
◆單元課時分配本單元共8課時
第1課 《沁園春·雪》 2課時
第2課 《雨說》 2課時
第3課 《星星變奏曲》 l課時
第4課 《外國詩兩首》 2課時
雨的訴說 1課時